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古今隨筆》系列·7·說巫

2020-12-16 重慶故人舊事

《巴渝古今隨筆》系列之七說巫野渡

說起「巫」,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舊時一種特殊的江湖行當「巫術」。從前世人每遇病痛災疫,常會去延請一種民間高人來施行法術,諸如祭神祀祖、驅鬼除邪、招魂治病、還願求雨、佔卜算卦之類,施法之人稱為「巫師」,男巫叫「端公」,女巫叫「神婆」,川渝一帶則習慣將女巫喚作「觀花婆」。

隨著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巫術已日漸變得不那麼受人待見了,凡略為受過些新式教育的人目睹端公神婆猴跳巫跳、妝神弄鬼,以及當事人顢頇膜拜的樣子,都會覺得愚昧荒唐之至。

後來由「巫」之諧音還產生出了一個川渝方言詞曰「汙教」,專指胡猖野道的行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貶義詞。已至古稀之年了我還還清晰記得兒時父母的訓誨:「跟好人學好人,跟到端公跳假神。」

但是回溯「巫」的原生概念,卻並非貶義。

蠻荒時代,先民心智未開,面對日月山川、風雨雷電、火山地震、洪澇旱災、生老病死等神秘自然現象,會心生驚異、疑慮、敬畏;進行採摘狩獵、用藥醫病、男女媾合乃至整蠱治人等生存行為,又需向人諮詢、求教:為人們釋疑解惑的特殊人物就是「巫」。

可見,巫其實就是一群原生形態的「文化人」、早期人類智者的化身。在華夏文化中,巫也稱作「巫祝」,《說文巫部》云:「巫,祝也。」中國的巫又有男女之別,《國語楚語》云:「在男曰覡,在女曰巫」。

巫所使用的星相佔卜等怪異手段,稱作「巫術」。遠古人類認為巫術可以「通靈」,所謂「上通天、下通地、中通人」,乃是人與天地神鬼溝通的唯一媒介,很牛逼。

觀察象形文字的漢字,「巫」的深邃內涵傳達得尤為明晰:上面一橫表示天,下面一橫表示地,中間一豎既表通天達地之途,也寓中合人意之義;而一豎左右的兩個「人」或許就是男覡女巫,是通天達地的執行者。

狹義的巫文化,僅指發端於中國西南渝東鄂西一帶的遠古巴楚文化;而就廣義而言,巫文化卻應該是一個全球現象。據考古發現,歐洲的尼安得特人已經開始安葬死人,北京山頂洞人的死者和隨葬物上也撒有赤鐵礦粉沫,這些現象都說明,舊石器中晚期人類的靈魂崇拜已經出現,巫文化已經源起。

再從人類學演變角度來作一點理解。古典人類學主要通過人體解剖學和生理學研究來考察人類發展,這相當於我們今天所說的「體質人類學」;到19世紀中葉近代人類學興起以後,研究的重心逐漸轉向對於早期人類的人文關懷,著重通過研究人類各民族創造的文化來揭示人類文化的本質,由此分支出了一個學科名曰「文化人類學」。

英國學者弗雷澤是近代人類學早期研究的佼佼者,他在其人類學名著《金枝—巫術與宗教研究》中作出過如是判斷:人類歷史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為巫術階段,第二為宗教階段,第三為科學階段。

依照上述理解,巫文化即是原始文化的主導形態,巫術即可視為遠古先民意識形態和社會宗教的獨特表現,對其之研究也理所當然地成為了透析原始文化的主要途徑。事實上,巫文化也的確是個源頭,現代社會的哲學、宗教、歷史、地理、氣象、曆法、術算、軍事、謀略、醫藥、科學、文學、技藝等種種文化形態,若追本溯源,還真無一不追溯到遠古稚氣而妄想的「巫」那裡去。

關於原始巫文化與後世諸多子文化的淵流關係,不妨以中國巫文化為例多說幾句。比如由八卦佔卜而產生的《周易》,這部儒道兩家的經典就包含了預測學、風水學、氣象學以及辯證法等豐富內容,至今仍為國內外學者所重視。巫文化對中醫學的影響也顯而易見。明代羅頎所撰之《物原》將針灸之法一直追溯到了神農:「神農始究脈息,辨藥性,制針灸,作巫方。」還有中國最古老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至今仍是重要醫學著作。

對文學藝術的追溯亦如是。比如詩歌。屈原的詩作號稱為中國詩歌的第一座高峰,而屈原本就生長於巴楚巫文化之地,其詩中對於神巫形象的塑造、意象的運用以及男女比興、浪漫情節等一系列藝術處理,無不浸透了巫風巫俗。遠古巫覡歌舞樂三位一體之迎神娛神場景,還關連到後世的歌舞與戲劇,王國維的《宋元戲曲考》就說:「由巫覡表演的《九歌》已是後世戲曲的萌芽。」音樂的溯源也不例外,東漢桓譚《新論》云:「神農氏繼而王天下,於是始削桐為琴,繩絲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人之和。」

再說繪畫藝術,它藉助巫文化滲透的老莊道學這個「中介」,將「柔勝剛」的觀念融匯於古代畫論之中,從而使繪畫作品充溢著一種淡泊、清峻、飄逸而又帶點孤獨神秘氣息的藝術氣質。還有小說,漢魏六朝志怪小說就不必談了,巫文化中的佔卜、夢幻、怪異故事等更是遠遠滲透到了明清。

巫文化對中華文化的影響是巨大的,這股巫風由西南一隅颳起,擴散到了整個華夏大地;由原始部落至春秋時期,巫文化都以中國主導文化形態呈現,之後也依然時強時弱、時顯時隱地頑強表現,一直延伸至近現代。

但若據此就認為巫文化就是中國傳統主流文化,動輒援引魯迅「中國本信巫」的話來證明,卻又有些失之偏頗。如果按照弗雷澤人類都曾經歷過「巫術」這一初始階段的論斷,以及考慮到遠古東方流行「萬物有靈」的泛神論觀念、很易形成巫術氛圍的條件,從而將巫文化定義為中華文化的一種「原文化」而非貫穿歷史的「主流文化」,應該更為妥貼一些。

換個視角再觀察,中華文化覆蓋區域如此之廣闊,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有數種文化並存也實屬情理之中,只存在「巫」這一種主流文化反倒不大好想像。眾多的研究也已經證明了,宏觀的中華文化的確是一種多元融匯的文化,且各地域文化的交匯融通還經歷了一個複雜而漫長的過程。

大致而言,在大中華文化的交融過程中,南方文化多以「巫」為基本內核,而北方文化則多以「史」為基本內核。由此可見,魯迅所言之中國「信巫」並不等於中國「姓巫」,倒不如說巫文化是中國傳統主流文化「之一」似乎更符合事實一些。

從根本上說,巫文化是華夏早期人類的一種文化幼稚形態,從堯舜禹三代直至春秋時期都屬於主要社會文化形態。但伴隨著歷史的演進,它歷經了也必然歷經一個由微而著又由盛而衰的過程,由此勾勒出中華文化史的脈絡。

西方的弗雷澤將人類文化史劃作巫術、宗教、科學三個階段,中國卻似乎不宜機械硬搬,因為在中國歷史上宗教階段並不太明顯——大約自春秋以降儒家的入世經學太過強大,抑制了宗教的孕育及擴散吧?(當然,對於中國人而言,儒學也具有某種泛宗教的性質。)若此判斷無誤,那麼中華文化史就可以這樣來劃分階段:巫術階段、儒學階段和科學階段。

春秋時期儒家經學興起,新生的儒家文化十分注重現實性的承傳、批判,反對荒誕不經的臆想與舉措,於是有意無意地從中國傳統主流文化中剝離著巫文化。《論語述而》就明確表述了:「子不語怪力亂神。」這種剝離對巫文化形成了第一次巨大的衝擊,也由此傳遞出了一個信息,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向理性實證精神邁出了第一步。

但巫文化並未就此離去,到兩漢甚至再度強勢顯現出來。西漢武帝時,董仲舒提出建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體系,儒家文化被逐漸弄成了一種絕對理論,有人便利用陰陽五行學說和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論」發展出一種讖緯之學來。

所謂「讖」就是神秘的預言,說是可以假託神仙、聖人來預決吉兇,告知政事。及至魏晉南北朝讖緯之學流行更盛,歷次改朝換代皆能見到巫術從中推波助瀾的身影。儒家經學因而被「神化」或曰被「巫化」了,巫文化借屍還魂了。讖緯之學或者可以戲稱為「中國的神學」。

於是,從魏晉至隋唐,中國傳統主流文化對巫文化進行了第二次剝離。魏晉各朝皆屢屢禁止社會傳播讖緯之說;隋煬帝時進而下令,收繳焚毀天下涉及讖緯的文字和圖畫;唐初更頒定了官書《五經正義》,以之作為儒家經典的權威注釋本,並作為士子科舉的考查依據,從而完全消除了兩漢以來儒學中帶有神秘傾向的內容。其後一千多年間,儒學雖幾經變遷,但由此確立的理性精神內核卻再也沒有被撼動過。

到近代,科學、民主精神勃興,遙遠的巫文化就完全蛻變為了一種迷信糟粕的東西,遭到了中國主流文化的徹底摒棄。正是基於此,魯迅先生才在他的《中國小說史略》中對巫文化作了如是批判:「中國本信巫,秦漢以來,神仙之說盛行,漢末又大暢巫風,而鬼道愈熾。」不過,巫風依舊潛移默化地滲透於人們的日常生活與社會習俗之中,最常見的如舊時家家有本黃曆,凡遇出門、嫁娶、動土之類事項欲求吉利,必會拿出黃曆來翻一翻,以及社會上廣泛流行著扶乩、請神、算命等活動,這些都算是巫風的餘波吧。

但是,近現代的端公神婆之術,與遠古人類憑直覺感應天文地理、用神秘卜辭傳達生產力信息的原始宗教活動,卻不宜簡單劃等號,這和我們討論的遠古巫文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巫文化在中華民族幼稚階段曾大放異彩,比如,始作八卦的伏羲、治水鑄九鼎的禹、演繹周易的文王、悲憫家國而賦詩的屈原實質上都是些遠古時代的大巫,就足以說明問題了。再如,之後的巫文化還滲透影響了陰陽學說、道家思想、楚辭詩體、中醫乃至禪宗,豐富了華夏民族的哲學思想、科學技術、藝術文學,推動了華夏文化的成長,這些都是毋庸置疑的。

華夏文明的發祥地在中原地區已是學界共識,所以自古有「逐鹿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之類說法。但原初文明形態的巫文化卻偏偏產生在「化外」之境的長江三峽流域,實在是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這至少可以說明兩點:其一、華夏早期文明尚有諸多待求索的信息密碼;其二、許多密碼或許就悄悄潛藏在「四夷」之地的巴楚巫文化之中。

中國巫文化最早的文獻材料出現在殷商甲骨文裡,甲骨文本身就因卜筮而生就是確鑿的證據之一。其後就要數到上古的「五大天書」了。《黃帝內經》、《周易》、《山海經》、《尚書》、《河圖》和《洛書》等五大天書,實質上就是上古的五大巫書。其中以《周易》和《山海經》尤為顯目,保存了大量的巫文化資料。而要追溯巫文化的發祥地,學界則無一例外地都主要依據了《山海經》。有人認為,《山海經》對上古巫文化作了系統的記載,所以不能將其簡單地歸於荒誕不經的志怪書,而應視作中國最早的上古信史。

上古典藉《山海經》所載之巫鹹國、巫國、巫山、靈山云云,其遺址就在長江大三峽地區。《山海經海外西經》記載道:「巫鹹國……在登葆山,群巫所從上下也。」《大荒西經》載曰:「大荒之中……有靈山,巫鹹、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藥爰在。」袁珂先生在《山海經校注》中作了這樣的判斷:「巫鹹國者,乃一群巫師組織之國家也。」而我以為,倒不見得巫鹹國的人民全體都是巫師,但是一定是形成了一個巫師精英組織的社會。另外,《大荒南經》又有如下記載:「巫,朌姓,食谷。」對照上文靈山十巫中也有「巫朌」之稱謂可以推知,巫國是由巫朌家族建立的,也同樣是充斥著巫師的國度。

說巫文化源於長江三峽還可以列舉兩個考古上的側面證據,它們和巫文化相互間形成了有趣的印證。其一是1959年至1975年經過三次發掘,在渝東鄂西一帶發現了一種距今已有約五六千年的紅陶(為主並含彩陶的)文化,因為這次考古首先發現的遺址在瞿塘峽口的巫山縣大溪鄉,故命名為大溪文化;大溪文化一下子將長江文化推到了與黃河文化同等的地位,也旁證了巫文化能發祥於三峽流域確非空穴來風。其二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在重慶巫山縣廟宇鎮龍坪村龍骨坡考古發現了一種能人的新亞種,後來被定名為「能人巫山亞種」(Home erectus wushanensis),一般稱之為「巫山人」;這一考古發現比著名的大溪文化更加轟動世界,因為巫山人距今已有204萬年,比距今170萬年的雲南元謀人和距今180萬年的山西西侯度人還要早幾十萬年,是貨真價實的中國早期古人類,由此推論:既然中國最早的古人類都發祥於三峽流域,那麼中國原初巫文化也發祥於這個貌似「蠻荒」的地域而非文化底蘊深厚的中原地區,也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了。

說三峽巫文化必然要言及到巫山、巫溪,想想這些名稱之中都有一個同樣的「巫」字就饒有興味。從地名學看,全中國以「巫」字貫名山和溪的,只有長江三峽這兩處。從歷史地理統屬看,巫溪縣於楚時設巫郡,秦時設巫縣,其時巫溪和巫山都處在同一個行政區劃內。至東漢建安二十五年巫縣分出一個北井縣來,是為巫溪建縣之始。後來,北井縣遞次改名為始寧郡、永昌郡、大寧監、大寧州、大寧縣,直到民國三年為避免與山西大寧同名,方更名為巫溪縣。至於巫山縣,則是隋代設置的。

先來說說巫山。《大荒西經》和《大荒南經》四次提到了巫山,其描述與今日巫溪中上遊之寶源山的地理方位及事象都十分吻合。《大明一統志大寧山川》就明確指出了:「寶源山,在(巫溪)縣北三十裡,舊名寶山。」

歷史上巫山的別稱很多,除了寶源山,還有靈山、寶靈山、寶山、葆山、登葆山、等等。靈山就是巫山,遠古之靈、巫本屬一體。「靈」字的繁體為「靈」,下半部就是一個「巫」字。屈原《九歌東皇太一》云:「靈偃蹇兮皎服。」王逸《楚辭章句》註:「靈,巫也,楚人名巫為靈。」王逸復注《雲中君》之「靈連蜷兮既留」曰:「楚人名巫為靈子。」許慎的《說文解字》也作如是解:「靈,巫也,以玉事神。」又如葆山。《史記集解》云:「徐廣曰《史記》:珍『寶』字皆作『葆』,即寶山別稱,疑即巫溪鹽場寶源山。」意為古文字「葆」、「寶」相通,所以葆山就是寶山、寶源山,也就是巫山。

再說說巫溪。巫溪命名始於何時史無記載,已不好考察,最早或見於西漢初桑欽所撰之《水經》:「江水之東,巫溪水注之。」據任乃強先生考證,「大寧河沿岸諸山為巫山」,巫山之間的河流就是「巫溪」。

根據上述文獻記載來作一點推論,「巫山」、「巫溪」乃至「巫峽」很可能都是依據「巫鹹國」之「巫」而命名的。明代楊慎《藝林伐山》卷四《巫山》引晉郭璞《巫山賦》云:「巫山,以帝堯醫師巫鹹封於斯山得名。」光緒年間之《巫山縣誌》記載:「唐堯時,巫山以巫鹹得名。」何光嶽的《炎黃源流史》也作過如是推斷:「周初巫人的一支南遷至長江三峽的巫峽、巫山、巫溪一帶安居繁衍,故後來置巫郡,秦置巫縣。」

遠古三峽地區是一個巫師薈萃的神奇世界,《大荒西經》說靈山有十巫,即巫鹹、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海內西經》說有六巫,即巫彭、巫抵、巫陽、巫履、巫凡、巫相。

不管十巫還是六巫,都是幹什麼的呢?按照晉代郭璞的《山海經注》:「皆神醫也。《世本》曰:『巫彭作醫。』《楚辭招魂》曰:『帝告巫陽。』」東漢王逸為屈原《離騷》詩句「巫鹹將夕降兮」作注也說了:「巫鹹,古神醫也。」在《海內西經》中還有這樣一段記載:開明東巫彭等六巫「夾窫窳之屍,皆操不死之藥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貳負臣所殺也。」其大意是,古蜀國開明王朝東面有巫彭等六個巫師,蛇身人面的怪獸窫窳被貳負的臣子危殺了,又被這六個巫師用不死之藥救活了。

有人即此推測,寶源山處在大關山、萬頃山、鞋底山、蘭英寨山、林橦埡山等五大藥山之中,這段記載體現了巫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內容藥文化,而文中所言「不死之藥」或許指的是一種特殊的藥——丹砂。但《世本作篇》又說:「巫鹹作筮。」南宋羅泌的《路史》也說:「神農使巫鹹主筮。」如此看來,巫的主要職責就應該有兩條:一是奉事鬼神,包括佔卜、祈禱、祭祀、歌舞以迎降神等;二是採藥行醫,治病消災。即如清代阮元《經籍纂詁》引《商書伊訓》之傳所云:「巫者,事鬼神,禱解以治病請福者也。」

不過,在殷商文字未發明之前的原始社會裡,巫史尚未分工,料想巫師還應該承負有醫藥、佔卜以外的一些巫史合一的事,這些其他的工作職能即是制訂典章制度、考察天文地理、從事文學藝術等等。

還須指出的是,靈山十巫不是特定人的名字,而應是一種職業名稱。比如十巫之首的「巫鹹」。羅泌《路史》云:「神農使巫鹹主筮。」《太平御覽》卷七九引《歸藏》云:「昔黃神與炎神爭鬥逐鹿之野,將戰,筮於巫鹹。」同書卷七二一引《世本》宋衷注云:「巫鹹,堯臣也,以鴻術為帝堯醫。」東漢王逸注屈原《離騷》詩云:「巫鹹,古神醫也,當殷中宗之世。」由上面引文可以看到,神農、黃帝、唐堯、殷中宗的身邊都有一個巫鹹,可是從神農到殷湯第四代的殷中宗,時間跨度上千年,可知此巫鹹非彼巫鹹也,「巫鹹」不過是巫師中的一個職業品種而已。

最後再談一談巫文化與巴文化的關係。先來看看巫人和巴人是什麼關係。按照《世本》「廩君之先,故出巫誕」的說法,廩君巴人應該是從巫或者巫鹹之中分出來的一支。而按照另一種學術觀點,廩君巴人則是由甘南渝水(嘉陵江)上遊輾轉遷徙而來,後來吞併了巫鹹國、巫國。但不管秉持哪種觀點,巫人和巴人都處在三峽流域這一巴文化範疇卻是無疑義的,故巫文化、巴文化、巫巴文化實乃同義詞。關鍵在於,中國遠古巫文化最早的發祥地既已確定是在大三峽地區,且前文也論述了巴文化有三個重要內容即巫文化、鹽文化和藥文化,那麼就有力地證明了,遠古巫巴文化是同一時代的北方文化所無法比擬的,由此認為巫巴文化乃是華夏文明之源頭(至少是源頭之一),也是當之無愧的。

相關焦點

  • 巴渝博物館重慶行營|巴渝文化的由來
    巴渝文化,就是巴山渝水的文化。巴,指大巴山、巫巴山、秦巴山;渝,指嘉陵江匯入長江之水。「大山大河,奇麗險峻,高峽險灘,上坡下坎」,重慶的地理環境造就了重慶人堅韌頑強、開放包容、豪爽耿直的性格。重慶在遠古便是人類的聚集區,巫巴山地區是巫文明的起源,而巫文化早於易經文化若干年,渝中區是巴蔓子割頭保城的江洲所在地......人類喜水而居,而重慶兩江環抱,巴文化的傳承便延續下來,發展為巴渝文化。
  • 巴渝民俗文化村!集中展現重慶巴渝文化特色的代表!
    巴渝民俗文化村,是集中展現重慶巴渝文化特色的代表,坐落在渝北區南開發區雙龍大道東側。全村佔地80畝,整個遊覽區由三院一寺廟一牌坊構成遊覽主體,另有索橋,廣場,湖泊,農舍,曲型長廊茶園,錯落有致的故鄉人農家樂及農耕機具操作展出。
  • 巫姓:巫是什麼意思?巫姓是怎麼來源的?
    時至今日,北方巫姓人口已經遠遠少於南方。 福建巫氏總會提供的數據說,全國巫姓總人口有100多萬,廣東是巫姓第一大省。四川是全國巫姓人口第二大省,有10多萬人。四川的巫姓人,大都是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運動中遷徙入川的 分散在全省各地,如成都、瀘州、涼山州、德陽、簡陽等,其中成都周邊人口最多。
  • 格格巫三字經
    >方法:格格巫三字經難點:抽象思維的建立正方體展開圖,找對面的數字,這一類型的題目可謂是屢見不鮮,但是一年級的學生仍處於具象思維階段。格格巫三字經是個提分捷徑,對學生思維構造沒有作用。下面小編將以例子作為講解。「格格巫」:橫著四個左右數;豎著兩個上下數。例子:用紙片做成一個正方體,
  • 巫氏家族簡介
    巫姓源流純正,源出有一:在夏朝和商朝時,巫又被分別稱為巫祝和 巫臣。商代時就有巫臣 巫鹹和他的兒子 巫賢,是當時的佔星 家。 巫人的後代中有以官職為姓氏的,稱為巫氏,是今天 巫姓的主要來源。據《風俗通》記載說:「凡氏於事,巫、卜、匠、陶是」。 巫姓來自於其所從事的職業,「巫師、 巫醫、卜笙之官。」巫氏為古時之名門貴族,是百家姓中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 巴渝博物館重慶行營|巴渝文化流傳了這些藝術瑰寶
    巴渝文化是長江上遊地區1.巴渝古石刻:巴渝石刻藝術以大足石刻為代表,以摩崖造像為主,雕刻精美,極具地域文化特色。巴渝石刻以佛教、道教、儒教等宗教為主要表現題材,具有濃鬱的宗教信仰生活氣息。3.巴渝青銅器:神秘奇異、製作精美、獨特藝術。出土較多,年代從春秋至秦漢時期不等,紋飾與眾不同,民族特色濃鬱。最普遍的是兵器和工具。巴式劍、圓刃鉞、戈,少量的青銅箭頭,從北方傳至巴方。
  • 陳舜臣隨筆集《英雄長在》《含笑花之樹》出版
    近日,中國畫報出版社推出了陳舜臣系列隨筆集第三輯的最新兩本:《英雄長在》與《含笑花之樹》。從古到今,從東方到西方,從《史記》到《水滸傳》,陳舜臣先生用他幽默而富有哲理的語言,為讀者講述了不同視角及不同文化觀照下的中國歷史,展現中日文化在瑣碎日常中的諸多差異及其背後深刻的淵源。
  • 姓氏探源——巫姓
    巫人還常常管理天文,醫術,算術方面的事情,在朝廷中的地位相當高。在夏朝和商朝時,巫又被分別稱為巫祝和巫臣。商代時就有巫臣巫鹹和他的兒子巫賢,是當時的佔星家。巫人的後代中有以官職為姓氏的,稱為巫氏,是今天巫姓的主要來源。據《風俗通》記載說:「凡氏於事,巫、卜、匠、陶是」。巫姓來自於其所從事的職業,「巫師、巫醫、卜笙之官。」巫氏為古時之名門貴族,是百家姓中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 巴渝文化主題民間博物館7月1日對外正式免費開放_旅遊中國_中國網
    巴渝文化主題民間博物館7月1日對外正式免費開放時間: 2011-06-30責任編輯: 天使之翼旅遊_中國網 以巴渝文化為主題的民間博物館——重慶寶林博物館將於7月1日正式對公眾免費開放。寶林博物館通過與渝文化基地項目結合,圍繞巴渝文化這一主題,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構建代表性文化產業及配套的綜合服務設施,形成配套設施齊全的重慶文化展示、交流、培育中心。寶林博物館主要起展示作用,渝文化基地的經營性收益可維持該館日常運行。
  • 巫氏族人的「大夫第」
    (原標題:巫氏族人的「大夫第」) 姚雲書成都市洛帶古鎮
  • 音樂養生來唱「巫」
    多年來,學者趙世民就什麼是養生,養生又有哪些好處,究竟如何養生等人們關心的問題展開了一場場別開生面的講座,介紹了一種頗具生活哲學的活動——唱「巫」。筆者也帶著濃厚興趣,走近了這種「獨特」且「綠色」的音樂養生方式。  「唱『巫』音樂可以養生,你們信嗎?」
  • 黃桷埡老街|酌一杯夜色,走一遭古今,邂逅穿越千年的美麗!
    圖源|南岸旅遊馬嘶古道行人歇提到黃桷埡老街就不得不說黃葛古道圖源|南岸旅遊黃葛古道始於唐朝盛於明清是歷代商旅的必經之地是巴渝一帶重要的交通要塞圖源|南岸旅遊600餘米的黃桷埡老街總是能挖掘出一段又一段的故事175棟風格獨特的巴渝建築
  • 【姓氏介紹】分享給身邊「巫」姓朋友
    商代時就有巫臣巫鹹和他的兒子巫賢,是當時的佔星家。巫人的後代中有以官職為姓氏的,稱為巫氏,是今天巫姓的主要來源。據《風俗通》記載說:「凡氏於事,巫、卜、匠、陶是」。巫姓來自於其所從事的職業,「巫師、巫醫、卜笙之官。」巫氏為古時之名門貴族,是百家姓中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又《姓氏考略》上說:「黃帝臣巫彭作醫,為巫氏之始。」
  • 巴渝文化,山城重慶的特有的氣息,來了解一下?
    也是巴渝文化的發源地,作為中國文化的一個分支,巴渝文化在眾多地方文化裡面具有鮮明的特色。在歷史的發展和演變中,巴渝文化也越來越多元化。早在漢朝開始,重慶地區就開始接納中原地區的儒學,道學文化。到了唐朝時期,佛教興起,巴渝文化又充分吸收了佛家文化,充分體現了巴渝文化的多元和包容。在現在的重慶地區,還有這許多擁有地方特色的記憶。
  • 重慶巴渝民俗博物館鎮館之寶:「巴渝第一床」清滿金漆花鳥紋拔步床
    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 記者 譚廳在重慶巴渝民俗博物館內,藏有一張清代鏤雕滿金漆花鳥紋楠木拔步床。這架床雕刻工藝精湛,髹飾的黃金達200克以上,融各種瑞獸花鳥於其中,是巴渝地區民風民俗之集大成者,也是重慶巴渝民俗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被譽為「巴渝第一床」。據渝北區文管所原所長聶朝慶介紹,這張床屬國家二級文物。清代同治年間,在渝北徐家壩有一戴姓的大戶人家,為了給出嫁的女兒置辦嫁妝,便專門招募工匠,花費三年時間,製作了這張六柱五簷滿金雕花大床。
  • 老重慶|「雲」上賞寶 帶你看看巴渝民俗博物館的五件鎮館之寶
    日前,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從渝北區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悉,位於渝北的重慶巴渝民俗博物館和渝北歷史文化陳列館雖然閉館,但服務不打烊,推出了多個網上展覽。今日(3月1日),我們「雲」上賞寶 ,來看看重慶巴渝民俗博物館的五件鎮館之寶以及這些「寶貝」背後的故事。
  • 「巴渝第一床」上的精美雕刻究竟是個啥意思
    「巴渝第一床」 日前,記者從渝北區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悉,位於該區的重慶巴渝民俗博物館和渝北歷史文化陳列館推出多項服務,其中一項就是網上展覽。 如果你要在「雲」上遊覽巴渝民俗博物館和渝北歷史文化陳列館,一定不要錯過5件鎮館之寶。 鏤空雕浮雕讓人驚嘆 巴渝民俗博物館位於渝北區碧津公園內,館內的20多張古床是亮點。
  • 大偉隨筆:說蟹
    上海李大偉教育 • 專注中小學課程輔導23年www.lidaweijiaoyu.com說賣者還算客氣,倘若說蟹因此落下終身殘疾,那就要大出血了,沒有一、二個月的薪水別想走人。可見當時蟹之天價。當時的我,窮秀才一個,與蟹無緣,只能從書中望梅止渴了.「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相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這只是一種風流。還是張岱在《陶庵夢憶》裡寫得味汁四濺:「殼如盤大,墳起,而紫螯巨如拳,小腳肉突出,掀其殼,膏膩堆積如玉脂鉑屑,團結不散。」末了忍不住《一聲嘆息》:「慚愧慚愧。」
  • 古今內衣官網 古今內衣官方網站
    古今內衣官網 古今內衣官方網站 2011-03-22 00:00:00 來源:全球紡織網 古今內衣官網:http:/
  • 請來重慶巴渝文化博物館找答案
    巴渝文化博物館位於渝中區下半城儲奇門一棟老建築中近百年前的洪崖洞和臨江門魁星閣是什麼樣?傳奇的古巴國女首富又是誰?渝中區下半城儲奇門一棟中西合璧的老建築中隱藏了一座巴渝文化博物館,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了解到,該博物館將打造巴渝文化體驗中心,遊客不僅可以在這裡了解巴渝文化,還能親手體驗梁平木版年畫、蜀繡、拓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