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覺支

2021-12-23 上座部佛教

本信息編號:354

覺悟之路網:http://dhamma.sutta.org

上座部論壇:http://bbs.sutta.org

微信公眾號:nyanadipa

七覺支

由於「心生色」(cittaja-rupa)遍布全身,於是產生「勝妙色」(atipanita-rupa)。在這個階段〔即生滅智階段〕,「七覺支」(bojjhanga)更圓滿,毗婆舍那修行帶來身體方面的利益。

在這個階段,「生滅智」(udayabbayanana)才算成熟。同樣地,覺支也變得強而有力。依據佛典,只有到達這個階段,才算完全具備七覺支。「bojjanga」(覺支)是由「bodhi」(覺、菩提)和「anga」(支、要素、分)所組成的複合詞,意思是:

·「覺悟的人」或者「見四聖諦的人」所必備的要件;

·「菩提」(覺)的「構成要素」。[注]

「bojjhanga」(覺支)和「sambojjhanga」(正覺支)意思相同,接頭詞「sam-」(正)的意思是「高貴的」或「善的」。七覺支如下:

·念覺支 (sati-sambojjhanga)

·擇法覺支 (dhammavicaya-sambojjhanga)

·精進覺支 (viriya-sambojjhanga)

·喜覺支 (piti-sambojjhanga) 

·輕安覺支 (passaddhi-sambojjhanga)

·定覺支 (samadhi-sambojjhanga)

·舍覺支 (upekkha-sambojjhanga)

念覺支 (sati-sambojjhanga)

「念覺支」是「作為覺者必備要件的念」,或說是「作為菩提的構成分子的念」。總共有四種念住(satipatthana):

·身隨觀 (kayanupassana)

·受隨觀 (vedananupassana)

·心隨觀 (cittaupassana)

·法隨觀 (dhammanupassana)

這裡所說的「念」,不是一般的念,而是敏捷、銳利、強有力的念。修習、活化「念覺支」後,基礎的毗婆舍那智便會自行顯現;在「生滅智」的階段,「念」會變得強而有力。

擇法覺支 (dhammavicaya-sambojjhanga)

「擇法覺支」即是「對名、色諸法的審查」,它同樣是覺者所必備的要件,或者說是菩提的構成要素。這個覺支在初期的毗婆舍那階段便已生起,但在「生滅智」時更加顯著。到了生滅智時,行者能辨別名色法、其相互依緣的關係,乃至其生滅的性質。

在此觀智生起的期間,當行者直接了知苦諦(dukkha-sacca)之時,他也自動了知:

·集諦 (samudaya-sacca)

·滅諦 (nirodha-sacca) 

·道諦 (magga-sacca)

將正念安住於因「風觸色」(vayo-photthabbaṃ)而顯現的「支撐」、「堅挺」等現象時,便是直接了知了「風界」,而每次念住這風界的現象時,便是直接了知了「苦諦」。當行者專注觀察這些所緣時,愛著的心便不生起,或者說,他的心沒有機會愛著那些所緣。如此,行者便斷除了「集諦」,作為苦因的「渴愛」(集諦)暫時沒有機會現起在名色相續裡,就像身體對疾病產生抵抗力一樣。

當行者清楚地觀察到緣起、無常、苦及其他本質之時,他不會被愚痴(moha)所矇騙。不僅愚痴止滅,引生不善業的其他煩惱以及「導向輪轉之善業」(vattagami-kusala)也都止滅。在覺支法現起之時,行者暫時體驗到寂滅(tadanga-nirodha,彼分滅)。這種「暫時的寂滅」和「究竟滅」(accanta-nirodha)的涅槃並不同,前者僅是「前分道」(pubbabhaga-magga)。

在修行毗婆舍那、培養七覺支的期間,行者同時成就「正精進」、「正念」和「正定」。這些道支構成所謂的「定蘊」(samadhi-khandha)。舉個譬喻來說,這就像你用叉子拿取食物時,你用恰當的努力引導叉子朝向食物,運用恰當的注意力,並將叉子刺入食物中。

另外,你必須恰當地瞄準所緣(sammasankappamagga,正思惟),讓「能觀心」和「所緣」同步、一致。[196]若修行成熟,在觀照之時洞察名色的三共相,這是「正見」。「正見」和「正思惟」二者構成「慧蘊」(panna-khandha)。另外,「戒蘊」(sila-khandha)包含三支:

·正語 (samma-vaca)

·正業 (samma-kammanta)

·正命 (samma-ajiva)。

這三個道支在禪修者受持淨戒時就已經完成。如此,禪修者在觀察所緣時,便成就了聖八支道。〔以一秒鐘觀察一次來計算〕修習一分鐘,便成就六十次,修習一小時,就完成三千六百次。這就是在修習「道諦」。如此,在直接了知苦諦時,行者也同時證得其餘三個聖諦。不過,禪修者這時候尚非真正了知四諦,因為,只有證得「究竟滅」(accanta-nirodha),或說「聖道」(ariya-magga)之時才能真正了知了四諦。

毗婆舍那智生起時的「擇法」覺支,是覺者所必備的要件,或者說菩提(覺悟)的要素。成就「覺」(bodhi)意謂見到「究竟滅」(accanta-nirodha)。

有人也許會說:「毗婆舍那智了知四諦,道智也了知四諦。這兩種了知有何差別?」毗婆舍那智並未真正了知四諦,道智成就時才算真正了知四諦。這就像辨公室的管理方式一樣,下級部屬所作的工作須經上級長官作最後的批核過後,才算正式完成。

可以說,若證得「生滅智」而成就擇法覺支,禪修者便具足可於此生證得道、果的必備條件。

精進覺支 (viriya-sambojjhanga)

當禪修者證得「生滅智」之後,三個階段的「精進」會依序生起:

·發勤精進 (araddha-viriya)。

·策勵精進 (paggahita-viriya):不讓努力退墮、停滯,而不斷刺激向上提升的精進。

·圓滿精進 (paripunna-viriya)。

喜覺支 (piti-sambojjhanga)

喜共有五種,較輕微的喜生起在初階的觀智;而如「踴躍喜」(ubbega piti)和「遍滿喜」(pharaṇa piti)等主要的喜出現在較進階的觀智。這些「喜」也是覺者的必備要件之一,或說菩提的構成要素。

輕安覺支 (passaddhi-sambojjhanga)

輕安覺支在「喜」之後生起,伴隨著遠離掉悔而不散亂的心。「輕安」(paddaddhi)一詞指「心輕安)」(citta-passaddhi)和「身輕安」(kaya-passaddhi)。這也是覺者的必備要件之一,或說是菩提的構成要素。到達此輕安階段時,由於不需怎麼努力,念便自動顯現,所以念是圓滿的;而且,諸法的特性也變得明顯。此時,禪修者的心調柔而正直,願意坦承他過去所違犯的所有過失。

定覺支 (samadhi-sambojjhanga)

心集中而專注,像是無風時的燭火。

舍覺支 (upekkha-sambojjhanga)

禪修者對眾生及行法保持「中立」的態度〔不厭不喜〕,與「中舍」(tatramajjhattupekkha)的情況一樣。禪修者需具備此舍覺支才能不受世間諸種情境所影響,能夠在面對各種狀況時保持安詳的心境。

若要修得上述的七覺支,除了反覆修習「念處」(satipatthana)之外,沒有其他的方法。再者,就其利益而言,七覺支的修行是證得「明」和「解脫」的必備條件。因此,佛陀說:諸比庫!若修習、多修習四念處,將圓滿七覺支。若修習、多修習七覺支,將成就明與解脫。

[注]:

《長部注》:「此中,成為『勤觀者』後的修行者方覺了〔四諦〕,故是『覺者』」。

《長部古疏》:「從『生滅智』生起之後方名為住立於覺之道上,故說:『成為起觀者後的修行者方始覺了〔四諦〕,故是覺者』」。

覺悟之路網:http://dhamma.sutta.org

上座部論壇:http://bbs.sutta.org

微信公眾號:tipitaka

本信息編號:354

回複數字0查閱歷史信息列表

回復「禮敬佛」收聽巴利語禮敬佛誦

回復「佛德號」收聽巴利語誦佛德號

回復「三皈依」收聽巴利語三皈依誦

回復「受五戒」收聽巴利語受五戒誦

回復「上座部」收看上座部佛教介紹

點閱讀原文,微信訪問覺悟之路網

相關焦點

  • 七覺支講記(三)七覺支的意義: 一、念覺支 二、擇法覺支
    今天學習的內容是聖嚴法師《學佛入門》七覺支講記(三)七覺支的意義:一、念覺支 二、擇法覺支。
  • 什麼是佛教「七覺支」
    什麼是佛教「七覺支」?  文/印能法師  七覺支,又曰七菩提分。俱舍論謂之七等覺支。七科道品中之第六也。
  • 七覺支具體觀行
    結縛總共有九個:愛結、恚結、慢結、無明結、見結、取結、疑結、妒結、慳結。所有的煩惱結縛都是在根塵相觸處發生的,如果意根不決定了別六塵,六識就不會生出來,這些煩惱結也就不會產生了;即使六識了別六塵之後,把了別的情況傳遞給意根,如果意根沒有煩惱,也就不會促使六識生起煩惱;如果六識沒有煩惱,就會薰染調控意根,也能不生起煩惱,這樣就沒有生死結縛了。
  • 禪修靜坐的「七支坐法!」
    下面我們就來分享禪修靜坐時的「七支坐法!」當我們初學者懂了簡單的知識後,就可以開始靜坐練習。首先了解禪宗修心靜坐的最佳靜坐功夫「七支坐法。」佛教禪宗的七支坐法,也是各個宗派同樣修習的打坐方法,就是用七種肢體的七個要點,又名跏趺坐。第一種:雙盤足,也叫雙盤跏趺。
  • 明心見性,七層煉性,覺行圓滿,究竟成佛!
    由凡入聖,成佛了道,煉性七層,不可不知。靈寶天尊說頌曰:智起生於境,火發生於緣。各是真種性,承流失道源。《煉性第二層》一切菩薩見解為礙,雖斷解礙,猶住見覺,覺礙為礙而不自在,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煉性第三層》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已斷故,無能斷者;則以礙心自滅諸礙,礙已斷滅,無滅礙者。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
  • 七支坐法,最佳打坐姿勢
    七支坐法簡介「七支坐法」是打坐最理想的坐姿,若姿勢不正確,會堵塞身體的經絡,氣脈會不暢通,能量就上不來,三脈七輪就打不開,大腦缺氧,人就會昏沉。「七支」是指姿勢的七個要點。其中,第1、2、4、5個要點能引入遍行氣,第2個要點能引入上行氣,第2、3個要點能引入等住氣,第7個要點能引入上行氣,上述四種氣流入持命氣,五氣合一時行者就能體驗到覺悟。
  • 世界上最神秘的數字「七」,在佛教中竟如此重要……
    《阿彌陀經》講極樂世界「七重欄,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地藏經》多次談到「七日」、「三七日」、「七七日」。《梵網經菩薩戒》中有「七日佛前懺悔」。佛教徒在持咒時一般也是持七遍。在佛教的概念中,七不是數字,是表法的,代表東、西、南、北、上、中、下,指示圓滿。所以佛教經常會用七來體現出吉祥之意。
  • 參禪養身從正確的坐法開始,南懷瑾大師教您「七支坐法」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七支坐法,七支坐法結合了中醫、西醫以及生理作用的打坐法門之一。釋迦牟尼曾說七支坐法在上一個劫數未劫的時代,即到了科學發達文化衰落的時代,七支坐法這個打坐的方法卻失傳了,以至於後來很多羅漢修道卻不能成功,後幸遇得道羅漢打坐示範指點方學會打坐修道,而這種打坐法便是七支坐法。
  • 佛教:詳解「七支坐法」,想學禪定者看過來!
    不過,最為理想的打坐姿勢,就是毗盧遮那七支坐法,所謂的七支,即坐姿的七個要點。南師講學時,對七支坐法的講解深入淺出,言簡意深,因而分享出來,與諸佛友共沐法雨,共同精進。其一,雙足跏趺。經文中記載,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時,正是結跏趺坐(音:jiā fū)。
  • 科技控· 雷霆暴風 |七覺合一,未來雷霆艙
    科技控· 雷霆暴風 |七覺合一,未來雷霆艙愉悅五感小時候看過一部名為《聖鬥士星矢》,其中處女座黃金聖鬥士沙加的絕招——天舞寶輪能夠一次性剝奪敵人的五感,使其生不如死。如今,未來雷霆艙攜帶著能夠盡情愉 科技控· 雷霆暴風 |七覺合一,未來雷霆艙愉悅五感小時候看過一部名為《聖鬥士星矢》,其中處女座黃金聖鬥士沙加的絕招——天舞寶輪能夠一次性剝奪敵人的五感,使其生不如死。
  • 七聲音階並非來源於西方 這支賈湖骨笛 改變世界音樂史
    原標題:七聲音階並非來源於西方 這支賈湖骨笛 改變世界音樂史 其獨特之處,不僅在於跨越數千年至今保存完好,並且能夠吹奏出樂聲,更在於它已經具備七聲音階結構,把中國七聲音階的歷史提前到8000年前。它的出現改變了世界音樂史——七聲音階並非來源於西方。   世界最早的吹奏樂器   位於河南省舞陽縣北舞渡鎮西南的賈湖遺址,是中國新石器時代前期的一處重要遺址。
  • 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11)七支坐法的形式
    所謂七支坐法,就是指肢體的七種要點: (一)雙足伽趺(雙盤足)。如果不能雙盤,便用單盤。或把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作如意坐。或把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作金剛坐。開始習坐,單盤也不可能時;也可以把兩腿交叉架住。 (二)脊梁直豎。使背脊每個骨節,猶如算盤子的疊豎。
  • 你了解本覺與始覺嗎?
    本覺和始覺這是證量的事情。資糧夠的時候,才能體驗到。好好修證,自有會期。用語言文字來描述,是隔靴搔癢。如果勉強說一下,也是可以。本覺,是阿賴耶識的本能。它準確的、無差別的、恆時的與其它七個識相應,覺知七個識的每一個要求,甚至這七個識的自性種子,也是含藏於它。換句話說,就是一切都是阿賴耶識變現出來。
  • 禪坐法要:「七支坐法」實修7步驟,得定或初見心空者,定現此感
    七支坐法今述七支坐法:一、雙足跏趺(俗名雙盤)不能者或金剛坐(右腳放在左腳上)或如意坐(七.坐時面帶微笑,使面部神經鬆弛,慈容可掬,不可枯槁,免使面部趨於峻冷。八.初習坐時,時間少坐,以適為度,次數多坐,以勤為用。如初練時,強之久坐,必生厭煩。
  • Mnet敲定《Kingdom》出演陣容,七支二線男團將展開角逐!
    共有七組來自各大中小型演藝公司出身的二線男團將登陸今年的《Kingdom》。對於出場陣容,Mnet方面也表示信心滿滿!其中資歷最深的當屬CUBE旗下的PENTAGON了。由於去年他們的師妹團(G)I-DLE通過《Queendom》舞臺有過非常出色的發揮,因此大眾對於PENTAGON的期待值也是最大的。而PENTAGON也是在這七支隊伍當中資歷最深的男團。
  • 南懷瑾講述七支坐法注意事項【有修改】
    雙盤打坐,又叫七支坐法,指肢體的七個要點:目光隨意確定在座前七、八尺處,或一丈一、二尺許。(平常多用眼睛工作的人,靜坐之初,可先行閉目) 我的觀點:煩惱很多、心很散亂時,也可以先閉目 舌頭輕抵上顎,像未長牙齒的嬰兒酣睡時的狀態。 我的觀點:視個人情況而定,不要過於拘泥。我因為一直打嗝,就沒有舌抵上顎。
  • 打坐禪修的七個技巧和基本方法
    我是演覺老師,是百家號優質原創作者。我的理念是:提升認知智慧,弘揚國學精粹。以後陸續會在百家號上發表很多中華傳統文化方面的圖文和視頻,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本次與大家分享的主題是:打坐禪修的七個技巧和基本方法。
  • 支遁「逍遙新義」新詮
    非指喻指,絕而莫離,妙覺既陳,又玄其知。婉轉平任,與物推移,過此以往,勿思勿議。敦之覺父,志在嬰兒。(32)  全篇一氣呵成,文眼落在最後一句:「敦之覺父,志在嬰兒」(33)。在支遁看來,佛道殊途同歸,皆是理想境界和追求目標,二者並無鮮明的界限,如果一定要分別彼此的話,也一定是予以會通,而並非以其中一家來說明另一家。
  • 《八大人覺經》
    第一講 八大人覺經的概述我很歡喜把這一本佛教入世應用的聖經--《佛說八大人覺經》,介紹給諸位大眾。因此,這本入世應用的人生寶典——《佛說八大人覺經》,雖然經文只有短短的數百字,但其價值是非常重要!所以,我們可以明白指出:本經的內容,像航海的指南針,指示人生的前程!本經的內容,像午夜的鐘聲,驚醒人生的迷夢!本經是認識迷途回歸覺路的聖經!本經是在家弟子改善生活的聖經!
  • 深度評測│雷霆暴風 -七覺合一的未來雷霆艙有什麼魅力?
    未來雷霆艙分別從七重感官入手,能一杯滿足對性的所有幻想!摒棄傳統飛機杯的「二至三覺」低端體驗,甚至超越真人所帶來的「五感」,利用行業尖端技術糅合七種感官刺激,實現行業首創七覺聚合沉浸式盡性體驗!講真…這一試…回不了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