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羅琳把自己的生日7月31日,賦給了哈利波特,她筆下同名作品《哈利波特》的男主角,可見羅琳對這個角色傾注的心血與熱愛。
一、羅琳與《哈利波特》
在成名之前,羅琳的生活過得很不如意。
和第一任丈夫結束了不愉快的婚姻,獨自撫養女兒,總是有付不完的帳單,是對女兒的愛,讓這位身處困境的母親勇敢地與自己的生活鬥爭著。領著政府的補助金,羅琳開始創作《哈利波特》。
這本後來火遍全世界的《哈利波特》,一開始被12家出版社Say 「No」,原因是「太長節奏太慢」之類。不知道羅琳是怎樣頂著挫折堅持下來的,最後,一家出版同意出版《哈利波特》,然而出版社對這本書並沒有什麼信心,初版是500冊精裝,而先期給的稿酬是1500英鎊……。1998年,羅琳的運氣女神終於到來。
2009年羅琳的身價達到10億美元。從貧困的單身母親,到憑藉作品登上《福布斯》排行榜的富翁作家,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她的人生歷程,是「奇蹟」,如果在這個詞之前再加上一個詞的話,那應該是「希望」。
二、《哈利波特》有多受歡迎
羅琳說她是一次乘坐火車時,看見一個瘦弱戴著眼鏡的黑髮小巫師一直在朝她微笑,腦海裡誕生了寫一個魔法小男孩故事的想法。
這種構思變成《哈利波特》。《哈利波特》第一部出版後,好評如潮,獲得了許多獎項,其中包括英國國家圖書獎兒童小說獎,以及斯馬蒂圖書金獎章獎。
該系列小說被翻譯成70多種語言,所有版本的總銷售量超過4.5億本(截至2015年),是世界上最暢銷小說系列之一。
隨著同名系列電影的問世,人們對《哈利波特》圖書的讚譽推至高潮。購買最新發布的《哈利波特》是那個時代的流行時尚,這是魔法故事的復興狂歡,「零點首發,徹夜排隊」,嚴防故事提前洩露……,這一切都證明了人們對哈利波特的狂熱態度,這種狂熱20多年仍未褪去。
三、《哈利波特》給孩子帶來了什麼
1.天馬行空的魔法世界
羅琳用想像力構造了一個魔法世界,連接現實和魔法世界的火車、霍格沃茨魔法學校,各式各樣的黑魔法、防禦魔法,調製神奇效果的魔法藥水,還有時間穿梭。羅琳用文字構造了一個想像中的空中世界。讀《哈利波特》,就好像在進行一次遠途旅行,帶你上天入地,騎著「光輪2000」去抓金色飛賊。
2.友情和成長
哈利和赫敏、羅恩第一次進入魔法學校就結成了朋友,在經歷各種事件中,不斷深化友情,三人齊心協力,各自發揮自己的能力,最終戰勝了伏地魔。
哈利波特7卷書中,他們三人從小孩成長為青年,從稚氣可愛,一路蛻變為承擔整個魔法世界重任的少年。如果不是7卷的長篇故事,是很難做到既構建一個相對完整的世界,又通過衝突矛盾的故事情節去刻畫和升華人物關係的。危險的步步逼近,讓主角們在每一部書中增加的不僅是年齡,還有成熟。
如果哈利波特的第一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沒有得到認可的話,恐怕我們不一定有機會看到哈利的成長過程,這大概也是最初出版社給以「漫長、節奏慢」拒稿的原因吧,沒有想到,讀者竟然願意付出如此巨大的耐心,陪著哈利三人組一路打怪升級,一路披荊斬棘,一起共同成長。
3.現實意義
如果說《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的風格偏向於兒童文學的話,後面的6卷故事,逐漸過渡到一種陰鬱和現實的故事。羅琳曾說明並沒有針對特定的年齡層讀者寫作本書,這讓《哈利波特》超越魔法童話,有了現實社會的折射。
比如對階層或種族主義的觀念。表現為:書中純種魔法師對非純種魔法師(麻瓜)的嘲笑、排斥,以及優越感。
比如善與惡的交織。伏地魔原本是一個聰明優秀的學生、哈利在夢中夢到自己給別人帶來傷害,哈利戰勝了內心惡對自己引誘,這些情節凸顯出「善惡皆為人性,道路自己抉擇」的道理。再舉斯內普老師為例,故事中的「偽善」與「真善」在讀過整個故事後,在這些人物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不多做劇透哈)。
比起簡單故事,《哈利波特》在人物身上體現出了真實的人性。這種對現實的折射,可以引發我們更多的聯想和思考,也正是因為這種現實意義,使得這部作品具有了一定的深刻意義。
四、中文譯版
《哈利波特》的中文版本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引進,現在人文社推出英國Bloomsbury出版社的原版封面,重新設計「充滿魔法的圖書內頁」 ,新增了霍格沃茨魔法學校地圖拉頁,隆重推出了新版套裝,只為了更好地呈現《哈利波特》魔法之旅。不用像以前,一年一年地期盼羅琳出版下一集故事,1997年-2007年的7部哈利波特一次收集。
特別提醒哦:因為故事內容含有一些陰沉、死亡的主題,不建議給低齡的孩子看。孩子看時有疑惑的地方,爸爸媽媽可以及時給予指導,比較適合全家共讀。
以下是部分購買的評價:
這是閒時翻書君入手後的實拍(相機一般哈):
活動的價格比較優惠,可以點擊下方連結入手:
它是童話,卻比童話更陰鬱一些;它是魔幻故事,卻比故事更貼近現實。用這套書,讓孩子在想像力的魔法世界中展開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