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秋季新學期開學,都會出現新的一批家長抱怨的聲音,其中聲浪最大,口徑比較統一的,還是集中在家長批改作業上。
開學的蜜月期,孩子期待,老師積極,家長也興奮,差不多每個新的班級,都是其樂融融的場面,再加上很多家長一開始擔心孩子不適應,或者落後於人,開學的前一個星期,即使老師不提醒,家長們也會「熱心」地關注孩子在學校的學習和生活的。
可是過不了多久,家長們就回過味來了,為什麼我的熱心漸漸地變成了我的義務(任務)了?
書面作業要檢查批改,背誦的古詩詞,家長要逐字逐句教孩子背熟,其他的視頻作業家長要陪著孩子打卡上傳……
這些作業幾乎都有家長的參與,而老師僅僅在第二天檢查一下孩子作業的完成情況而已。這還了得?這不是本末倒置了嗎。
然而,又沒有幾個家長在新學期一開始就質疑老師,即使有怨氣也是暫且忍耐,也有不忿的家長,乾脆陽奉陰違,或者「消極怠工」,但是,他們馬上就受到了懲罰:
老師會在班級群點名(或者不點名)批評家長:「有些家長輔導孩子的作業不認真、不負責,孩子的作業經常出現錯誤。」「自己的孩子家長都不上心,怎麼好意思要求別人上心呢?」聽了這些,家長更迷惑了,「什麼時候開始,檢查批改作業,成了家長的義務了?」
於是,有家長留言給我:如果家長都把老師批改作業的事情代勞了,老師只需要在打卡的作業上批閱,寫上日期。那麼老師如何通過孩子的作業情況來檢測孩子每天的所學,孩子是否都能聽懂課堂內容,孩子出現的錯誤是個別的,還是普遍性的?
想必,有次疑問的家長不在少數,作為資深老家長,也私下問過幾位業內的老師,我可以「不負責任地告訴你」,老師真的不需要了解這些。
初聽這些,是不是很崩潰?那我一點點分析給你聽。
一、 古詩詞背誦。我之所以把這個放第一個來分析,就是因為這個簡單易懂。試想一下,老師要的結果是什麼?不就是會背嗎?沒要求孩子理解吧?所以,孩子只要會背,背得熟練,發音標準,關鍵字詞不會寫錯,這就可以了。
難不成老師還要每個都了解一下,孩子是通過什麼方式背下來的,用了多長時間,遇到哪些問題嗎?這些問題,老師可以了解,但不是必須要了解,真要一個個解決,也浪費時間和精力。
二、 數學口算。一樣的道理,一年級甚至都還沒接觸乘法口訣,所以,老師要的就是孩子反覆練習,要求速度和正確率。
說白了,同樣追求的是一個結果(或者說是效果),至於誰基礎好,掌握得快,誰基礎差,差錯率高,真的有必要都了解嗎?不管你快還是慢,老師的要求,都是要在一定時間內,把這些都練得滾瓜爛熟,張口就來。這些,不是一節課就能完成的,需要的,就是日復一日地練習。一天一兩頁口算,就可以了。算錯了重新錯,沒什麼可以解釋的。
三、 語文作業,其實也是這樣的情況,還是要抄寫,背誦,有問題的,老師會標註出來,讓孩子回家反覆練習。不同的是,在語文作業上,老師會總結一些問題,提一些建議,讓家長注意的。同樣的,要的就是家長監督,「其中並沒有什麼技巧,告訴你怎樣寫是對,怎樣寫是錯,就行了。沒有什麼理由。」
四、 第四項,就是一些陪伴類的或者需要家長協助的作業了,這類的作業,本身孩子就無法獨立完成,要求家長參與就更是無可厚非了。
小學低年級的知識點,本身就簡單,絕大部分的家長(包括孩子的爺爺奶奶)都是可以輔導的,沒有什麼知識含量和技巧,說白了,就是機械的、需要反覆訓練和死記硬背的東西,這些東西,你讓老師掌握什麼動態呢?
或者說,這些老師也可以了解,但是,經過家長過濾一遍之後,真正存在問題的孩子,就很少很少了,老師再來解決,就容易很多。
「要是所有孩子的作業,都需要老師去監督、引導、批改,老師根本做不了。」你可以想想,你每天輔導孩子作業花多少時間?那還是一個孩子,都過所有孩子的問題,都交給老師,老師能解決嗎?
這件事,可以說是老師的私心,也可以說是無奈之舉。
真正可怕的,是這種風氣和現象向更高年級蔓延和推廣,曾經有一兩位家長跟我說過同樣的事情,老師告訴他們,孩子的基礎差,跟不上課,要家長重視一下,想辦法解決,「能補的家長補,不能補的,報課外班。」「老師要管那麼多學生,不可能事事都照顧到你,也不希望你拖了班級的後腿。」
你看,一旦老師嘗到了甜頭,但凡孩子成績不好,「逼一逼家長就可以了」,「他們總會想到辦法讓孩子補課的。」「除非家長先放棄了自己的孩子。」
這才是家長真正恐懼的所在。
對此,你是怎樣理解的呢?歡迎留下您的精彩評論。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