每個孩子都是可愛的,他們表現出來的都是兒童的一種天性。可是,我們往往就會用「好」和「壞」來評判一個孩子,給他貼上標籤。甚至有些家長還在遵循老一套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可是孩子被打就真的能改變嗎?
你知道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一個長時間被打和被貼上標籤的孩子最大的壞處就是孩子在沒有自信了。
缺少自信的孩子往往不願意嘗試新事物、社交能力變弱,不願意一個人獨立成長起來,最後導致的結果就是越怕越縮在家長背後,而不明真相的家長又會說孩子膽小怕事,如此惡性循環。
現在的孩子真的和以前不一樣,以前的我們最重要的是需要解決的是溫飽問題,但對於現在的孩子要求已經太低了。
1.天生的孤獨感
長期以來很多家長都信奉「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的想法,覺得與孩子朝夕相處,對他們的情況了如指掌,但是你給他們的都是他們需要的嗎?為什麼孩子總是鬧情緒,不高興?其實他們是不了解孩子天生的孤獨感。
電視劇《小歡喜》裡面的喬英子就是這樣典型的類型。家裡經濟條件很不錯,父母都是有文化的人,自己長相也不錯,成績也是班裡的尖子生,可就是這樣的好孩子,卻差點自殺,就是因為父母的不理解,總是給孩子她不想要的,總是讓孩子按照他們設定好的軌道行走。
針對這種情況,家長需要採取的應對策略:
① 多和孩子平等交談。&34;。學會傾聽孩子的內心,提高孩子的認知水平,讓孩子認識到交朋友是一件開心的事情,提高孩子的交際能力和同他人協作能力。
② 創造交往條件。鼓勵孩子參加各種集體活動,讓孩子多去人群中去,讓孩子在交往中感覺到快樂,讓孩子體驗到互幫互助的樂趣,提升孩子自我價值。
③ 鼓勵孩子的進步。對於有自卑心理的孩子,提高他們自信心讓他們合群很關鍵。家長要懂得對孩子的進步多多表揚,不要對孩子的進步總是視而不見。
④ 相信自己的孩子。每個孩子的性格特點不一樣,爆發期不一樣,家長要相信自己的孩子,不要總批評。你對孩子支持百分之一孩子進步百分之百,你的誇獎會讓孩子成為你預想中的人。
2.沉重的情感負擔
案例一:孩子學習了半個小時說:「媽媽我累了。」媽媽說:「那休息一會兒」。爸爸說:「你才學多久啊,就老是要休息」孩子不知道聽誰的,心裡更喜歡媽媽,對爸爸說的話感覺很委屈。
案例二:老師給孩子講了一個「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但是孩子提出「人為什麼要去為羊犧牲,羊不是可以買嗎?」面對這樣的孩子你怎麼做?是直接訓斥一頓嗎?你怎麼會有這種奇怪的想法?其實不然,這正是現在孩子認知和判斷力強的表現。
家長不妨試試如下方法教育孩子:
1.多學習一些家庭教育知識,了解正確的育兒觀點。
2.多去和孩子老師交流,去和孩子交流,民主正確的解決意見分歧。
3.心理要求被忽視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往往只重表象,不重心理,導致很多孩子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
轟動一時的馬加爵事件;西寧市僅18歲魏某不堪忍受家長和學校壓力,竟將生母殺害……孩子的健全人格的培養,同樣是家長需要重視的。
1.家長需要學點心理學知識,用敏銳洞察力了解自己的孩子。
2.細心觀察孩子,注意溝通和解決問題。比如孩子上學回來你感覺他有點不高興,原因是因為其他孩子拿他橡皮的事情。家長就要了解具體情況,和孩子好好交流下遇到這樣的問題該怎麼解決的正確方法。巴爾扎克說:「生活的大智慧,就是凡事都要問個為什麼」對於孩子也是遇到問題,一定要及時解決,幫助孩子樹立良好健康的心理。
關注咱們的孩子,守護孩子健康成長。
我是悠悠,關注我,更多親子育兒話題不斷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