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聽話,家長就喜歡?請讓孩子無憂無慮的成長

2020-08-17 安咕在家早教


在孩子的成長中,我們經常在用「乖孩子」來衡量一個孩子的好壞。


寶貝,你要聽話,你要做個乖孩子,乖孩子才是爸爸媽媽的「好寶貝「,才會給你買好吃的,才會帶你去好玩的地方……

當孩子的行為違背家長意願的時候,就會給孩子貼上「不乖」的標籤。

會頻繁地跟孩子說「不可以這個」,「不可以那個」,總之,一切違反成人世界思維的事情都貌似不可以。

但是培養一個「乖孩子」真的好嗎?這些「不可以」真的能夠經受住時間的考驗?真的能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嗎?

國內早就有醫學專家說過,乖孩子心理問題太過隱蔽,他們往往更需要親情的呵護和有效的親子溝通。

而孩子在感知世界的時候,是需要通過自由自在的方式,去看、去聽、去聞、去觸摸才能了解充滿好奇的世界,形成正常的人格發展。


01


地鐵上,有人給帶著孩子的媽媽讓座,媽媽很禮貌的說謝謝,並且問女兒:「姐姐把座位讓給你,你該說什麼呀?孩子看了她一眼,低下頭沒說話,搓著小手把小屁股往座位上小小的挪動。


面對女兒的不配合,媽媽表現出尷尬與急躁,聲音加大一倍:快說「謝謝」,怎麼可以這麼沒禮貌,在家怎麼教你的,要說謝謝姐姐,說了謝謝才是媽媽的乖孩子。


小女孩有些著急又有些委屈憋著眼淚說道:「謝謝姐姐。」

儘管行人說沒關係,但在未下車一路期間,媽媽始終在跟孩子強調說謝謝的重要性,並且重複強調,說謝謝的孩子才是「乖孩子」,媽媽才會喜歡,孩子唯唯諾諾的點點頭,媽媽終於鬆了口氣。

「乖孩子」往往是對自我壓制和拒絕的結果,他們往往是「被乖孩子」,環境馴化出來的。在認知不成熟的時候,處於社會遊戲規則的管理和遊戲層面中,孩子會誤以為只要「乖」就能被認可和接納。

可是這種「乖孩子」式的教育理念往往會導致他們心理孤僻、沒有主見、容易固執、缺乏擔當、想像力不足、心理承受能力差。


02

同事小C帶著女兒來公司加班,天氣有些陰冷加上外面下著毛毛細雨。寶寶要去外面玩,小手剛觸摸到陽臺的小門窗,小C立馬叫道:「 寶貝,不可以!回來!」

孩子仿佛給媽媽的大聲嚇到了,立馬把手縮了回來看著媽媽。小C可能也感覺到自己剛剛太著急了,有些嚇到孩子。立馬對孩子說:「寶貝,我們不去外面玩,就在裡面好不好?」,孩子點點頭。

事後跟小C聊起了這個話題,小C表示,自己也不想老對孩子說不可以,但是一看到孩子的行為違背自己的意願的時候,就會順口說「不可以」「不可以開門」「不可以吃這個」,久而久之習慣性說不可以。

「那事後你有跟孩子說為什麼不可以嘛?有告訴她原因嘛?」

「這倒沒有,因為每次我跟她說不可以後,她就會去幹其它事,也沒想聽我解釋的樣子。」

像這種情況,建議父母們:「在跟孩子說不可以的時候,以商量的方式跟孩子協商,咱們不出去玩好不好,並且讓孩子知道不讓出去的理由及想法,而不是用命令,事後可以跟孩子解釋道:「寶貝,媽媽之所以不讓你出去,是因為你在感冒中,外面下雨了,比較冷,媽媽怕寶貝受涼,所以才跟寶貝說不可以去外面玩呢。」

不管孩子是否有很認真的聽你說,父母一定要養成這個習慣,慢慢的學會跟孩子協商,而不是急著大吼,也不要用命令式的行為,讓孩子變為「乖孩子」。

孩子小可能不會明白媽媽為什麼要跟自己說這些,但久而久之,孩子會明白媽媽是在跟自己商量。

當父母這樣跟孩子解釋後,父母與孩子之間,相互尊重的情感更容易交流,孩子也會漸漸的像父母一樣學會表達。

相反,經常給孩子說不可以的同時,也不告訴孩子為什麼,會讓孩子產生孩子的心理問題淤積,負面情緒得不到宣洩,做事沒主見,容易形成依賴性人格,遇事懦弱退縮,人際交往困難。

03

電影《狗十三》裡的13歲少女李玩也是一個很懂事聽話的孩子,從表面上看《狗十三》講的是一個13歲女孩李玩和兩隻狗的故事。但實際上,孩子李玩在強勢的父權下一點點被磨平脾氣和稜角,變得「懂事」,學會了忍耐和妥協的故事。

她努力學習父親要求的英文,努力學會迎合大人的喜怒哀樂,努力配合成人世界的表演。


在父權的規訓下,她收起傷心難過,接受了失去心愛狗的事實,接受了新狗,當全家人沉浸在弟弟生日的歡樂氛圍時,她也學會了假模假樣地笑。

在父親一個重要的酒局上,一位伯伯點了一盤狗肉給她,始終放不下自己喜愛的狗失蹤的事實,還是艱難的夾起一塊狗肉送到嘴裡,這些「懂事」的行為,終於換來了父親淚流滿目的笑容和誇獎。


難道真正的大人,真正的成年,就是變成別人眼中的樣子?


  • 美國醫學博士、國際溝通分析協會會長夫婦鮑勃和瑪麗總結了這樣一些父母容易對孩子提出的禁令:
  • 不可以做任何事情(「不可以爬樹,很危險!」,「不可以踢足球,會受傷!」
  • 不可以有情感(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不可以傷心難過,「不可以哭」)
  • 不可以靠近(「我現在很忙,等一下再說!」,「安靜一點!」)
  • 不可以有欲望(無法坦率說出自己想要什麼,不僅如此,還會把機會讓給別人,或是自己破壞幸福。)
  • 不可以重要(在孩子完成任務的時候,父母只是很冷淡的一句「嗯」,沒有誇獎鼓勵的話語,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覺得「自己不可以成為重要的人」)
  • 不可以思考(「不要跟父母頂嘴!」、「安靜聽我說!」)
  • 不可以長大(「媽媽什麼都會幫你做好,幫助孩子決定結婚戀愛對象,工作單位,這樣會導致「戀母情結」)


鮑勃和瑪麗還指出:受到這些禁止令強烈影響的人,容易寫出負面的人生腳本。


事事幹預孩子的後果,只會束縛了孩子的成長,破壞孩子的人生。


「乖孩子」也許給家長省去了很多管教的功夫,但隱藏在其後的弊端不容小覷,這種傷痛非常大。

著名心理學家吳在天也說過,活著,是為了證明自我存在的價值。乖、聽話,是好孩子的存在價值,但不是一個有生命力的孩子的存在價值。

真正的生命力,是能夠聽見自己的聲音,尊重自己的感受。


相信家長都不願意孩子長大之後成為一個為了別人活著的人。


那麼,就幫助孩子撕掉這個「乖」的標籤,讓他大聲喊出自己的需求,讓他無憂無慮的成長吧!


相關焦點

  • 孩子總是不聽話怎麼辦?成長路上有煩惱,家長應注意開導
    孩子總是不聽話怎麼辦?成長路上有煩惱,家長應注意開導熊孩子總是令人很煩惱的,而有些熊孩子是真的「熊」,不僅調皮還不聽話,當父母告知孩子這樣做不對的時候,孩子也明知不對,但是還是不聽父母的,出現這樣的情況,家長也是煩惱的不得了,但是孩子這樣也是有原因的,我們今天就來分析一下。
  • 孩子不聽話,正話反說是種「偏方」,家長請不要隨便「刺激」孩子
    文 | 小貞育兒(此文為原創 ,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本文約1665字,閱讀全文約需3分鐘)當孩子不聽家長話時,很多家長情急之下都會說出一些「反話」來哄孩子,甚至嚇唬孩子,達到讓孩子乖乖聽話的目的
  • 你喜歡聽話的孩子還是不聽話的孩子?
    「你家孩子好乖啊,要是我家孩子和你家孩子一樣乖該多好?我就省心了」在放學後孩子寫完作業在小區樓下玩耍的時候,總有家長這樣跟我聊天。雖然我表面說「孩子天生的,孩子天生的」但心裡還是樂開了花,一方面是別人誇我家孩子,一方面是覺得自己的付出還是得到了收穫的。
  • 不要讓孩子盲目聽話,孩子「聽話」,易成「庸才」
    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乖巧聽話這樣的孩子往往會令父母很煩惱,當孩子犯錯不聽話時,父母經常這樣批評孩子「你怎麼這麼不聽話,你是個壞孩子」。但其實「不聽話」和「壞孩子」不能劃等號,孩子不按照家長的要求做事只能代表這是一個有自己的個性和想法、有主見的孩子,無關品質的好壞。特別是當孩子處於成長的「逆反期」時,他們更喜歡反對、頂撞父母,這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經的路程,不涉及好壞。
  • 孩子聽話就是好孩子,不聽話就是壞孩子,家長還這樣想就錯了
    因為有的家長很生氣,還喜歡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的孩子比較,這嚴重損害了孩子的自信心。父母不知道如何從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這樣,就很容易培養出聽話的孩子。過去,聽話的孩子的確是褒義詞,現在卻成了貶義詞。為什麼?因為新時代的孩子越聽話,將來的前途就越渺茫。為什麼?
  • 聽話的孩子老師和家長都喜歡——有爭議的順從教育
    就好比上次中行因為敬酒打員工耳光的事情,喝酒不喝酒不重要,聽話不聽話才是關鍵。也就是說順從教育一直都存在著,不僅僅在學校內,在職場也是如此。是的,對於老師和家長們來說,孩子聽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甚至經常被當做美德來誇獎。孩子聽話大人是省了很多心。可是我們顛倒一下,在單位工作的時候,如果主管經常提一些不合乎情理的要求,或者擺明了就欺負你的時候,你是不是也得聽話呢?順從教育的廣泛,其實和欺負他人的便利的願望是密切相關的。任何一個管理者,都喜歡聽話的人,無他,省事省心,更為重要的是還可以壓榨一些勞動。
  • 想讓孩子聽話,家長要學會「贏得」孩子,而不是「贏了」孩子
    幾乎所有的家長都知道「溝通」二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是往往在家庭生活中,我們都會不由自主地忘記這個要素,比如用「為你好」來讓孩子妥協。想讓孩子聽話,情感勒索沒有用,「贏得」孩子的關鍵在溝通,你知道嗎?《小歡喜》的播出讓更多人看到了家庭矛盾中的自己,就拿喬英子和她的媽媽宋倩來說,連看場電影兩個人都會吵架,媽媽覺得孩子看過了還陪她看浪費時間。
  • 孩子並非無憂無慮,關注孩子內心尤為重要
    孩子並非我們想像中那麼無憂無慮即使孩子的年齡很小,但是他們並非是無憂無慮的。每個小孩子都會遇到煩惱、遇到不順心的事情。青春期特有的煩惱一向乖巧聽話的孩子,會在某一階段頂撞父母,做出叛逆的事,令父母不解。其實,這就是孩子進入青春期的表現。
  • 孩子不聽話,家長的正確教育方法
    因孩子不聽話,昨日一本科父親竟然往返五次將公廁糞便塞入孩子嘴中,如此另類的教育方法實在令人發怵。小孩子哭鬧、不聽話有時確實很挑戰家長的耐心,但是身為父母我們就有責任來耐心的教育孩子。面對不聽話的孩子應該怎麼辦呢。
  • 孩子不聽話,家長的正確教育方法
    因孩子不聽話,昨日一本科父親竟然往返五次將公廁糞便塞入孩子嘴中,如此另類的教育方法實在令人發怵。小孩子哭鬧、不聽話有時確實很挑戰家長的耐心,但是身為父母我們就有責任來耐心的教育孩子。面對不聽話的孩子應該怎麼辦呢。
  • 孩子太聽話不是好事,總是要求孩子太乖,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中國的父母都希望把孩子培養成一個足夠聽話足夠乖巧的孩子,並且對於父母們來說,只有把孩子培養的既聽話又乖巧,才能使他越來越優秀,也有利於他未來的人生發展,但事實並不是這樣的,如果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對孩子特別嚴厲,總要求孩子事事聽話,不允許孩子做出一點違背家長的舉動,這樣只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因為孩子太聽話並不是一件好事。
  • 晉江:只讓孩子「聽話」真的好嗎 專家:孩子不需要那麼聽話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和兒童精神病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提出,如果一個孩子隨著成長,一直需要去順應撫養者(例如父母)的意願、要求做一個聽話懂事的「好」孩子,並以此來滿足自己,這就會導致「假性自體」的出現。這就能解釋為什麼剛剛談到的這些曾經「聽話」的孩子,在長大後說自己「迷失自己」「不開心」「迎合別人」「活得太累」,因為他們所展現出來的自我更多的是圍繞著別人構建的。  那些很聽話的孩子,似乎並沒有成長為家長心中所期待的樣子,也許我們就可以在心裡告訴自己,我們的孩子不需要那麼「聽話」,也請你允許孩子的「不聽話」。
  • 孩子不聽話,家長不要嚇唬他們,避免影響他們的心理成長
    導語:生活中家長教育孩子總是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些家長看到孩子比較不聽話,經常會嚇唬孩子,這樣孩子就能聽家長的話。我們也會經常聽到,孩子不聽話,警察就來抓你了,或者是醫生給你打針,這樣給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雖然短期家長達到了目的,但是長遠來說這樣是害了孩子。
  • 孩子不聽話,多半是家長自己問題
    久而久之,孩子在做事時,可能就從主動變成被動,從積極變成缺少興趣,甚至反感。如此看來,家長總是嘮嘮叨叨來教育孩子,顯然不可取。長此以往,孩子不聽話,家長心裡也委屈,怎麼看都是雙輸的一件事。02要想孩子聽話,家長不妨做這4件事用規則代替過度的嘮叨也就是說在生活中給孩子制定一些規則,跟孩子約定好,讓他按照規則去執行。
  • 孩子青春期叛逆家長怎麼辦:學會對話捨棄聽話,陪伴孩子健康成長
    作者丨壹心大哥編輯丨笨拙的老狼孩子青春期叛逆家長怎麼辦這個話題,一直是我們大多數70後、80後的父母常常會覺得有點困擾的地方,就是我們常常想要跟孩子多親近一點,多了解他們一點。孩子青春期叛逆現在好像已經成了許多家長與老師的默認現象,面對這樣的孩子怎麼教育其實也是有很多爭論的,同時成因也是比較複雜的。
  • 孩子是不是應該聽話?聽話的孩子就是優秀的嗎?
    在大多數教師和家長的心裡,聽話的孩子總是懂事讓人省心的。從小到大,我們聽的最多的就是:聽話,這都是為了你好。聽話的孩子大家才喜歡。你聽話,我們就給買你想要的禮物。你聽話,我就答應你帶你出去玩。那麼,聽話真的就是衡量孩子好壞的標準嗎?我的答案是:不!並不全是。
  • 孩子聽話就是好?德國教育卻讓聽話的孩子不再聽話!
    在我的國家,大多數老師家長一致的教育目標是培養模範生,而模範生的第一標準就是聽話,聽話的孩子是人人喜歡,人人說好的。那一刻,我開始回憶自己的童年。畫畫課,老師說樹是綠的,你畫成黑色是錯的。於是,我撕了我黑色的樹,重新畫了棵綠的,雖然我在夜晚看到的樹的確是黑色的啊,但老師說我錯了,那便是我錯了吧!
  • 家長越是喜歡講道理,孩子就越是不聽話,那麼家長該如何去做?
    後來有的家長發現了,其實講道理不一定要孩子全部聽懂,習慣和氛圍也很重要,便開始和孩子講各種各樣的道理,出現很多「不可以,不行」。實際上,講道理可以,但是要注意方法。並不是所有講道理的家長都會成功,有的時候,家長越是喜歡講道理,孩子就越是不聽話,這些方面的事情,家長必須知道。
  • 請讓你的孩子「有那麼點不聽話」
    中國人的傳統是喜歡老實聽話的孩子,認為規規矩矩、百依百順的才是乖孩子,如果孩子稍微有點調皮,就會忍不住呵斥道:「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可是經驗證明,淘氣的孩子往往比老實的孩子更有創造力,因為他們對這個世界的接觸面更廣,大腦受到的刺激更多,智力能被更好地激發出來。所以,讓孩子「有那麼點不聽話」,對提高孩子的創造力是有很多好處的。
  • 孩子哭鬧、不聽話?家長做到這4點,再不聽話的孩子也能變好
    其實仔細想想,並不是孩子越大越不聽話,而是孩子生長發育過程中必然要經歷的階段,是孩子開始有自我意識了,特別是到孩子三歲以後,這種「不聽話」的情況會更明顯。孩子在三四歲的時候,好像處處都要跟大人作對,表現得非常「不聽話」,並且特別固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