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11)七支坐法的形式

2020-12-15 手機鳳凰網

所謂七支坐法,就是指肢體的七種要點:

(一)雙足伽趺(雙盤足)。如果不能雙盤,便用單盤。或把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作如意坐。或把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作金剛坐。開始習坐,單盤也不可能時;也可以把兩腿交叉架住。

(二)脊梁直豎。使背脊每個骨節,猶如算盤子的疊豎。但身體衰弱或有病的,初步不可太過拘泥直豎,更不可以過分用力。 

(三)左右兩手圜結在丹田(小腹之下)下面,平放在胯骨部分。兩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兩個大拇指輕輕相拄。這在佛家,便叫做「結手印」,這種手勢,也叫做三昧印(就是定印的意思)。

(四)左右兩肩稍微張開,使其平整適度為止,不可以沉肩嚲背。

(五)頭正,後腦稍微向後收放。前顎內收(不是低頭),稍微壓住頸部左右兩條大動脈管的活動即可。

(六)雙目微張,似閉還開,好象半開半閉地視若無睹。目光隨意確定在座前七、八尺處,或一丈一、二尺許。(如平常多用眼睛工作的人,在靜坐之初,先行閉目為佳。)

(七)舌頭輕微舔抵上顎,猶如還未生長牙齒嬰兒酣睡時的狀態。

相關焦點

  • 禪修靜坐的「七支坐法!」
    所以想要安心,在初學者認定禪修靜坐,或打坐對自己有幫助,就安心的修習,開始就不要去追求什麼境界。越是追求,你心中就越有雜念。上一文章我們簡單的說「戒、定、慧」三學的 重要性,以「戒」為最初的第一個步驟。這個「戒」大家不要總想像成佛教的「戒律,」這個「戒」主要的目的是從生活中的行為習慣改變,如此一來在打坐「修定」中不會產生身體上的不安。
  • 參禪養身從正確的坐法開始,南懷瑾大師教您「七支坐法」
    諸位修道參禪的很重要一環即是打坐,打坐有很多種姿勢,其最終的目的是讓參禪者以最舒服的姿勢靜下來潛心修道,那麼你真的會打坐嗎?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七支坐法,七支坐法結合了中醫、西醫以及生理作用的打坐法門之一。
  • 七支坐法,最佳打坐姿勢
    七支坐法簡介「七支坐法」是打坐最理想的坐姿,若姿勢不正確,會堵塞身體的經絡,氣脈會不暢通,能量就上不來,三脈七輪就打不開,大腦缺氧,人就會昏沉。「七支」是指姿勢的七個要點。其中,第1、2、4、5個要點能引入遍行氣,第2個要點能引入上行氣,第2、3個要點能引入等住氣,第7個要點能引入上行氣,上述四種氣流入持命氣,五氣合一時行者就能體驗到覺悟。
  • 佛教:詳解「七支坐法」,想學禪定者看過來!
    參禪打坐,是佛弟子每日的功課,佛、儒、道三家的靜坐姿勢,相傳有近百種。平時參訪寺院,羅漢堂內的五百羅漢,雖然姿態各異,但都在定中。不過,最為理想的打坐姿勢,就是毗盧遮那七支坐法,所謂的七支,即坐姿的七個要點。
  • 南懷瑾講述七支坐法注意事項【有修改】
    雙盤打坐,又叫七支坐法,指肢體的七個要點: 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如意坐;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金剛坐。單盤也不可能時,可以把兩腿交叉架住(散盤)。 脊梁直豎。背脊每個骨節,像算盤子疊豎。身體衰弱或有病的,不可太過拘泥直豎,更不可以過分用力。 兩手圈結在丹田(小腹之下)下面,平放於胯骨。手心向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兩個大拇指輕輕相拄。
  • 南懷瑾老師:靜坐的姿勢不對反而容易致病,一定要把姿勢調整好
    2006年南懷瑾老師授課時,示範講解靜坐七支坐法的要領,文字部分如下:要注意了,不要馬虎隨便學打坐
  • 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30)間腦的反應
    然後神思大定,身形端直,一般注重道家修煉丹法或內功者,便認為是督脈完全打通的現象。其實,並不盡然,切勿錯認。這只是氣機循督脈的變化,初步打開中樞神經,進而刺激間腦的作用,促使內分泌(荷爾蒙)均衡分布的最好象徵而已。但往往有些人,到此而發生頭頂刺痛等暫時的現象,或者會有頭頂脹滿,猶如有物壓頂,或鐵箍箍頂的緊箍現象。這都因為腦神經的氣脈沒有完全打通,或者因為被感覺過度牽引所造成。
  • 道術修煉:靜坐時必須有的三種心理動機
    每個教派或許都有著自己的修煉秘籍,但有一個動作必不可少,那就是靜坐,各自代表著各自的含義。從道家修煉的方術來講,「欲出離人世間」,靜坐是一個必然的過程,同時也是最基本的一個動作。前面我提到人們靜坐時必須要問自己的兩個問題,第一是人為什麼要靜坐?第二我是出於什麼目的靜坐?養生?
  • 佛教『南懷瑾』毗盧遮那佛七支坐法詳解(一)
    1、我們普通所講的打坐是採用這個姿勢,實際上靜坐的這個姿勢有九十多種,很多很多,佛法裡頭採用這個姿勢(雙盤坐),其他的姿勢還很多,你們到禪堂來看看那個五百羅漢的塑像、畫像各種各樣怪姿勢都有,每一個姿勢都可以入定,並不一定要這樣,不過真正要想證道得定,最後還是要這個姿勢,這叫毗盧遮那佛的七支坐法
  • 南懷瑾先生 | 靜坐時,背部和頭部反應
    《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南公懷瑾先生 著述[內容節選
  • 南懷瑾老師:毗盧遮那佛七支坐要領詳解
    毗盧遮那佛七支坐法(師示範打坐姿勢)毗盧遮那佛的七支坐法,我們普通所講的打坐是採用這個姿勢,實際上靜坐的姿勢有九十多種,佛法裡頭採用雙足跏趺坐的姿勢,其他的姿勢還很多。你們看看五百羅漢的塑像、畫像,各種各樣怪姿勢都有,每一個姿勢都可以入定,並不一定要這樣,不過真正要想證道得定,最後還是要這個姿勢,你們諸位都知道,不過我重複一下七個要點。
  • 腿脊頜眼舌肩手,三分鐘掌握靜坐七字訣
    靜坐,通常是說一種坐的方式,有古代的跪在地上的跽坐,也有在椅子上的端坐,還有以盤腿為主要特徵的靜坐。這裡介紹以盤腿為主要特徵的靜坐。靜坐的姿勢,包括七個要點。所以這種靜坐,也被稱為「七支坐」。靜坐七個要點:腿脊頜眼舌肩手腿。
  • 藏地瑜伽禪修之毗盧七支坐法
    現在我們上座,以雙跏趺之姿坐好。標準的雙跏趺稱為「毗盧七支坐姿」。毗盧遮那便是大日如來,他是諸佛之身的代表。這種坐姿有七個要點,所以被稱為「七支坐姿」,但有時我們會把數息法加上而稱之為「八支坐姿」,此二者是同一回事。
  • 禪坐法要:「七支坐法」實修7步驟,得定或初見心空者,定現此感
    坐法:佛說戒定慧為三無漏學。即定言定,實為戒慧二法之中心,且亦為全部佛法修證實驗之基礎,蓋由定而使戒體莊嚴,慧發通明,八萬四千方便法門,皆乘定力而入菩提果海,各宗修法,皆定所攝。唯定並非專指跏趺坐(俗稱打坐)而言,坐與行住臥等,各為四威儀之一,且坐有多種姿勢,修定門中,約為七十二種。
  • 少年修道說 論打坐的真義
    王重陽祖師《立教十五論》云:「凡打坐者,非言形體端然,瞑目合眼,此是假坐也。真坐者,須十二時辰,行住坐臥,一切動靜中間,心如泰山,不動不搖,把斷四門,眼耳口鼻,不令外景入內,但有絲毫動靜思念,即不名靜坐。」馬丹陽祖師說:「道者行往坐臥,不可須臾不在道。
  • 七覺支講記(三)七覺支的意義: 一、念覺支 二、擇法覺支
    今天學習的內容是聖嚴法師《學佛入門》七覺支講記(三)七覺支的意義:一、念覺支 二、擇法覺支。
  • 機鋒無限:靜坐中一個錯誤的念頭就會出大的紕漏
    靜坐中一個錯誤的念頭就會出大的紕漏(圖片來源:資料圖)編者按:有些人本來脾氣很好,可是他打坐以後變很暴躁。為什麼?他沒有化掉過去那個惡習。過去養成的那個習慣,當你靜坐下來的時候,它會一個一個的大翻身,這時候如果你不懂得方法去化解它的話,那會出問題的。甚至如果你動了一個錯誤的念頭,那會鬧出很大的紕漏。有兩個男性出家人一起修道,一個很用功,一個有點懈怠。那個在懈怠當中,覺得別人這麼用功,他就產生了嫉妒心。他想:你這麼用功,我就想辦法來障礙你修道。
  • 高靜謙道長帶大家一起了解修道40忌
    七、三月禁又忌三月一日不得與女人同處,及三月三日食五臟肉,百草心。並禁吃死的動物,眾肉,不要使自己的胃成為動物的墳墓。 八、四月禁勿以四月八日砍伐樹木。禮記的月令篇記載:不慎重擇適當的時節,隨便砍伐山林樹木,便是不孝。九、行山法凡入山之時,未走至百步,先卻百步,足反登山,山精不敢犯人。
  • 佛法:通過靜坐就能修得一行三昧境界?六祖告訴你真實法義
    有些信眾聽聞如此神奇,於是也就不管不顧不問真假的一心去靜坐修行此師傳之法,以為只要自己努力精進,早晚必定可以達到這個神奇的境界之中,可是,事實真的會如他們所願嗎?讓禪宗六祖慧能大師來告訴你一行三昧的真相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