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6月17日 10:23 來源:新華網
參與互動6月16日,由清科集團、投資界聯合主辦的「第十屆中國有限合伙人峰會」在北京舉行。在「資本市場變革之年,LP遴選GP有何變化?」專場,盛世投資董事長兼執行長、創始合伙人姜明明對LP遴選合適的GP所關心的最核心問題、行業趨勢等進行了多角度分層次解讀。
機構是否大牌不是重點
對於LP遴選GP過程中,最關注的最核心問題,姜明明表示,作為國內最早做市場化母基金的團隊,無論是管理政府引導基金還是市場化基金的時候,盛世投資都完全按照市場化標準來做。6年的耕耘,很多市場化基金開始陸續退出,盛世投資根據過往數據,總結出了自己的基本規律:
「第一,從基金規模來講,我們不喜歡特別大的基金,從創投、PE的角度來說,10億、20億以上的基金除非有特殊的交易手段,往往是行業平均回報率。我們更喜歡小而精的基金。例如3-5億規模的基金,相對容易在市場上出業績。第二,除了團隊、過往業績,我們比較看重基金本身的治理結構、公司股權、如何做投資決策、管理費和carry除了合伙人層面上,對團隊有什麼具體激勵手段。第三,雖然某個機構可能很強,但要弄清楚一隻基金到底哪幾個合伙人在管理。我們不看機構是否大牌,是否有很輝煌的過往業績和規模。我們看keyman,通過6年來積累的大量投資數據進行分析,從早期定性到定量全面的分析。我們關注單一合伙人在基金裡的貢獻、在基金中的角色,並用所投的項目、項目組合、退出的情況、投資回報率等,與同行業或同領域進行對比。」
行業呈現「兩頭走」趨勢
從行業趨勢來看,姜明明認為目前行業出現了「往前走」和「往後走」的兩個趨勢。「往前走」是指整個人民幣基金越來越關注中早期投資。在2007、2008年以後,創業板發展迅猛,從幾千億到幾萬億的規模。人民幣基金經歷了幾個階段,第一階段以Pre-IPO為主,一隻基金包打天下,什麼領域都能做,什麼階段項目都可以投,到今天這個階段,這樣的基金在市場上沒有競爭力,很難募資。同時,基金越來越關注中早期投資,參與項目價值挖掘過程,而不是進行掠奪性投資。
儘管早期投資失敗風險高,但在對失敗的容忍度上,不同的LP區別很大。姜明明提到這跟LP結構有很大關係,中國目前基金LP結構裡,80%-90%來自個人LP,10%是機構投資人,跟美國GP的LP來源完全相反,機構投資人和個人投資人這兩者對失敗容忍度是不一樣的。同時,很多人民幣基金,包括美元基金在中國做人民幣基金的時候,募資的過程當中說得太好,給投資人預期太高,只講成功的項目、已退出項目,不講失敗的項目,也會導致心理上會有預期的反差。
「往後走」則是指更多以產業為背景的併購基金在這兩年出現趨勢明顯。不僅僅PE\VC,母基金也更加強調與產業結合。不管是人民幣基金還是美元基金,都在走專業化趨勢,在大的主基金盤子之外,存在專門的醫療基金、TMT基金等,這是未來清晰的發展路徑。
「為了適應這個路徑,盛世投資從去年開始產業化和板塊化布局,我們做了中國第一個天使母基金、第一個文化產業母基金、第一個醫療產業母基金等。中國的市場推動我們做了這些專門的行業領域的母基金。我們必須要有專業的團隊跟細分領域的子基金溝通交流才能跟上發展形式。我們學習國外先進經驗,嚴格地做風控、資料庫、流程等。反過來,也要適應中國的發展過程。中國資管行業發展給我們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未來中國母基金髮展,除了在規模上急劇擴張,專業化、產業化結合的方向也是很大趨勢。」姜明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