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西藏昌都市貢覺縣產業脫貧的「秘笈」

2020-12-23 中國西藏網


圖為在貢覺縣民族手工業技藝傳承產業園區,建檔立卡貧困戶在聚精會神地繪製唐卡。 記者 旦增 攝

  「以前是個死胡同。」東有金沙江高山峽谷阻隔,南北兩端的川藏國道318和317線又擦肩而過,地處橫斷山脈峽谷區的昌都市貢覺縣過去是一個「交通盲區」。在西藏昌都市貢覺縣的幹部看來,「死胡同」更包含群眾觀念落後、產業建設滯後、經濟發展緩慢等深層次的含義。

  「現在真是有看頭!」2017年初,貢芒公路改擴建工程建成,使貢覺縣成為連接川藏國道318和317線的一個重要節點。更重要的是,在脫貧攻堅、創新創業等重大行動的強力助推下,群眾精神面貌煥然一新、產業發展熱潮高漲、城鄉面貌顯著改觀,人們開始對貢覺縣刮目相看。

  離開317線進入貢覺縣,看到的第一個村就是相皮鄉桑珠榮片區的瑪中村。瑪中村規模不大,但村口新建成的兩層桑珠榮民族文化手工藝品孵化基地卻讓人眼前一亮——一個村就擁有自己的產業基地,這在西藏並不多見。

  產業基地裡入駐了康桑珠農畜產品加工、堤無瑪藝術傳承中心、桑珠榮利眾藏藥藏香加工、康勒喬民族手工藝加工等合作社和小微企業。2017年12月底,瑪中村實現了整村脫貧。

  一個村緣何能建起一個初具規模的產業基地?這源於產業扶貧模式的創新和完善。近年來,貢覺縣創新產業扶貧方式,積極整合各類特色資源,建立了「鄉土人才+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一批鄉土人才開始湧現出來在脫貧攻堅中唱主角,帶動貧困群眾就近就便就業、不離鄉不離土脫貧致富。

  「雖然說在外面發展能見世面也擁有很多機會,但我心裡一直想為家鄉作出自己的貢獻。」西繞尼瑪1984年出生於桑珠榮,師承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勉唐派唐卡大師丹巴繞旦,2017年獲得了自治區工藝美術大師的稱號,在拉薩有著很好的發展前景。隨著脫貧攻堅在家鄉深入開展,受到感召的西繞尼瑪毅然回到桑珠榮成立堤無瑪藝術傳承中心,主要從事唐卡的繪製、礦物質顏料製作及新式藏香的研發,吸納當地群眾14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8人。「出去學習就是為了傳承民族優秀技藝,為了讓家鄉面貌變得更好。現在黨和政府的政策非常好,我們青年人理應擔當起時代責任。」

  在精準扶貧易地搬遷縣城1號安置點對面,是貢覺縣民族手工業技藝傳承產業園區。這裡已有4家企業、合作社入駐,分別為貢覺縣東智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拉妥鄉湫沵嘎爾母藏式傳統裁縫手工業合作社、哈加鄉昂嘎民族傳統裁縫手工藝加工廠合作社、貢覺縣南喀扎西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

  「90後」的扎西傑是「三巖」片區羅麥鄉古巴村人。「不少跟我同齡的年輕人身處『三巖』窮鄉僻壤,又無一技之長,整天無所事事,大好的青春年華就這樣被浪費了。」2005年,他抱著「一輩子在大山裡沒前途、要出去闖一闖」的念頭到成都學習青銅造像製作技藝。學成歸來後,扎西傑成立了貢覺縣東智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並於2018年12月入駐民族手工業技藝傳承產業園區。公司帶動25名農牧民群眾實現勞動力轉移就業,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1戶16人。「學的是技術,磨鍊的是人品,精神面貌的改變是最可喜的變化。我們要一起努力把家鄉建設得更好!」

  貢覺縣實施的「鄉土人才+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就是堅持資金跟著窮人走、窮人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產業走、產業跟著市場走的原則,讓鄉土人才在扶貧產業中有舞臺幹事,讓群眾脫貧內生動力和自主發展能力切實增強。通過產業脫貧,貢覺縣已經扶持出阿旺綿羊養殖、蔬菜種植、奶牛養殖、飼草種植、特色民族手工藝等一批產業項目,形成了一批能人帶動型的扶貧產業,推動創業帶動就業。

  記者了解到,貢覺縣2018年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174元,同比增長17%。成績的取得,一是投資建設了集培訓、科研、育種、擴繁為一體的阿旺綿羊現代化養殖示範基地;配套完善了飼料加工廠、有機肥加工廠、屠宰分割廠冷鏈儲存物流體系、阿旺綿羊主題餐廳及電商信息化平合;培育了26個專業養殖村和165戶養殖大戶,發展人工種草1萬畝,帶動6500名群眾人均年增收3600元。二是大力發展唐卡繪畫、民族服飾、金銀銅器加工等民族手工藝文化傳承產業,建成縣城民族手工業產業園和相皮鄉桑珠榮民族文化手工藝品孵化基地。三是大力發展城鄉蔬菜種植,建成城鄉高效溫室蔬菜大棚70座,帶動70戶群眾就業增收。四是大力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組織,成立農牧業專業合作社98家,實現年產值1300萬元,帶動490戶農牧民戶均增收8775元。

  對近年來貢覺的巨大變化,不論是當地的幹部群眾,還是到貢覺縣的人們都深有體會。最顯著的變化是什麼?

  能說一口流利康巴話的貢覺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浩告訴記者:「是群眾觀念的轉變!從『要我穩定』到『我要穩定』,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群眾的內生動力得到有效激發,群眾的智慧力量得到有效凝聚,群眾要穩定、盼變化、謀發展、求富裕成為貢覺主旋律。」

  採訪中,記者還驚喜地發現,桑珠榮不僅是「民族手工產業村」,還是名副其實的「大學生村」:桑珠榮片區2個行政村共有人口112戶784人,目前有大學生69名,已畢業就業25名,在校44名。不論是產業發展的良好態勢,還是教育上的亮點突出,這都折射出貢覺縣群眾觀念的根本性變化。

  金沙江畔起歡歌,向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勇前行,一個和諧富裕的新貢覺正呈現在人們眼前。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昌都市貢覺縣文化產業保護讓傳統文化走得更遠
    圖為西藏工藝美術大師、西藏一級唐卡畫師、勉薩派唐卡縣級非遺傳承人、昌都貢覺縣堤無瑪藝術傳承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西繞尼瑪在繪製唐卡。記者 周婷婷 史金茹 攝  藏香縹緲,佛音縈繞。而位於藏、青、川交界的昌都市貢覺縣,更是多元文化的匯聚地,獨特的地域文化在這片土地上一代又一代傳承,浸潤著每一位百姓的生活日常。  近年來,貢覺縣充分發揮政策優勢,採取文化產業精準扶貧的形式,對當地文化產業進行保護和開發,使古老的藏文化藝術重新煥發生機,更為全縣精準扶貧工作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 西藏昌都解放70周年成就展在津開幕
    1950年10月19日,人民解放軍解放西藏昌都,並在昌都升起了西藏歷史上第一面五星紅旗。昌都戰役的勝利為和平解放西藏鋪平了道路,推動實現了西藏從黑暗走向光明的歷史性轉折。70年來,昌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歷史性巨大成就,去年昌都所有區縣提前一年實現脫貧摘帽。
  • 西藏昌都市全域旅遊發展及旅遊行業管理(重慶)培訓圓滿結束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2月15日18時訊(通訊員 李建龍)為切實加快推進西藏昌都市創建「全域旅遊示範區」工作進程,進一步增強昌都市旅遊系統管理人員工作水平,不斷提升昌都市旅遊從業人員的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12月1日-12日,在重慶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和重慶市第九批援藏工作隊的大力支持下,昌都市旅遊從業人員前往重慶市各區縣參與昌都市全域旅遊發展及旅遊行業管理
  • 昌渝一家親、助力素質升丨西藏昌都市全域旅遊發展及旅遊行業管理...
    為切實加快西藏昌都市創建「全域旅遊示範區」工作進程,進一步增強昌都市涉旅行業管理人員工作水平,不斷提升昌都市旅遊從業人員的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12月1日—12日,在重慶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和重慶市第九批援藏工作隊的大力支持下,昌都市涉旅行業管理人員前往重慶的渝中區、巴南區、武隆區
  • 西藏昌都然烏來古旅遊峰會閉幕 高原湖泊雪域冰川令人神往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1月1日17時55分訊(記者 王慶煉)卓卓康巴,傳奇昌都。今(1)日下午,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從西藏昌都市了解到,2019西藏昌都第四屆然烏來古旅遊峰會圓滿結束,然烏來古風光自行車賽、昌都攝影大賽、昌都市旅遊形象大使選拔賽等六大活動在秋日暖陽中落下帷幕。
  • 大案要案紀實——西藏昌都1·12特別拘捕行動
    1995年1月12日凌晨,在貢覺縣雄松鄉阿尼村圍殲窮兇極惡的負案在逃犯卓約赤列那慘烈而又悲壯的一幕,原昌都地區公安處處長洛桑澤仁,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戰勝了罪惡,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奏響了一曲高原衛士的生命之歌。
  • 昌都市文化產業扶貧速寫
    黨的十八大以來,昌都市加強頂層規劃設計,把「大文化」作為脫貧攻堅突破口,啟動了多彩昌都特色文化強市戰略,挖掘、開發、利用各類特色文化資源,構建文化產業扶貧行動框架,強化文化與扶貧聯姻,促進「大文化」與「大扶貧」戰略深度融合。    在昌都市2016——2020年文化產業扶貧方案中,記者看到列入其中的文化產業扶貧項目達86個,總投資超過3.4億元。
  • 那股蓬勃向上的力量,在雪域高原生長——西藏那曲、昌都兩地決勝...
    【都是一家人 共過好日子】  光明日報記者 方曲韻、劉江偉、尕瑪多吉  「那曲最高,昌都最險。」這是在西藏人盡皆知的一句話。  那曲有多高?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由於空氣含氧量低,走在那曲市區街道上,甚至看不到一棵樹。  昌都有多險?
  • 西藏今年逾60萬農牧民通過轉移就業開啟新生活
    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數據顯示,西藏農牧民佔全區總人口的68.5%,近240萬農牧民分散居住在5400多個村居。近年來,西藏不少青壯年農牧民放下犁耙牧鞭,走進城鎮,變身產業工人和服務人員。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西藏將就業扶貧當作增加群眾收入的重要來源。為了讓西藏農牧區剩餘勞動力實現更充分就業,獲得更高收入,享受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西藏自治區按照群眾意願實施農牧民技能培訓和剩餘勞動力轉移就業。
  • 西藏昌都見聞:康巴漢子發家史
    中新社昌都10月15日電 題:康巴漢子發家史  中新社記者 徐長安  今年58歲的洛松朗加多次申請退休,在此之前,他作為中國康巴地區的一名村長已經工作了30個春秋。現在,他終於看到了「功成身退」的希望。作為典型的康巴漢子,58歲的洛松朗加身材魁梧,慷慨豪爽,並樂善好施。回首走過的路,他說:「變化太大了。」
  • 西藏亞東:草上掘金水中尋寶 產業興起促脫貧
    西藏日喀則市亞東縣帕裡犛牛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犛牛養殖場(7月23日攝)。  海拔4360米的日喀則市亞東縣帕裡草原是西藏最肥沃的草場之一。當地農牧民草上掘金、水中尋寶,積極發展鮭魚、犛牛、藏雞等產業,走上了脫貧致富路。
  • 西藏昌都市察雅縣第一小學堅持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記者 旦增 攝  多年來,西藏昌都市察雅縣第一小學始終把德、智、體、美、勞作為學生的培養目標和學校教育工作發展的根本,把學生的養成教育貫穿學校工作的始終,逐步形成「讓學生成才,讓家長放心,讓社會滿意」的教學模式。學校開設有書法興趣小組、計算機興趣小組、足球興趣小組等。近年來,該校先後獲得西藏自治區級、市級、縣級表彰,並榮獲先進學校、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文明單位等稱號。
  • 西藏亞東:邊境產業興 邊民喜脫貧
    海拔4360米的日喀則市亞東縣帕裡草原是西藏最肥沃的草場之一。當地農牧民草上掘金、水中尋寶,積極發展鮭魚、犛牛、藏雞等產業,走上了脫貧致富路。亞東鮭魚養殖基地魚池裡的鮭魚。新華社記者張汝鋒攝今年49歲的達瓦過去靠養牛和打零工為生,年收入約1萬元。今年初,他用家裡的6頭犛牛做股本,入股帕裡犛牛產業發展有限公司。
  • 決戰脫貧攻堅 東風公司交出高質量答卷
    在脫貧攻堅戰場上,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風公司」)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脫貧攻堅各項決策部署,持續開展新疆柯坪縣,廣西馬山縣,西藏江達縣、貢覺縣以及湖北房縣、興山縣、恩施市、五峯縣等4省區8縣市扶貧工作。
  • 紀念昌都解放70周年:偉大的歷程 輝煌的成就
    在和平解放進程受阻的情況下,1950年10月,中央政府決定發動以戰促和的昌都戰役,英勇善戰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翻雪山、蹚冰河、攀懸崖、越險峰、拋頭顱、灑熱血,於10月19日宣告昌都古城解放,第一面五星紅旗在西藏高原迎風飄揚。   昌都的解放,粉碎了西方分裂勢力企圖阻止西藏和平解放和分裂祖國的陰謀,打破了噶廈政府的最後一絲幻想,打開了進軍西藏的大門,拉開了解放西藏百萬農奴的序幕。
  • 西藏昌都發現恐龍足跡群—新聞—科學網
    馬門溪龍類復原圖 12月12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西藏自治區東部昌都市發現了多處蜥腳類恐龍足跡點。此次發現增加了昌都地區的恐龍足跡數量,豐富了當地恐龍足跡類型,並擴大了西南地區的恐龍的分布範圍。 足跡保存於西藏自治區昌都地區的中侏羅統察雅群紅色泥質粉砂巖或紅色粉砂質泥巖中,含足跡地層的巖性以及原生沉積構造和無脊椎動物遺蹟,指示了濱湖相的沉積環境,說明這些恐龍曾經活躍於古昌都湖周圍。 該發現共描述了四個足跡點,約99個蜥腳類足跡,足跡長度從22釐米到99.3釐米不等,展示了具有不同年齡層次和體型的恐龍群落。所有足跡點的足跡可分為大、中、小三種尺寸。
  • 西藏昌都 |那裡是一望無際的草原,那裡離天空最近
    西藏昌都 |那裡是一望無際的草原,那裡離天空最近 2020-05-20 20: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西藏昌都:鄉村小學裡的多彩生活
    位於西藏昌都邊壩縣的拉孜鄉中心小學,是一座現代化的民族特色學校。近年來,以拉孜鄉中心小學為代表的一批西藏鄉村小學,在更新校舍硬體的同時,不斷嘗試開展多樣且兼具民族特色的課程,讓學生們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拓展多種興趣,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