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學《易經》的人下場不好,這句話有其偏面的道理

2020-12-13 易經解一切

不知從何時起,民間有了學《易經》沒有好下場,給人算命會減壽折壽等等傳說。究竟是以訛傳訛,還是有真憑實據呢?對於任何一種理論,我們都需要辯證地看,既不能簡單地一棍子打死,也不能盲目輕信.因為廣泛而長久的傳說,必有其存在的道理,哪怕是歪理。我們不妨追根溯源一下。

傳說的起源

《列子.說符》當中有這樣的記載,「周諺有言」,周朝的諺語說:「察見淵魚者不祥,智料隱匿者有殃」。意思是說一個人連深淵裡有幾條魚都看得清清楚楚是不吉祥的,一個人的智慧能窺探到他人刻意隱藏的地方會有災殃。這應當是關於懂預測,智慧高的人最早的評語。那個時代具備這種能力的人,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易經》,因為《易經》在古時候畢竟是有佔筮功能的。所以學巜易經》沒有好下場的言論很可能來源於此。

傳說的辯證分析

首先要說的一點是,學什麼做什麼都有結局好的和結局不好的。這跟這門學問或者手藝沒什麼關係,是時勢和人的行為決定了結局。譬如學駕駛,有的人開車一輩子平平安安,有的卻在駕駛中出了事故,甚至失去了寶貴生命。諸如此類的例子數不勝數,你能由此斷定學駕駛或別的什麼沒好下場嗎?肯定不會。因為你能很清楚地知道這只是某些人的行為不當導致的結果,跟開車這門技術沒有關係,畢竟駕駛這門學問是教給你如何安全行駛的。 那麼為什麼就要說學《易經》沒有好下場呢?易經是教給人們趨吉避禍的,如何正確地做人處世的。但是人們往往會對神秘的或自己不了解的東西產生恐懼,《易經》就具有神秘的特性,大多數人根本弄不清楚它的原理。這時,有些人因為學《易經》,用《易經》做些不正當的事情而招致災禍。人們就認為學《易經》會倒黴,以訛傳訛,越傳越大,那麼就成了凡是學《易經》的都沒好下場了。這種理論跟開車沒有好下場,或者是某某地方沒好人等「地域黑」的理論一樣片面,一樣可笑。

學《易經》要注意的一點

學習任何一種學問或技能,都有它的弊端,易經也不例外。孔子說:易之失,賊也。《易經》之道極盡精微,容易使人墮入邪道,正則吉,邪則兇。不只拿來做壞事是邪,過了頭也有失正之兇。試想,如果一個人聰明到什麼都瞞不過他的眼睛,一來易招人忌恨,他人處處防範還是小事,怕就怕動了殺念。三國時的楊修之死,大家不會陌生,中學課本裡學過,前兩年吳秀波主演的《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裡也演過。楊修從一個雞肋的口令就推算出曹操退軍的意圖,曹操怒而殺之。其實,這只是一個藉口而已,他的聰明遭人忌恨,曹操早對他動了殺心。 再說一個故事,晉國時候國內強盜橫行。有一個叫郄雍的人,能從人的相貌分辨出誰是強盜。晉侯利用他的特長,讓他去抓強盜,結果是百發百中,無人能夠漏網。大家可能都認為,這個人會因此受重用,前途不可限量。但是強盜知道有這麼一號人物之後,千方百計地殺掉了他。這就叫「智料隱匿者有殃」。

所以,我們學習《易經》的人,要的是明理而已,要持中守正,而不是事事明察秋毫,更不能用來做害人的事情,害人就是害己。比如最近的熱播劇《大江大河》裡的雷幹部——老猢猻,這個人過去是造反派,論勇氣,論智商,論識時務,那都算是"人精",可惜就是不走正道,不幹好事,這種人即便是一生能走下來,那他的人生也好不到哪去,到頭只能是兩手空空,還沒人待見。

相關焦點

  • 易經的智慧:想家中日子越來越順利,看看這3句話,是有道理的
    易經的智慧:想家中日子越來越順利,看看這3句話,是有道理的!古代帝王之學《易經》,2000年前誕生於監獄,一說起易經,最先想到的就是伏羲八卦,易經的神奇之處就在於能通過卦象來預知未來,知曉天地間的規律。
  • 《易經》為什麼難學?
    中國《易經》文化,它不是宗教文化,也不是神本主義,更不是心理學的範疇,它是對自然規律的總結。我們很多人以自我為主,我相信的,它就存在,我不相信的,它就不存在。哪有這樣的道理呢?大家想想看我們自然界有多少種現象?有無數種現象。比如說春天到了,萬木逢生,這是一種現象。而秋天到了,萬木凋零,這是一種現象,這就是自然界春夏秋冬的現象。那這種現象你想想看按你的想像要求,你想有就有。你不想有,它就沒有。
  • 《易經》非常深刻的三大義理:安其位,知其時,得其人!
    《易經》包羅萬象,涵蓋宇宙人生的方方面面,但很多人學了以後,不知道怎麼應用。不能學以致用,等於沒學。其實,讀《易經》有兩個維度,一個是義理,一個是象數。義理主要講的是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易經》所講的不是普通的道理,而是根據「象」來的,即所謂的「推天道以明人事」。象數則跟佔卦有關,其中原理現代人並沒搞清楚,所以研習《易經》,我認為應以義理為主,把象數作為一種輔助,抱著玩一玩的心態,反而更有收穫。
  • 易經忠告:與人交談時,關係再好也少說自己這3件事,太有道理了
    當談到《易經》時,許多人會認為這是一種迷信和欺騙。實際上,這是最大的誤解,《易經》不到20頁。這本書裡面包括宇宙中的所有內容如果我們一生只讀一本書,那麼唯一的選擇就是《易經》。俗話說,對世界事務的見識都是知識,而人類情感的實踐就是寫作。
  • 為什麼要先學易經?
    前段時間有個新聞,說是一個在日本留學好幾年的中國學生,23歲,因為向媽媽要錢,媽媽沒給,結果捅了媽媽好幾刀,看著難過。一直覺得現在的教育光追求高分,但是對於孩子的情商教育太少了,基礎沒打好,所以才會導致目前這麼多的事情發生。     下面說說為什麼要先學易經。
  • 易經提醒你:與人交談時,儘量少說自己這「兩件事」,是有道理的
    俗話說:出言有尺,戲虐有度。凡事要三思而後言,別「口無遮攔」,否則得罪了人,自己還不知道。遇到什麼樣子的人,就說什麼樣子的話,說話要有選擇,給人留餘地,千萬不要「咄咄逼人」。《易經》是中國非常古老的一部佔卜書籍,成書時間距今大約有幾千年的歷史了,據說是西周時所創作,關於《易經》的由來曾經有很多種說法,有人說《易經》是人類先祖伏羲所創,還有人說是當年周文王被紂王囚禁時無聊時所推演出來的一部奇書。常有人認為風水好壞決定人生命運。
  • 易經:人這一輩子,有3個錯誤不能犯,不然可能萬般辛苦碌碌無為
    《周易》就是《易經》,《易經》忠告,人這一輩子這三個錯誤不能犯,不然可能會萬般辛苦,碌碌無為。德薄而位尊我國有一句很有名的古訓叫厚德載物,意思是道德高尚的人才可以擔當重任,處於上位的人,道德尤其重要。一些人德行不好,卻處於高位,這樣即使由於某種原因暫時處於這個位置,到後面也坐不穩的,古代許多昏君就是這樣的下場。越是處於高位,德行要越好。而且很多時候,在位的人才幹不算最好,但是因為德行好,發揮了精神領袖的作用,也能帶領一班人闖出一方天下。
  • 為什麼要先學易經
    為什麼要先學易經。
  • 《易經》識人之術,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看這3點,非常有道理
    《易經》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一部經典著作,它廣大精微,包含宇宙萬象的一切道理,被稱為「大道之源」 「群經之始」。《易經》曾被認為是關於一本算命的書,但是人們發現,這本書裡將人的修養修性,以及在人生不同階段怎麼處事都講到了極致,也成為中國哲學思想的源頭。
  • 易經建議:與人攀談時,關係再好也少說自己這3件事,是有道理的
    易經建議:與人攀談時,關係再好也少說自己這3件事,是有道理的常有人認為風水好壞決定人生命運。其實,你會發現,在與人交談中,有的人說話,會讓別人感到如沐春風;而有的卻讓人敬而遠之。可見風水無需外求,你的嘴,就是你的風水。
  • 易經說:「是惡當驚」,人生開始走下坡路的四大徵兆,是有道理的
    易經說:「是惡當驚」,人生開始走下坡路的四大徵兆,是有道理的聽聞世間流傳:閱盡世間萬卷書,不如讀懂一本《易經》,這句話說得一點不為過。何況《易經》在中國,本就是「文化之底,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因此就有人說,讀懂了《易經》,便是讀懂了中國人的根!
  • 易經的智慧曾仕強教授易經為什麼淪為算命工具易經三大特性是什麼
    他講這句話其實是有很重很重的使命感。因為他知道他的父親也就是周文王把《易經》寫完下來,主要是為了教化。但是在當時民智未開,而且商朝是一個非常迷信的時代,你要一下子破除迷信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先把這個《易經》的宗旨寫出來講出來,所以一直傳到現在。我們都知道有這句話叫做"人為萬物之靈"只是有很多人搞不清楚。這句話到底是誰說的,為什麼要說,搞不清楚。
  • 易經提醒你:一個人想要發達,靠的不只是勤勞,是有道理的
    還是自己在這方面運氣不夠呢?想要發達順利還需要什麼幫助?其實簡單一句話,一個人想要發達,不是光靠努力就夠的,在這個世界上,能夠一路發達的人很少,很多人都是經歷挫折才發達起來的,這裡面就要求我們要抓住經驗,在《易經》中就有提示。《易經》這本書中,就記載了無數老祖宗的智慧。很多人把易經成為群經之首,稱為經典中的經典。
  • 曾仕強:易經到底在講什麼?讀懂這5句話,你就掌握了易經的精髓
    學習易經,很多人都有這樣一個疑惑:為什麼易經講述的道理這麼深奧,但運用的實際生活中,卻總是感覺遙不可及呢?事實上,易經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高冷,有句話說易經是「百姓日用而不知」,意思就是說我們天天都在使用,但卻並不知道它就在我們身邊。
  • 什麼樣的人最好命?《易經》這三句話,說到心坎上了
    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臨終前留下了最後一句話:「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易經》。」自古以來,《易經》就是我們中國人的聖典。它是全面而深刻的。對於普通人來說,這是一本完整的人生方法論之書。如果你聽懂了這三句話,可能對你的生活有幫助。
  • 易經忠告:在與人交談時,儘量少說自己以下這「三件事」,有道理
    易經告誡:與人交談時,關係再好也少說自己這4件事,非常有道理特意總結了一下關於易經中在和人聊天時,少說自己這「三件事」,福氣會越來越多少說自己的隱私當我們和別人聊天時,以為和別人說出自己的隱私,這樣就能夠得到別人的信任
  • 易經告誡:與人交談時,關係再好也少說自己這4件事,是有道理的
    中國古代凡是有價值的思想都離不開《易經》,經過幾千年的考驗,近百年的打假《易經》越發的神奇。《易經》給了我們不同的提示,萬物萌生以及生長變化不符合陰陽互動的道理。有些人,為了過上更好的生活,而去刻苦鑽研各種大師的成功學。可學來學去,卻發現自己的生活沒有任何的改變。
  • 易經:為什麼真正讀懂的人那麼少?原因在這
    易經:為什麼真正讀懂的人那麼少?原因在這其實比起其他的四書五經,好像對於易經的爭議是最大的,仿佛從有了這本著作開始,質疑和支持就一直不斷的發生,那麼這是因為什麼呢?我們到底要不要學習易經呢?首先我們的易經其實一般的人都是看不懂的,要經過多次的閱讀,以及對於人生有一定的閱歷和感悟,才能夠了解其中的道理,但是即便如此,它的卦象它的很多深層次的道理,沒有經過一定的研究,就只能看懂那些很表層的東西。
  • 易經忠告:與人聊天時,再親的人也少說自己這3件事,是有原因的
    將這門技能用好了,說話便成了一種藝術。東坡先生有云:「有意而言,意盡而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 論語中也有: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的語錄。古今中外的名人賢士無不在告訴我們言行之重要。古往今來有許多人由於說話而招來禍端。唐朝王世充由於話多切俗導致從政悲慘。楊修雖天資聰穎卻也因說話而導致殺生之禍。
  • 易經:一個人再有本事,沒成功前,也要向這3人低頭,是有道理的
    在古代,《易經》是公認的「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所以魯迅先生才會說:「讀懂了《易經》,就是讀懂了中國人的根」。每個人成事的前期,都要經歷一個潛伏、積累、等待時機、厚積薄發的過程。不同的事,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潛伏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