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很多人打坐,經常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追求某種境界;一種是當下總覺得沒有太大的變化,過後不久,某一刻卻發現自己的進步挺大。但對初學打坐修定來說,了解一些簡單的次第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它能讓你少走不少彎路。
之前我們講到《大學》說:知至而後定,定後而能安。所以想要安心,在初學者認定禪修靜坐,或打坐對自己有幫助,就安心的修習,開始就不要去追求什麼境界。越是追求,你心中就越有雜念。上一文章我們簡單的說「戒、定、慧」三學的 重要性,以「戒」為最初的第一個步驟。
這個「戒」大家不要總想像成佛教的「戒律,」這個「戒」主要的目的是從生活中的行為習慣改變,如此一來在打坐「修定」中不會產生身體上的不安。從生活習慣飲食規律都把握好後,我們就把專注放在自己的意念上,你的意念是打開你心靈的窗口。下面我們就來分享禪修靜坐時的「七支坐法!」
當我們初學者懂了簡單的知識後,就可以開始靜坐練習。首先了解禪宗修心靜坐的最佳靜坐功夫「七支坐法。」佛教禪宗的七支坐法,也是各個宗派同樣修習的打坐方法,就是用七種肢體的七個要點,又名跏趺坐。
第一種:雙盤足,也叫雙盤跏趺。
許多初學者大部分剛開始不能用雙盤,就用散盤或單盤。把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如意坐;把右足放在左旁上面,就叫金剛坐;兩腿交叉坐,就是平常叫的散盤。
第二種:脊梁要豎直。
特別是初學者要注意習慣,開始的坐姿一定要記得脊梁要豎直。當然,脊柱本身有影響的人,不用過於拘謹,隨著你不斷的進步,你的脊梁也會有改善。簡單的就是說有點駝背的人,不要過於拘謹,但也不能完全不注意,小編本遺傳有點駝背,打坐時間久了,現在已經完好。
第三種:三昧印(定印)
打坐時候手印有多種,但是佛家的手印基本以三昧印為主。左右兩手放圓節放在丹田下,平放在胯骨。兩個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兩個大拇指輕輕相拄。這在佛家,便叫做「結手印」,也叫三昧印,也稱「定印。」
第四種:主要是左右兩便肩膀微微張開,使其平整到適度為止。脊梁豎直兩肩膀適當敞開一些,不過與拘謹。如此一來,身心動脈容易暢通。
第五種:頭正
打坐時候要頭正,我們的後腦稍微向後收放,自己的前顎內收。注意,這裡的內收,不是要我們低頭,稍微壓住頸部左右兩條大動脈管的活動就好。
第六種:雙目
這一種主要是眼,也就是雙目,雙目要微張,似閉還開,好象半開半閉地視若無睹。目光隨意確定在座前一丈或兩丈左右。當然,閉目養神的狀態也行,特別是經常對視手機和電腦的人。
第七種:舌頭
最後一種就是舌頭,舌頭咬輕微舔抵上顎,猶如還沒長牙齒的嬰兒酣睡時候的狀態。
佛家的「七支坐」是打坐比較理想的說法,如此一來經絡暢通,不容易打坐時昏睡。平常我們說的三脈七輪打不開,就容易昏沉。總的來說,簡單的理解這些知識後,就要像如意坐一樣,讓自己在「七支坐」的基礎上要達到心中如意,不要太過於苛刻,以免給自己心念上產生妄念。
本文就簡單對禪修中的「七支坐法」的闡釋,今後文章會在慢慢補充在坐支外,以及為什麼要「七支坐法」。包括「戒」的功夫上,具體應該注意哪些內容,一步步來。畢竟,只有你有持之以恆的心態,坐姿懂了之後,你的意識心念比這些重要。
感謝關大茶經,今後會更新更多禪修打坐知識,如果經常參禪打坐的朋友,加入「茶經佛學圈」也可以共同探討,分享你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