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裡的養蜂人:五次創業,助百人增收過萬!

2020-12-14 騰訊網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打亂了所有人的正常生活。但,面對疫情,總有一些人堅守初心,砥礪前行,一如既往追尋自己的夢想。本期用戶故事的主人公尹文山便是其中之一。

尹文山,一位大山裡的養蜂人,他曾多次創業失敗,但從未想過放棄,不僅要自己幹成一份事業,還要帶領山裡的父老鄉親一起脫貧致富。他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這是一個怎樣的創業故事?

(觀看完整版視頻)

01、五次創業,四次失敗

1985年,尹文山出生在湖南懷化的大山裡,那是個不太富裕的家庭,兩個姐姐、一個妹妹,卻只有他一個人完成了學業。由於家庭經濟條件的原因,尹文山很早就開始創業,第一次是在上學期間,他在山上搭了一個茅草棚開始養豬。因為資金問題,他和朋友一起搭夥幹,但兩個人的意見總是不統一,第一次創業就這樣不歡而散,以失敗告終。

尹文山的家鄉

創業的過程很辛苦,但也會摻著一絲絲的甜。那段日子,妻子會在放學後到山上幫忙做飯,會在沒錢的時候到坡上砍柴、燒炭、賣錢來支持尹文山搞養殖。這個女人總是在他的身後默默地付出,默默地支持,而這也成為尹文山繼續創業的最大動力。

尹文山前前後後總共經歷了四次創業,四次都以失敗告終,但他沒有放棄,一心要把當地的農業產業發展起來,為家鄉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哪怕失敗再失敗,也要把它做成功為止」。

第五次,經過仔細研究,他選擇了養殖中華蜂,因為養蜂投入低、利潤高、見效快,加上山裡植物資源豐富,基本上是怎麼也不會賠本的項目,說幹就幹,尹文山馬上開始了新的創業。

樹下談心的夫妻倆

02、「釀」出甜蜜致富路

不過,第五次創業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順利。由於前幾次的創業失敗,親戚朋友們覺得尹文山就是「瞎折騰」、「眼光不行」,因此都不願意借錢給他。沒錢怎麼辦?尹文山最後想到了網絡信貸,經過多家對比,他選擇了小贏卡貸,第一次申請,就借到了一萬兩千元,後來慢慢提額至八萬元,這些錢成了第五次創業的關鍵啟動資金。

「農村創業最需要的就是資金,沒有資金的話,再好的想法也是行不通的。」尹文山這樣說。

其實,尹文山的父親和其他少許農戶以前也養殖過蜜蜂,但由於養殖技術老舊,蜂蜜的產量一直不多。有了資金的支持之後,尹文山又學習了很多先進的養蜂技術,用最科學的方法養殖蜜蜂,逐步提高了蜂蜜的產量。他也毫不吝嗇地把這些先進的技術傳授給當地的貧困農戶,還熱心地到每一位農戶的家裡查看蜜蜂的情況並給出專業的指導意見。

和農戶一起討論養蜂

「幫別人就是幫自己」,父親的這句話,也一直是尹文山的座右銘。作為土生土長的山裡人,尹文山對這片大山有著不一樣的感情,受父親的影響,他把這裡的人都當成自己的親人,一心想要帶領大家一起脫貧致富。

尹文山的這種辛勤努力、無私奉獻的「蜜蜂精神」,也得到了當地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政府出資修路,指派技術專家上門培訓,一起幫忙聯繫銷路等等,這些都幫助尹文山和鄉親們的養蜂事業越做越大

給聽力有障礙的農戶講注意事項

03、做勇敢向前的「發光青年」

從四次創業失敗到實現脫貧致富,尹文山靠的是自己的勇氣和堅持;從自主創業發展到帶動周邊鄉親,他堅信幫別人就是幫自己。目前,尹文山養殖蜜蜂160餘群,帶動周邊貧困戶參與養殖30多戶、100餘人,每年戶均增收1萬餘元,成為當地鄉村脫貧攻堅的示範標杆。

創業的路上會遇到很多阻礙,但正如尹文山一樣,總有一群人,他們堅持心中理想,身懷正能量,遇到困難毫不退縮、勇往直前;他們身上的每一處閃光點,都讓自己在前進的路上不斷發光,為自己、也為他人照亮遠方;他們是這個時代的榜樣,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發光青年」。

疫情期間,小贏科技同樣堅守普惠金融初心,2020年1月至8月,共幫助80萬個人用戶及小微企業主解決資金難題,並提供諸多息費減免扶持政策,與大家一起共克時艱,助力每一位「發光青年」勇敢前行!

相關焦點

  • 記錄生活 圓夢鄉野|@大山裡的秘蜜:重回大山的新一代養蜂人
    近年來,橫樟村裡的養蜂人一度減少。近千人的村子裡,大半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留下來的養蜂人大多上了年紀,蜂蜜割下來,只能挑到集市上,一個月賣不出幾瓶。張俊傑退伍歸來後,看到村裡養蜂人的無奈,想為家鄉這麼好的蜂蜜努力打開銷路。
  • 「90後」深山養蜂人的「甜蜜」生活
    22歲的曲濤濤是位深山養蜂人,他的家鄉河南省洛寧縣羅嶺鄉賈村位於豫西崤山腹地,適宜養蜂。曲濤濤從小就跟養蜂的父輩們進入大山,積累了製作蜂箱、收集蜂群、採集蜂蜜等養蜂經驗。由於家庭負擔重,增收渠道單一,曲濤濤曾長期外出務工,但養蜂的手藝一直沒有荒廢,在雲南等地打工時,他從當地養蜂人那裡繼續學習養蜂知識。
  • 陝西商洛市商州區:大山裡的養蜂人
    在距商州城區30多公裡的一處人跡罕至的山溝裡,一位養蜂人正在查看草叢中的蜂箱,飛舞的蜜蜂和夕陽的餘暉構成了一幅美麗的風景畫。養蜂人名叫李偉利,今年40歲,是商州區夜村鎮將軍腿村人。李偉利1997年參軍,1999年復員回到商州。後來,他有15年時間一直在西安等地搞玻璃幕牆裝修。為什麼轉行養蜂?
  • 四川省返鄉下鄉「創業明星」陳平:真抓實幹助增收 農旅融合闖新路
    那次,長了10多年的4畝竹子只賣了500多元。他感嘆,土地利用率和附加值太低。於是,他念頭萌發:何不利用自身資源回鄉創業,帶動村民致富?  念頭很快付諸行動。2015年,陳平結束了17年的打工生涯,響應當地返鄉創業號召,回到中山鎮,開啟了創業逐夢之旅。
  • 【今日頭條】「與蜂共舞」釀造「甜蜜生活」——堅守在蓋州大山深處的養蜂人鄭天升
    而養蜂人鄭天升帶領村民像蜜蜂一樣忙碌「與蜂共舞」釀造了「甜蜜生活」。在這個初夏時節,大山裡到處都是鬱鬱蔥蔥,滿目的綠色,一派生機盎然,來感受養蜂人鄭天升夫婦二人的忙碌生活。被問及緣何養蜂,鄭天升回憶起在大山深處與蜜蜂初識的日子:「小時候,我就在這大山上玩,山上的蜜蜂很吸引我,小小的蟲兒躲在土洞裡,我就好奇地去抓,雖然被蜇過,但是依然喜歡。」
  • 襄陽南漳大力推進「以旅助農」促農民增收
    農場裡特種養殖的鴕鳥。左相虎表示,希望能通過生態農場這一平臺,帶動一系列附加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  在農場裡,各種不知名的植物茁壯成長,2014年至今,左相虎在園裡種植了將近3萬餘株綠化植物,左相虎形容說,再過幾年站在園裡恐怕抬頭只有樹蔭,看不著太陽了。
  • 「米糧川」發展辣椒產業改農業大而不強 助1.6萬農戶增收
    「米糧川」發展辣椒產業改農業大而不強 助1.6萬農戶增收 2020-09-28 15:38:45李紅衛 攝   中新網長治9月28日電 題:「米糧川」發展辣椒產業改農業大而不強 助1.6萬農戶增收  作者 李庭耀  眼下正是辣椒成熟上市的季節,28日,山西省長治市屯留區川底坪村鑫皖合作社,火紅的辣椒掛滿枝頭,村民們在地裡勞作。「我們村以前都種玉米,收入很低。
  • 90後消防員退伍深入大山,靠抖音發展全村養蜂業,年收入1500萬
    導讀:90後消防員退伍深入大山,靠抖音發展全村養蜂業,年收入1500萬前言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更加注重於利用生態環境的養殖工作。相信很多朋友們都聽說過,這裡的植被生長十分茂盛,橫樟村也因此而得名。橫樟村是一個群山環繞的地方,這裡被樹木所覆蓋,就像原始森林一樣。四季都非常的暖和,無數野花開放,正因為這些條件也成為了蜂蜜的養殖聖地。先天的條件為他們提供了很多的便利,也因此被稱為蜂蜜之鄉。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村莊的養蜂人也逐漸的減少著。
  • 市長帶71萬拼多多網友助殘疾姐妹花電商創業 一天助銷60噸甜瓜
    原標題:市長帶71萬拼多多網友助殘疾姐妹花電商創業,一天助銷60噸甜瓜   有了市長帶來的1.5萬訂單和近3萬粉絲,90後姐妹花李木蘭、金玉萍更加堅定了自己要繼續
  • 湖北一駐村幹部發展特色產業助農民脫貧增收
    湖北一駐村幹部發展特色產業助農民脫貧增收 2018-11-21 17在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縣灣潭鎮紅旗坪村,駐村「第一書記」肖曙光發展特色產業助農增收脫貧,深受當地幹群信賴。  今年春節過後,原宜昌市地稅局派駐扶貧點五峰灣潭鎮紅旗坪村的「第一書記」快到退休年齡,急需找人接替。肖曙光聽聞後主動請纓,「我之前下鄉參加過扶貧,所以對農民有著特殊的感情。」他說。
  • 徐聞特色農產品「觸網」 拓寬銷路助農增收
    翁智權 供圖分揀、過秤、打包、貼單、裝車……近日,位於徐聞縣曲界鎮愚公樓的廣東三農互聯科技有限公司的車間裡一派繁忙的工作場面。據該公司負責人介紹,今年來,該公司化危為機,在拼多多、虎牙直播等平臺開展菠蘿直播活動11場次,全網瀏覽量2.88億次,目前總計發貨菠蘿26萬多件,交易額達524萬元。這是徐聞縣農產品「觸網」的一個縮影。
  • 雲南祥雲:多舉措助下莊鎮群眾增收
    祥雲縣多舉措助下莊鎮群眾增收今年以來,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雲縣下莊鎮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一目標,採取黨組織牽頭,「黨總支+合作社+產業大戶+種植戶」的發展模式,在努力提升烤菸種植水平上做好大文章,紮實推進晚秋豌豆產業種植,助力群眾增收致富
  • 養蜂人自殺後,85後同行:虧本也要堅持,終於活過來了
    訂單暴增,月營業額漲了60倍山西晉城澤州縣是南太行山下「長」出來的縣城,當地人祖祖輩輩靠這片大山過活,養蜂是當地農戶的主業。原本山區網絡不穩定、交通不暢,十多年來,陳向明的山裡泉養蜂合作社除了自己養蜂產蜜,主要幫村民們賣蜂蜜,這些蜂蜜都銷往附近超市等經銷商。
  • 送蜜蜂當禮物 松陽助農增收出新招
    周土興能在冬日收到這份禮物,源於松陽近年來實施的「十箱萬元助低收入農戶增收」項目。近年來,松陽縣分批次選擇象溪鎮、大東壩鎮等花粉資源豐富的區域,按每戶10箱的養殖規模,每年給20戶低收入農戶贈送蜜蜂,並採用統一供種、統一蜂具、統一技術、統一銷售的模式,帶動農戶增收。「十箱萬元助低收入農戶增收」項目會議象溪鎮南坑源村70歲的李德福就在去年飼養了10箱贈送的蜜蜂。
  • 養蜂人的「甜蜜」故事
    到來後,才發現荔枝花少,整個花期只採到2000多斤蜜糖,但物以稀為貴,數量雖少,價格卻賣得高,荔枝蜜收入掙到了6萬多元。後來去到其它的一些地方,也是遇到花少,因此,去年收入很不理想。去年,他在廣西欽州停留了一段時間,後輾轉到雲南,他夫妻倆都是在雲南過的年。
  • 養蜂人獨居野外16年養蜂500萬 如今隱居一小島 做起自由電商
    在人們的印象裡,養蜂人是「漂泊四方無定處」的生活狀態,但也有人靠著養蜂,過上了「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知盡被佔」的神仙一般的生活。在湖北襄陽市南漳縣的一個小島上,就有這麼一位「小島養蜂人」趙德海,他30歲開始獨居野外養土蜂,最終在南漳三道河水庫小島上養了500萬隻蜜蜂,靠著網際網路銷售蜂蜜,足不出島,過起了自由自在的神仙般的日子。五月的南漳縣三道河水庫庫區一片綠意盎然,湖面清澈如鏡,一座座小島猶如碧玉,鑲嵌其中。趙德海就生活在在其中一座三面環水的小島上。
  • 【強村富民】高田有機稻助農增收
    【強村富民】高田有機稻助農增收 2021-01-12 20: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金塔:日光溫室助增收
    金塔:日光溫室助增收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通訊員 盧玉冬日的金塔,寒風凜冽,田野裡一片蕭條,但金塔縣古城鄉舊寺墩村村民閆學兵的日光溫室裡卻綠意盎然,一個個油亮亮、圓滾滾的西瓜掛滿了藤蔓閆學兵正在溫棚裡來回穿梭,忙著採摘新鮮的「寶貝」。「今年的西瓜長勢不錯,準備現在開始出售了,價格也不錯。」閆學兵說。
  • 白沙七坊鎮因地制宜打造竹編製品基地助農增收
    陸紀成介紹,2019年4月,他註冊了海南富竹環衛製品有限公司,並在當地扶貧部門支持下,以「政府 公司 農戶」模式走上了發展竹編助農增收的創業路。扎個掃把,自家用沒問題,但要想扎得美觀,賣出好價錢,還得好好琢磨竹編技術。為此,陸紀成採購了一批專業的竹編產品加工機器,還從市場上購買了不同款式的掃把,把大家聚到一起琢磨如何把掃把製作得更耐用更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