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林興
日前,一位朋友給我說了一件事:今年夏天,他由組織安排上黃山休養,晚上被分派與一青年同住一個房間。兩人年齡,一個五十幾,一個二十多,本來,住在一起倒也無妨。只是這個青年朋友缺乏集體生活的常識。按規定,晚上十點熄燈睡覺,但他喜歡挑燈娛樂,常到深夜十二點以後才回房,房門弄得桌球響,燈泡敞亮,將別人從睡夢中驚醒。雖說是三伏天,但黃山晚上很陰涼,睡覺尚需蓋被。然而這位青年朋友偏開了冷空調睡覺,溫度調至十六七度,嗖嗖涼風讓同房者受不了,以致患了感冒。後來一打聽,同去的幾個青年都有類似情況。
這個問題看來有一定的普遍性,它反映了當前青年人對過集體生活缺乏必要的知識。集體生活也可稱為集體活動,參加者來自五湖四海,方方面面,年齡、性格、習慣、興趣、愛好等等存在很大差異。這就要求參加者遵循一定規則,「整體是個人擴大了的影子」(美.愛默生)。因此,要求各人發揚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的精神,方能保證集體生活正常而和諧地進行。古人云「非禮勿行,非禮勿聽」。「禮」就是規矩、準則、法規。古人還將集體生活中的「禮」提到「人道之極」的高度。這種說法一點也不過份。人是社會中的人,而不是陶淵明理想的「桃花源」中之人,「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因此,人在社會中生活,就自然要「循禮」,否則難免會失去為人之本。
青年人乃國之棟梁,現代化大業的接班人。良好的社會道德,自覺遵章守紀是革命接班人的必要條件。缺乏集體生活知識的青年人與之是格格不入的。在他們心目中,幾乎不存在為別人,為集體的空間。望天低吳夢,眼空無物。這就是說,他們缺乏一種情趣,一種責任感,即包括對周圍的人與物,對整個社會自覺進行合理調適的意識。而這種責任感是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唯有這種責任感,他們才能肩負起革命的重擔,將社會推向前進,「山河裝心田,百姓入腦海」,體恤百姓,知百姓疾苦,為百姓媒福祉。一位教育家說得好:「不懂得集體生活的人,是很難說有大出息的,在家大都不會孝敬父母,在社會往往是一匹自私自利的孤馬。」
記得解放後的一個相當長時期內,做父母的對第一天上學的子女囑託的一句話是:「出門要守規矩」;學校對學生上的第一課是「遵章守紀。」正是這種教育造就、培植了一大批具有良好道德素質的國家棟梁之材。
然而,這些年來,由於獨生子女「貴族」的形成,蜜糖代替了教育,遷就、護短,即使教育,也往往灌之以負面說教,諸如,「不要多管閒事,不要被人欺侮。」加上社會風氣低下,浮躁之氣盛行,才出現了一些青年人任性,自由散漫,乏於集體生活知識的現象。
任重而道遠。個體總是離不開群體而孤獨存在的。法國作家大仲馬在《三劍客》小說中說過:「全體為個人,個人為全體而存在。」青年人應該懂得這個常識,你要生活,要處世,就得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團結和睦。如果有人誤認為這是屈膝、妥協、投降。那麼,可以明確地回答:「非也!」「最高明的處世術不是妥協,而是適應」(德.吉姆梅爾)。適應團隊、適應環境,這是一門藝術,是青年人必須學到的一門藝術,切莫等閒視之。
偶讀巜後漢書.丁鴻傳》,見到他諫皇帝的幾句話:「夫壞崖破巖之水,源自涓涓;千云敞日之木,起於蔥青。禁微易則禁末者難,人莫不忽於微細,以致其大。」多麼樸素的哲理!希望青年人應從未來自己所肩負的重擔中注重、加強這方面的涵養;家長,尤其獨生子女的家長,要把對子女的愛深深埋在心中,不放鬆對愛子嬌女的教育,不要到深秋暮年無人照料時才想到這個問題。
當然,其它年齡段的人也不同程度地存在這個問題,都需要學一點適應集體生活的藝術。這裡就勿庸贅言了。
2019年11月6日於《苦樂齋》
【作者簡介】朱林興,中共上海市委黨校教授,曾任上海財經大學城市經濟研究室主任,上海經濟管理幹部學院教授,兼任市府決策諮詢專家,出版經濟類著作多部,喜歡文學,著有《桑穆隨筆》《桑穆散文》。
《新中國70年優秀文學文庫》在本公眾號購買,5折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