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胎教到幼兒園中小學,從家庭教育到課外班,18歲高考前,孩子每天24小時的生活內容幾乎就是學習。 可是人的需求是多樣的,精力更是有限的,盲目的填鴨學習遲早會引發厭學情緒,我們的孩子也需要吃吃吃和玩玩玩啊, 別人家的學霸難道真是個24小時不休的學習機器?
其實學習成長是有規律可循的,家長只要抓好這三個年齡,一定可以在雞娃的道路上彎道超車,事半功倍。
你一定聽說過身邊那些兩三歲就可以背百首古詩認字的小神童。其實這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一種記憶本能,兩三到三歲間,人的大腦發育速度到達高峰,此時就是孩子記憶力爆發的黃金階段,看到的圖片,生字,就像拍照一樣儲存在記憶裡,這就是拍照記憶法。
我們缺的是什麼,缺就是在這個黃金期去激發孩子,是不是必須背誦古詩詞,我倒不這麼認為,此時記憶的內容不重要,但是記憶能力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開發,所以在孩子3,4歲前,父母如果能夠適當激發孩子的這種潛能,那麼孩子這輩子的記憶力都會非常強悍。
都說三年級是孩子小學學習的關鍵期,成績高低的分水嶺。其實這時正是孩子語文學習能力的爆發期,如果此時孩子可以聲情並茂的朗讀文章,並且發自內心的愛上閱讀,那麼在以後的學習中,他的理解力知識面,都可以支撐他的學習興趣和目標。愛讀書,內在豐富的人,總是比常人有更多的見識和追求。
小學階段和書成為好朋友,父母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
此時是孩子的理性邏輯思維成長的黃金期。但是這個時期的孩子,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有著極大的變化,一旦沒有適應好,都可能帶來問題。
你通常會發現。初中的數學,幾何,物理,化學,對於有些開竅的孩子來說就很容易取得好的成績,而對於另一些人費盡心思都不得要領。
初二的教學內容和以前相比有一個顯著的變化,就是思維方式由「形象思維」為主,變成了「抽象思維(邏輯思維)」為主。
不少學生在小學時期就已經種下了「初二分化」的種子。學生的「思維準備」在小學沒能做好,到了中學仍然按小學的思維方式去學習和思考,如:學習方式屬於死記硬背的、憑「小聰明」、知識面很窄等,當然學習會變得很吃力,於是就被分化下來了。
這種類型的分化不是「智力分化」,但會造成「智力分化」。不是學生不聰明,而是視野太窄,思考問題的方式和習慣出了問題。學習的實質並不在於知識量,而在於學習過程中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對知識的簡單應用是「淺層次思維」,進行抽象邏輯思維是「深層次思維」。
初二是厭學情緒的高發期
很多家長不明白,孩子在小學時很聽話,作業按時完成,為什麼到了初二,就像變了個人,不僅討厭學習、寫作業,而且對家長也表現出強烈的反抗情緒。
其實,開始厭學,表明他已經開始思考學習的意義了。低年級的時候,孩子的獨立思維還沒有形成,會更多的依賴老師和家長,認為老師和家長說的話都是對的,都應該聽。升入初二以後,思維能力開始快速發展,並且有了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遇到問題的時候,他們不再想先問爸媽怎麼辦,而是他自己想:這件事為什麼會這樣?我該怎麼辦?
放在學習上就變成了:我為什麼要學習?
所以初二的孩子是邏輯思維和思想發展重要期,此時的過渡不僅影響他的學習能力也決定他的人生方向。
2歲,9歲,14歲。幼兒時的記憶力,兒童期的閱讀理解力,還有青春期的邏輯思維能力,這三個黃金學習期孩子都開竅了,學霸之路將無法阻攔。
我是言物行格,喜歡分享點小技能的80後父母。微頭條【友聊】分享更多熱點觀點的作文材料,讓你在上學放學的路上,和孩子友好聊天,有料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