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邊海的那邊,有一群東北口音的四川人

2020-12-16 視知TV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

近幾年來,你身邊的的東北人越來越多,他們佔領了海南和昌平,還一度試圖佔領巴黎。這種現象當然和近幾年的東北經濟下行有關。可早在幾十年前,老工業基地尚且領跑全國經濟的時候,東北人就已經開始成氣候地移民了,他們對這些地方的影響,今天的東北人恐怕做不到。

接下來你將看到:

●有一群四川人說的是東北話

●攀枝花是哪種方言島?

●只有東北話在攀枝花紮下了根

深刻理解mmp正確含義的東北籍值班編輯/張春鱉

有一群四川人說的是東北話

-+-

普通話中的「你要做什麼?」,在東北話中是「幹啥」,在四川話中是「搞哪樣」。而有一個地方的人會結合兩種方言,說的是「幹哪樣」。

這個地方就是四川省攀枝花市。在攀枝花,人們還會用東北口音說「扯火閃」這種地道的成都詞彙。

●攀枝花,因為總要比旁邊的樹長高一截,所以叫攀枝花

這種特有的方言,不管是東北人聽還是四川人聽,都多少會產生一些微妙的違和感。攀枝花方言是四川方言裡的一朵奇葩,它是一種東北-西南混合版方言。

出現如此獨特的現象,還得從攀枝花這座移民城市說起。

60年代,一大批東北工人響應國家號召,主動要求投身三線建設。光一個2.5萬人的楊家杖子礦務局(現已破產)就去了1300人,而且還是1700人申請要去,只有1300人通過了政審。

在平時,移民來的外省人和四川人交談時,會儘量地帶上一點四川話的色彩,比如模仿對方說「講啥子」,而四川人和外省人說話的時候,則儘量地避免使用不常見的方音和詞彙。

所以,在攀枝花通用的語言是一種融合了普通話、東北官話、西南官話的綜合語言。這樣的綜合語言再流傳出去,就會給四川其他地方的人留下奇怪的印象。

●攀枝花市區方言與哈爾濱話、成都話的對照表

雖然後來隨著省內移民的增加,東北移民在該市的比例已經被稀釋,但由於東北移民的歷史地位,東北話還是對這個西南城市造成了相當大的影響。

不僅僅是攀枝花,不少有移民歷史的地方都有本地人講外地話的現象。他們在一大片方言區裡就像一座孤島一樣,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

方言島。

攀枝花是哪種方言島?

在移民史上,並不常發生這種外地移民影響本地方言的現象,畢竟自發的移民作為遊勇散將,來到新城市之後,即使自己不受太大影響,其二代三代也肯定會被同化得渣都不剩。

但當這種移民是出自政治、軍事、工業等原因,就會因為成規模、成體系,而很容易對當地的語言造成很大的影響。

方言島最根本的特性是與周邊大本營的方言體系分離開來,同時它們多處於其他方言或語言的包圍之中,面積一般較小。方言島有填水成島、蓄水成島和隆起成島三種,其中填水成島是指移民攜帶自己的方言到達新住地,在當地其他方言或語言的包圍之中形成方言島。攀枝花的東北話方言島,就是這種情況。

●成都的洛帶古鎮就是一個四川官話區內的方言島

60年代,出於三線建設和資源開發的原因,攀枝花市陸陸續續接收了十二萬二千六百多的外省移民。其中最多的是遼寧人,近三萬,加上吉林省的五千九百多人、黑龍江省的二千九百多人,東北籍的移民共有三萬七千多人。

這些東北人雖然在數量上並沒有佔到大多數,但是高度集中。因為移民是按照行業來遷徙的,礦物局的過來了還是挖礦,冶金的還是來冶金。所以,攀枝花鋼鐵公司和攀枝花冶金礦山公司就成為了東北駐攀枝花辦事處。

只有東北話在攀枝花紮下了根

●建設攀枝花

攀枝花的東北工人都生活在高度自給自足的大院式廠區裡,單位不僅具有生產、管理、經營等專門職能,對工人的生活、工作、學習、醫療、養老等社會職能也全部包辦。上班後門上一把鎖,安全由單位保衛部門負責 ,子女送往單位辦的幼兒園或學校,老人多為單位離退休職工。

由於這些工廠還有自己的子弟學校,並且有著較好的教育資源,本地人也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去這些學校學習,東北話就進一步影響到了本地人。在東北籍教師比較多的學校裡,父母都不是東北人的少年兒童和一些年輕人,也會說東北話。

當然,除了東北人,也有其他地區的人也響應國家號召來到了攀枝花。第十九冶金建設公司有很多湖北人、天津人,他們大多在公交系統;上海人主要從事醫療衛生行業;幾百個北京人被派往此處當幹部;還有兩千多個成都人來到這片處女地經商。

所以如果你能在六七十年代去一趟攀枝花,就會得到這樣神奇的體驗:坐公交時乘務員用天津口音喊站;去政府部門辦事聽到一口京片子;在路邊吃碗麵,老闆娘熱情地給你澆上一勺巨辣無比的臊子;傍晚六點下班,成群的東北人從工廠裡湧出來。

●上世紀80年代的攀枝花工人

不過,由於其他地區來到攀枝花的人遠遠沒有東北人多,所以他們的口音已經慢慢地被同化,只有東北話還在攀枝花隱隱地出現。

當然,援建的也不僅只有攀枝花這一座城市。在三線建設中,東北人還去了貴州、湖南、甘肅。這些操著東北口音的工人、幹部、技術人員們,走到哪就在哪平地起高樓。很多要建設的地方都是荒郊野嶺,當時在那種地方建起工廠,相當於現在去城鄉結合部造個高檔寫字樓。在這片高檔區域裡,除了工廠,還有學校、醫院、食堂,比客家人的土樓更堅固。

而在這裡的東北人們,也經歷著和家鄉的人們相似的命運。80年代,三線建設漸漸停止,「該關停的就不要搬遷,能遷並的就不要遷建」。到了90年代,遠在三線的大院也迎來了洶湧的下崗潮。

參考資料:

1.《攀枝花市城市社區結構和移民文化研究》,李立功 李驚雷,攀枝花大學學報,2001.3

2.《攀枝花市城區現代漢語方言詞彙研究》,鄒吉輝 彭德惠 何永斌,攀枝花大學學報,2002.4

3.《四川省渡口市方言的現狀和未來》,梁德曼,方言,1985

4.《攀枝花:一座只有7戶本地人的移民城市》,新華網

5.《地緣、利益、關係網絡與三線工廠搬遷》胡悅晗,社會學研究,2013.11.20

6.《論方言島的形成和消亡——以吳徽語區為例》曹志耘,語言研究,2005.12.30

相關焦點

  • 在山的那邊海的那邊,有一群東北口音的四川人丨視知地圖炮
    接下來你將看到:●●有一群四川人說的是東北話有一群四川人說的是東北話攀枝花是哪種方言島?攀枝花是哪種方言島?● 攀枝花是哪種方言島?只有東北話在攀枝花紮下了根深刻理解mmp正確含義的東北籍值班編輯/張春鱉有一群四川人說的是東北話-+--+-普通話中的「你要做什麼?」,在東北話中是「幹啥」,在四川話中是「搞哪樣」。而有一個地方的人會結合兩種方言,說的是「幹哪樣」。這個地方就是四川省攀枝花市。
  • 在山的那邊,海的那邊——有一群香蕉喵
    譬如糰子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在另外一個星球上,在山的那邊,海的那邊,有一群香蕉喵。它們可愛又機靈,活潑又治癒。這部《香蕉喵 不可思議的夥伴們》是糰子無意間找到的,第一眼看到這個名字時,就認定了這是一部小清新的番,然後莫名的就點了進去。
  • 「在那山的那邊海的那邊,有一群兒童專崗」
    "在那山的那邊海的那邊有一群小專崗他們認真又細心,他們辛苦又低薪他們勤勤懇懇生活在那,兒童的服務站Ou...可憐的小專崗Ou...可憐的小專崗他們齊心合力開動腦筋,鬥敗了項目組他們全靠培訓相互來關心"有這麼一群人
  • 在那山的那邊海的那邊有一群「鍵盤俠」
    輸 在梧桐山邊 有一群鍵盤俠 在鍵盤的飛指傳神之間 舞動青春 令人嘆羨那高超的技藝 但是 這背後有著多少鮮為人知的故事 在這精彩瞬間的背後 又有那些你意想不到的故事呢? 這款神器 是通過專用鍵盤、專用編碼以及計算機 實現高速記錄語言 通過雙手的多指並擊鍵盤來完成 可以同時打出7個字 和人的說話是同步進行的
  • 在《山的那邊》,會是你想要看見的那一片海麼
    「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邊是什麼呢?媽媽給我說過:海哦,山那邊是海嗎?於是,懷著一種隱秘的想望有一天我終於爬上了那個山頂可是,我卻幾乎是哭著回來了——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 小雪日|在山的那邊,海的那邊,有……
    在山的那邊海的那邊 「兩千三百多年前,楚國小官,名染,遊走山林,發現一部族,苗。他們紡布織衣,用蠟繪花於布而染之,染出來的衣服青底白花,楚國聞之,大力培植,從此這項古老技藝告白於世間。
  • 「孩子們,山的那邊真的有海!」鄉村教師一條vlog感動網友
    這就是海,看看波瀾壯闊的大海。海和天是一色的,水天相接,看到了嗎?同學們,山的那邊不只有大山,還有海。老師沒有騙你們……」近日,一條記錄雲南鄉村教師李芳從邊境小學去往海南三亞參加「2019馬雲鄉村教師獎」頒獎典禮的VLOG衝上微博熱搜榜,眾多網友在觀看完視頻後表示自己「看哭了」。11日,視頻的拍攝者李芳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講述視頻背後的故事。
  • 孩子提出的問題值得認真思考:老師,山那邊為什麼是海?
    孩子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值得認真對待:老師,山那邊為什麼是海?在解決了「山」「海」這兩個意象的基本含義之後,還有些時間,我就讓同學自己提出問題。走到小王同學旁邊時,他舉手問了我一個問題:老師,山那邊為什麼是海?我一下子還反應不過來,愣了一下。小王同學見我沒有回答,又問了一句,為什麼是海,而不是別的什麼東西?我一下子語噎,不知道該如何回答。我只好老實回答,讓我想一想。然後,我在全班範圍內徵答:同學們,剛才小王同學問了我一個問題:山那邊為什麼是海?
  • 2020年第一個讓我淚崩的視頻,「山的那邊真的有大海」
    她一遍遍的說:「我要告訴孩子們,山的那邊真的有大海。」下飛機後的李芳老師在到達活動地點後,第一件事便跑去看她心心念念的大海。她興奮地跑著,直到那一望無際的大海展現在眼前。她激動地對著鏡頭說著:「同學們,老師來到三亞了,老師的背後就是一片大海。看到了嗎?這就是海,波瀾壯闊的大海,海天一色,水天相接。
  • 同學們,老師沒有騙你們,山的那邊不僅有山,真的有大海
    這就是海,看看波瀾壯闊的大海。海和天是一色的,水天相接,看到了嗎?」「老師告訴你們,山的那邊有大海,你們相信了嗎?這就是大海。」「同學們,山的那邊不只有大山,還有海。老師沒有騙你們,對吧?」「山的那邊,真的有海。」
  • 在山的那邊,有一群人,叫創業者
    他對CS一竅不通,但他,就像孟曉駿後來說的,他是那種關鍵時刻可以站出來承擔一切的人。他可以用自己倔強堅定的想法把一群人組織起來,用手蓋起一座堡壘。當然,如今的他,沒有人可以低估他的能力。除了逼逼和泡妞,高宇同尤其擅長發覺身邊的商機,或者很好的可以把其融入自己事業裡的想法。
  • 臺灣人看大陸:在海的那邊有我們的同胞手足
    中新網3月12日電 「在海那邊,有我們的同胞手足,在海那邊,在那片廣博開闊的土地上」,臺灣《旺報》刊載文章《在海那邊 有我們的歷史》,文章稱「那裡曾經開創過許多輝煌,結束過許多亂世,經歷過許多戰爭與屠殺,努力捱過許多蝗禍與饑荒」。
  • 在山的那邊海的那邊有一群「針灸師」 他們披星戴月做除溼
    在武夷山深處,有這樣一群90後「針灸師」。他們披星戴月行走在橋梁隧道之間。為隧道「扎針」除溼氣,給高鐵線路「刮痧」通經絡,這些都是他們的拿手絕活兒。今天,讓我們一起來揭秘這群「針灸師」的日常。  鑽進40公分洞裡「刮痧」,身材瘦小才能做「清道夫」  一般情況下,在兩條並列的鐵路鋼軌中間,有一條排水溝,水流在隧道口一分為二靠兩段直徑40公分的排水管下穿鐵軌排出。由於南方山區含水量大,水中雜質多,排水管極易發生堵塞,這就需要人鑽進去把堵塞物掏出來。
  • 《山的那邊》「比站的高更好的方式是走出去」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山,將自己困在山裡好奇著山外的生活。走出去才能知道外面的世界在文中他第一次問母親山外的世界,母親告訴他是海時,他就註定了要踏上尋找那片海的道路;當他一次次失望的質疑母親時,他就已經走上了探索山外世界的道路;當他找到那片海並知道山外不止海時,他的眼界就已經不再像當初一樣了……我還記得有一年高考題《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 》,我第一次感覺自己的人生有些空白
  • 在山的那邊海的那邊有一座伊根町!
    伊根只有62平方公裡的面積,卻有八成都被森林所蓋,雖不知山中能否聽見浪聲,但山林一定見證了它長久持續下來的傳統生活。町中以內陸河流「筒川」為中心,散布著農業用地;而漂亮的海岸線邊上分布的漁業集群,使伊根成為京都府屈指可數的漁業城鎮。平穩祥和的漁農業在伊根煙火不息,還在時間和智慧的延長中孕育出獨特的「舟屋」建築。
  • 龍泉新青年丨有風景的思政課:山的那邊、海的那邊有一群浙大人
    山,是龍泉堅實的脊梁,承載著一段段可歌可泣的紅色故事;海,是大陳島跳動的脈搏,奔湧著一代代墾荒者的青春熱血。過去的7月,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紅色尋蹤心向黨,青春礪行築信仰」暑期社會實踐團懷赤心,向山海,站在「重要窗口」前沿,講述中國故事。
  • 繪本世界裡有玄機,一起探尋《山那邊的秘密》
    英國著名動物學家、人類行為學家德斯蒙德.莫裡斯在《人類動物園》中指出,動物有兩種基本的探索行為:一種是「避災探索」,一種是「好奇探索」。人類是動物,當然也不例外。小朋友總是會問:「那裡有什麼?」一歲半的時候,開始對「消失」了的東西感興趣,喜歡捉迷藏。到了三四歲,他們又開始對藏著的、看不見的東西感興趣:「在那山的那邊、海的那邊,有什麼呢?」也好,她喜歡問,我喜歡講。
  • 在山的那邊,海的那邊,真的有一群藍精靈居住在高山上
    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其實還有一種人的膚色是藍色,很多人都覺得非常神奇,難道這些人和阿凡達是親戚嘛?這些藍種人可能就是阿凡達和藍精靈的原型,除了膚色是藍色以外,不管是外形還是頭髮以及身體上的機能都和我們人類是一樣的。
  • 海那邊:加拿大成為華人主要移居國家
    加拿大有來自全世界超過100個國家的大量移民,經過歲月的洗禮讓這個國家形成了獨特、獨立又相互融合的多元文化。這種和諧的社會氛圍也讓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更加快速、直接地融入到當地社會中。在加拿大,可以與不同膚色、不同民族甚至不同語言的人和諧共處。近年來,加拿大對移民的歡迎程度也在不斷上升。
  • 山那邊(知青回憶錄)
    山那邊(知青回憶錄) 圖文原創/清風曉月寒沙溪,靜靜地流淌。溪兩岸,星星點點的村莊,生活著世世代代淳樸的村民。他們被沙溪水哺育長大,深深地眷戀著這片土地。山那邊,如水墨畫般的山巒後面,有一個極小的自然村——上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