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點開伴讀音樂哦
※閱前說明:本欄目每日更新1次,本期我們開始學習《四念處經講記》,其核心內容是通過修習四念處,即: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來證得初果至四果,入清淨涅槃而得解脫。在修習過程中,只要心心念念都在觀行四念處上,日久功深必能斷除我見,證得解脫果,從而斷除三縛結以及所有煩惱,解開無量劫以來始終捆綁著我們的生死結縛,永遠不墮三惡道,也不再受六道輪迴之苦。歡迎大眾學習、轉發和點擊在看,若文章中途未讀完,可以點擊當前界面右上角···標誌,選擇下方出現的浮窗··按鈕,可以方便閒時繼續閱讀。
第三章 觀法而住
三、觀六內外法處而住
原文:複次。諸比丘。比丘即於六內外處法。觀法而住。然。諸比丘。比丘如何於六內外處法觀法而住耶。於此。諸比丘。比丘知眼知色。知緣其二者生結。而知未生之結生起。又知已生之結滅盡。又知已滅盡之結。於未來不再生起。
釋:再次,諸比丘,比丘應該觀察六內法和六外法,心要住在觀六內法和六外法上。可是,諸比丘,比丘如何對六內法和六外法觀法而住呢?是這樣,諸比丘,比丘應該了知眼根,了知色塵,了知緣於眼根和色塵就會產生生死結縛。然後要了知心裡沒有出現的結縛現在生起來了,並且還要了知已經生起的結縛現在滅盡了,還要了知已經滅盡的結縛在未來不會再出生了。
六內法是指六個內根,在勝義根內的五根以及意根,意根既屬於外根,也屬於內根;六外法是指六個內塵,在六根外落到勝義根內的色聲香味觸法,六根與六塵相接觸,如果意根了別想要有身口意行,如來藏就會出生六識,六識的心行首先要出來,六識如果對六塵有貪愛和厭惡的心行,就是生死結縛。
結縛總共有九個:愛結、恚結、慢結、無明結、見結、取結、疑結、妒結、慳結。所有的煩惱結縛都是在根塵相觸處發生的,如果意根不決定了別六塵,六識就不會生出來,這些煩惱結也就不會產生了;即使六識了別六塵之後,把了別的情況傳遞給意根,如果意根沒有煩惱,也就不會促使六識生起煩惱;如果六識沒有煩惱,就會薰染調控意根,也能不生起煩惱,這樣就沒有生死結縛了。所以觀行時,多在六根觸六塵時觀行,心住在六內法和六外法處,就能如實了知自己的心行,就能降伏和斷除自己的煩惱結縛。這就是修行。
觀行眼根和色塵這對法時,定慧增長,心越來越清淨,原來所有的結縛慢慢就淡化和消失了,後來又消失得比較徹底,以至於未來不會再出現了,這就是通過觀行斷除了煩惱結縛,心得自在了。這些情況心裡都要了知到,心裡清清楚楚。比如原來喜歡遊山玩水,通過觀行,心裡對遊山玩水不再感興趣了,心已經厭倦,不想再玩了,並且能保證以後再也不會對遊山玩水感興趣了
四、觀七覺分而住
(二)七覺支具體觀行原文:複次。諸比丘。比丘即於七覺法。觀法而住。然。諸比丘。比丘如何即於七覺法。觀法而住耶。於此。諸比丘。比丘或於內念覺支存在者。知於我內念覺支存在。或於內念覺支不存在者。知於我內念覺支不存在。而知未生之念覺支生起。又知已生之念覺支修習成就。
釋:再次,諸比丘,比丘要於七覺分法觀法而住。可是,諸比丘,比丘如何於七覺分法觀法而住呢?是這樣,諸比丘,比丘如果心裡修出了念覺支,要如實知自己有內念覺支;如果心裡沒有修出內念覺支,也要如實知自己沒有內念覺支;如果從前沒有修出內念覺支,可是現在卻出現了內念覺支,心裡也要如實知;如果內念覺支逐漸修習圓滿,心裡也要如實知。
原文:或於內擇法覺支存在者。知內擇法覺支存在。乃至內擇法覺支存在修習成就。或於內精進覺支存在者。知內精進覺支存在。乃至內精進覺支存在修習成就。或於內喜覺支存在者。知內喜覺支存在。乃至內喜覺支存在修習成就。釋:比丘如果心裡修出了擇法覺支,要如實知自己有內擇法覺支;如果心裡沒有修出內擇法覺支,也要如實知自己沒有內擇法覺支;如果從前沒有修出內擇法覺支,可是現在卻出現了內擇法覺支,心裡也要如實知;如果內擇法覺支逐漸修習圓滿,心裡也要如實知。
比丘如果心裡修出了精進覺支,要如實知自己有內精進覺支;如果心裡沒有修出內精進覺支,也要如實知自己沒有內精進覺支;如果從前沒有修出內精進覺支,可是現在卻出現了內精進覺支,心裡也要如實知;如果內精進覺支逐漸修習圓滿,心裡也要如實知。
比丘如果心裡修出了喜覺支,要如實知自己有內喜覺支;如果心裡沒有修出內喜覺支,也要如實知自己沒有內喜覺支;如果從前沒有修出內喜覺支,可是現在卻出現了內喜覺支,心裡也要如實知;如果內喜覺支逐漸修習圓滿,心裡也要如實知。(未完待續)
第五,倚覺支。內心生起喜悅以後,會出現什麼現象?煩惱就會壓伏下來,五蓋減輕,然後內心生起輕安的覺受,這就是倚覺支。這個倚是倚靠安歇的意思,身心都安歇下來,代表內心輕安的意思。到這時越修心裡越輕鬆越自在,越感覺解脫,身心越放鬆,能保持下去,說明倚覺支成就,保持不下去說明倚覺支退失。
倚覺支又叫輕安覺支。輕安指的是內心非常輕鬆安然自在,身體輕盈不沉重。身和心是互相依賴、互相依存的,身體出現變化,心就出現變化,心出現變化,身體就出現變化,身心相應。心裡喜樂或者輕鬆自在,身體就輕盈飄然,身體如果輕盈飄然,心則是輕鬆愉悅。身體搞不好,心境也不會愉悅輕鬆自在。當禪定出現時,身體覺受很輕盈,心一定是非常快樂的;當學法學得非常快樂的時侯,身體一定是輕鬆安然的。
禪定指身體和心都得定,缺少一個都不叫禪定,離不開身體而定,也離不開心而定,二者相輔相承。禪定能讓人獲得一種輕安、輕盈、自在的感覺,所謂輕盈,指的是色身輕盈,不沉重,同時心也愉悅舒適,心量增大,輕安的覺受與上界相應,有脫離人間本地的趨勢,這是定的徵兆。很多人都沒有修到這種狀態,身體還是很沉重,內心也沒有生起喜樂、輕鬆、自在和解脫的感覺,說明修行還不得力不如法。
當修到出現輕安的覺受時,行走坐臥的狀態就不同以往了,心裡的狀態從面部表情和身體的姿態上就能看得出來。所以,一個人有沒有道,修到什麼程度,是不是明心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了。過去的禪師都有那慧眼,弟子參禪參到了某一天,滿面春風的走過來,渾身透露出那股好像是得道的氣勢,師父一看,不用弟子說話就知道了。證道是有標誌的,不是說,斷我見證果和明心了,身口意還與從前完全相同,沒有一絲差別,更不能比從前還差煩惱還重。剛明心見性,剛斷我見時的身心狀態,別人一看,就能看出來跟從前不一樣。修到倚覺支的時候也是這樣,身心都有變化。(未完待續)
原文:又知耳知聲。知緣其二者生結。而知未生之結生起。又知已生之結滅盡。又知已滅盡之結。於未來不再生起。乃至知鼻知香。知緣其二者生結。而知未生之結生起。又知已生之結滅盡。又知已滅盡之結。於未來不再生起。乃至知舌知味。知緣其二者生結。而知未生之結生起。又知已生之結滅盡。又知已滅盡之結。於未來不再生起。
釋:還應該了知耳根,了知聲塵,了知緣於耳根和聲塵就會出生生死結縛。然後還要了知到心裡沒有出生的結縛現在生起來了,了知到已經生起的結縛現在滅盡了,並且還要了知到已經滅盡的結縛,在未來不會再生起了。
接著要繼續了知鼻根,了知香塵,了知緣於鼻根和香塵而生起了生死結縛。又要了知原來沒有生起的結縛,現在生起來了,又要了知已經生起的結縛現在滅盡了,還要了知已經滅盡的結縛,在未來不會再生起了。乃至於還要了知舌根,了知味塵,了知緣於舌根和味塵而生起了生死結縛。繼而還要了知沒有出生的結縛現在生起來了,已經生起的結縛現在滅盡了,再了知已經滅盡的結縛,在未來不會再生起了。
如何觀行心裡生起結縛了?比如當耳根與音樂相接觸時,原來心裡沒有貪愛,可是聽著聽著就逐漸喜歡了,貪愛結縛就出生了。之後由於某種原因,就不再喜歡這種音樂了,對這種音樂的貪愛結就滅盡了,並且知道以後再聽見這種音樂就不會再喜歡了。遇見任何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要學會觀察自己的內心結縛是什麼,只要知道這是生死結縛,是不如法的就好,把這種想法知見傳遞給意根,慢慢薰染意根,意根就會在意識不知不覺中思量,一旦知道貪愛等等結縛確實不好,就會壓伏自己的煩惱,定力增強時,就能滅盡煩惱結縛(一)七覺分簡略
第三,精進覺支。如果沒有擇法覺支,還不具備擇法眼,能不能精進呢?無法真正的精進。比如有兩條道路,其中一條是正確的,另一條是不正確的,如果選錯了,就是南轅北轍,那麼精進的方向錯了,是不是越精進離正道就越遠?所以,在精進覺支生起來之前,應該要具備擇法覺支。
選擇了正確的修行之路、修行之法,或者選擇了一位明師之後,才能夠對某法精進地修行,或者跟著某師精進地修行,這是正精進。如果擇法覺支沒有完善,選擇了一條不正確的佛法修行之路,越精進就越浪費精力,越耽誤時間,這是邪精進,而正精進,精進一分就能獲得一分的智慧成就。
精進包括很多方面,比如修行菩薩道,布施、持戒、忍辱、禪定,都要精進。任何一個法,只要能走向明心見性,都要精進地修行。這是精進覺支。內精進是意根的精進,這是真精進究竟的精進;外精進是意識的精進,還不是真正的精進,還需要繼續薰習意根。只有意根精進了,才能心心念念都是法,朝斯暮斯的勤奮修行。
第四,喜覺支。精進一段時間之後的結果是什麼?對於某種法修學方向正確把捉了,生起一種喜樂之心,越學心裡越高興越法喜充滿,越學越有成就感,內心獲得了一種輕微的解脫功德。所謂的喜樂,一個是內心喜悅,再一個是對於法的喜愛,這就是喜覺支。
如果修了很長時間,心裡的喜覺支始終沒有生起來,說明修學還不得力,或者是精進度還不夠,或者是選擇的法不對,或者是念覺支沒成就。學法學對了,到一定時候一定有喜覺支生起,內心充滿喜樂,因為身心已經獲得利益,沒有獲得利益,不會生起喜樂心來。比如自己得到一件東西,覺得對自己挺有用,心裡就會很高興,如果覺得這件東西沒有用或者用處不大,心裡就不會高興(未完待續一)七覺分簡略介紹
七覺分也叫作七覺支,具體分為: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舍覺支。
第一,念覺支。修學了某種法,心心念念緣於這種法,而沒有夾雜,這是念覺支的成就。
剛修學佛法時緣於某種法而修,緣著緣著心念一轉就斷了散掉了,心裡不再念著,這種法即不現前,這時念覺支還未成就。比如修習淨土念佛法門,一開始緣於佛號,緣著緣著就散掉了,心裡沒有了佛號,也沒有了往生的念頭,這時念覺支未成就。某種法修到一定程度,功夫綿密,念覺支生起來時,於法念念不忘,這時念覺支已修習成就。
比如修行四聖諦之理時,如果心心念念都是四聖諦理,心念都在觀行和思考苦集滅道之理,念覺支就修成了。一開始心裡不念不著四聖諦法,對四聖諦法沒有思惟,沒有觀行,沒有念想,後來心心念念緣於苦集滅道,那麼遇緣對境就立即想起:這法是苦的,苦是如何出現的,是如何集結起來的,要如何修道如何滅掉苦,心念時刻不離於苦集滅道,這時四聖諦法的念覺支已成就。
念覺支是七覺支當中的第一個覺支,念覺支成就,是我們修學佛法的首要條件。如果不能念念於所修的正理,就不能於正理精進;不能於正理生起喜樂;不能生起輕安;於正理不能生起抉擇和決定;心裡不能舍除不如理作意和不如理之法,仍然著於世俗的貪嗔痴煩惱。
比如修菩薩六度,心心念念緣於菩薩六度的修行上,會時刻檢查自己的內心,自己的布施福德積累得怎麼樣,自己的持戒情況怎麼樣,遇到犯戒時立刻想起:我應該嚴格持戒,不應該有所違犯。修禪定時心散亂,自己應該警覺到:我現在沒有禪定,應該把心收攝回來。般若智慧不足,遇到佛經看不懂時,就應該知道自己的般若智慧還不足,應該努力彌補。某種法理還沒有明白,又落到世俗境界相當中,自己應該知道:我般若慧修的程度還很差,應該再精進。如此這般,心處於念覺支狀態,則住於菩薩六度。念覺支成就了,才能精進修學菩薩六度。當念覺支成就時,心念與法相應,時時刻刻念著法。心念與法不相應,念覺支則沒有成就,只成就一半或者某一部分。念覺支成就以後,時時刻刻能念著佛法,主動觀行思惟佛法,最後才能證得佛法。
念覺支是修學佛法的初級階段。念覺支成就以後,後面的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倚覺支、定覺支、舍覺支才能成就。自己有沒有念覺支,心裡應該清楚。念覺支沒有生起之前,要清楚知道沒有生起,生起了以後,要清楚知道已經生起了。如果念覺支沒有修足,應趕快加強修行。在修行中,我們應該時時刻刻檢查自己的心念處於哪種狀態,哪種程度。對自己要加以關注有所了解,才能夠改善自己,完善自己,如果不了解自己,就不能對治自己,不能完善自己所修。
修行每種法都有念覺支,念覺支也有層次上的差別,比如修學唯識,念覺支沒有成就是很正常的,因為這屬於菩薩的道種智,智慧力不足的時候,不可能成就念覺支。但是在我們目前應該修學的法上,念覺支應該要修學成就,比如說沒有斷我見的人,心裡應該時時刻刻念著斷我見的內容五蘊空無我,念念在觀行五蘊的生滅無常,心念都與斷我見之理相應,這時侯念覺支就生起來了,至於成就沒成就,圓滿沒圓滿,那還需要進一步來檢查,直到念覺支成就和圓滿為止。
在參禪階段,要檢查菩薩六度方面的念覺支是否成就,檢查般若智慧修習程度如何,內心是否能緣於般若這一法,遇緣是否能聯想到般若空性,是否能意識到都是第八識所現起來的法。或者在接觸一切法時,都要尋覓第八識究竟在什麼處所,時刻念著:我如何明心,如何證悟,如何參禪,如何修定,這就是自己目前修學應該具有的心念,並且應該讓念覺支不斷增進。如果心念跑到世俗法上去了,說明心念還不夠堅固,念覺支還沒有成就,應該再強化自己的心念力(未完待續)
什麼叫智識所成?觀察自心的那個心,經過不斷的觀行,智慧逐漸提升,一是不隨境界流轉,二是自心的心念觀察得清清楚楚,三是自心有所降伏。沒有智慧,心隨境界流轉而不覺知,有智慧才能覺知,這叫智識,一直觀察心念的心叫智識。什麼叫憶念?觀心之後,心裡一直回想思惟自心的狀態,就是憶念,觀心的整個過程,在心裡迴旋著反覆著,知道自心所處的狀態,是心念所成就的,這也叫憶念。觀心最後的結果,心裡總有個我,總是在憶念回想觀察自己的心是貪嗔痴還是無貪嗔痴的,總是在思惟自己心所處的狀態,一直思念著自心,定慧都具足。
當觀行形成了牢固的心念以後,就住在觀心上了,心有所住就是系縛,最後把這個心念也放空,無所住,心才能得解脫。把所觀的心也拋開,無所住,心就空了。觀心之後,心心念念都是心,內心時時刻刻思念著自心,最後把思念的念也要空掉,心無所住,不住在思念上,心就空了。能觀的心,被觀的心,都是無常的空的幻化的,無所執著的,能觀所觀全部泯滅,心就空了寂靜下來了,能觀所觀都是無常的,都不是我。這個所觀就不是六塵境界了,而是心,能觀是六識觀,所觀的六識和七識全部是空的,都要無所住不執著。
四
第五章 觀法而住
這一章總共講了五種法的觀行,都是有關小乘見道方面所應該修行的內容,如果要深入修行,離見道就會越來越近。執著開始修行時,首先就要想辦法修除蓋障,遮障去除了,道業沒有阻礙了,修行才能順利。觀行五蓋,去除遮障以後,世尊再教觀行五取蘊,之後是觀行十二處、十八界,在觀行五蘊十八界的同時要了解七覺分,修證過程中一定會發起七覺分,才是如理如法的修行,觀行七覺分之後,就要正修行,修行苦集滅道四聖諦法,對此四聖諦法都要一一起心思惟觀行,最後才能證道。所以這些法都很重要,都能趣向於涅槃。
一、觀五蓋法而住
原文:然。諸比丘。比丘如何於法觀法而住耶。於此。諸比丘。比丘於法即五蓋。觀法而住。又諸比丘。比丘如何於法即五蓋觀法而住耶。
釋:好,諸比丘們,比丘如何觀行法心住於法呢?是這樣,諸比丘們,比丘要對五蓋法觀行而心住於觀行五蓋法上。那麼,諸比丘們,比丘如何才能對五蓋法觀行而心住於觀行五蓋上呢?
原文:於此。諸比丘。比丘或於內貪慾存在者。知我於內貪慾存在。於內貪慾不存在者。知我於內貪慾不存在。彼知未生之貪慾生起。知已生之貪慾滅盡。又知已滅盡之貪慾。於未來不再生起。
釋:應該這樣觀行,諸比丘,比丘如果自己內心裡有貪慾現象存在,應當知道自己內心有貪慾;如果自己內心沒有貪慾的現象存在,也要知道自己內心沒有貪慾;如果自己內心還沒有出現的貪慾現在生起來了,心裡要知道;如果自己原來生起的貪慾現在滅盡了,心裡要知道;如果自己滅盡了的貪慾,未來不會再生起了,自己也要知道。
這些貪慾都是自己比較根深蒂固的,無始劫以來由於環境的薰染一直在不斷增長著的,如果沒有覺悟的人,不容易發現這些現象都屬於貪慾,都是不如法的,是生死業障的根苗。要觀行自己的貪慾,首先要識得貪慾的相貌,知道什麼是貪慾;其次要有禪定,有一定的反觀力,內心裡總是有警覺心,能夠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貪慾都有什麼相貌呢?比如說心裡喜歡、貪愛、貪戀、有欲望、有追求、有嚮往、想要得到、念念不忘、緊抓不放等等。
貪慾的對相就是三界裡的世俗法,最主要就是欲界裡的法,如財產、男女、家庭、名譽、地位、權勢,眼所見的一切色,耳所聽的一切聲,鼻所嗅的一切香,舌所嘗的一切味,身所覺的一切觸。觀行時心要細,在一切所緣境界當中,檢查自己的心念,不管是什麼心念都要如實知,這是最重要的,有可能知了也不願意改或者是不能改,但也要知,只要知了早晚都會生起慚愧心而逐漸減少貪慾。
對於貪慾滅盡這個現象,要如實觀察和了知,根本貪慾滅儘是在斷我見生起初禪定以後,在這之前,都是某些小方面的貪慾滅盡,如吸菸喝酒賭博喜歡吃喝穿戴等等細節。最根本的貪慾是男女欲,這個最不容易斷除滅盡,必須是在斷我見之後的初禪定裡,才能斷盡,那時候面對男女之時,不管如何接觸也不會起貪慾心。
住修完就斷了我見,把心空了就會斷我見了,並且能證得三四果,了知能觀所觀的心都不是真實的,是生滅異住的,都是生滅變化、起滅無常的,都不是我。空掉以後,心無所依。如果有個所依,就把它當真實了,不能斷我見。無所依而住以後,且不執著世間任何物,也不依著心,也不依著物,心裡放空空的,把物也放空,世間任何一個物,心裡都不著,就證空果。只要內心裡有法存在,就給它空掉,不認它為真實,就斷我見,斷我執。
從大乘法的角度來說,如果把一切法都空掉以後,就剩下一個如來藏不空,還存在著,這是證得大乘法如來藏的境界。就像楞嚴經裡講的耳根圓通:能觀所觀都空掉,把空也空掉,所有一切的空都空掉,耳根圓通修到最後,就剩一個如來藏。圓覺經也是這樣說,只要心裡有個心念都應該空掉,有個空的心念也要空,能空所空全部空掉,除了如來藏,什麼都不存在,然後也不執著如來藏,修學就到家,無量千萬億的化身就出來了,修到最後就是甚深的禪定和智慧的三昧境界。
修行就是要這樣一路空下去,把凡是有生滅變化的法都空掉,然後不管認為什麼法是空的,再把這個認為的知見也要空掉,把法空了,再把這個空也要空掉,凡是心中有物全部空掉,把心也空掉,心中的物也要空掉,能空所空全部空掉,就剩一個實在是空不了的如來藏,就究竟到家,這就不是一般的明心見性,是究竟到家的明心見性,觀音菩薩所修的耳根圓通章就是這樣。四念處修到最後,也是空掉五蘊十八界,但是不一定能證得如來藏的不空。
麼凡夫眾生的心呢?全部是有上的,即使他發心廣大,他有時侯的心還不是廣大,都是有上的,有時侯那個心念就不正了,或者心念就小了,心念就為了自己為了個人,或者為了一個小團體,或者為了稍微大一點的團體。這個心都不廣大,都有上。觀察自己的發心,是有上還是無上?
時
原文:或於內心觀心而住。又於外心觀心而住。又於內外心觀心而住。釋:觀心時要觀行向內緣色身的內心,觀行緣於過去未來的內心,觀行思惟推理判斷研究反思的內心,心住在觀內心上,又要觀緣六塵境界的外心,心住在觀外心上,再然後同時觀內外心,心住在觀內外心上。觀行時內外心的狀態都要觀行到,自己心裡正在動念的不接觸外邊六塵境界的心,是貪還是嗔還是愚痴,都要觀察清楚,這個心是有上的還是無上的,是解脫的還是不解脫的,都要觀察出來。做到這一點是不容易的,自知之明不容易有,所以觀自己心是不容易的。
每個人內心的結縛那麼多,不會觀自己的心,就不能發現問題,不能改變心。沒發現自己心所處於什麼狀態,是善是惡都不知道,那要如何改變呢?觀心時,首先意識先觀,知道好壞,了解自己處於什麼狀態,然後意根隨之就能知道好壞,以後就能變好了。刻刻有個知,這個知就是警覺心,警覺自己的心。反觀自己的心現在處於生命狀態,這是意識的證自證分,自己觀察自己的心,叫證自證分。其實這裡面還有一個心也要發,真正的發心還是要意根同時也發心。那麼觀心,有也不肯意識觀察意根的心,但是非常不容易觀察得清楚,畢竟意根很隱秘,觀心也就不完全是意識的證自證分,還有意識的自證分。自證分是證明它所發現的事實。發現的事實有意根的心,那叫證得意根是什麼樣的心,證得意根是貪心是嗔心還是愚痴的心,發現了這叫自證分。如果發現意識自己的心,這叫反觀自己,反觀自心,這個叫證自證分。所以證自證分一定是證明自己的。
那第八識的證自證分,一定是第八識發現、證得自己所見的法。意根的證自證分,是意根發現了、證明了自己所見的法。前五識也是,眼識的證自證分是眼識能夠證明自己所看到的東西,前五識的證自證分是能夠證明自己所見的一切法,也叫反觀。識心再觀到別的識就不叫反觀了,就像這個人觀察別人,不叫反觀。發現自己叫反觀,發現別人叫觀。
有些人修行不修自己,專門修別人,經常觀別人,不會回頭反觀自我。修行首先是反觀自我,等有能力自我反觀了,再照別人觀別人,觀到別人的時侯,再迴光返照自己,對照檢查,從別人身上來發現自己的不足,是警覺心覺悟的心。所以這個知,沒有智慧的人,沒有禪定的人,絕對沒有一個知,他每天心都是散亂的,散亂的心到處攀緣,從來不回觀,不把心回到自己身上來,回到自己心念上來,這就沒有覺悟了。
隨緣攀緣,是散亂心,對自心就不會有一個知。不知自心就不能修道,不能覺悟,不能改變自心。所以真正修行,心裡時時刻刻要帶著一個知,有自知之明,然後還有知人之明。菩薩不但要自知,還要知人,處於修行自我階段的,首先要自知,有能力了再知人;知人以後改變別人,帶領別人,這是大乘菩薩的心。
什麼叫心廣大?廣是指範圍,就是無量無邊的法,大一般指程度,也有範圍的意思。我們的心應該緣於無量無邊的法,不應該執著於眼前的小的境界。最廣的心能緣於十方世界,能緣於十方諸佛的境界,不緣於眼前凡夫的那個小境界。
心裡考慮的問題應該是如何成佛,如何行菩薩道,如何得大解脫,考慮未來世的果報,生生世世的果報,在其它佛國土的果報、道業、菩薩的階次,考慮將來要生生世世帶領廣大眾生一起走向成佛解脫之道,考慮度化攝受的眾生越來越多,心應該緣這些法,這是廣是大,不是只考慮眼前的利益得失。考慮未來世菩薩地地增上的境界,將來在其它佛國土要做一個法主,或者化現無數佛國土做佛度人,考慮這樣的事情,心才是廣大的。
心不廣大,是指只考慮眼前凡夫這些小事,眼前的利益,金錢上的利益,眷屬上的利益,名聲上的利益,財色名食睡上的利益,這個心就狹小了。現在的心是廣大的還是狹小的,遇到境界有什麼樣的心念,心量如何,心裡都要了知清楚,了知了就知道自己的心太狹小了,只顧著眼前自己這麼一點小利益,其它方面都考慮不到,考慮不到未來世的果報。
心廣大以後,才能慢慢的降伏內心,或者說有意的、有措施的降伏內心,或者是無意的、無措施的降伏內心。無意的無措施的降伏就是說第七識意根在背後所做的工作,這一切是意識所不了知的,第七識意根自己在背後默默的思量著,思量通了,衪就能改變了。有措施、有意的就是讓意識心採取一定的對治方法,首先要先有一個知,然後才有下一步的運作,心的運作就是指反觀、覺照、採取措施、思惟、生起禪定和智慧來解決問題,這都是六七識後續的工作。
表面上能看到的工作都是意識做的,是意識在想辦法解決問題,思惟如何對治。意識心思考的問題傳遞給意根就不管了,意根就在背後思量,表面看好象是心裡不再理這件事,實際上意根在背後不為人知的運作著,衪把這件事的前後利弊清楚以後就會作出抉擇,這時候辦法就出來了,六識必須照做無誤。當意根思量明白,心就改變了,境界再來的時候,就沒有煩惱了。
不
原文:或於內心觀心而住。又於外心觀心而住。又於內外心觀心而住。釋:觀心時要觀行向內緣色身的內心,觀行緣於過去未來的內心,觀行思惟推理判斷研究反思的內心,心住在觀內心上,又要觀緣六塵境界的外心,心住在觀外心上,再然後同時觀內外心,心住在觀內外心上。觀行時內外心的狀態都要觀行到,自己心裡正在動念的不接觸外邊六塵境界的心,是貪還是嗔還是愚痴,都要觀察清楚,這個心是有上的還是無上的,是解脫的還是不解脫的,都要觀察出來。做到這一點是不容易的,自知之明不容易有,所以觀自己心是不容易的。
每個人內心的結縛那麼多,不會觀自己的心,就不能發現問題,不能改變心。沒發現自己心所處於什麼狀態,是善是惡都不知道,那要如何改變呢?觀心時,首先意識先觀,知道好壞,了解自己處於什麼狀態,然後意根隨之就能知道好壞,以後就能變好了。不煩惱是誰的決定?是意根決定的。為什麼決定?因為意根想明白了,衪在背後一隻在努力工作著。表面看意識只是知道自己心貪了,然後好象什麼也沒有做,其實意根一直在背後思量抉擇,我們並不知道。總結起來說,遇到境界時心是廣大的還是狹小的,內心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下一步就好辦了。
(未完待續)解脫般若唯識QQ群:238324425
禪定修學QQ群:578694275
生如法師網:www.shishengru.com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長按二維碼 關注我的公眾號
若您覺得受益,記得轉發
分享和在看給更多需要的人
本公眾號讚賞帳戶為方便大眾修福所設,並非商業盈利之用,所得善款將用於供養三寶、助印法義書籍以及其他弘法利益生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