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生活 圓夢鄉野|@大山裡的秘蜜:重回大山的新一代養蜂人

2020-12-14 農民日報

浙江省麗水市松陽縣,曾有棵遠近聞名的大樟樹。樟樹枝幹茂盛,橫伸至路外,橫樟村就因此得名。橫樟村位於群山環繞之中,山嶺覆蓋著繁茂的原始森林,無數野花四季開放,為蜜蜂養殖提供了天然的地理條件,是著名的「蜜蜂之鄉」。

近年來,橫樟村裡的養蜂人一度減少。近千人的村子裡,大半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留下來的養蜂人大多上了年紀,蜂蜜割下來,只能挑到集市上,一個月賣不出幾瓶。

張俊傑退伍歸來後,看到村裡養蜂人的無奈,想為家鄉這麼好的蜂蜜努力打開銷路。

網際網路給了張俊傑機會,如今,他的抖音帳號@大山裡的秘蜜(抖音ID:1157562814)擁有近250萬粉絲,他每個月通過短視頻和直播銷售的蜂蜜有近8000斤,全村30多戶養蜂人生產的蜂蜜都有了銷路。養殖規模擴大了,外出打工的年輕人回來了,村裡又熱鬧了起來。

「以前家裡零零散散會養一些蜜蜂,我把家裡產的蜂蜜拿給同學和戰友們分享,大家都說蠻不錯的。」張俊傑覺得,人們對純天然的好蜂蜜不是沒有需求,只是老一輩沒找到方法把有需求的人和蜂農連接到一起。

2018年,張俊傑遇上了抖音。「我看到抖音上了很多四川、貴州的農村創業者發布一些農村生活相關的短視頻,也出售一些他們家鄉的農產品,我也想嘗試去拍一拍。」張俊傑開始用短視頻記錄自己養蜂的「甜蜜事業」。

然而,養蜜蜂的生活並不總像視頻裡展示的那麼順利。學習養蜂后,張俊傑每天都要在山裡跑來跑去,查看放置在各處的蜂箱。如今很多蜂農都會選擇繁殖力高、產量高的義大利蜜蜂來飼養,通過四處趕花期來增加蜂蜜產量。

張俊傑養的是土蜂,也就是中國本土的中華蜜蜂,散養在橫樟村本地山區。土蜂們生活在無汙染的山區森林裡,蜜源是森林裡的珍稀植物、野生藥材和名貴古樹,釀出的百花蜜營養豐富,也讓人回味無窮。

夏天天氣熱,太陽曬得厲害,山裡也常有蚊蟲叮咬,張俊傑現在的生活比從前辛苦很多。但他不後悔,他說養蜂是要一生學習的事。

張俊傑的短視頻「火」起來後,他開始嘗試著在抖音用短視頻直播帶貨,銷售村裡的蜂蜜。現在,他一場直播就能賣出兩三百斤蜂蜜,每月通過抖音能賣出近8000斤蜂蜜,年銷售額達1500萬元。

張俊傑還在抖音上銷售筍乾、土茶、紅薯幹、楊梅乾等村裡的農副產品。過去,農戶們依靠實體店銷售農產品,一天只能賣出幾十斤;現在,靠著抖音直播帶貨,村裡的農產品銷售量翻了一番。農產品有了銷路,農戶們的錢袋子鼓起來了。

很多年輕人走出了大山,張俊傑兜兜轉轉,又走回山裡,重新成了農民。張俊傑覺得,自己作為新一代養蜂人,還有更多使命。他想把家鄉的優美環境分享出去,也想讓更多年輕人重新回到村裡,「蜂蜜豐收對我來說意味著開心和團聚,最近村子裡在外打工的子女們都回來幫忙,感覺比過年還熱鬧。」

相關焦點

  • 【今日頭條】「與蜂共舞」釀造「甜蜜生活」——堅守在蓋州大山深處的養蜂人鄭天升
    而養蜂人鄭天升帶領村民像蜜蜂一樣忙碌「與蜂共舞」釀造了「甜蜜生活」。在這個初夏時節,大山裡到處都是鬱鬱蔥蔥,滿目的綠色,一派生機盎然,來感受養蜂人鄭天升夫婦二人的忙碌生活。時常在小溪旁,石徑邊,灌林中、花海邊……百十個蜂箱,一排排整齊的擺開一字長蛇陣,無數個忙忙碌碌的精靈,陪伴著孤寂的養蜂人。總是跟著花兒跑,哪兒有花就去哪兒。夫妻二人一年四季都在野外奔波。一年12個月,鄭天升有大半年的時間身在外地。他帶上蜂群,跋山涉水,背井離鄉,不停尋找上好的蜜源。有時等到南方荔枝龍眼花開時,他便帶著蜂群聞香而去。為了尋找新蜜源,每年冬天都要由北往南「追花逐蜜」。
  • 大山裡的養蜂人:五次創業,助百人增收過萬!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打亂了所有人的正常生活。但,面對疫情,總有一些人堅守初心,砥礪前行,一如既往追尋自己的夢想。本期用戶故事的主人公尹文山便是其中之一。 尹文山,一位大山裡的養蜂人,他曾多次創業失敗,但從未想過放棄,不僅要自己幹成一份事業,還要帶領山裡的父老鄉親一起脫貧致富。
  • 一代代南京中醫藥大學人走進大山,是為了讓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2015年,南京中醫藥大學「遠志服務團」的青年志願者們,踏著陳曉明學長的足跡走進千裡之外的月亮山,點亮大山深處的一個個「微心願」。2018年,南京中醫藥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的成員們,來到歸柳小學長期留駐支教,開啟了南中醫和月亮山故事的新副本。
  • 凡人歌|大山裡的築夢人
    大山裡的築夢人(10:16) 本片為澎湃新聞·湃客眼光欄目首發紀實影像作品。
  • 大山裡,奔流不息的血脈
    「我是大山的戰友,大山和我共度朝夕/我是無名的小草,紮根在貧寒的山脊……」這首由陸軍某工程維護部隊官兵自己創作的歌曲,是近些年來走進大山的工程兵,要學唱的第一首關於「山」的歌。幾十年來,一代代工程兵就像歌中所唱,用青春與熱血、犧牲與奉獻,默默守護著腳下的土地。他們傳承著光榮的紅色基因,在座座大山裡唱響一曲曲英雄的歌。
  • 「90後」深山養蜂人的「甜蜜」生活
    22歲的曲濤濤是位深山養蜂人,他的家鄉河南省洛寧縣羅嶺鄉賈村位於豫西崤山腹地,適宜養蜂。曲濤濤從小就跟養蜂的父輩們進入大山,積累了製作蜂箱、收集蜂群、採集蜂蜜等養蜂經驗。由於家庭負擔重,增收渠道單一,曲濤濤曾長期外出務工,但養蜂的手藝一直沒有荒廢,在雲南等地打工時,他從當地養蜂人那裡繼續學習養蜂知識。
  • 聲納| 從「走出大山」到「走進大山」,「山」不再讓人畏懼
    讀罷,在深受感動之餘,也頗感幾分沉重與無奈——大山,那時在人們眼裡總是與困難和苦難並列,是通往幸福生活道路上的障礙。近些年,我在採訪中走了不少山區,也跟大山裡的年輕人有過一些交流。不經意間發現,「大山」這個詞,在年輕一代的眼裡似乎不再那麼沉重。與彼時對「走出大山」的渴望相比,現在的年輕人卻喜歡談論「走進大山」,聊起這些話題時,他們眼裡閃著光,心中有憧憬。
  • 左偉:一個為大山孩子圓夢的「擺渡人」
    左偉,西山區永昌小學退休教師,一個為大山孩子圓夢的「擺渡人」。築夢關於左偉,還得從崇德小學說起。崇德小學,位於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屏山街道崇德村南部,那裡山脈蜿蜒盤旋,清新旖旎的風光,讓人流連忘返。不僅是因為看到那些淳樸善良的孩子們唱起民謠眼裡閃現的歡樂與自信,更是因為孩子們渴望走出大山的那份夢想讓他深受觸動。於是,一粒要帶孩子們走出大山的種子,悄悄發了芽。2014年的崇德小學條件簡陋,既沒有音樂老師,也沒有音樂教室,時任昆明市合唱學會會長的左偉成了崇德小學的第一位音樂教師。
  • 冉衛平:「大山裡的紅燭」照亮女孩前行之路
    63歲的張桂梅,40餘年堅守在滇西貧困山區,她創辦的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幫助1804名貧困女孩走出大山、圓夢大學,她用堅守託起了大山的未來和希望。張桂梅的事跡令人動容、催人奮進,她是時代的「燃燈者」,更是所有共產黨員學習的榜樣。
  • 大山裡的姑娘,沒錢也可以這樣活?
    很難想像,桀驁的搖滾音樂人出現在大山深處的小學裡。很難想像,憤怒、叛逆、搞搖滾的老炮兒們,為什麼要和留守小學生們混在一起?按照既定的發展軌跡,這些大山深處的留守兒童們,會默默讀完小學,幸運的讀完初中,繼續上學,然後在家務農、嫁人,或者外出打工。與她們的父母一樣重複那樣屬於「大山孩子」的生活。
  • 用廚藝點亮大山孩子的生活 李錦記希望廚師走進「大山裡的彝族小學」
    用廚藝點亮大山孩子的生活 李錦記希望廚師走進「大山裡的彝族小學」大山外面的世界是怎樣的?這是很多生活在涼山州孩子的困惑。一年前,涼山州布拖縣的彝族小夥子阿布力呷帶著這樣的疑問,加入「李錦記希望廚師」項目,來到成都財貿職高學習中餐烹飪。
  • 深冬大山裡的穿山甲洞
    一位朋友的老家位於幕阜山中,周末邀我們一起去老家爬山,沒有太陽,天灰濛濛的,深冬的大山孤寂而寧靜,偶爾傳來幾聲鳥鳴及沙沙的落葉輕響,不時還能看見一些不知名的小動物在荊棘叢中嗖嗖地穿行。大山中長大的朋友走過來瞄了一眼,說這是穿山甲的洞,對於穿山甲這種動物我還只是在動畫片中見過,好奇地又過去圍觀。洞口還極新鮮,朋友說洞還在它就會回來,我們小心地繞過洞邊,避免碰到洞沿。這洞口就是它的家門口,探頭看了一下深深的洞內,洞內略向上延伸,可能是為了防雨水,這構造頗有點講究。前陣子下過幾場雨,可這洞壁看起來還很乾燥。
  • 陝西商洛市商州區:大山裡的養蜂人
    在距商州城區30多公裡的一處人跡罕至的山溝裡,一位養蜂人正在查看草叢中的蜂箱,飛舞的蜜蜂和夕陽的餘暉構成了一幅美麗的風景畫。養蜂人名叫李偉利,今年40歲,是商州區夜村鎮將軍腿村人。李偉利1997年參軍,1999年復員回到商州。後來,他有15年時間一直在西安等地搞玻璃幕牆裝修。為什麼轉行養蜂?
  • 大山孩子四年前走出去今天回來,山還是那座山,但它已是大好河山
    有句老話說的好「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高考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轉折點之一,如果可以考進一個好的大學,對於身處鄉野,大山的孩子無疑是一種脫胎換骨的蛻變。但是在大山的孩子,無論是學習資源,還是身邊生活環境都比城市的孩子要差一些。他們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完成人生的逆襲,所以每年成功考取到好大學的大山的孩子,都會倍受社會的關注和大家的敬佩。
  • 大山裡的晨跑者……
    逆流而上的盤山公路往裡盤旋延伸,便進入了連綿起伏的大山當中……大山的腳下,是鎮政府所在地。在這個小鎮上,活躍著一群戶外愛好者。給原本美麗的澤雅小鎮上又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他們來自不同的省份,不同的單位,不同的職業,不同的年齡,但為了一個共同的愛好,奮然前行,享受戶外的一番獨得之樂!
  • 在大山裡堅持12年只做一件事情,原來青春還能這麼過
    直到楊逸走入他的生活,才發現他的聰明能幹,母親外出打工,姐姐外嫁,獨自照顧父親,打理好整個家,偶爾還會幫鄰居修東西。他告訴楊逸,等他長大了,想學汽修,等賺錢了,就不會再讓家人受委屈了。
  • 大山裡的女子足球隊
    一年後,這群生活在雲南省保山市施甸縣大山深處的可愛女孩,正在走近足球、感受足球帶來的快樂。「希望周老師帶我們贏得更多比賽」、「我想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足球」……在學校的許願牆上,一張張小紙條,記錄著孩子們純真的夢想。
  • 貴州大山裡 有群「小畫家」
    數十幅來自大山裡孩子的畫作,將通過公益畫展的形式,走出大山與大家見面。「我們希望更多人看到孩子們的才華。」活動主辦方說。美術,成為孩子們找回自信的方法,他努力培養孩子們發現美、記錄美的能力。 從2017年至今,在王明華的帶領下,這群孩子變得開朗、活潑,學會了用畫筆畫出生活的美好。「如果我的一點光能夠影響到孩子們,讓他們實現自己的價值,這就是我最開心的事。」王明華說。
  • 大山深處,圓了「婚紗夢」
    本報訊 「來,兩個人靠近一些,手裡的玫瑰花舉高一點,笑一笑……」12月13日上午,在盧氏縣杜關鎮北王村「樹敬老家風,留金銀婚記憶」圓夢婚紗照攝影愛心公益活動現場,婚紗攝影機構的志願者和老鄉們親切地互動著。化妝、穿婚紗……眾多深山區群眾恍若置身夢境,到處一片歡聲笑語。
  • 大山裡的體育夢
    王老師在家訪中得知,小傑從小跟著外公外婆一起生活,母親與繼父(生父早故)帶著同在上學的弟弟在縣城務工。因父早故,母親又不常在身邊,沒有人誇獎過他,他也不知道自己有什麼優點,造成他性格非常內向、自卑,面對陌生人特別害羞,不敢開口、也不喜歡和其他同學交流。經過多次的家訪和用心觀察,王老師逐漸發現,這個孩子的協調性特好,學習動作也特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