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谷:長城與黃河兩大人文地理標誌交匯,中華文明底蘊撲面而來

2021-01-21 書房記

說府谷

作者:王六(書房記專欄作家)

府谷稱得上是中國的一個結點,要問為什麼這裡能集地理標點、軍事要點、文化結點於一處,說來還真有幾分滄桑,有幾分豪邁,也有幾分沉重。

打開陝西地圖,府谷的位置十分醒目,人們形象地稱其為陝西兵馬俑頭上的皇冠,這一點也不為過,只是這樣的表述太過形象,拋開「雞鳴三省」陝西最北的縣第一印象不說,如果不被視覺錯覺所迷惑,府谷事實上還是陝西東極。

陝西北極北緯39°35',在府谷縣古城鎮王家梁村,該村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海紅果王國,滿山遍野的果林中有一株海紅果樹王,佔地半畝多。海紅果為果品「鈣王」,屬滇池系西府海棠品種,近年名聲漸起,只產於晉陝蒙三交界地極小範圍內,何能落腳於塞上,難以說清,但一個「國家地理標誌」,本身就是故事。

陝西東級東經111°15',為府谷黃甫鎮段寨,這段寨是向東突入黃河的一個半島,依山傍水,風光宜人,只是半島太小,在省級地圖上顯現不出,進而造成世人知府谷北,而不知府谷東的誤會。

如果以為府谷只有這兩個地理標點,那也就太小瞧府谷了。府谷牆頭堯峁村還有黃河入陝第一灣,其乾坤勾連的太極圖,為自然奇觀,當地人叫蛟龍灣,不論蛟龍還是堯峁,中華文明底蘊撲面而來。這蛟龍擺尾出水處,有一像天然壩體的山崖,以橫截黃河之勢,讓黃河倒旋迴圓,可能就因這一阻力讓黃河流速變緩,所以這裡就成為千裡黃河的凌界點,此點以上冬季千裡冰封,以下除極端氣候,冬季流凌而不封凍。正是這一地理,讓老祖宗確定了長城入陝起點,因為黃河封冰即為橋,在凌界點以上築長城實無意義。

既然是地理奇觀,人們總要想辦法,弄出一點響動來,不知哪年哪月,也不知何人何意,在面北的黃河南岸石崖絕壁間,只有黃河發大水才能探得到的高位處,鑿出兩個縱向相連的窨子(石窯洞),當然,人們也給了個說法,說這是趙匡胤習武藏械洞,因為牆頭鄉趙家山,本身就有趙匡胤出生地的傳說,只是考證已無意義,傳說還在傳說。

不過,中國人十分熟悉,對中國十分重要的幾條線,黑龍江璦琿至雲南騰衝的中國人口密度對比線,也叫胡煥庸線;中國中原文明與草原文明38°緩衝線;萬裡長城線;都經過府谷。然從水文水系來衡量,府谷在榆林市又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單元,總體地貌以黃土高原丘陵溝壑為特點。榆林市「四河四川」水文地要,「四河」由北向南依次為:窟野河、禿尾河、佳蘆河、無定河,而「四川」黃甫川、清水川、孤山川、石馬川,就都在緊傍黃河的府谷,且均為黃河一級支流,又因其地接毛烏素沙漠,這「四川」是黃河淤積粗沙的主要來源。

地理標點,天然決定府谷成為軍事要點。事實上,在中國歷史長河中,府谷也一直以邊境要塞存在,就是今日榆林市之大名的緣源,也來自蒙恬駐上郡、收河套、建榆中,「以河為竟,壘石為城,樹榆為塞」築長城,開疆拓土時所設榆溪塞,隋大業三年(607年),置史上第一個榆林縣,縣治十二連城,就在府谷北鄰內蒙古準格爾旗黃河邊上。中國長城與黃河兩大人文地理標誌,交匯點就在府谷牆頭村石窯壩上。

2017年8月竣工,全長800多公裡,被稱為「中國1號公路」的沿黃公路,起點也在牆頭村,沿河南下至華山腳下,直通關中,府谷這個離省城最遠的縣,反倒成了新旅遊熱線上的熱點。這沿黃公路北端,是一極致丹霞地質奇觀——蓮花辿,五彩斑斕,疑為仙境。府谷縣城向北十多公裡路,今天橋電站站址,歷史上可是黃河上的一自然造化,與壺口「天下黃河一壺收」對應,這裡是晉陝峽谷最狹處,聚萬傾於一峽,形成「天下黃河一杯收」之平湖狀,有詩形容:「兩岸逼側無十步,萬傾逡巡納一杯」。冬季結冰成橋,天塹變通途,故稱為天橋。

不過歷代帝王、兵家看上這裡的不是山川風光,而是山形水勢,也就是說,中國自有國家概念起,府谷就被推上歷史前臺,成為拱佑中華的前衛,成為抵禦外辱的橋頭堡。長城因戰爭設,戰火因長城而來,可以說從上郡始,府谷這片土地就歷經鐵血洗禮,在刀刃上遊走。整個魏晉時期為匈奴所據,南北朝又為鮮卑佔領,北周、隋回歸為邊地,唐有了府谷鎮,由於軍事位置重要,五代後唐升鎮為縣,莊宗天佑八年(911年),設府州。

這府州生不逢地,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可是「雞鳴三國」,在那個拿拳頭說話的時代,強鄰壓境,這樣的地理可不是值得炫耀的好事。在整個「積富極弱」的北宋,府谷先與遼、夏,後與金、夏對峙。回看自豪又悲壯的縣史,每一次潮起潮落,都是血水洗地、生靈塗炭。每當國力強盛,也是皇恩浩蕩,像隋煬帝、康熙帝就都曾臨幸府谷,並吟詩作賦,顯擺威風。而一旦重兵壓境,形勢危急,海潮就會迅速退卻,這裡就會因廟堂之遠,而成為忍痛割愛之「愛」,正應了《潼關懷古》「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那句老話。

靖康元年(1126年),北宋王朝割讓麟、府、豐三州與西夏求和,因知府州的靖康軍折可求在意國恨家仇,未予響應。「靖康之難」,折家後裔一支勤王南遷,朝廷亡而府谷在,次年在彈盡糧絕、孤立無援的絕境中,折可求率麟、府、豐三州降金,為除心頭之患,金將折氏家族遷往青州。折家軍悲情謝幕,從此南望王師成了一句夢囈。1139年,西夏攻陷府州,懷著對府州折家軍的深仇大恨,屠城、掘墳、鞭屍,近一個多世紀府谷元氣大傷,無以為繼。1234年金亡,府谷處於自治狀態,1269年元攻陷當地人稱為永寧府的府州城,再遭屠城,以至留下「永寧府,死得苦」的滿腔悲憤與不甘。

府、麟之州,之所以能從唐至北宋,始終為中原中央政權的北方屏藩,皆因府州有折家軍世代經營,獨當一面,撐起一片藍天。

今府谷縣孤山堡山梁上,有一座相傳建於唐代的七星廟,因北宋名將楊業,與抗遼女英雄折賽花在此成婚,原本寂寂無聞的塞上道教場所,一炮走紅,成為國人心中的聖地。七星廟主體建築昊天宮,大殿屋頂為九脊歇山式,單簷鬥拱,磨磚對縫,頂部八面收縮,到頂尖部分,又成圓形收縮,一磚蓋頂,無梁無柱,又被稱為無梁殿,為全國重點保護的蒙漢融合風格的建築實物。

折賽花作為中華婦女的傑出代表,讓人欽佩,折家軍躍馬彎弓、拱衛邊陲的事跡讓人感動。折家軍本屬雲中鮮卑折掘族裔,由於受北魏孝文帝漢化的影響,從先祖折華於唐時由代北遷入府谷,歷經十代近三個世紀,世襲十四將知府州206年,從振武軍到永安軍、靖康軍、保成軍,從都馬使,到刺史、節度使,始終以中華一體為本,率眾御邊,歷唐、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宋,以府麟二州為根據地,在與遼、西夏、金的攻略中,金戈鐵馬馳騁於長城內外、大河上下,保一方平安,為中華第一將門之家當仁不讓。

折家軍在大唐風雨飄搖之際,和五代十國亂世中,縱橫捭闔,奪得麟府統治權。折從阮為後世立下「以武立家,忠勇立世,忠孝朝廷,浴血塞外」的家訓,更抵禦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的賣國行為,保住了十六州屬地府州之地,也保住了折家軍威震一方的地位,更明證「世代將門、忠勇愛國」的折家軍,事國而不奴於王的高風亮節。折家軍苦心經營的負山阻河之府州城,也成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在宋軍北伐連戰連敗,士氣低落之際,折御卿以少勝多大敗遼軍於紫河鎮(今內蒙渾河),讓「契丹知所畏」。在折家軍世代接力中,既有折繼閔在榆陽川(今神木黃羊河)、柏子砦、兔毛川(禿尾河)與李元昊正面對決,三戰三勝,重挫李元昊銳氣,為大宋挽回僅存一點顏面的經典戰例,更有救火隊長折可存,以計擒夏人酋長女崖、平方臘起義、捕聲名顯赫的梁山伯首領宋江三功,升武功大夫之高光時刻。只是將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還文學為真實,卻讓人大跌眼鏡。

從麟州楊業、府州折賽花,到綏州韓世忠、梁紅玉,到米脂李自成、高桂英,陝北夫妻雙雄、弄潮時代,成為中華文明的一抹亮色。楊家將、折家軍,一座府州老城,一支折氏家族,就是一部家庭版中國戰史。

從折家軍看中華大地分分合合歷史節點,讓人悲喜交集,而率先打響武裝反抗明王朝反動統治第一槍的王嘉胤,則扭轉乾坤,讓陝北群英赴會,激蕩時代。

崇禎元年(1628年)陝西大飢,禮部侍郎中安塞人馬懋才,奉命回陝察災,遂成《備陳大飢疏》:「臣鄉延安府,自去歲一年無雨,草木枯焦······城外之人炊人骨以為薪,煮人肉以為食,」災情之重慘不忍睹,然比天災更可怕的是人禍:「且有司束於功令之嚴,不得不嚴為催科」。官要民反,民不得不反。

天啟八年(1628年),府谷王嘉胤與吳廷貴聚眾揭竿而起,扛起明末大起義大旗,到崇禎八年(1636年),從陝北群起響應走來,各自為戰的農民軍退聚到河南,「闖王」高迎祥、「黃虎」張獻忠、「老回回」馬守應、「曹操」羅汝才、「革裡眼」賀一龍、「過天星」惠登相、「左金王」賀錦、「改世王」許可變、「混天王」張應金、「順天王」賀國觀、「九條龍」張飛、「射塌天」李萬慶、「混十萬」馬進忠之十三家七十二營,在滎陽舉行大會,商討戰略,李自成「一夫猶奮,況十萬眾乎!官兵無能為也。宜分兵定所向,利鈍聽之天」四面攻戰方略,為眾將採納,一舉扭轉戰局。李自成馬踏幽燕,定鼎北京,王嘉胤當屬首功。

滿清入關,皇上在紫禁城的屁股尚未坐熱,即下達封禁令,首先是東北龍興之地封禁,這來自文化不自信,設想坐不穩江山就跑,回老家從長計議。但封禁蒙漢邊界,沿長城線北向五十裡內漢不得耕、蒙不能牧,好像有點不通人理。其實理由也簡單,雖然是滿蒙聯合執政,但公主可以給,地盤可絕不含糊,這點與陝北「土地不讓人、老婆不讓人、吃藥不讓人」三不讓的道理一樣直白,也符合「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之叢林法則或安全守則。封禁是為了防止蒙漢勾搭,影響大清統治,況且米脂出了個李自成,餘波未平,不過滿清還是過慮了,「崖山之後無中華」,大清皇帝在紫禁城一呆就是268年。

實施封禁,府谷歷史地又成了民族分治的邊地。事實上,哈拉寨、古城、皇甫這樣的西口,石窟寺這樣的藏傳佛教寺院,是很難一封而禁的。不過這封與放,又引發了中國近代史上與「下南洋」「闖關東」並稱「三大人口自發遷徙」的「走西口」,也引發了中國歷史上又一次文化大交融,府谷走西口出發地、目的地的雙重身份,以二人臺為代表, 重塑了自己的文化形象。

一曲悲涼的《走西口》,常人想到的歌者都想到了,常人沒想到的,歌者也想到了,不厭其煩,切切情深,「老羊皮襖頂鋪蓋,誰人逼得我走口外?」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能走西口竟是一種恩賜。

康熙36年(1697年),康熙御駕親徵噶爾丹,途經府谷、神木、榆林,一路禁留地因荒棄而被百姓稱為「黑界地」的蕭條,與內地的民不聊生,形成巨大反差,讓康熙帝不明就裡。恰此時鄂爾多斯王貝勒阿松勒布奏請開放封禁地「願與民人夥同種地,兩有裨益」,康熙「俱如所請」,於是有了供墾的「夥盤」,從而引發中國歷史上一次西部大開發,帶動了一次人口大遷徙。府谷沙峁關帝古廟,至今尚存記載走西口約法三章的石碑。陝北長城近南北走向之方位,人們西出長城關口謀生,就有了「走西口」一說;來此耕作的漢人,必須春來冬返,就有了「雁行人」稱謂;「雁行人」叫天不應,叫地不靈,背井離鄉只能搭夥居住,就有了「夥場」。「年年走口外,月月不回來」,不知淘盡了多少陝北婆姨的辛酸淚珠,唱出了多少陝北情侶的愛情悲歌。《走西口》撕心裂肺的吟唱,拿生命賭生活,這就叫生活所逼。

從1697年起,到1955年我國建立戶口登記制度,限制人口流動,長達258年,畸形龐大的盲目人口流動,信天遊式的《走西口》《繡荷包》《趕牲靈》,已不足以承載走西口這一社會現象的音樂、藝術詮釋,與民歌分流的升級版曲藝形式的走西口類表演體裁二人臺誕生了。初始為增強吸引力扮相為一醜一旦,坐唱表演,也有了專用名稱叫打坐腔。

作為新生藝術體裁,要打開一片天地,也得借勢發力,用時興話講叫借臺唱戲,於是藝人們靠與道情班、耍玩藝穿插表演,佔臺分羹。為趕場入戶,催生了相對固定的表演節目,這是發展提煉階段,名字也隨之稱為風攪雪。

為謀求生存發展,適應競爭,藝人們有了團隊意識,搭建表演班子,有了服裝道具,表演也非簡單的一醜一旦,而是發展到有場次表演歌舞、戲曲情節的劇目,有純器樂表演的曲目,有即興表演的牌曲。伴奏樂器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三大件:枚(笛子)、四胡、揚琴,表演日臻成熟,但簡陋的行頭,打幾個包袱即可再出發,所以也被稱為打軟包。

二人臺有明顯的民族文化融合色彩,曲、歌、戲體裁靈活應用,深受當地百姓喜愛,直到1953年全國首屆民間音樂舞蹈匯演大會上,由丁喜才自彈(揚琴)自唱《五哥放羊》、《尼姑思凡》而一鳴驚人,二人臺才有了出人頭地的機會,丁喜才也因此成為第一位民間藝人音樂教授,走上上海音樂學院講臺。二人臺卻因師出無名,僅僅以來自榆林,而被誤稱為「榆林小曲」。

也可能是軍人懂得地利,1937年8月,抗戰全面爆發後,打響武裝反抗日軍侵略第一槍的馬佔山,以「東北挺進軍司令」身份,率部進駐府谷哈拉寨。更有意思的是,這時邊遠的哈拉寨竟成為省政府所在地,不過這個省政府不是所屬的陝西省,而是遠在千裡之外的黑龍江省,與東北挺進軍司令部同時在此掛牌,直至1945年8月撤離。

「中日戰至黃河」命理,也因府谷保衛戰,成為日本侵略軍,唯一戰過黃河的軍事行動。1938年3月6日早上,侵華日軍600多人強渡黃河,攻擊府谷城,遭遇同仇敵愾防守軍民的強力阻擊,激戰至下午5時,日軍只得收斂囂張氣焰,撤回保德。

明清時代,南北黃河航運的繁榮,走西口東西經濟文化的交流,府谷逕自形成自個野性、神秘又獨特的地域文化。大塊吃肉、大碗喝酒自不必說,酸粥、熟米、米涼粉等獨特粟黍飲食,吃出了豪邁。客人遠道而來,主人會以府谷特有的尾調上揚亮腔,大聲吆呼:「尋將酒來!先吃酒」,這口氣,清醒者知道來到了府谷,稍有走神,會以為進了梁山水泊;言女孩漂亮謂「國香」,好像又到了開封府。那「李二六十三」「王三狼啃不動」髒、賤、動物類人名,現在已不多見,但這樣的姓名習慣留給人的那份簡約灑脫,那泥土風尚,反倒有幾分親近。即使民間面花,也讓人目瞪口呆,中元節「面人人」,大可至真人大小,要分部蒸製,再組裝並彩色點綴,最常見的用場是給未過門兒的媳婦家送,其神秘色彩,與當地偶爾露崢嶸的跳神一樣,總給人以無限遐想。

邊境戰事的慘烈,邊地走西口的悲楚,總會使人傷感,其實,上天總是慈悲的,只是地下有寶人不知而已。黃河岸邊常王寨村,就有一世代留存、當地人見怪不怪的「火峽」,這火峽是一地殼裂縫,一年四季冒著煙火,這實際是煤田自燃的信號,但一直未引起人們重視。誰能知道,時間進入公元1980年代,陝北能源的大發現、大開發,府谷異軍突起,從世界第七大煤田「神(木)府(谷)煤田」的開發,到世界鎂都地位的確立,特別是在陝北率先突破的鄉鎮企業快速發展,府谷在陝西第一撥進入全國百強縣行列,一鳴驚人。「府谷保德州,十年九不收,女人掏苦菜,男人走口外」,已成過去,王向榮一曲「走西口的人兒回來了」,與時俱進,東向發展更成為進行時,那西煤東運源頭地、西氣東輸首發地、西電東送樞紐地的後勁,正把府谷、陝北的熱情,傳遍全國。

王六,大名王建領,1958年生,陝西米脂縣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陝北民諺」傳承人。走上社會,分別從業工、農、商、學、兵,先後供職村、鄉、縣、市、省,長期從事陝北文化田野調查研究。出版《把根留住——陝北方言成語3000條》《留住祖先的聲音——陝北方言成語3000條》(增訂版)、《陝北民歌300首》(五線譜版)等專著;總撰稿並出品的全國第一部六集方言紀錄片《陝北話》獲2018年國家廣電總局優秀獎並全國推薦。散文《又見核桃壓枝低》被2014年陝西中考語文試卷列為閱讀答問範文。

相關焦點

  • 中華詩詞學會第四屆(府谷)高研班賀詩雅集(三)
    看波濤滾滾,府谷過。會意玄中妙,金精骨,浪白雪。那是皮膚色。炎黃足跡,凝聚九州魂魄。黃河母親人間誰是大英雄,唯有骨肉子母情。為母甘願為兒苦,報恩何等母衰容。 雨後晨行府谷河堤偶得雨後晨堤漫碧蒿,斜風吹亂柳林濤。牽牛鬥豔扶青草,雲雀偷閒啄野桃。寂寞黃河流古韻,人文府谷慕離騷。長安金鼓傳新意,明日三秦獨佔鰲。
  • 中華詩詞學會第四屆(府谷)高研班作品雅集(六):《府谷篇》
    中華版圖柏孤棲野嶺遠朝市,瘠薄黃崖橫柏丫。歷盡高寒仍疊翠,丈身之內即中華。 府谷蓮花辿妙境蓮開峰上花,日看帆影夜聽笳。為酬德水徘徊意,層巘時時披彩霞。 千佛洞崖壁洞多銘佛多,面南洞口望黃河。千年禪事求神事,流水東來一路歌。府谷印象(新韻)銀橋託起晉秦臺,府保鴻圖遂意裁。兩岸山蔥雲霧走,一堤園翠燕鶯來。長城轉角樓危聳,黃土文源史盛開。
  • 秦曄:府谷文化的古韻新風
    府谷是個好地方,不僅是府谷人源於故鄉情結的由衷讚嘆,也是悉知府谷之他鄉人的同感共識。因為呈現在人們面前的當今府谷,無論是人文景觀還是自然環境,無一不在證實著自我的秀美和優越。府谷位於黃土高原北緣的黃河中遊地段,滔滔的母親河,滋潤惠顧著這片黃土地上的生靈和田園。
  • 《守望長城》:尋找長城當代價值,感受中華文明魅力
    「得長城之守護,享黃河之利」,這說的正是寧夏。2000多年來,以長城、引黃灌溉工程為傑出代表的中華文明,綿延不絕。12月10日起,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科教頻道CCTV—10《探索發現》欄目出品的紀錄片《守望長城》陸續播出,引發廣泛關注。
  • 國家發改委:推進大運河、黃河兩大文化公園建設
    、長城、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推進視頻會,進一步明確了各地發展改革部門推進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總任務和總要求,並就啟動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作具體部署。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司歐曉理司長主持會議並講話,大運河、長城、長徵、黃河沿線28個省(區、市)發展改革部門分管負責同志和業務處室負責同志參加。
  • 黃河文化符號重構與中華文化認同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核心代表  在中國大江大河體系中,黃河幹流並不算最長,流域面積也不算最大,但是黃河對於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而言,其象徵意義並不是其他大江大河所能比擬的。黃河從青藏高原一路東下,跨越中國地理的三大階梯,直奔大海。其中黃河中遊與中下遊之交最具代表性的河洛文化和關中文化,構成了中華文化的核心。
  • 中華文明為原生文明,淮河為華夏文明唯一發祥地,而非黃河長江
    在2018年5月結項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總結報告中,「多元一體說」成為目前的階段性認知。但縱觀世界人類文明誕生史,單一區域地理自然環境產生獨具特色的人類文明類型,是人類文明的共性。因此,筆者的淮河流域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環境條件,誕生「一枝獨秀」的華夏文明說,將成為中華文明徵服世界人類文明發展史研究的光輝篇章。
  • 府谷得名與建置探源
    蘇飛林/文府谷縣地處晉陝蒙三省交匯處,歷史久遠,建置多變,城池遺址遍布,文物古蹟無數。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與豐富的歷史遺產,吸引了許多騷客吟詠、學者探訪,也吸引了許多官方勘查、民間販賣。至於倒鬥力士、摸金校尉(泛指盜墓者),明處暗裡,從未斷絕。關於府谷之得名及其最早建置,持論者頗多,真相仍未明了。
  • 【本土】​黃河準格爾大峽谷的地理、歷史、文化解讀
    黃河禹跡:中國人開天闢地的山河寓言——黃河準格爾大峽谷的地理、歷史、文化解讀(作者:王建中)黃河魂:人文中國的精神具象中國心:華夏文明的思想世界龍圖騰:中國人創世紀的地理
  • 萬裡長城:無百姓,不長城!無長城,不中華!
    小編姐姐給家長和孩子們推薦一本關於長城的畫冊《中國人文地理畫卷系列》之《萬裡長城》。《中國人文地理畫卷系列》是國內第一套以全景畫卷形式,講述絲綢之路和萬裡長城這兩大中華文明奇蹟的手繪人文地理長卷。這本畫冊不僅僅適用於學齡兒童,也適用於小學生,是孩子們掌握長城人文地理的重要法寶。長卷正面採用手繪的方式展現了萬裡長城沿線的地形地貌、人文風情、 名勝古蹟、歷史典故……長卷背面以文字加圖畫的形式介紹了與主題相關的知識和故事。
  • 中國32省市人文地理地圖
    中國有5000多年文明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詩詞、戲曲、書法、國畫等傳統文化藝術絢爛多彩。萬裡長城、北京故宮、杭州西湖、蘇州園林、秦陵兵馬俑等自然文化遺產享譽中外。東北地區:遼寧、吉林、黑龍江【一】黑龍江省
  • 海紅之鄉,人文府谷:縣長一首詞,眼前一道景,您想一睹為快嗎
    府谷縣位坐落在舉世矚目的「神府東勝煤田」的重要地區,位於陝西省最北端,是晉、陝、蒙三省區交匯處,是名副其實的"金三角"。東與山西省保德縣、河曲縣隔河相望,北與內蒙古自治區準格爾旗、伊金霍洛旗毗鄰接壤,西、南與本省神木縣血脈相連。全縣總面積3229平方公裡,轄15個鎮。
  • 府谷縣詩詞學會成立暨《府谷詩刊》創刊十周年賀作專號(一)
    賀府谷縣詩詞學會成立暨《府谷詩刊》創刊十周年 吟詩結社業空前,種月耕雲已十年。耆老勤敲平與仄,雛鷹欲搏地和天。情掀滾滾黃河浪,墨染茫茫紫塞煙。喜遇新春風正好,扶搖助我步峰巔! 依韻和馬來寶會長《賀府谷縣詩詞學會成立暨<府谷詩刊>創刊十周年》文壇玉韻喜無前,學會揚帆整十年。遍歷蒼茫西口地,遐明激灩大河天。長城古道詩詞詠,峻谷晴嵐曲賦填。會際陽春多錦繡,攜新扶老踏峰巔。
  • 吳忠這四種特色美食,不要錯過,其中一種是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吳忠#吳忠市位於寧夏中部,原為古靈州城和金積縣駐地,地處寧夏平原腹地,是寧夏沿黃河城市帶核心區域吳忠濱臨黃河,黃河穿城而過,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是河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北方遊牧民族與漢族文化的交匯點。 吳忠被譽為東方的千塔之城,是馳名中外的「中國回族之鄉」。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幾種吳忠的美食。
  •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葛劍雄: 新的黃河文明應運而生
    著有《西漢人口地理》《中國人口發展史》《統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啟示》《中國歷代疆域的變遷》等,主編《中國人口史》《中國移民史》等。前不久,他的新著《黃河與中華文明》出版,長江日報記者為此專訪了葛先生。1990年,他寫了一本小冊子《滔滔黃河》,他在書的結尾寫道:「黃河萬古流,黃河的兒女將不斷創建新的文明。」從那時到現在,又是30年過去了,75歲的葛劍雄始終記得老師那句話,「我應該超越清朝那些做歷史地理的學者,比如錢大昕、王國維,你們應該超過我。否則學術怎麼進步呢?」今年,他寫出了《黃河與中華文明》。河流是人類文明起源不可或缺的條件,但大河流不一定會孕育出大文明。
  • 學術引領 | 歷史課標解析與史料研習叢書•中國古代史——早期中華文明
    文明的這些標誌中,以文字最為主要。這種觀點得到國內學者的廣泛認同。陳星燦也同意三要素說。他在《文明諸因素的起源與文明時代——兼論紅山文化還沒有進入文明時代》(載《考古》1987年第5期)一文中認為,文字、城市、複雜的禮儀中心、青銅鑄造等的確是構成一個文明的最基本標誌。但他同時強調由於歷史、地理、經濟和文化等原因,世界上各個民族進入文明時代的標誌並不完全一致。
  • 東營:打造向世界展示大江大河入海口文明的標誌地
    東營市委六屆四次全會以來,全市提出了「打造黃河入海文化旅遊目的地」的目標定位,作為全市「5+2+2」產業體系中的兩大優勢產業之一,文化旅遊產業迎來了發展的契機。目標定位,東營市推進實施「旅遊富民」三年行動計劃,推動生態保護與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相得益彰,打響「黃河入海、我們回家」文化旅遊品牌,努力讓黃河三角洲成為向世界展示大江大河入海口文明的標誌地。
  • 推薦|開啟黃河藝術之旅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指出,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他強調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 居家悅讀——重讀地理 細觀中國《中國歷史人文地理》讀後感
    重讀地理,細觀中國——《中國歷史人文地理》讀後感作者/孫庚辰在學習了一段時間的中國歷史地理後,對人文地理的興趣使然,我開始閱讀相關書籍。《中國歷史人文地理》便是第一本。在這個過程中,我看到中國黃河流域第一個國家政權——夏朝出現,繼而商周,而後西周諸國林立、春秋五霸迭興、戰國七國爭雄、秦帝國統一局面形成;秦漢北擊匈奴,修築長城,置郡設都護;魏晉中原混亂,邊區民族壯大,人口遷移改變格局……直至近代帝國主義侵華,中國國土淪喪,疆域日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