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非常深刻的三大義理:安其位,知其時,得其人!

2020-12-25 史小狐

《易經》包羅萬象,涵蓋宇宙人生的方方面面,但很多人學了以後,不知道怎麼應用。

不能學以致用,等於沒學。

其實,讀《易經》有兩個維度,一個是義理,一個是象數。

義理主要講的是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易經》所講的不是普通的道理,而是根據「象」來的,即所謂的「推天道以明人事」。

象數則跟佔卦有關,其中原理現代人並沒搞清楚,所以研習《易經》,我認為應以義理為主,把象數作為一種輔助,抱著玩一玩的心態,反而更有收穫。

關於《易經》的義理,個人認為,最重要的有三個,叫「安其位,知其時,得其人」,這三條義理貫穿了《易經》六十四卦,但在第一卦「乾卦」中體現得最為充分。

一、安其位

對《易經》稍有了解的人,對乾卦六爻應該不陌生。乾卦從初爻到上爻,分為「潛龍」、「見龍」、「惕龍」、「躍龍」、「飛龍」、「亢龍」,代表六種不同的人生階段,你首先要知道自己處在哪一個階段,你更接近哪一種龍的狀態,才有可能「安其位」。

「安其位」不是說要滿足現狀,不思進取,這樣理解就偏了。「安其位」的意思,是你要認清現實、接受現實,以你現實的條件為基礎,不要做超過自己能力太多的事情,不要接受註定會失敗的挑戰。

比如一個大學生,剛進一家公司,情況都沒了解清楚,也沒有一線經驗,就貿然給公司老總上書,洋洋灑灑上萬字,大談企業戰略,這就叫「不安其位」,自然不會有好果子吃。安其位,方能進退自如。

二、知其時

「知其時」的意思,是知道什麼時候該按兵不動、韜光養晦,什麼時候該往上動一動。老是停留在自己的舒適區裡,是不會成長的。

從潛龍到見龍,是初出茅廬嶄露頭角,從躍龍到飛龍,是功成名就如日中天,這是人生兩次大的跨越,上去了就上去了,命運給你的機會並不多,應該好好把握。

「知其時」有兩層涵義,一是外部環境的條件具備了,一是你自身的能力達到了,這兩點都要考慮到,你才能真正抓住機會,時來運轉。

不知其時,就算有諸葛亮那樣的聰明才智,也註定不能成功。

三、得其人

「得其人」,這也是《易經》非常強調的一點。乾卦九二、九五爻辭裡都有「利見大人」,但含義並不同。

九二裡的「大人」,是能提攜你、助你小成的人,九五裡的「大人」,或是能直接扶助你實現人生理想的人,或是能以他的人生經驗指導你的過來人,這幾類人都是你的「貴人」。

人生能達到什麼高度,關鍵在於你能遇到什麼樣的人。你能遇到什麼樣的人,又要看你本身是什麼樣的人,是不是能夠腳踏實地(「安其位」),是不是善於把握機會(「知其時」)。

安其位、知其時、得其人,能做到這三點,人生遇到任何難題,都能迎刃而解。

對此您怎麼看,歡迎評論、轉發!

往期文章:

《易經》:把握6大節點、18字密鑰,人生從此順風順水!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你真的讀懂了嗎?

《道德經》智慧:父母記住這三句話,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

相關焦點

  • 易經應用|探源《易經》的流派——明義理、解象數
    《易經》成書於周朝,伏羲氏畫出先天八卦,周朝的周文王演繹八卦,周文王的兒子周公將其發揚擴充,而成書《易經》,經乃卜筮之書;《易傳》成書於戰國中後期,以孔子為代表的易學家對它做了哲學、政治學方面的新詮釋,寫成《易傳》,也叫《十翼》,發揮《易經》思想而自成體系的哲學著作。
  • 理數|智慧之源的《易經》為什麼有人卻視其為迷信、糟粕
    通觀中國易學的發展史,《易經》一般粗分為象數與義理兩大流派。象數易學以探究《易經》文本的象數內涵為主題,在象數模式中構建易學天人之學。義理易學則以探究《易經》文本的義理內涵為主題,重在直接揭示《易經》文本的天、地、人三才之道,而是不將其寄托在象數模式上。
  • 「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有何奧秘?
    一千個中國人讀《山海經》可能有800個被千奇百怪的生物笑倒,一千個中國人讀《道德經》可能有一千種理解,有的從中看到大道,有的看到陰謀詭計,有的看到修身養性……「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可稱為「三知三守
  • 易經到底在講什麼?9個字可全部概括,讀懂後64卦的智慧迎刃而解
    易經的義理指的便是世間萬物的道理,舉個非常簡單的例子來說,陰天會下雨、秋天結了霜就會變寒冷、與人交流以和為貴才會獲得利益,這一切都是非常簡單、最實用的自然常識,可是義理不是如此的簡單,假如細細地分析背後的道理,便會產生許多感受,這就是格物致知的境界了。象數指的是觀察事物的大致面貌,例如佔卜中的梅花易數,注重的是隨時起卦,實際上便是象數得以不變應萬變。
  • 易經64卦中,任何一個卦都可以用9個字來描述,讀懂後會豁然開朗
    其實易經中有9個字的箴言,任何一個卦都可以用9個字來描述,只要我們掌握透徹,就可以解讀64卦,成為學習易經的高手。一 安其位易經每一個卦,都有6個爻,每一個爻都代表了事物發展的走向。比如乾卦的潛龍、見龍、惕龍、躍龍、飛龍、亢龍,每一條龍都在不同的位置上發揮作用。
  • 老子「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怎樣理解
    《道德經》第28章裡有這樣一段話: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 《論語》詳解:(二十七)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例如說「關鍵是要找準自己的位置,不在其位不了解情況,隔行如隔山,談論起來於事無補,反而添亂,還是素其位而行,安寧本分為好」等等,諸如此類的, 都是將錯就錯,錯上加錯,豈真知何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哉!以前所有的解釋,都因為其人見識、心量太小,孔中窺天,又豈能真識孔子?針對本章,前幾章反覆提到「無所位而生其本、無所本而生其位」,何謂「位」?就是指變化的位次。
  • 《易經》文化,陰陽變化,知其造化
    《易經》一陰一陽之謂道要說中國的文化,首先要說到三家,這三家是個啥,儒家道家和佛家。儒道兩家思想是建立在《易經》的基礎之上,從正反兩個角度去分析各種各樣的事情,找到合理的方法把問題解決好,產生合理的價值。
  • 【國學經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
  • 孔子的三步觀人法: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我們先來看「視其所以」。一個人做的好事,還是壞事,這一眼便明了。但是,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接著,我們來看「觀其所由」。所由,就是由哪條路來,這是觀察他採取的是什麼方法來做這件事的。比如,賺錢這件事,有的人踏踏實實,日積月累,有的人滿腦子想著的都是走捷徑。
  •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論語詳解27】
    例如說「關鍵是要找準自己的位置,不在其位不了解情況,隔行如隔山,談論起來於事無補,反而添亂,還是素其位而行,安寧本分為好」等等,諸如此類的,都是將錯就錯,錯上加錯,豈真知何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哉! 以前所有的解釋,都因為其人見識、心量太小,孔中窺天,又豈能真識孔子?針對本章,前幾章反覆提到「無所位而生其本、無所本而生其位」,何謂「位」?就是指變化的位次。
  • 易經忠告:人到中年,這3種人到家中做客,就別再讓其久留了
    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易經忠告:人到中年,這3種人到家中做客,就別再讓其久留了1、喜歡曖昧的異性《易經》上說:「君子以厚德而載庶物」所謂「坤厚載物」,講的就是女人,為人妻、為人母背後所承載的那份責任。
  • 論語解讀‖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在上章學習了「論語解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講到了孔子對顏回和子路的教導。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孔子說:「看一個人的所作所為,應看他言行的動機,觀察他所走的道路,了解他心安於什麼事情。這樣,這個人怎樣能隱藏得了呢?這個人怎樣能隱藏得了呢?」
  • 君子素其位而行
    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在解《中庸》這一章時通常會受到《論語》「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一句的影響,認為「素其位而行」的意思是,在什麼位置就做合乎其本分的事情,如身處富貴就行富貴之事,身處貧賤就行貧賤之事。但「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強調「位」與政事相對應,這是論「禮」。而子思在本章卻是從另一角度論「性」與「道」,兩者不在同一個層面。
  • 不在其位,可謀其政
    不在其位,可謀其政古人有云:「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 《論語》: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意思是從人的行為上看,從人的動機上分析,再考察他安心於何處。
  • 天下無難事----知其不可而為之與知其不可奈何而安知若命
    所以我常說有兩個「知其不可」,我們同時要具備。第一個「知其不可」,是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是明明知道它不會成功,但是還是要做,各位啊!了不起啊!光這一句話就了不起,光這一句話就是聖人,你就做不到,你功利嘛!你求有所得嘛!所以「知其不可而為之」。知其不可,為什麼還要為之?
  • 中國文化常識(第17期)——問答2:易經義理的內涵
    問:易學分為術數和義理兩派。前者重計算,後者如何理解?易理似可以等同義理,但義理是什麼?是規律嗎?是價值觀嗎?有核心價值嗎?
  •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應該怎樣解
    《論語為政篇10》章,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錢穆譯】先生說:「要觀察他因何去做這一事,再觀察他如何般去做,再觀察他做此事時心情如何,安與不安。如此般觀察,那人再向何處藏匿呀!那人再向何處藏匿呀!」
  •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是什麼意思
    《中庸》有言: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真正的君子,安於自己的位置,也就是把自己的本分事做好。做好本分的事,是改善自身環境成功概率最好的方法。一個有智慧的人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環境。試想一個不能適應現狀,在現實面前手足無措的人,如何能夠超越當下獲得更多呢?所謂「素位而行」才能「行穩致遠」亦是這個道理。《大學》有言:知其所止。即為安守本分,也為安分守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