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首語】
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指出「要深化課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動育人、實踐育人」,」打造中小學生社會實踐大課堂,充分發揮愛國主義、優秀傳統文化等教育基地和各類公共文化設施與自然資源的重要育人作用」。
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等11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研學旅行成了中小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重要載體。讀萬卷書是尋找時間上的遠方,行萬裡路是尋找空間上的遠方。如何將讀萬卷書與行萬裡路相結合,凸顯研與學的深度廣度?如何有效設計並組織實施?龍外專門成立了研學中心進行積極探索,以理性之思,掌好研學之舵。真正的研學,不是打卡景點走馬觀花,也不是僅完成研學單上的必答題,應是真實現場體驗探索。懷著對生活世界的熱愛,對天地萬物的好奇,對生命輪迴的敬畏,心之所及皆為教材,目之所及皆為課堂,腳步丈量尺度轉化為精神成長厚度,豐富體驗滋養生命成長。為保證研學高質高效,研學項目組從學科教材、主題探究、校本課程特色等角度進行課程設計,對研學年級、地點選擇、課題設計、成果匯報等方面反覆推敲,廣泛調研師生、家長意見,多輪改進。如果想讓孩子們去造一艘船,短短時間不應該教他們去伐木去組裝去拼接龍骨,而是要讓他們去看到海對岸的廣闊大陸,並告訴他們大海的無垠,世界的多彩。巍巍華夏,縱有千古,橫有八荒,五千年輝煌歷史,飲譽四海燦爛文明,北京城是文明縮影,有著名高校、「非遺文化」,有新文化藝術形態、科技前沿技術,恰逢祖國70周年華誕,我們選擇北京開啟研學之旅。本次研學為期共8天,分為「京味兒營」、「科技營」、「藝術營」3個研學團隊,使學生在深度體驗和學習中,認識祖國深厚傳統文化底蘊,開拓視野,提升素養,激發創造,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研究能力。【課程實施】
7月15日,學期結束,龍外師生開啟八天研學之旅。7月16日凌晨,校門口熱鬧非凡,一份好奇與疑問,一顆求知若渴的心,一堆早早搜集的資料,一個躍躍欲試的課題,就是我們最好的行李,更少不了家長們的殷殷囑託。11個小時高鐵,我們走進北京,捧一顆中國心去,帶一份家國情回來。
京味兒
研學活動出發之前,指導老師要求學生再次溫習老舍經典作品《茶館》和《駱駝祥子》,尚有餘力的學生可以嘗試閱讀長篇小說《四世同堂》。熟悉文本是學生研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當他們到達北京聽到當地人嘴裡的捲舌聲,便會回想起老舍筆下人物言語裡反覆出現的一個又一個兒化音,不自覺地將在北京所見所聞聯繫到腦海裡「京味文學」文本。到北京之後,我們並不急於組織學生上課,先帶學生遊覽了天安門、國博和前門大街,讓他們自發去感受京味文化。「京味營」的師生們,還記著語文課本中的《駱駝祥子》,來到作者老舍故鄉北京,旨在身臨其境品味老舍筆下北京城,去研究以老舍為代表的「京味兒」文學,以文學角度品讀北京,以北京這一文化城市鑑賞文學。【觀升旗】天安門廣場 【遊國博】「復興之路」系列展龍外教師研學授課
指導老師引導學生整理學習資料,構建小課題論文基本框架,理清研究思路。有感觸有收穫有探討,加深印象,升華研學內涵。看學生們的認真勁,這才是龍外學生的精神面貌。1.前門大街
前門大街位於京城中軸線,曾是皇帝出城赴天壇、山川壇的御路,民國時期,那青石板上的車水馬龍,成了老舍筆下老北京人的創作源泉。2.國家大劇院
3.軍事博物館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國惟一的大型綜合性軍事歷史博物館,大型武器裝備、對外軍事交往中受贈禮品,見證過中華的內憂與外患,也記錄著新時代的國防與外交,它們,是實物的文學。4.四合院
胡同乘人力車穿梭胡同小巷,做客北京百姓家,動手包餃子……觀察記錄胡同深處的生活、語言習慣,感受北京市井文化氣息,京味兒,就在這日常點滴中醞釀。
5.會堂老北京堂會是過去老北京人辦生日等活動時,為增加喜慶氣氛、招待來賀的親友辦的,主要是請藝人們演些戲曲節目,老北京人謂之「玩藝兒」。龍外學子中的「武林高手」—人送外號「彪哥」,還一同上臺「踢館」。「京味營」深入體驗北京民俗,感受北京人的文化心理,學以致用,學而有思,在真實情境下感受文學,探究文學。明確了研究課題之後,我們研學的遊覽內容變得更加有對性:去後海坐人力車,去茶館裡聽相聲,在四合院裡學包餃子。除此之外,我們努力為學生打開古今北京文化的大門:既有故宮頤和園,也有鳥巢和國家大劇院。遊覽後的課程中,丁阿婧老師和蘇子逸老師除了討論北京的文化繼承和發展,並給學生提供了學習研究的方法,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記錄。進行研學課題探討及回顧,重讀《駱駝祥子》,選讀《四世同堂》、《茶館》片段;查閱資料初步了解作者生平經歷及創作背景。科技研學以小組分工的形式展開。寧廣德老師以深圳市中小學生探究性小課題樣本為藍本,培訓學生如何進行課題研究,並學習科技論文的基本結構。並組織學生進行頭腦風暴式地討論,備選話題如下:中國科學技術館東臨亞運居住區,西瀕奧運水系,南依奧運主體育場,北望森林公園,是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體現「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三大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們先後參觀了「科學樂園」、「華夏之光」、「探索與發現」、「科技與生活」、「挑戰與未來」五大主題展廳。
2.中國航天航空火箭基地3. 中科院計算機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創建於1956年,是中國第一個專門從事計算機科學技術綜合性研究的學術機構。中科院專家帶領學生探索未知科學領域,參觀創新科技展,觀摩趣味實驗,聆聽中科院科學家專題講座,動手操作。科技營寧廣德老師組織破冰活動,自我介紹,友誼的小船已起航。以小組為單位,互相表達對奧運知識的理解與認識,採用畫畫+文字解說的形式,形成課程報告。
鍾韻老師組織學生經過討論,整個隊伍分成兩個大組: 陶瓷組和飾品組。他們分別帶著學習單,在參觀博物館時有針對性的對研究對象從歷史背景、文化背景以及社會階層背景的角度提出問題,進行探究學習。同學們提出了以下問題:不同的年代的陶瓷器型出現了哪些變化?體現在哪些器型特徵上?研究為什麼會出現這些。不同朝代瓷器出現哪些顏色變化?探究其背後的歷史文化發展原因。裝飾品中玉佩的工藝,紋樣跟佩戴者的身份有什麼關係?隨著朝代的更替,紋樣出現了哪些改變?裝飾掛件有哪些種類?不同身份等級的人之間掛件出現了什麼區別?帶著好奇,他們在上課時結合自己在博物館的所見所聞,對資料進行查閱、整理和分析。在小組討論後,還派出代表對自己研究的主題對全班的同學進行分享和介紹。在查閱資料後,孩子們發現在古代,無論是在瓷器還是在配飾上,顏色和紋樣的使用除了大家都知道的王公貴族和平民百姓的區別之外,還會按社會階級或職業進行區分,而且會隨著時代的變化產生改變。對於當代選擇自由的孩子們來說,這簡直是不可思議的。通過對資料的學習,進行小組模擬創作。設計一個符合研究物品年代和花紋特點的藝術品,並在藝術品旁邊寫明藝術品的年代特徵、擁有者和設計意圖。 在設計稿的基礎上,學生動手對自己設計的物品進行製作。通過對博物館藝術品的外形觀察,進行捏、刻、雕、繪等工藝模擬。當得知自己的設計的「古董」可以用軟陶進行製作時,孩子們都非常興奮,即便是下課,也要把「古董作品」帶在身邊,稍微有一點空閒時間就拿出來進行修改。1.京城百工坊這是清朝時期中國最優秀的手工藝人進京設坊,為皇家呈獻技藝,民間統稱「百工坊」。由學校老師帶領學生採訪非遺文化傳承人,探尋「文房四寶」的秘密,觀摩手工藝人的技藝表演,了解老北京藝術文化。原為原國營798廠等電子工業的老廠區所在地。藝術家和文化機構進駐後,成規模地租用和改造空置廠房,逐漸發展成為畫廊、藝術中心、藝術家工作室、設計公司、餐飲酒吧等各種空間的聚合,形成了具有國際化色彩的「SOHO式藝術聚落」 和「LOFT生活方式」。讓學生們感受藝術的魅力,培養發現美的眼睛,培育創造美的靈感。3.皮影戲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西漢,興於唐朝,盛於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這裡帶動了學生們的動手能力,每個人都DIY出自己喜歡的皮影人物。北京市琺瑯廠為皇宮製造景泰藍,是行業中唯一一家中華老字號。景泰藍的製作工藝極其耗時費力,每個藝術品都凝聚創造者的心血,同學們眼神中充滿了對師傅們的尊敬,對中華藝術的自豪。4.琺瑯廠
【研學拓展】
在研學途中,龍外娃了解了中華傳統美食,感受了祖國壯麗山河。
登長城
昌平縣城以北20千米的峽谷中,是京北長城沿線上的著名古關城。居庸關是從北面進入北京的門戶,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學生邊遊覽邊記錄,邊感悟邊思考,立身巍峨綿延的長城,感受屹立不倒的中華脊梁。
品食俗
北京烤鴨,中華名小吃,京城代表菜,學生們專注地觀看師傅們靈活的刀工,細細品嘗,感受這道宮廷菜後的京城食俗與中華菜系文化。赴名校
走進名校之門,感受中國最高學府裡濃鬱學術氣氛和人文精神,體驗天之嬌子的奮發圖強,激發自己的雄心抱負。清華和人大的學長學姐耐心介紹個人求學生涯,相信榜樣的力量志存高遠,即刻啟航!逛名園
頤和園,乾隆皇帝為孝敬其母孝聖皇后改建的皇家園林一派亭臺軒榭中感悟中華園林藝術一代帝王后院中可窺見歷史的興衰更迭同學們一時忘我,或憑欄,或討論,撫今懷古。悟奧運
「水立方」是2008年奧運會主遊泳館,「鳥巢」則是主體育場,形如同孕育生命的「巢」和搖籃,寄託著人類對未來的希望。同學們徜徉其間,感受奧運之精神,今日之北京。
進宮殿
北京故宮博物院,以明清兩代皇宮為基礎,是中國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走進皇宮,仿佛聽到祖國幾百年前的心跳。同學們,勿忘中華復興,勿忘偉大中國夢!結營儀式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1.學校領隊講話
冉上老師就為期八天研學之旅做了細緻總結,也和學生、老師們分享了三點感受:研習文化,學習知識,我們的文化自覺——我們的文化自信。錘鍊品格,強健體魄,我們要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汲取營養,邊走邊悟,碎片化閱讀——我們還有定力嗎?時而歡聲笑語,時而靜靜思考,眼裡有光,心中有夢。
2. 清華教授勵志演講
志存高遠,路在腳下。來自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高教授,從清華精神講到校風外延,孩子們,行勝於言。
3. 各營學生代表研學匯報
4.頒髮結營證
5.學生才藝表演
生命如水,歲月如詩;牽念依舊,我們不散。來自藝術營的小天使們用心唱出了盛開的花兒,至此龍華區外國語學校北京研學畫上圓滿句號。
1. 京味研學
這次研學之旅,學生對「京味文化」的興趣日漸濃厚,在研學過程中及之後都仔細觀察、主動提問,撰寫研學報告:有的小組對他們聽不懂的一些北京方言土語產生了興趣,回到深圳後藉助網際網路資源,獨立查找研究,整理了北京話中來源於滿語的一些詞彙;有的小組則立足文本,結合在北京的見聞仔細研讀了老舍的經典作品.最重要的是,許多學生通過八日研學自覺開始了對自己固有文化成見的反思,開始廣泛涉獵,積極交流。雖然北京研學旅途結束,但學習並未結束,結營第二天,學生們就在一同探討交流研學課題,並生成出論文。收穫滿滿,記錄在書本上,以下內容為學生以小組方式撰寫的論文片段。
新老北京的不同(老北京:老舍筆下的北京)
龍華外國語學校京味兒第(3)組
指導老師:丁阿婧
組長:陳澤
組員:梁家祺、王毅彪、劉錦航、劉瀟、陳佳怡、吳鈺潁
在北京,讓我們油然而生一種民族自豪感,增強了每個人的愛國精神。在時長8天的北京研學之旅中,我們走進祖國首都,感受祖國繁榮與富強。從老舍文學著作中走進現實,彌補教科書上知識的不足。漫步歷史遺址,細細感受古老生活中的韻味、前人風雅與情懷。觀賞歷史同時對祖國自豪感也油然而生,浸入骨髓。在現代與古風並存的北京,我們感受老舍筆下新老北京城差異,品味不同年代中風土人情,感受祖國強大,各自收穫知識,滿載而歸。這八天美好的北京生活,將讓我們受益終身。北京話習慣特點
龍華外國語學校京味兒第(1)組
指導老師:蘇子逸
組長:陳嘉嘉
組員:鍾迅、時旭怡、馬子怡、彭子銘、胡文杰
通過老舍先生筆下文學作品,再結合八天研學之旅,我們發現北京人語言別具一番風味。老北京話用詞極其講究。這幾天在茶館裡也聽到了許多老北京話,就一個「好」字,能分出四個檔次來:頂好,為最好;挺好、差不多兒,就聽著不是那麼好了;不賴、還行,就是我們說的「一般般」;湊合、將就、對付,就是不怎麼好的了。我們有時在北京吃飯很趕,吃的不怎麼好的時候,我們的導遊就會跟我們說,對付對付。北京人講話通常都是話中有話,富含潛臺詞。老舍先生的作品同樣也追求幽默風趣。形成了更富內涵的「京味兒」。他自己也曾說過:文字要生動有趣,必須利用幽默。因此老舍先生的作品無不充滿濃鬱的幽默色彩,他也被稱為「幽默小說家」。前期準備,小組分工;以深圳市中小學生探究性小課題的樣本培訓學生如何進行課題研究,並撰寫科技論文。備選話題如下:太空人在太空站是如何生活的?
火箭為什麼能上天?
黑洞是怎樣形成的?
太陽最終會消失嗎?
天氣預報怎樣來?
化石能源危機?
圖為學生們研學結束生成的研學報告
3. 藝術研學
藝術研學,在行前藝術營組織學生進行學習單為基礎,對陶瓷和裝飾品為主題的兩大主題進行深度探究,研究在什麼樣的文化背景,社會因素變化下,研究對象會出現什麼樣的改變,又出現了什麼樣新特點。
圖為工藝品成果展示
【結束語】
「物聯網之父」凱文·凱利曾經在《必然》一書中提出,面對一個「所有的東西都在不斷升級」的未來,我們要永遠處於學習狀態。格局有多大,視野有多寬,人生就能走多遠。我們希望通過「研學」這一行走的課堂,在龍外學子心中播下發現與探索、愛與夢想的種子,收穫真正的成長,從容面對不可預知的未來。
策劃製作:龍外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