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學習的內容是聖嚴法師《學佛入門》七覺支講記(三)七覺支的意義:一、念覺支 二、擇法覺支。
七覺支的意義新譯七覺支的七個名詞,依次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除覺支、定覺支、舍覺支。根據《阿含經》的排列,一開始就修念覺支的四念住,由四念住而開發智慧;但是在大乘經典裡,也有將擇法覺支放在第一覺支,第二才是念覺支。將擇法覺支放在第一的原因,是先借佛之智慧、佛的正見,來作為行者選擇法門的一個標準,知道了何謂善的正法、何謂不善的非正法,然後才開始修行。七覺支的意義是什麼?內容又是什麼?以下逐項介紹:念覺支,就是使心念集中,從散亂心而成集中心,由集中心而成統一心。也就是在修行道品次第時,常常要思惟;思惟,就是觀照。而且非常用心地注意它、留心它,留心自己的智慧和禪定是同樣的重要。實際上念覺支就是四念處,時時將心專注於禪定和智慧同等重要的狀況。四念處是三十七道品中的第一科,分別為觀身、觀受、觀心、觀法等四個項目,其內容是:三十六物分為三類:內身十二物,是在身體內,包括肝、膽、腸、胃、脾、腎、心、肺、生髒、熟髒、赤痰、白痰,是眼睛看不到的。外身十二物,是在身體的外部,包括發、毛、爪、齒、眵、淚、涎、唾、屎、尿、垢、汗,用眼睛可以看得到的。身器十二物,是支持身體的皮、膚、血、肉、筋、脈、骨、髓、肪、膏、腦、膜。(二)觀受---受有五種:苦受、樂受、憂受、喜受、舍受,多觀苦受受是身體的直覺,有了直覺之後,心會產生苦、樂、不苦、不樂等各種反應。舒服是樂受,不舒服是苦受,沒有什麼舒服不舒服的,則是不苦不樂受。對可能發生的苦受,產生憂受;對已發生及未發生的樂受,形成喜受。若以苦苦、行苦、壞苦而言,則諸受無一非苦。(三)觀心---心有五蓋:貪慾、瞋恚、掉悔、睡眠、疑,多觀其無常有了受之後,就會有反應,那就是心的活動。對於樂的事,會貪著、追求,希望保留它,不要失去,甚至希望得到更多一些;對於苦及不快樂的事,會瞋恨、討厭,希望趕快離開它。一個是貪,一個是瞋。遇到快樂的事,心裡很興奮,遇到不快樂的事,心裡很沮喪,便是掉悔;在不苦不樂時,因為無聊沒事做,很可能就會打瞌睡,便是睡眠;有時甚至會懷疑自己是快樂或是不快樂,也弄不清楚究竟是真的還是假的,便是疑。若能觀知心念剎那生滅,即知心是無常的。法,主要是指五蘊構成的色心二法,由此衍生出我們對好或不好、善或不善、有益或無益等虛安執著,若能清清楚楚知道,萬事萬物皆由緣起緣滅而有,自性本空,這便是觀法無我。我們很少會想到自己的身體是由三十六物組合起來,只會想到這個身體是「我」,執著於喜歡和不喜歡---我好舒服、我不舒服,我好可愛、我好可惡,我好美、我好醜,我好幸福、我好可憐……很少能真正客觀地觀察到,身體就是身體,內臟就是內臟,五官就是五官,皮膚筋骨就是皮膚筋骨,那不是我;如果認定身體就是「我」,因此執著身體,那就會有很多煩惱了。最近有位女士,醫生為她檢查之後,要她開刀治療,她很緊張地來見我說:「師父,我要進醫院開刀,我很怕痛,也怕弄不好可能會死。」我說:「怕痛,會痛得更厲害;怕死,會死得更快一些。開刀時應該這樣想:這個身體正在接受治療,沒什麼好怕的,如果真會死,怕也沒有用;不害怕,生命力便會堅強些,活的機率高一些。」她聽了我的意見,就進醫院開刀。開刀之前醫生問她要全身麻醉還是半身麻醉,全身麻醉是開刀時沒有知覺,手術後恢復得慢一些;而半身麻醉,只是開刀的地方不會痛,但意識清楚,手術後恢復比較快。她因為用了我教她的方法,知道怕也沒有用,於是就用半身麻醉,而且一邊開刀還一邊通過鏡子欣賞醫師為她開刀的過程。開完刀之後很快就恢復了,之後她來見我說:「師父,開刀一點也不可怕,開刀只是醫生在開這個身體的刀,跟我沒有關係。」這就是用觀身的修行法了。最近我自己也有類似的經驗,我到醫院檢查胃,當胃鏡從喉嚨插到胃裡時,是有點不舒服;但是醫師一邊檢查,我一邊在屏幕上清清楚楚看到胃裡的狀況。我欣賞著這個胃,胃壁是長得怎麼樣,好像我也跟著鏡頭在自己的胃裡探索。檢查過後發現胃裡邊長了一塊小小的息肉,醫師拿了個小夾子將息肉拿掉,流了一點血,當時我並沒有想到這是我的胃;息肉拿掉後,我也沒有感覺到我的胃裡曾經被拿掉過什麼東西,只是在觀這個身體。當時我如果想著這是「我」的胃,「我的胃」被醫生夾掉息肉,那麼我可能就會緊張了。觀身觀成功,就能夠清楚地觀受;觀受觀成功,一定能夠清楚地觀心;觀心觀成功,一定能夠清楚地觀法。這就是修行四念處的完成。二、擇法覺支
擇法覺支,依智慧簡擇法之真偽,取真實而舍虛妄。也就是依四聖諦法,如實簡擇而得道法無漏---簡擇善法、不善法。
擇法,是依據釋迦牟尼佛所說的觀念和方法,作為基本原則,來簡擇修行的方法。知道簡擇,才會知道修行是否正確。如果不知方法和觀念的正確或錯誤,修行不可能離苦得樂,反而會招致更多的煩惱與痛苦。
擇法覺支中的法,是指真實法或虛妄法,善法或不善法。善與不善,又分世間及出世間兩類。世間的善法是五戒十善,不善法是五逆十惡:出世間的不善法是諸煩惱心,善法是道品次第的解脫法。
此處是指對於出世間的善、不善法,如果能夠清楚地了解,辨識離開煩惱的虛妄法,而朝真實的解脫法努力,或者是離開不善法而朝著善法的方向走。依四聖諦法,從愚昧走向智慧,從瞋恨走向慈悲,從執著走向解脫;也即是從世間苦集的有漏因果,轉化為出世道滅的無漏因果。如果能夠隨時如此抉擇,就是步步接近解脫的道路。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觀身」,如果把身體當成是不變的、真實的,這就是虛妄法,就是惡法。如果已能觀照身體,知道這個身體是暫時的現象,認知它不是真實的,便是善法。身體的本身無所謂善或不善,如果執著身體,把幻軀當成是真實的自我,就會形成煩惱。如果運用身體修行三十七道品,肉身便是法身的基礎。
「受」也絕非真實,它是非常主觀的。譬如身體接受同樣的摸觸,有時有快感,有時又會感到不舒服,這跟當時的心境有關。心境好時,以苦為樂、苦中作樂、雖苦猶樂。如果心境不好,即使吃喝玩耍,也會認為是在受苦。
「心」是無常的,不管是什麼樣的心念活動,都是暫時而非永恆的。
「法」是五蘊皆空,因緣有而自性空,任何一法,只要不執著,便都不是我。
我年輕時認識一位朋友,有一次他被一個女孩子打了耳光之後,還高興了好幾天,老是摸著自己的臉說:「我終於被她打了一個耳光。」當時我實在沒有辦法想像,被打了還會那麼高興,是什麼道理。他的身體被打痛了,竟然如此快樂,請問:這在擇法覺支中,是善還是不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