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1月4日報導 境外媒體稱,「託馬六、唵以、及夫、尤、唵五史為」,「土、度、回夫、買以、勿倫脫」,一本印有「鹹豐」字樣的英語教材中,這些「亂碼」對應著英文句子,分別是「tomorrow i give you answer」,「to do with my friend」,讓不少人驚呼「原來大家都是這樣學英語的。」
據香港《經濟日報》網站11月3日報導,這兩行無法湊出意思的文字,其實是晚清時代的英文音標。這本來自成都的民眾堯先生所收藏的書,上面印有鹹豐10年字樣的英語教材,根據文獻修復中心專家推斷,書籍的印刷、字體和內容,可能是屬於清朝晚期的英語書,由於暫時沒有看到實物,不能推斷出具體年代。
《經濟日報》援引內地媒體的報導稱,大約7年前,堯先生從重慶的舊書市場淘回一堆舊書,其中一本沒有封面的繁體字書籍引起他的關注,而「繁體字」下面竟還有英語字母。
堯先生表示,這本書共有40、50頁,從左往右翻,起始的頁裡還有「鹹豐十年」的字樣;開篇「英話注釋目錄」後標註著「地理門」、「君臣門」、「師友門」、「宮署門」、「五金門」等門類,在書中,每個格子裡都是一句英語,最上面是漢語句式,中間為英語句式。
書中的例句還有像是「減一半就是了」英文翻譯為「Less one half of your price」,漢字音標為「肋司、氓、哈夫、啞夫、尤、濮癵司。」
精通語言學的四川大學教授雷漢卿認為,這種漢字注音主要還是出現在不太正規的教材中,教的人會在聲調上進行指導,而教材的漢字主要還是給初學者的提示。他甚至推斷,因為定都北京的原因,當時的標準話應該接近北京話讀音,從一些溥儀講話的錄像也能得知,讀音差別不算大。
另據臺灣「中央社」網站11月3日報導,當時廣州流行一本叫「鬼話」的小冊子,其中就用「曼」代替「man」的發音、「today」注為「土地」。 美國傳教士衛三畏評價這些小冊子註記的英語「發音很糟糕」。
1840年到1895年,英語教學得到了發展,在洋務運動的推動下,出現了一些西式學堂,在一本美國人編寫的英文教材中,開始用音標為英文字母標註讀音。
第三階段則是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後,這一時期開始引入一些原版英語教科書。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堯先生從重慶的舊書市場淘回一堆舊書,其中的繁體字下面,有英語字母,相信是學習英語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