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起,民間有了學《易經》沒有好下場,給人算命會減壽折壽等等傳說。究竟是以訛傳訛,還是有真憑實據呢?對於任何一種理論,我們都需要辯證地看,既不能簡單地一棍子打死,也不能盲目輕信.因為廣泛而長久的傳說,必有其存在的道理,哪怕是歪理。我們不妨追根溯源一下。
傳說的起源
《列子.說符》當中有這樣的記載,「周諺有言」,周朝的諺語說:「察見淵魚者不祥,智料隱匿者有殃」。意思是說一個人連深淵裡有幾條魚都看得清清楚楚是不吉祥的,一個人的智慧能窺探到他人刻意隱藏的地方會有災殃。這應當是關於懂預測,智慧高的人最早的評語。那個時代具備這種能力的人,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易經》,因為《易經》在古時候畢竟是有佔筮功能的。所以學巜易經》沒有好下場的言論很可能來源於此。
傳說的辯證分析
首先要說的一點是,學什麼做什麼都有結局好的和結局不好的。這跟這門學問或者手藝沒什麼關係,是時勢和人的行為決定了結局。譬如學駕駛,有的人開車一輩子平平安安,有的卻在駕駛中出了事故,甚至失去了寶貴生命。諸如此類的例子數不勝數,你能由此斷定學駕駛或別的什麼沒好下場嗎?肯定不會。因為你能很清楚地知道這只是某些人的行為不當導致的結果,跟開車這門技術沒有關係,畢竟駕駛這門學問是教給你如何安全行駛的。 那麼為什麼就要說學《易經》沒有好下場呢?易經是教給人們趨吉避禍的,如何正確地做人處世的。但是人們往往會對神秘的或自己不了解的東西產生恐懼,《易經》就具有神秘的特性,大多數人根本弄不清楚它的原理。這時,有些人因為學《易經》,用《易經》做些不正當的事情而招致災禍。人們就認為學《易經》會倒黴,以訛傳訛,越傳越大,那麼就成了凡是學《易經》的都沒好下場了。這種理論跟開車沒有好下場,或者是某某地方沒好人等「地域黑」的理論一樣片面,一樣可笑。
學《易經》要注意的一點
學習任何一種學問或技能,都有它的弊端,易經也不例外。孔子說:易之失,賊也。《易經》之道極盡精微,容易使人墮入邪道,正則吉,邪則兇。不只拿來做壞事是邪,過了頭也有失正之兇。試想,如果一個人聰明到什麼都瞞不過他的眼睛,一來易招人忌恨,他人處處防範還是小事,怕就怕動了殺念。三國時的楊修之死,大家不會陌生,中學課本裡學過,前兩年吳秀波主演的《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裡也演過。楊修從一個雞肋的口令就推算出曹操退軍的意圖,曹操怒而殺之。其實,這只是一個藉口而已,他的聰明遭人忌恨,曹操早對他動了殺心。 再說一個故事,晉國時候國內強盜橫行。有一個叫郄雍的人,能從人的相貌分辨出誰是強盜。晉侯利用他的特長,讓他去抓強盜,結果是百發百中,無人能夠漏網。大家可能都認為,這個人會因此受重用,前途不可限量。但是強盜知道有這麼一號人物之後,千方百計地殺掉了他。這就叫「智料隱匿者有殃」。
所以,我們學習《易經》的人,要的是明理而已,要持中守正,而不是事事明察秋毫,更不能用來做害人的事情,害人就是害己。比如最近的熱播劇《大江大河》裡的雷幹部——老猢猻,這個人過去是造反派,論勇氣,論智商,論識時務,那都算是"人精",可惜就是不走正道,不幹好事,這種人即便是一生能走下來,那他的人生也好不到哪去,到頭只能是兩手空空,還沒人待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