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你要聽話,你要做個乖孩子,乖孩子才是爸爸媽媽的「好寶貝「,才會給你買好吃的,才會帶你去好玩的地方……
當孩子的行為違背家長意願的時候,就會給孩子貼上「不乖」的標籤。
會頻繁地跟孩子說「不可以這個」,「不可以那個」,總之,一切違反成人世界思維的事情都貌似不可以。
但是培養一個「乖孩子」真的好嗎?這些「不可以」真的能夠經受住時間的考驗?真的能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嗎?
國內早就有醫學專家說過,乖孩子心理問題太過隱蔽,他們往往更需要親情的呵護和有效的親子溝通。
而孩子在感知世界的時候,是需要通過自由自在的方式,去看、去聽、去聞、去觸摸才能了解充滿好奇的世界,形成正常的人格發展。
01
地鐵上,有人給帶著孩子的媽媽讓座,媽媽很禮貌的說謝謝,並且問女兒:「姐姐把座位讓給你,你該說什麼呀?孩子看了她一眼,低下頭沒說話,搓著小手把小屁股往座位上小小的挪動。
面對女兒的不配合,媽媽表現出尷尬與急躁,聲音加大一倍:快說「謝謝」,怎麼可以這麼沒禮貌,在家怎麼教你的,要說謝謝姐姐,說了謝謝才是媽媽的乖孩子。
小女孩有些著急又有些委屈憋著眼淚說道:「謝謝姐姐。」
儘管行人說沒關係,但在未下車一路期間,媽媽始終在跟孩子強調說謝謝的重要性,並且重複強調,說謝謝的孩子才是「乖孩子」,媽媽才會喜歡,孩子唯唯諾諾的點點頭,媽媽終於鬆了口氣。
「乖孩子」往往是對自我壓制和拒絕的結果,他們往往是「被乖孩子」,環境馴化出來的。在認知不成熟的時候,處於社會遊戲規則的管理和遊戲層面中,孩子會誤以為只要「乖」就能被認可和接納。
可是這種「乖孩子」式的教育理念往往會導致他們心理孤僻、沒有主見、容易固執、缺乏擔當、想像力不足、心理承受能力差。
02
同事小C帶著女兒來公司加班,天氣有些陰冷加上外面下著毛毛細雨。寶寶要去外面玩,小手剛觸摸到陽臺的小門窗,小C立馬叫道:「 寶貝,不可以!回來!」
孩子仿佛給媽媽的大聲嚇到了,立馬把手縮了回來看著媽媽。小C可能也感覺到自己剛剛太著急了,有些嚇到孩子。立馬對孩子說:「寶貝,我們不去外面玩,就在裡面好不好?」,孩子點點頭。
事後跟小C聊起了這個話題,小C表示,自己也不想老對孩子說不可以,但是一看到孩子的行為違背自己的意願的時候,就會順口說「不可以」「不可以開門」「不可以吃這個」,久而久之習慣性說不可以。
「那事後你有跟孩子說為什麼不可以嘛?有告訴她原因嘛?」
「這倒沒有,因為每次我跟她說不可以後,她就會去幹其它事,也沒想聽我解釋的樣子。」
像這種情況,建議父母們:「在跟孩子說不可以的時候,以商量的方式跟孩子協商,咱們不出去玩好不好,並且讓孩子知道不讓出去的理由及想法,而不是用命令,事後可以跟孩子解釋道:「寶貝,媽媽之所以不讓你出去,是因為你在感冒中,外面下雨了,比較冷,媽媽怕寶貝受涼,所以才跟寶貝說不可以去外面玩呢。」
不管孩子是否有很認真的聽你說,父母一定要養成這個習慣,慢慢的學會跟孩子協商,而不是急著大吼,也不要用命令式的行為,讓孩子變為「乖孩子」。
孩子小可能不會明白媽媽為什麼要跟自己說這些,但久而久之,孩子會明白媽媽是在跟自己商量。
當父母這樣跟孩子解釋後,父母與孩子之間,相互尊重的情感更容易交流,孩子也會漸漸的像父母一樣學會表達。
相反,經常給孩子說不可以的同時,也不告訴孩子為什麼,會讓孩子產生孩子的心理問題淤積,負面情緒得不到宣洩,做事沒主見,容易形成依賴性人格,遇事懦弱退縮,人際交往困難。
03
電影《狗十三》裡的13歲少女李玩也是一個很懂事聽話的孩子,從表面上看《狗十三》講的是一個13歲女孩李玩和兩隻狗的故事。但實際上,孩子李玩在強勢的父權下一點點被磨平脾氣和稜角,變得「懂事」,學會了忍耐和妥協的故事。
她努力學習父親要求的英文,努力學會迎合大人的喜怒哀樂,努力配合成人世界的表演。
在父權的規訓下,她收起傷心難過,接受了失去心愛狗的事實,接受了新狗,當全家人沉浸在弟弟生日的歡樂氛圍時,她也學會了假模假樣地笑。
在父親一個重要的酒局上,一位伯伯點了一盤狗肉給她,始終放不下自己喜愛的狗失蹤的事實,還是艱難的夾起一塊狗肉送到嘴裡,這些「懂事」的行為,終於換來了父親淚流滿目的笑容和誇獎。
難道真正的大人,真正的成年,就是變成別人眼中的樣子?
鮑勃和瑪麗還指出:受到這些禁止令強烈影響的人,容易寫出負面的人生腳本。
事事幹預孩子的後果,只會束縛了孩子的成長,破壞孩子的人生。
「乖孩子」也許給家長省去了很多管教的功夫,但隱藏在其後的弊端不容小覷,這種傷痛非常大。
著名心理學家吳在天也說過,活著,是為了證明自我存在的價值。乖、聽話,是好孩子的存在價值,但不是一個有生命力的孩子的存在價值。
真正的生命力,是能夠聽見自己的聲音,尊重自己的感受。
相信家長都不願意孩子長大之後成為一個為了別人活著的人。
那麼,就幫助孩子撕掉這個「乖」的標籤,讓他大聲喊出自己的需求,讓他無憂無慮的成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