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信息編號:354
覺悟之路網:http://dhamma.sutta.org
上座部論壇:http://bbs.sutta.org
微信公眾號:nyanadipa
七覺支
由於「心生色」(cittaja-rupa)遍布全身,於是產生「勝妙色」(atipanita-rupa)。在這個階段〔即生滅智階段〕,「七覺支」(bojjhanga)更圓滿,毗婆舍那修行帶來身體方面的利益。
在這個階段,「生滅智」(udayabbayanana)才算成熟。同樣地,覺支也變得強而有力。依據佛典,只有到達這個階段,才算完全具備七覺支。「bojjanga」(覺支)是由「bodhi」(覺、菩提)和「anga」(支、要素、分)所組成的複合詞,意思是:
·「覺悟的人」或者「見四聖諦的人」所必備的要件;
·「菩提」(覺)的「構成要素」。[注]
「bojjhanga」(覺支)和「sambojjhanga」(正覺支)意思相同,接頭詞「sam-」(正)的意思是「高貴的」或「善的」。七覺支如下:
·念覺支 (sati-sambojjhanga)
·擇法覺支 (dhammavicaya-sambojjhanga)
·精進覺支 (viriya-sambojjhanga)
·喜覺支 (piti-sambojjhanga)
·輕安覺支 (passaddhi-sambojjhanga)
·定覺支 (samadhi-sambojjhanga)
·舍覺支 (upekkha-sambojjhanga)
念覺支 (sati-sambojjhanga)
「念覺支」是「作為覺者必備要件的念」,或說是「作為菩提的構成分子的念」。總共有四種念住(satipatthana):
·身隨觀 (kayanupassana)
·受隨觀 (vedananupassana)
·心隨觀 (cittaupassana)
·法隨觀 (dhammanupassana)
這裡所說的「念」,不是一般的念,而是敏捷、銳利、強有力的念。修習、活化「念覺支」後,基礎的毗婆舍那智便會自行顯現;在「生滅智」的階段,「念」會變得強而有力。
擇法覺支 (dhammavicaya-sambojjhanga)
「擇法覺支」即是「對名、色諸法的審查」,它同樣是覺者所必備的要件,或者說是菩提的構成要素。這個覺支在初期的毗婆舍那階段便已生起,但在「生滅智」時更加顯著。到了生滅智時,行者能辨別名色法、其相互依緣的關係,乃至其生滅的性質。
在此觀智生起的期間,當行者直接了知苦諦(dukkha-sacca)之時,他也自動了知:
·集諦 (samudaya-sacca)
·滅諦 (nirodha-sacca)
·道諦 (magga-sacca)
將正念安住於因「風觸色」(vayo-photthabbaṃ)而顯現的「支撐」、「堅挺」等現象時,便是直接了知了「風界」,而每次念住這風界的現象時,便是直接了知了「苦諦」。當行者專注觀察這些所緣時,愛著的心便不生起,或者說,他的心沒有機會愛著那些所緣。如此,行者便斷除了「集諦」,作為苦因的「渴愛」(集諦)暫時沒有機會現起在名色相續裡,就像身體對疾病產生抵抗力一樣。
當行者清楚地觀察到緣起、無常、苦及其他本質之時,他不會被愚痴(moha)所矇騙。不僅愚痴止滅,引生不善業的其他煩惱以及「導向輪轉之善業」(vattagami-kusala)也都止滅。在覺支法現起之時,行者暫時體驗到寂滅(tadanga-nirodha,彼分滅)。這種「暫時的寂滅」和「究竟滅」(accanta-nirodha)的涅槃並不同,前者僅是「前分道」(pubbabhaga-magga)。
在修行毗婆舍那、培養七覺支的期間,行者同時成就「正精進」、「正念」和「正定」。這些道支構成所謂的「定蘊」(samadhi-khandha)。舉個譬喻來說,這就像你用叉子拿取食物時,你用恰當的努力引導叉子朝向食物,運用恰當的注意力,並將叉子刺入食物中。
另外,你必須恰當地瞄準所緣(sammasankappamagga,正思惟),讓「能觀心」和「所緣」同步、一致。[196]若修行成熟,在觀照之時洞察名色的三共相,這是「正見」。「正見」和「正思惟」二者構成「慧蘊」(panna-khandha)。另外,「戒蘊」(sila-khandha)包含三支:
·正語 (samma-vaca)
·正業 (samma-kammanta)
·正命 (samma-ajiva)。
這三個道支在禪修者受持淨戒時就已經完成。如此,禪修者在觀察所緣時,便成就了聖八支道。〔以一秒鐘觀察一次來計算〕修習一分鐘,便成就六十次,修習一小時,就完成三千六百次。這就是在修習「道諦」。如此,在直接了知苦諦時,行者也同時證得其餘三個聖諦。不過,禪修者這時候尚非真正了知四諦,因為,只有證得「究竟滅」(accanta-nirodha),或說「聖道」(ariya-magga)之時才能真正了知了四諦。
毗婆舍那智生起時的「擇法」覺支,是覺者所必備的要件,或者說菩提(覺悟)的要素。成就「覺」(bodhi)意謂見到「究竟滅」(accanta-nirodha)。
有人也許會說:「毗婆舍那智了知四諦,道智也了知四諦。這兩種了知有何差別?」毗婆舍那智並未真正了知四諦,道智成就時才算真正了知四諦。這就像辨公室的管理方式一樣,下級部屬所作的工作須經上級長官作最後的批核過後,才算正式完成。
可以說,若證得「生滅智」而成就擇法覺支,禪修者便具足可於此生證得道、果的必備條件。
精進覺支 (viriya-sambojjhanga)
當禪修者證得「生滅智」之後,三個階段的「精進」會依序生起:
·發勤精進 (araddha-viriya)。
·策勵精進 (paggahita-viriya):不讓努力退墮、停滯,而不斷刺激向上提升的精進。
·圓滿精進 (paripunna-viriya)。
喜覺支 (piti-sambojjhanga)
喜共有五種,較輕微的喜生起在初階的觀智;而如「踴躍喜」(ubbega piti)和「遍滿喜」(pharaṇa piti)等主要的喜出現在較進階的觀智。這些「喜」也是覺者的必備要件之一,或說菩提的構成要素。
輕安覺支 (passaddhi-sambojjhanga)
輕安覺支在「喜」之後生起,伴隨著遠離掉悔而不散亂的心。「輕安」(paddaddhi)一詞指「心輕安)」(citta-passaddhi)和「身輕安」(kaya-passaddhi)。這也是覺者的必備要件之一,或說是菩提的構成要素。到達此輕安階段時,由於不需怎麼努力,念便自動顯現,所以念是圓滿的;而且,諸法的特性也變得明顯。此時,禪修者的心調柔而正直,願意坦承他過去所違犯的所有過失。
定覺支 (samadhi-sambojjhanga)
心集中而專注,像是無風時的燭火。
舍覺支 (upekkha-sambojjhanga)
禪修者對眾生及行法保持「中立」的態度〔不厭不喜〕,與「中舍」(tatramajjhattupekkha)的情況一樣。禪修者需具備此舍覺支才能不受世間諸種情境所影響,能夠在面對各種狀況時保持安詳的心境。
若要修得上述的七覺支,除了反覆修習「念處」(satipatthana)之外,沒有其他的方法。再者,就其利益而言,七覺支的修行是證得「明」和「解脫」的必備條件。因此,佛陀說:諸比庫!若修習、多修習四念處,將圓滿七覺支。若修習、多修習七覺支,將成就明與解脫。
[注]:
《長部注》:「此中,成為『勤觀者』後的修行者方覺了〔四諦〕,故是『覺者』」。
《長部古疏》:「從『生滅智』生起之後方名為住立於覺之道上,故說:『成為起觀者後的修行者方始覺了〔四諦〕,故是覺者』」。
覺悟之路網:http://dhamma.sutta.org
上座部論壇:http://bbs.sutta.org
微信公眾號:tipitaka
本信息編號:354
回複數字0查閱歷史信息列表
回復「禮敬佛」收聽巴利語禮敬佛誦
回復「佛德號」收聽巴利語誦佛德號
回復「三皈依」收聽巴利語三皈依誦
回復「受五戒」收聽巴利語受五戒誦
回復「上座部」收看上座部佛教介紹
點閱讀原文,微信訪問覺悟之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