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頑皮的孩子束手無策,為了讓他們乖乖聽話:
奶奶們經常說:「你再到處亂跑,一會兒老妖怪來把你抓走了」
媽媽們經常說:「你再鬧的話,媽媽不要你了」
爺爺們經常說:「你再不聽話,我就讓警察叔叔把你抓走」
爸爸們則常常怒氣衝衝地瞪大雙眼,凝視著孩子……
家長們嚇唬孩子的話語看似有效,但卻會對孩子造成難以磨滅的影響。首當其衝的,孩子會失去安全感。家長耳邊或許暫時安靜了,但孩子的分辨能力有限,總會把大人說的每一句話當真,認為真的有妖怪、認為警察叔叔就是抓小朋友的,更嚴重的就是,認為媽媽真的會不愛自己……
之前我們有討論過,不要試圖用警察、醫生等「身著制服」的人員去嚇唬孩子,這會使他們在心底對這些能夠幫助到他的叔叔阿姨產生恐懼感;生病時不敢看醫生、有困難不敢找警察、怕老師而厭學……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在危機時刻,這些身份的人是可以為他們提供幫助的,孩子應信賴他們。因此不要用這些形象去嚇唬孩子。
其次,家長長期不以為然的嚇唬,會讓孩子的膽子慢慢變小,不敢嘗試新鮮事物,進而影響他長大後的性格,他們會變得內向、少言語,不願與陌生人交往,難以交往到新的朋友。
嚇唬會讓孩子的精神處於緊張狀態,刺激他們的神經,恐懼情緒會在孩子的腦海中持續很長一段時間,這就會造成孩子在夜間做噩夢、驚醒、甚至不敢入睡,這都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我們都聽過「狼來了」的故事。不乏一些「勇敢」的孩子,被家長嚇唬後,期待著家長口中說的「怪物」造訪,時間長了,他們會發現家長所說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在之後的日子裡,這種「嚇唬式」的教育就不再有效了,孩子還會認為大人是騙人的,進而再也不相信大人所說的話。
孩子的心靈長期被恐懼佔據,精神就容易受到創傷,甚至引起口吃、智力發育遲緩等問題。因此,不要輕易嚇唬孩子。如果一些嚇唬的語言已經對孩子造成了恐懼感,家長要細心觀察,找到他們害怕的事物,及時為孩子排解恐懼情緒。
如果孩子怕黑,家長可以告訴他們,白天和晚上並沒有什麼不同,太陽公公也需要睡覺,但是他明天一定會再來和我們見面。家長也可以在孩子的房間為他們保留一盞燈,慢慢去調暗燈光,直到他們完全不害怕黑暗。
孩子不禁嚇,為了他們的健康成長,家長不要隨意嚇唬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