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坐法要:「七支坐法」實修7步驟,得定或初見心空者,定現此感

2020-12-15 重樓逾陀

坐法:佛說戒定慧為三無漏學。即定言定,實為戒慧二法之中心,且亦為全部佛法修證實驗之基礎,蓋由定而使戒體莊嚴,慧發通明,八萬四千方便法門,皆乘定力而入菩提果海,各宗修法,皆定所攝。唯定並非專指跏趺坐(俗稱打坐)而言,坐與行住臥等,各為四威儀之一,且坐有多種姿勢,修定門中,約為七十二種。諸佛所說,以跏趺坐為最殊勝,跏趺坐中,既得定已,而後於行住臥中鍛鍊如一乃主應事接物,定力不失,方為堅固,以此證取菩提,如攀枝取果,無不得手應心。然知見不正不徹,修法易入歧路。今攝其理趣法要,略陳端緒。廣探其奧,須遍習諸經論,尤於禪觀寺經,詳為會通。

七支坐法

今述七支坐法:

一、雙足跏趺(俗名雙盤)不能者或金剛坐(右腳放在左腳上)或如意坐(左腳放在右腳上)。

二、兩手結三昧印(右手掌仰放左手掌上兩大姆指相拄)

三、背脊直立如串銅錢。(身體不健康者,初任其自然定久自直)

、肩平。(不可斜軃拖壓)

、頭正顎收。(後腦略向後收,下顎收壓兩大動脈)

、舌抵上顎。(使舌輕接於上齦兩門牙唾腺中)

、兩目半斂(即半開半閉狀,或開而易定則開,但不可全開,稍帶斂意,或閉而易定則閉,但不可昏睡)

*附註意事項

、坐時褲帶等束身之物,一併放鬆,使身體鬆弛,完全休息。

、氣候涼冷時,必使兩膝及頸後包裹暖和,否則風寒侵入,非藥可治,須特別注意。

、初習定者,空氣光線,應須調節,不可使光線太強或太暗,因光強易散亂,光暗易昏沉,座前三尺,空氣務使對流。

、過飽不可即坐,昏睡過什不可強坐,待睡足再坐,方易於靜定。

、無論初習或久習,臀部使尻骨突出,必須稍墊高二三寸,初習者兩腿生硬,可墊高至四五寸,漸熟漸低(臀部不墊,身體重心必至後仰,氣脈壅塞,勞而無功。)

、下座時,將兩手搓揉面部及兩腳,使其氣血活動,然後離座,且當作適度運動。

.坐時面帶微笑,使面部神經鬆弛,慈容可掬,不可枯槁,免使面部趨於峻冷。

.初習坐時,時間少坐,以適為度,次數多坐,以勤為用。如初練時,強之久坐,必生厭煩。

初習禪坐時,務須極力注意姿勢,如漸久成習,無法改正,影響生理心理,反易成病。此七支坐法,所以必須如此規定,甚中皆涵有深義,極合於生理心理之自然法則,不宜或違。

人之生命,首賴精神之充溢,故精神須加培養,培養之法,但使心空身寧,使生理機能,生生不已,生之不絕,耗之日少,自然充沛勝常。精神隨色身氣血之衰旺而見盈虧,氣血以思慮勞疲而漸消失,故安身可以立命,絕慮棄欲,可以養神。古醫者謂生機借於氣化,氣運流動,循脈以行,脈非血管,謂身體內部氣機運行,必循此一規則之腺路,唯此事微妙,非粗淺所可知。

坐禪姿勢,採取七支坐法,雖不明言專注氣脈,而其功效,已涵蘊於中。兩足跏趺,使氣不浮,易沉丹田,氣息安寧,心易靜止。氣不亂行,漸循諸脈流動,反歸中脈,迨其脈解心開,妄念不生,心身兩忘,斯入於大寂之境。如其氣脈不寧,而雲能得定,決無是事。例如常人身體健康正常,心感愉快,腦力思慮亦少,如有病態,則屬相反。

又如得定或初見心空者,必感身體輕安愉快,神清氣爽,無言可喻。足見心理生理二者,交互影響,元是一體也。人身神經脈絡,由中樞神經左右發展,而相反交義,故兩手結定印,兩大拇指相拄,成一圓相,左右氣血,起交流作用,體內腑臟,皆掛附於脊髓,若曲脊彎背,五臟不能自然舒暢,必易致病,故豎直脊梁,可使腑臟氣舒,肋骨壓垂,肺即收縮,故肩平胸張,可使肺量自由擴張。

後腦為記憶機樞,頸間兩動脈之活動,運輸血液至腦,増加腦神經活動,故後腦稍向後收,下顎略壓二動脈,使氣血運行和緩,減少思慮,易得寧靜。兩齒唾腺間,產生津液,可助胃腸消化,故舌接唾腺,以順其自然。心目為起心動念之機括,見色而動,聞聲逐象,皆目為之機,心亂則轉動不止,傲向散者則上視,陰而沉思者則下視,邪險者常左右側視,故斂視半閉,可凝止散亂之心。松解束縛,使身安適,常帶笑容,使精神愉悅,皆為靜定之要,故禪坐姿勢,皆有關於氣脈,身見歷然,我執難去,反為正覺之礙矣。倘不調正姿勢,隨意而坐,曲背彎腰,久必成病,故修禪坐者,或致氣壅,或致嘔血,色身禪病,坐是叢生,可不慎哉。

依法修持得定或初見心空者,必有此感:

依法修持,身體本能活動發生作用,氣機流行,機能活潑,大樂現前,光明流露,皆為禪定過程,乃心身動靜交互磨蕩所生現象,概不可著,執之即為魔境,致成向外馳求。若修定合法,心身必得利益,如頭腦清涼,目明耳聰,呼吸深沉,四肢柔暢,甘粗糲若珍饈,宿病消除,精力充沛,至此須力戒消耗,若一著淫慾,則氣塞脈閉,身心皆病矣。

初習禪坐「散亂」、「昏沉」2感對治:

坐法之初,不為散亂,即為昏沉,此二者交相往來,吾人竟日畢生,於此中討生活而不自覺耳,今析此二法之象。

一、散亂感

粗名散亂,細名掉舉,若心不能系止於一緣,妄想紛飛,思想、聯想、回憶、攀緣等之形狀,不能制心一處,此為粗散亂。若心似已繫於一緣、而有若干輕微妄念,如遊絲塵埃,猶在往來,雖不幹擾,而終為纒眠,此如「多少遊絲羈不住,捲簾人在畫圖中」之概,此為掉舉。用工夫者,住此境中至多,不識不知,自謂已得定矣。孰知其大謬不然!初用心人,坐則妄念不止,心亂氣浮,不得安靜,可先勞其身,若運動,若禮拜,使其身調氣柔,再行上座,但不隨妄念,祗住一緣,久久自熟。

換言之,視妄念亂心,如賓客往來,但專作一主,不迎不拒,漸漸可止。唯將止時,自心忽又覺此止境,即又起妄。再復去妄,妄去又止。如此周疑,終難止矣。須不作修止修定之想,止象現前,不必躭著,方可漸入。倘覺禪坐時,妄念反較平時為多,此乃進步之象,不必厭煩,喻如明礬投水,方見濁穢之質,又如日光過隙,方見飛塵之揚,不足為累。

如散亂力大,不可停止,對治之法,可作數息隨息等法,或觀想臍下或足心,有一黑色光點,又出聲念佛,念至佛時,使此散後聲音,拖長下沉,好像心身皆沉至無底處。此皆為對治散亂之有效方法也。

二、昏沉感

粗名睡眠,細名昏沉,睡眼乃身疲勞或心疲勞所致,有此情形,不可強定。先令睡足,方再上座,如借禪坐而睡,習慣一成,終無得定之矣。昏沉者心似寂寂,既不能繫心一緣,亦不復起粗妄想,唯昏昏迷迷,乃至亦無心身感覺,此種現象初起時,或有幻境,如夢相似。

換言之,幻境之來,必在昏沉狀態中者,因在此境界時,意識不能明了,獨影意識,生起作用也。修定者最易落在昏沉狀態,若自以為定,墮落可悲。古德雲,若認此種昏沉為定,命終墮入畜生道,可不慎哉。對治之法,觀想臍中有一紅光明照,直衝上頂而散,或極力提全身力量,大呼一聲「呸」,或捏閉兩鼻,忍住氣息,至無可忍時,極力用鼻射出,或用冷水沐浴,或作適度運動,如練習氣功者,可能少有此種現象。又有認昏沉即是頑空,非也。頑空乃木然無思念,類似白痴者。

散亂昏沉,若得離已,忽於一念之間,心止一緣,不動不搖,必生輕安現象,輕安生起,亦有二途,若初自頂上有清涼感覺,如酥酪灌頂,遍貫全身,心止身輕,柔若無骨,身直如松,所緣境念,歷歷分明,了無動靜昏散之相,自必喜悅無量,但或久或暫,獨易消失,若初自足心發起,或暖或涼,漸漸至頂,如洞穿天宇,則較易為保持,儒家稱靜中覺物,皆有春意,如雲「萬物靜觀皆自得」,即此境中體會將來。

輕安現象發後,最好獨居靜室,直道上進,精進不斷,定力堅固,清明在躬,色身氣脈,有種種變化,發暖發樂,微妙莫名,即得內觸妙樂之趣,方可斷除世間欲根。而初機發動,生機活潑,陽氣周流,如忘系緣一境,必使慾念熾然,如履險道,可不慎乎。修習空法進階指引,先從佛陀重視的安般念(觀出入息)修法開始!

相關焦點

  • 禪修靜坐的「七支坐法!」
    之前我們講到《大學》說:知至而後定,定後而能安。所以想要安心,在初學者認定禪修靜坐,或打坐對自己有幫助,就安心的修習,開始就不要去追求什麼境界。越是追求,你心中就越有雜念。上一文章我們簡單的說「戒、定、慧」三學的 重要性,以「戒」為最初的第一個步驟。
  • 七支坐法,最佳打坐姿勢
    七支坐法簡介「七支坐法」是打坐最理想的坐姿,若姿勢不正確,會堵塞身體的經絡,氣脈會不暢通,能量就上不來,三脈七輪就打不開,大腦缺氧,人就會昏沉。「七支」是指姿勢的七個要點。其中,第1、2、4、5個要點能引入遍行氣,第2個要點能引入上行氣,第2、3個要點能引入等住氣,第7個要點能引入上行氣,上述四種氣流入持命氣,五氣合一時行者就能體驗到覺悟。
  • 佛教:詳解「七支坐法」,想學禪定者看過來!
    不過,最為理想的打坐姿勢,就是毗盧遮那七支坐法,所謂的七支,即坐姿的七個要點。南師講學時,對七支坐法的講解深入淺出,言簡意深,因而分享出來,與諸佛友共沐法雨,共同精進。其一,雙足跏趺。經文中記載,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時,正是結跏趺坐(音:jiā fū)。
  • 正法的薪傳者
    我從我的正法父親處接收到這個無價之寶,而現在你們也同樣獲得它。要確定你保存它。要確保正法維持它的原始純淨。一位舊生,不管是參加過少數課程或有很多年的實修,都是一個正法的薪傳者。你就是一個實例。人們觀察你如何面對不同的處境,你的行為如何;他們要看看在你的生命中是否有重大的改變。他們將聽到很多有關內觀的好事,但只有當他們看到好的結果時,才會信服它的價值。
  • 參禪養身從正確的坐法開始,南懷瑾大師教您「七支坐法」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七支坐法,七支坐法結合了中醫、西醫以及生理作用的打坐法門之一。釋迦牟尼曾說七支坐法在上一個劫數未劫的時代,即到了科學發達文化衰落的時代,七支坐法這個打坐的方法卻失傳了,以至於後來很多羅漢修道卻不能成功,後幸遇得道羅漢打坐示範指點方學會打坐修道,而這種打坐法便是七支坐法。
  • 前行實修第十七修法——觀驟然死緣而修無常 | 擴展內容
    既然生命如此無常短暫,我從現在起必須要精進修持正法。【提示語】:無常修得好一點,肯定會成為好修行人,但若無常修得不好,修什麼法都會「明日復明日」。我認識的有些居士,真的很可憐,每天都以特別忙為藉口,把自己的修行往後推,與山上的修行人相比,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 從禪坐到禪宗,從「我空法有」到「以心印心」,怎樣的解脫之徑?
    禪,本為梵文「禪那」( Dhynna )的簡譯,意為「靜慮」、「思惟修」。早於釋迦成佛前,印度人已經坐禪,在樹蔭下苦思生死問題,或於定中體會梵我合一,提升精神境界。可見坐禪是一種修行的形式,從《梨俱吠陀》到《奧義書》時代,坐禪已流行於各宗派。原始佛教的戒、定、慧三學中的定,就是指坐禪。
  • 「即空即有」的「準提心月輪」觀—準提法修持方法
    每一步驟都具有其深奧的道理,有的部份非常不易做到,可以略為變通,能不省略就最好不要省略,否則,其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下面要對「心月輪」觀想的部份(本法之重心),再作進一步的專門探討。「心月輪」之觀法「準提法」的儀軌上,明確地敘述道:「…蓮花上現一滿月輪,輪上現字輪。
  • 菩薩有那麼多心,愛那麼多法,看看你比菩薩的區別有多大?
    等心(1)、勝心(2)、深心(3)、定心(4);愛法(5)、樂法(6)、喜法(7)之心。極樂世界的菩薩,在行、住、坐、臥四威儀中,永遠保持其等心、勝心、深心和定心,語默動靜皆如如。得深禪定(10),諸通明慧(11),遊志(12)七覺(13),修心佛法(14)。而且,也都已證得無上深妙之禪定了。既已得深定,由定發慧,由慧發通,法爾而有六通和三明,以及理事無礙、真俗圓融、空有不二之般若妙慧,即入住於七菩提分法。
  • 法相宗
    主要說明外在的環境和內在的意識,並非實存的「境識俱空」,又稱為「真實唯識說」,由真諦三藏傳到中國,形成攝論宗。另外,主張「境空識有」的「方便唯識說」由陳那、無性、護法等唯識論師的傳承,經由玄奘大師傳到中國、日本,才有現今的法相宗。  公元七世紀間,我國玄奘大師西行求法,曾在那爛陀寺從瑜伽論師戒賢受學五年,傳承《瑜伽師地論》及十支論的奧義,開創了中國的法相唯識宗。
  • 心中心的修法是定慧雙修之法
    此法不取於相,亦不離於相,三分之二靠佛力,三分之一為自力,先從第八識起修,首破無明,後降蓋障,於短時間內可使行者打開本來,證得根本。以法而論屬於密部,唯可使行者直證心源而又通乎禪淨,破一切法見至極究竟地,所以堪稱總括諸宗之大法。其法儀軌簡單,既不必修加行和各種前行,又不必陳設種種供養,不分男女老幼、貧富貴賤,只要肯發無上道心,每日能坐二小時者,即可修習。
  • 《實修般若》——證得色蘊的步驟
    證得色蘊的步驟 如何破除色蘊(或者叫證得色蘊)有幾個步驟。
  • 藏地瑜伽禪修之毗盧七支坐法
    現在我們上座,以雙跏趺之姿坐好。標準的雙跏趺稱為「毗盧七支坐姿」。毗盧遮那便是大日如來,他是諸佛之身的代表。這種坐姿有七個要點,所以被稱為「七支坐姿」,但有時我們會把數息法加上而稱之為「八支坐姿」,此二者是同一回事。
  • 定弘法師:戒律確實很重要!
    《大智度論》:若求大利,當堅持戒,一切諸德之根,出家之要,如惜重寶,如護身命,以是戒為一切善法住處,又如無足欲行,無翅欲飛,無船欲渡,是不可得;若無戒者,欲得好果亦不可得。《觀無量壽經》三福中,「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亦是往生淨土及三世諸佛之淨業正因。《無量壽經》往生正因品曰:「發菩提心,持諸禁戒,堅守不犯。」
  • 安那般那數息法
    第100個氧還在吸,吸!吸!50個氧到了丹田,且100個氧也到了丹田。當第100個氧到了丹田表示這口氣已真吸滿了,對不對?對!這時候小腹會自然的微凸出來,不要故意把肚子脹得很大。吸滿了就再吸不進氣來,這時候是不是可以數「一」呢?對!正是數「一」的時候。該數「一」時心裡念一下「一」,這就是說「在一數一」的重點。
  • 丹法:用「虛空大定」的無為法提高層次(含功法)
    丹法最終成就是與道合真,天人合一,我命由我不由天!同時呢,也有一些煉丹功的認為,守竅之法乃局部之功,非先天之道,一著色身百無是處,乃有寄神身外之法,心息相依於外,忘身大定,本屬丹修之一脈正法,但若一味以忘定為法,真機現前不能得機得竅,當面錯過,乃是失機。遇有水火失調,仍一味忘身不管,實非妙法。不明諸竅功用,如何內運玄機。
  • 佛教『南懷瑾』毗盧遮那佛七支坐法詳解(一)
    1、我們普通所講的打坐是採用這個姿勢,實際上靜坐的這個姿勢有九十多種,很多很多,佛法裡頭採用這個姿勢(雙盤坐),其他的姿勢還很多,你們到禪堂來看看那個五百羅漢的塑像、畫像各種各樣怪姿勢都有,每一個姿勢都可以入定,並不一定要這樣,不過真正要想證道得定,最後還是要這個姿勢,這叫毗盧遮那佛的七支坐法
  • 南懷瑾講述七支坐法注意事項【有修改】
    雙盤打坐,又叫七支坐法,指肢體的七個要點: 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如意坐;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金剛坐。單盤也不可能時,可以把兩腿交叉架住(散盤)。 脊梁直豎。背脊每個骨節,像算盤子疊豎。身體衰弱或有病的,不可太過拘泥直豎,更不可以過分用力。 兩手圈結在丹田(小腹之下)下面,平放於胯骨。手心向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兩個大拇指輕輕相拄。
  • 『南懷瑾』故禪坐姿勢,皆有關於氣脈,雖不專言調和氣脈,而已存攝於...
    內經言奇經八脈,當從古代道家脫胎;道家以任督衝三脈為養生修仙之要,西藏密宗亦以三脈四輪為即身成佛法要。密典如甚深內義根本頌,論氣脈之學,較之《內經》《黃庭》諸書,各有其獨到之處。唯藏密與道家,雖皆修三脈,而道家主前後,藏、密主左右,此為修法之大不同者。但均重中脈(衝脈)為樞紐,兩家之見皆同。坐禪姿勢,採取毗盧遮那佛七支坐法,雖不明言專注氣脈,而其功效,已蘊涵其中。
  •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
    除了現生生命,還包括來生的生命,永遠離開苦惱,而得到究竟的安樂。這是每一個修學佛法的人的共同目的。《大乘百法明門論》,標題總共有七個字,前面六個字(大乘百法明門)是「別題」,最後一個字(論)是「通題」。解釋「別題」,分「總相」和「別相」。總相是大乘;別相是百法。明。「總相」——大乘。乘——車乘。車乘喻有運載的功能。內心能在佛法當中聞、思、修,聽聞,然後如理思惟,法隨法行。(如說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