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蜂人獨居野外16年養蜂500萬 如今隱居一小島 做起自由電商

2020-12-14 狗頭牛眼看世界

在人們的印象裡,養蜂人是「漂泊四方無定處」的生活狀態,但也有人靠著養蜂,過上了「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知盡被佔」的神仙一般的生活。在湖北襄陽市南漳縣的一個小島上,就有這麼一位「小島養蜂人」趙德海,他30歲開始獨居野外養土蜂,最終在南漳三道河水庫小島上養了500萬隻蜜蜂,靠著網際網路銷售蜂蜜,足不出島,過起了自由自在的神仙般的日子。

五月的南漳縣三道河水庫庫區一片綠意盎然,湖面清澈如鏡,一座座小島猶如碧玉,鑲嵌其中。趙德海就生活在在其中一座三面環水的小島上。

趙德海在島上養了200多箱土蜂(又稱中華蜜蜂),每箱有2-3萬隻蜜蜂,一共飼養了500萬隻蜜蜂。這是他四處漂泊之處尋覓到的最理想的養蜂場所,從此就一年四季定居在島上。5月3日,我們來到趙德海養蜂地時,他正忙著打包剛剛收穫的蜂蜜,準備給微信上下單的顧客發快遞。

趙德海今年48歲,是南漳縣長坪鎮人。他從小羨慕養蜂人自由自在的生活,30歲時開始自己學著養土蜂。一開始在家養了2年蜜蜂,但一滴蜂蜜都沒收到。經過請教及查閱大量書籍後,趙德海才明白,不產蜂蜜的原因是自己家附近沒有穩定的蜜源。

由於蜜蜂常常需要在大山中採蜜,為了尋找好的蜜源,趙德海32歲開始便隨土蜂在野外居住。經過幾次「轉場」,他發現了三道河水庫庫區的小島上蜜源穩定,是理想的養蜂地,從此就定居在了這座小島上。

在這個小島上,趙德海白天照顧蜜蜂,晚上就睡在蜂箱旁的帳篷裡,一年300多天都在野外居住,這樣的生活一過就是16年。

趙德海在小島上養蜂、種菜,生活幾乎自給自足,雖然過得很苦,但自由自在的生活正是他想要的。加上外人不容易進來,沒人來打攪他,他感覺這樣的日子就像神仙生活,他也很享受一個人的時光。

養蜂就是為了賣蜂蜜,最初趙德海的蜂蜜都靠「販子」上島收購,但這樣不划算,辛苦收穫的優質蜜蜂常常賣不上好價錢。在2014年前後,趙德海接觸到網際網路,嘗試在各個平臺銷售蜂蜜,並開始在QQ空間、微信朋友圈寫「養蜂日記」,記錄野外養蜂的點滴小事。憑藉原生態的「養蜂日記」,他開始做起了電商,在網上賣自己的蜂蜜。

由於他的生活狀態和養蜂生活受到了網友的關注和喜愛,他的蜂蜜在網上賣得越來越好。通過顧客口口相傳,趙德海如經有了一批忠實消費者,如今通過微信接單已經能賣出大部分蜂蜜。

由於常年在外居住生活,趙德海已經習慣了每天住帳篷的生活。而他的農村老家的房子也已經荒廢倒塌,對此,他並不惋惜。趙德海說:我很喜歡現在的生活,希望下半輩子都能在這座島上養蜜蜂,自由自在地。

相關焦點

  • 養蜂人發明新式養蜂法,被稱為「洋式土養」,造假升級?深度解讀
    有需要就會有市場,作為現代化的養蜂人,其實這點道理明白人都懂,在蜂蜜大量滯銷的情況下,養蜂人可以說也是用盡渾身解術。這不,為了能夠銷售自己的蜂蜜,有的養蜂人發明了新式的養蜂法,在業內被稱為「洋式土養」,關於這種養殖方法,業內的爭議也比較大,對於外行來說甚至被認為是蜂蜜造假的升級版,具體是怎麼回事?
  • 蜂農一生的養蜂故事,看完後淚奔
    如果你沒有親眼看見養蜂人的生活,或許也不會為養蜂人的貧困與無奈而潸然淚下。養蜂人即蜂農,是實實在在的農村人。他們多生活與深山、田間,以養育蜜蜂、出售蜂蜜維持家庭開支。大部分的蜂農都是祖傳式職業,家裡祖祖輩輩都是養蜂人,子承父業,在老一輩的養蜂人眼裡也算是件很滿足的事情,尤其是與蜜蜂打交道,生活也會多份樂趣。
  • 中國養蜂人在澳大利亞的養蜂見聞與感受分享
    12年來筆者在澳洲通過做蜂蜜出口貿易到創辦蜜蜂農場,對澳大利亞養蜂業的了解感觸頗多,現將親身經歷和體驗與大家一起分享: 1、澳大利亞是一個農業大國
  • 被疫情困住的養蜂人,30萬蜂農何去何從,養蜂人的困境你們知道嗎
    對於養蜂人來說當前國家發下的促進養蜂產業全面復工復產的通知讓不少養蜂人鬆了口氣,但44歲的劉德成卻再也看不到了。如今我國大約有30萬的蜂農,他們每年都奔波在追逐花期的路上,聽上去很浪漫,但過程卻是非常艱苦的,日曬雨淋風餐露宿已經是他們生活的常態。但他們的辛苦有時候並不能換來回報,一旦出現災難,蜂農總是最容易受傷的,因為他們的車廂中載滿了無數脆弱的生命,一旦出現問題,很可能就會讓他們一年的辛勞付諸流水。今天小編結合大家介紹如今養蜂人正面臨著哪些困境。
  • 養蜂業未來5年的發展前景如何?養蜂人應該何去何從?
    未來五年,中國30萬左右養蜂人數基本不會變化。隨著部分養蜂人退出,一些大學生就業壓力增大,很多養蜂人士將可能是本科、碩士、博士等等。每一個養蜂人都是香餑餑,都可以參加幾個團體,這會極快的改變這個行業70年來基本沒有變化的現狀。  未來五年,中國養蜂行業將冒出五十到一百個各式各樣的:聯盟、協會、合作社、小集體。這些團體不僅是阿里、騰訊、百度想拉攏的對象,更是一些小網際網路平臺極力爭取的 目標客戶。
  • 甘徐旺:身殘志堅的養蜂人
    甘徐旺:身殘志堅的養蜂人 2020-12-07 16:36:47   來源:安慶新聞網
  • 養蜂人越來越少了,養蜂這個職業會後繼無人嗎?
    提要:全年都在追逐花期的養蜂人,現在越來越少了有人說:現在養蜂越來越難,並且這個職業逐漸遭人唾棄。養蜂人遭人們唾棄,個人為這個說法有些欠妥當,只能說是部分養蜂人而已,我們不能夠以偏概全,很多養蜂人還是依然非常辛苦的進行養蜂的。
  • 養蜂人的生活,其實不只是養蜂,還有很多亮眼的專長和精彩
    可能在很多從來沒有養蜂的人看來,養蜂是一件非常神秘的事情。我在養蜂以前也一樣,對養蜂充滿了好奇。就感覺養蜂人整天和小蟲子(蜜蜂)打交道,很是奇怪。比如是不是像養小狗一樣,蜜蜂不蟄主人啊,比如是不是像《神鵰俠侶》裡面的小龍女一樣,可以驅蜂禦敵等等。
  • 廣安追花逐蜜養蜂人 帶「百萬大軍」輾轉全國
    徐小雨 攝四川在線消息(龐開 周娟 記者 劉川 王詩俠)追趕花期、居無定所、起早摸黑……是廣安市嶽池縣嘉陵鄉養蜂人何華東夫妻倆16年來生活的真實寫照。一年四季,他們追趕著起伏的花期跋山涉水,成群的蜜蜂是他們形影不離的忠實夥伴。對於何華東兩夫妻來說,老家嶽池僅僅是他們的一個驛站。
  • 新手養蜂,如何才能養殖成功?蜂種選對,努力不白費
    1.中蜂,也被稱為中華蜜蜂,在農村簡稱為土蜂,是我國的蜂種,在早些年,蜂農都是採用土法飼養,就是用一些廢舊的木質箱具給蜜蜂做一個簡易生存空間,主要是能遮風避雨和防曬,蜜蜂就能自由繁殖發展,這也是中蜂比較好養的原因之一,對於新手蜂友來說容易上手,如今雖然有不少養蜂人改為活框養殖,但是在農村依然還有不少蜂農使用土法飼養,中蜂生存習性是求生欲強,極少會全軍覆沒,在遇到人為因素或者病蟲入侵
  • 這些常見的養蜂禁忌,老蜂農都會注意避開,新手養蜂人卻經常觸碰
    養蜂是一項集經濟、環保於一身的事業,相比較農業、畜牧業而言,養蜂業更加尊重生態、保護環境,因此也得到了國家的大力提倡,在這樣的大趨勢下,養蜂人越來越多,但由於思想和技術上的落後
  • 山陽農戶養蜂10年變身土專家,一年養蜂500多箱,收入超10萬
    養蜂走上脫貧致富路,在商洛已不是新鮮事。但是,一對年近花甲的夫妻,一年養蜂500多箱,收入10多萬元,這個數字,這種收益,讓一些老養蜂戶、養蜂專家都感到驚奇,都說這可能是創造了一戶群眾養蜂能力的極限。創造這一極限的人,就是山陽縣板巖鎮羅川灣村的潘春權、張世蓮夫婦。
  • 人們只看到養蜂人自殺,卻不知道養蜂背後的故事和文化
    在同情養蜂人悲慘遭遇的時候,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更深刻的話題,也是關於養蜂。 我小時候見過從遠方來我家門口放蜜蜂的人,他們的大卡車一到,上百箱蜜蜂就找個地方下貨了。然後會在這個地方待一段時間,等到主要的花期過去,他們就裝車走人。
  • 新手養蜂,剛起步怎麼辦?養蜂人:從這3個方面入手,輕鬆應對
    養蜂業中的一句話養蜂業上有一句話,在很多養蜂的書籍和有經驗的養蜂人口中經常提到,那就是「蜜蜂周年管理技術」,這句話實際上只是簡單的介紹了蜜蜂養殖一周年可能遇到的問題,但是並不是詳細的介紹一周年的管理細節,但是這句話卻告訴我們一個問題,那就是蜜蜂的養殖,在各個季節方式並不一樣,所以如果我們沒有經驗,少說要把一個周年的管理度過
  • 長白山下養蜂人:追花逐蜜的「甜蜜」事業
    鈕利岑是浙江長興的一名養蜂人,養蜂20多年來一直過著跟花期、四處走的生活。每年5月到7月中旬,他都會帶著妻子來到吉林長白山養蜂採蜜,用他的話說,長白山的椴樹蜜好,而且沒有環境汙染。養蜂是一個「甜蜜」事業,但過程的艱辛也是外人看不到的。鈕利岑說,養蜂人終年四處奔波,除了住宿簡陋、蚊蟲叮咬外,還要承受寂寞,沒有電視,沒有娛樂,只有幾個養蜂人聊聊天。鈕利岑說,在長白山的這兩個多月裡,大概能賺2萬多元。
  • 高考失利報考蜂學,被蜇幾千針後成職業養蜂人
    如今,他在一家蜂產品企業做養蜂技術員,在一線養蜂,成天和蜜蜂打交道,他希望通過革新養蜂技術,減輕養蜂人的勞動和增加收入,讓更多年輕人加入養蜂行業。 那次之後,遊信毅重投一線,做起了職業養蜂人。 最初,他跟著養蜂師傅從南往北追花。早春三月,他帶著30箱蜜蜂,近150萬隻蜜蜂到了浙江衢州,滿山的油菜花是最合適的蜜源。蜜蜂喜靜,在方圓十公裡沒有人的郊外,四點半晨露未消散之時,遊信毅就起床開蜂箱,做取蜂王漿的準備工作。日曬最熱的時候要歇息,也要防止跑蜂。
  • 福建養蜂人養中蜂,是蜜源植物主要,還是養蜂技術主要呢?
    其實很多人認為花源比技術主要,這只是針對野生中蜂或者土養中蜂,這種養蜂方式,根本不能算人工養殖蜜蜂。真正意義上的人工養殖蜜蜂,還是採用現代活框方式,通過養蜂技術,人為幹預而改變蜂群,使蜂群發現更好,產蜜更多。
  • 夏季有人養蜂,養蜂人搬離之後,沒來得及回到蜂巢的蜜蜂會怎樣?
    在氣候溫暖的時期,我們經常在農村或者一些花卉比較多的野外,看到很多的蜜蜂和一些養蜂人。有時候會發現養蜂人已搬離,還有一些蜜蜂在盤旋。一些工蜂離開巢太晚,不能及時回來。另一方面,養蜂人在花開完之後就離開了去了別的地方。
  • 美國養蜂史 | 綠會蜂巢基金薦讀
    在此之前,蜂箱要麼是希臘蜂箱,要麼是葉子蜂箱,這使得養蜂人可以檢查蜂巢情況(圖4)。Langstroth被稱為「現代養蜂業之父」。在早期殖民者帶來蜜蜂與Langstroth發明可移動框架蜂房這段時期之間,養蜂人管理蜂群的能力不夠。他們每年春季通過捕獲蜂群來增加養蜂數量,並在秋天通過在蜂巢的入口處燃燒硫磺殺死它們,從而可以清除蜂蜜和蜂蠟。
  • 養蜂人自殺後,85後同行:虧本也要堅持,終於活過來了
    他這才得以了解村裡養蜂人的真實生活,「養蜂太難了,又辛苦又賺不到錢。」陳向明是養蜂人家的孩子,從那時起,他就有了一個要幫鄉親們賣蜂蜜的念頭。2004年,陳向明辭職回家開了家蜂蜜專賣店。陳向明深知,這並不是一個容易的行當——風餐露宿、居無定所,養蜂人也是一個少有人關注的弱勢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