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李雲虹 法律與生活雜誌
人物介紹
常錚,中共黨員、北京衡寧律師事務所創始合伙人,北京市第十三次婦女代表大會代表,首屆「北京市十佳青年律師」,2012—2014年度北京市優秀律師,第十一屆北京市律師協會刑事訴訟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律師權益保障委員會副主任,第二屆北京市東城區律師協會理事。
熟悉「80後」律師常錚的人都知道,曾經她被自己的老師定位為「起點高,定位高,目標高,成長快,能力強」的專業刑辯女律師,而媒體常用「幸運者」加以概括。
如今,她與鞏志芳律師一同創建了北京衡寧律師事務所(以下簡稱衡寧所),用了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將其打造成法律人共同的「家」,並被媒體譽為京城的又一「網紅打卡地」。
常錚清楚自己跳出舒適圈的原因是:自己是一名開拓者——朝向自己的目標不停開拓、奔襲。
2020年12月12日上午,常錚律師接受了本刊的獨家訪談。
跨入職場的小幸運
常錚律師曾於2018年在《中國律師》雜誌上飽含深情地回顧了自己的從業經歷。在追憶流年、回首初心之時,她寫道:無論我們走得多遠,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無論我們走到多麼光輝的未來,都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
1999年,常錚第一次背起行囊,走出家門,來到西南政法大學求學。在青春的學習生活中,常錚兼修了法學和經濟學兩個學位。四年後,她選擇北上,考取了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師從許蘭亭教授,專攻刑事訴訟專業。
「三年間,在許蘭亭老師的指導下,我在研習刑事法律專業知識的同時,從一個個案例分析、一份份辯詞修改、一場場庭審觀摩中,感覺到刑事立法的發展,感受著刑辯律師的光榮職責,感悟出刑事法治的寶貴初心。」常錚表示。
2006年9月,全國第一家專業從事刑事辯護的律師事務所——北京市尚權律師事務所(以下簡稱尚權所)正式掛牌成立。此時,常錚正在面臨畢業後的職業選擇。在機緣巧合之下,受著名刑辯律師、尚權所創始人張青松的邀請,常錚於同年10月義無反顧地加入尚權所,成為該所創始成員之一,正式開啟了自己專業刑事辯護之路。
回顧當初的這一抉擇,常錚表示,「只做刑辯,並非因為事先有多麼完美的職業規劃。其實,深埋在心靈中的『初心』,才是最為深沉和持久的動力。正是這股由來已久又源源不斷的動力,令我在專業刑事辯護的道路上歷經風雨、堅守如初」。
在順利拿到律師執業證後的第三年,常錚成為尚權所的執行主任。2014年,她榮升為尚權所主任。三年後,她卸任尚權所主任一職。
那些年,常錚代理過很多重大疑難案件。「江西打黑第一案」不僅是常錚代理的第一起案件,並讓她直觀地感受到——只有法庭,才能讓她成為一名真正的律師。在辦理「打工女溺嬰案」這一法律援助案件時,她真切地感受到刑辯律師的最大價值在於:保障無罪的人免受刑事追訴,保障有罪的人罪責刑相適應。
通過代理在全國有重大影響的案件,常錚更是深刻意識到:最大限度地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讓每一個當事人在具體的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是刑辯律師的基本職責,也是刑事辯護的價值所在。
在被媒體譽為「幸運」的職業抉擇的裹挾之下,常錚也付出了常人無法想像的艱辛。某年的年末,常錚去山東某法院參與訴訟。臨近春節,購票緊張。待案件庭審結束後,從該地回京的飛機票、火車票都買不到了。最後,她只能坐大巴車回北京。「當時,大巴車有上下通鋪,我們坐在最後一排,4個人睡一個通鋪。」常錚說。
儘管如此,常錚沒有放棄前進的步伐,她不忘初心地在刑事辯護這條路上持續向前奔跑著。
重歸校園的艱難抉擇
常錚
2017年,對於常錚而言,是一個充滿不確定與糾結的一年。通過對刑事辯護行業的細緻研究以及對個人成長的深層次思考,常錚作出了人生中的一大抉擇:重新回到中國政法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常錚用「千秋邈矣獨留我,百戰歸來再讀書」來概括自己的心情。「那時,我也感覺自己遇到了職業的瓶頸期,需要進行法律專業知識的充電」,她表示,「我的實務經驗很豐富,如果能再加強理論方面的學習,未來可能會有助於自己更好地發展」。
在讀博期間,常錚幸運地參與到導師樊崇義教授關於值班律師的試點調研工作中。通過多次到全國各地進行調研,她對值班律師制度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和認識,並在調研的基礎上提出,調整值班律師的定位及其在偵查階段的功能,推動值班律師向法律援助律師的轉化,進行法律援助服務的分級等建議。
常錚介紹稱,201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授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在部分地區開展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試點工作的決定》中,首次提出建立法律援助值班律師制度。
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以下簡稱「兩高三部」)《關於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的意見》《關於在部分地區開展刑事案件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工作的辦法》中有關於值班律師的規定。
2017年,「兩高三部」《關於辦理刑事案件嚴格排除非法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中再次提到值班律師;同年,「兩高三部」《關於開展法律援助值班律師工作的意見》中對值班律師作出系統性規定。
2018年,我國《刑事訴訟法(修正案)》將值班律師制度寫入法律,成為一大亮點。但是,其對值班律師的規定並不是特別清晰,關於值班律師的定位等問題比較模糊。
根據調研及辦案的實踐,常錚認為,目前,我國值班律師的數量不夠。如何調動更多的社會律師,特別是資深的專業律師參與法律援助,是需要解決的問題,這也是提升法律援助案件質量的方法。
十餘年的專業刑辯經歷讓常錚的角色有了諸多改變,從執業律師到律所管理者,從行業協會的親歷者到博士生。無論角色如何轉換,常錚清楚,律師不僅要對當事人負責,還肩負著對行業、對社會、對國家法治建設的責任。我國依法治國重大方略的提出,涉及方方面面、各個領域。其中,刑事領域的改革尤為突出。作為一名刑辯律師,要積極為改革建言獻策,在國家法治建設中貢獻力量,這是其應有的職責與擔當。
創建律所的大勇氣
2019年8月18日,常錚與鞏志芳律師聯合創辦的衡寧所正式開門辦公。當被問及為何要創辦嶄新的律師事務所時,常錚說出了壓在心底多年的一個困惑:「在完全沒有依靠的情況下,我能做到什麼程度?」
正如眾人所知的那樣,常錚的職業生涯有「幸運」二字鋪就的厚重底色,有「名校背景的加持,還有良師益友的指引」。但她想憑藉己力,打造一個有家的氛圍的律所。
帶著這個願景,常錚將夢想定格在了北京東城區交道口北二條胡同的一個四合院內,她將其稱為「衡寧小院」。衡,取平衡之意,寓意法律之平衡;寧,則有寧靜之意,尋求內心的平靜與安寧。
常錚說,他們著力將其打造成一家專業有實力、學術有建樹、家園有溫度、社會責任有擔當的高品位、共享型律師事務所。目前,衡寧所的成員大多是年輕的「80後」「90後」,甚至有實習生來此工作3個月後,選擇放棄報考公務員的計劃,留在衡寧所工作。
筆者發現,與其他律所不同的是,這裡沒有單間的辦公室,取而代之的是開放式的辦公區域,各位合伙人也沒有獨立辦公室。常錚表示,如此有意為之的目的是,讓「大家的交流不分層級,讓每個人的好點子都能隨時迸發」。
常錚表示,衡寧所的內部分工打破了傳統模式,按照工作流程進行切分,分成閱卷、會見、出庭三組,並根據律師的成長階段進行輪換。在一體化模式下,流程分工模式在前期需要閱歷豐富的律師做出很大的付出。
常錚說:「付出在前期是有必要的,這是戰略性的讓利。」待一年後,當實習律師走上正軌,業務推進的效率便會事半功倍。如此平等、開放、共享的理念,也許是「80後」新生代律師在律所管理中的一個新風尚。
作為一名黨員,常錚也非常注重律師事務所的黨建工作。在衡寧所成立之初,他們便成立了黨支部,堅持黨建促所建,定期開展黨員活動。在衡寧所有一面牆大小的黨員活動展示區,將黨支部的活動圖片予以展示。在2020年憲法日,包括常錚在內的全體黨員集體學習了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等文件。
對於未來,常錚也有自己的設想。「我會繼續保持對刑事辯護的熱情與鍾情,一如既往地在這條路上走下去,以更高的佔位、更寬的眼界、更多的行動,履行好一名刑辯律師的職責,在推動法治中國的建設中,踐行初心,貢獻力量。」常錚由衷地說。
本文載於《法律與生活》雜誌1月上刊
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責任編輯:丁傑群
二審編輯:趙曉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