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一點適應集體生活的藝術

2020-12-16 學者悅讀

者:朱林興

日前,一位朋友給我說了一件事:今年夏天,他由組織安排上黃山休養,晚上被分派與一青年同住一個房間。兩人年齡,一個五十幾,一個二十多,本來,住在一起倒也無妨。只是這個青年朋友缺乏集體生活的常識。按規定,晚上十點熄燈睡覺,但他喜歡挑燈娛樂,常到深夜十二點以後才回房,房門弄得桌球響,燈泡敞亮,將別人從睡夢中驚醒。雖說是三伏天,但黃山晚上很陰涼,睡覺尚需蓋被。然而這位青年朋友偏開了冷空調睡覺,溫度調至十六七度,嗖嗖涼風讓同房者受不了,以致患了感冒。後來一打聽,同去的幾個青年都有類似情況。

這個問題看來有一定的普遍性,它反映了當前青年人對過集體生活缺乏必要的知識。集體生活也可稱為集體活動,參加者來自五湖四海,方方面面,年齡、性格、習慣、興趣、愛好等等存在很大差異。這就要求參加者遵循一定規則,「整體是個人擴大了的影子」(美.愛默生)。因此,要求各人發揚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的精神,方能保證集體生活正常而和諧地進行。古人云「非禮勿行,非禮勿聽」。「禮」就是規矩、準則、法規。古人還將集體生活中的「禮」提到「人道之極」的高度。這種說法一點也不過份。人是社會中的人,而不是陶淵明理想的「桃花源」中之人,「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因此,人在社會中生活,就自然要「循禮」,否則難免會失去為人之本。

青年人乃國之棟梁,現代化大業的接班人。良好的社會道德,自覺遵章守紀是革命接班人的必要條件。缺乏集體生活知識的青年人與之是格格不入的。在他們心目中,幾乎不存在為別人,為集體的空間。望天低吳夢,眼空無物。這就是說,他們缺乏一種情趣,一種責任感,即包括對周圍的人與物,對整個社會自覺進行合理調適的意識。而這種責任感是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唯有這種責任感,他們才能肩負起革命的重擔,將社會推向前進,「山河裝心田,百姓入腦海」,體恤百姓,知百姓疾苦,為百姓媒福祉。一位教育家說得好:「不懂得集體生活的人,是很難說有大出息的,在家大都不會孝敬父母,在社會往往是一匹自私自利的孤馬。」

記得解放後的一個相當長時期內,做父母的對第一天上學的子女囑託的一句話是:「出門要守規矩」;學校對學生上的第一課是「遵章守紀。」正是這種教育造就、培植了一大批具有良好道德素質的國家棟梁之材。

然而,這些年來,由於獨生子女「貴族」的形成,蜜糖代替了教育,遷就、護短,即使教育,也往往灌之以負面說教,諸如,「不要多管閒事,不要被人欺侮。」加上社會風氣低下,浮躁之氣盛行,才出現了一些青年人任性,自由散漫,乏於集體生活知識的現象。

任重而道遠。個體總是離不開群體而孤獨存在的。法國作家大仲馬在《三劍客》小說中說過:「全體為個人,個人為全體而存在。」青年人應該懂得這個常識,你要生活,要處世,就得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團結和睦。如果有人誤認為這是屈膝、妥協、投降。那麼,可以明確地回答:「非也!」「最高明的處世術不是妥協,而是適應」(德.吉姆梅爾)。適應團隊、適應環境,這是一門藝術,是青年人必須學到的一門藝術,切莫等閒視之。

偶讀巜後漢書.丁鴻傳》,見到他諫皇帝的幾句話:「夫壞崖破巖之水,源自涓涓;千云敞日之木,起於蔥青。禁微易則禁末者難,人莫不忽於微細,以致其大。」多麼樸素的哲理!希望青年人應從未來自己所肩負的重擔中注重、加強這方面的涵養;家長,尤其獨生子女的家長,要把對子女的愛深深埋在心中,不放鬆對愛子嬌女的教育,不要到深秋暮年無人照料時才想到這個問題。

當然,其它年齡段的人也不同程度地存在這個問題,都需要學一點適應集體生活的藝術。這裡就勿庸贅言了。

2019年11月6日於《苦樂齋》

作者簡介朱林興,中共上海市委黨校教授,曾任上海財經大學城市經濟研究室主任,上海經濟管理幹部學院教授,兼任市府決策諮詢專家,出版經濟類著作多部,喜歡文學,著有《桑穆隨筆》《桑穆散文》。

《新中國70年優秀文學文庫》在本公眾號購買,5折優惠。

相關焦點

  • 讓孩子提前適應集體生活
    這張引起蘇女士興趣的廣告,是一個關於如何培養孩子在大學成為學生幹部的培訓班,「現在大學不像以前那麼難考了,我不擔心孩子能不能考上的問題,倒是比較擔心她上大學之後的生活。」蘇女士告訴記者,她的女兒在昨天之前一直都被她照顧得很好,連衣服都沒自己洗過,她其實比較希望女兒能去外地念大學得到一些鍛鍊,但也擔心女兒從沒離開過家,缺少獨立生活能力。
  • 你真的適應集體生活嗎?
    集體生活是大多數大學生必須經歷的,集體生活可以說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有些剛上大學的小萌新能迅速地適應學習生活,卻對宿舍生活束手無策。他們不禁疑惑:高中也不是沒住過宿,也沒有出現什麼大問題啊,是大學舍友太難相處,還是我不合群?其實高中的住宿生活嚴格意義上來說不能算集體生活,只是把宿舍當作一個休息的地方,大部分精力都被學習佔據了。
  • 適應集體生活是一種能力
    今晚的主題很快轉到了住宿生活問題上,一個宿舍六個人,前段時間有一位已經覺得與這個宿舍的同學們習慣不同步,搬離了這間宿舍。娃呢,也漸漸發現作息上的區別。比如,娃有午睡的習慣,每天中午一定要睡一會兒的。而其他舍友則不同,不僅不午睡,晚上睡得也比較晚。推測這與初中時期的學習習慣是一樣的。
  • 怎樣適應學校集體生活呢,尤其是睡覺方面
    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我們還要能夠適應,任何的環境。有些同學。還沒進入新的環境,就會感覺不適應。這是很正常的。因為適應需要一個過程。和這個過程,就是提升自己的一個過程。我們不需要像別人一樣,我們只需要做自己。但是,在做自己的前提下,我們,還要需要一顆。努力的心。沒錯。當我們進入新的環境的時候。我們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這個環境是可以提升自己能力的。我們要在環境中磨練自己。這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 不適應集體生活 大一新生把寢室當成食堂
    對此,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團委李泉老師說:「新生不習慣在食堂吃飯,說明他們對集體生活還有些排斥,還不能馬上適應。我認為,新生進入大學後,應該努力克服自己的恐懼心理、積極主動地去適應集體生活,多和其他專業其他年級的學生接觸,這對他們以後的學習和生活都會有所幫助。」
  • 日本「菠菜原則」,教育不是培養精英,而是培養適應集體生活的人
    03.溝通公司同事工作遇到問題時,都會要找同事或者上司諮詢,以集體智慧予以解決,整個公司人與人之間相互幫助。以上就是「菠菜原則」,在日本大到上市公司,小到便利店,都都遵循這個原則。03教育是培養適應集體生活的人不管孩子是否優秀,等孩子長大後,肯定會面向社會,進入公司,進入團隊,他們需要遵守「菠菜原則」,「報告」、「聯絡
  • 幼兒新生入園篇:上幼兒園,如何讓孩子適應集體生活
    在這個季節,有一批二到三歲的寶寶,要勇敢地脫離父母的懷抱,來到幼兒園的大家庭中,開始適應集體生活。再過一個星期,就到了幼兒園開學的日子了,也是年輕媽媽們揪心的時刻。如何讓新入園的孩子儘快適應幼兒園的環境?這對母親和孩子都是一個嚴峻的考驗。媽媽們通過各種渠道交流經驗,幼兒園也在想方設法降低這種分離焦慮。"
  • 家長在育兒過程中,怎樣幫助孩子儘快適應集體生活?
    倩倩由原來在姥姥身邊,每時每刻都離不開老人無微不至的照顧,突然離開老人,到幾十名陌生的同齡孩子中過集體生活,這對她來說是很難立即適應的。像倩倩這樣一直在老人身邊受到個別細緻照顧而又突然轉到幼兒園的集體活動之中,這對孩子的要求是有一個很大距離的,至少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不適應:
  • 高一新生住宿後,以下三點須熟記,讓你快速適應集體生活
    離開學的時間越來越近了,應該為開學適當的做一些準備了,以下三點一定要熟記,會讓你快速融入集體生活。 一、培養自理能力 因為現在普遍大家的經濟條件都好了,很多學生在家裡就會被嬌生慣養,生活自理能力比較差,獨立能力也比較差,而且每個人和每個人的生活習慣都不太一樣,所以非常容易發生矛盾,其實多一點理解,多一點包容,宿舍生活會很和諧的,在沒開學前不斷培養自己的自理能力,開始自己的衣服自己洗,畢竟住校後爸媽不會陪著你幫你洗衣服,要比以前更加的勤奮
  • 高一新生開學第二天後情緒崩潰:內向型性格要怎樣適應集體生活
    那內向型性格能否適應集體生活?應該怎樣適應集體生活呢?既然性格無法改變,那內向型性格是不是就無法適應集體生活了呢?並不是。三、天生內向的人,怎樣適應集體生活天生內向的人,也可以既保留自我又適應集體。在TED 演講《內向性格的力量》中,Susan Cain曾分享過自己的故事:九歲時,她第一次參加了夏令營,母親給她帶了很多書。可是當她在夏令營拿出書準備看時,一個女孩對她說:你為什麼要表現得這麼老沉?輔導員也對她說:你應該表現得活潑一點。
  • 擔心寶寶入園後適應不了集體生活?家長可以提前這樣教
    所以,小張最近一直在擔心他入園後會適應不了集體生活。相信應該很多家長都有這種擔心,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想寶寶更好適應入園生活,家長可以怎麼做吧?1、教他如何與小夥伴相處寶寶之所以適應不了幼兒園的集體生活,很大一個原因是他和園裡其他的小夥伴相處得並不融洽。
  • 大一新生要如何才能快速適應大學生活?
    離開了學業繁忙的高三生活,走進人人嚮往的大學校園,大家都如何了呢?其實,很多學生離開了家長的照顧,獨自一個人遠離家鄉開始新的生活,難免會有一些不適應。那麼,大一新生要如何快速適應大學生活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 寶寶即將入園,教會他這8首童謠,提前適應集體生活
    相較於小朋友的歡呼雀躍,不適應、焦慮、擔憂的卻是各位寶爸寶媽。 之前更有寶爸送孩子上幼兒園自己卻哭鼻子的超有愛「糗事」! 爸爸媽媽們擔心實屬正常,畢竟孩子才剛剛3歲,且是第一次離開家庭開始集體生活,相比在家中一對一、二對一甚至是四對一的360°無死角貼身式照顧,班上少說二三十個孩子,老師顧此失彼在所難免
  • 俄學者的方法也許有助於幫助兒童適應校園集體生活
    莫斯科國立心理師範大學的學者們制定了一種有助於幫助兒童適應校園集體生活的獨特方法。學者們解釋說,數據統計分析有助於評定兒童的組織程度、行為符合場所要求的程度,並分析其個性特點對適應校園生活的影響。「在典型的校園適應失敗的後面,隱藏的是低成就感和不良行為——每個孩童都存在具體的個性化問題。假定的『二分』可能是由完全不同的原因引起的——不理解題目、作業速度低、情感不適或其它因素,其來源必須確定,以提供內行的幫助」,——達維多娃強調。
  • 孩子適應力差怎麼辦?學會讓他融入到集體,變得更加優秀
    孩子離開父母第一次融入到集體裡,有的孩子適應性強,有的孩子額則比較適應性差,適用性強的孩子家長自然不用擔心,但是適用差的孩子,家長心裏面無比苦惱,如何才能夠讓自己家的孩子更快地融入到集體裡,畢竟學校的教育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特別重要的環節。
  • 幼兒教育的核心是讓孩子適應有規律的集體作息
    育鄰夢學習成長的核心主線是從我走向我們,也就是從個體的我走向群體我們中的我,簡單的說學習成長就是逐步適應社會群居生活群體生活的基本要領就是適應有規律的集體性作息,因為家庭生活會因為各種原因造成孩子的作息不規律、沒有集體生活的群體氛圍、沒有同齡小夥伴一起遊戲協作等等。
  • 大學新生,如何快速適應新的大學生活環境
    大學生活將是一種全新的模式,要為自己的新角色做好充分的準備。適應新的生活環境  大學生活是集體生活,又是獨立生活,要樹立正確的生活觀念。但總的來說,社團活動會豐富你的校園生活,還會學到許多書本上沒有的東西。  另外,大一的聚會、聯誼特別多,一般都是些社團、同鄉會等,這些活動可以讓你更加了解大學生活,幫助你適應,也擴大你的交友圈。  其中,學長學姐能幫助你更好的成長,少走彎路。外地的學生可以利用大一的時候多出去走走,因為只有大一才有那麼多時間和心情。
  • 如何快速適應大學生活
    初入校門的大學新生會面臨生活環境、人際關係、理想目標等多方面的重大變化,許多人一時難以適應,心理矛盾加劇,學習缺乏動力,人際關係緊張,嚴重影響了自己的成長與進步。那麼,大學生怎樣才能儘快適應大學生活,早日完成由中學到大學的過渡呢? 1.
  • 父母如何幫助孩子儘快融入集體生活
    孩子不愛去幼兒園的因素很多,但是這都不能也應該成為孩子不去幼兒的藉口,父母面對這種情況也應該有所準備,儘快的幫孩子融入集體的生活。其實幼兒園可以說是一些小型的團體,為孩子正式上學打下基礎。   2、習慣上的不適應。   幼兒在家庭中自由散漫慣了,各有各的生活習慣和作息規律,到了幼兒園,要遵守統一的規則紀律,這種習慣上的衝擊使幼兒感到極大的不適應,從而產生不願上幼兒園的牴觸情緒。   3、能力上的壓力感。
  • 這個年齡上幼兒園,適應集體生活更容易
    孩子年齡過早或過晚上幼兒園都是沒有什麼好處的,通常三歲的孩子上幼兒園是比較合適的,因為三歲的孩子已經具備一定的自理能力,也可以聽懂日常生活的對話,同時也可以簡單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要求,這樣更有助於與其他小朋友和老師交流,讓孩子更加快速地融入集體中,不會被小朋友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