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家長批改作業」這一話題引發熱議
「批改作業」這件小事,成了「大事」
學生作業家長改,到底該不該?
一起來看看家長怎麼想
聽聽老師怎麼說
11月18日,記者隨機採訪了多名學生家長及小學教師,針對家長批改學生作業這一現象,大家有話說——
家長有話說:
大多數家長表示,對批改作業不理解
「我孩子今年讀三年級,有時候會批改一下他的作業。工作不忙的時候幫孩子批改下還好,可以參與到他們的成長過程,知道他們哪方面比較薄弱。忙的時候就很頭疼,特別還要家長批改完及時發給老師之類的,趕不上會被老師一直催。」市民陳女士認為,家長可以查看作業完沒完成,或放學回家後督促孩子完成作業,畢竟自己的孩子,關注是理所應當的。至於批改,應當由老師完成。
「我覺得這樣的現象並不好,首先這本來就是老師的責任與義務。很多父母沒有什麼文化,根本就教不來。」市民周女士表示,如果說要讓家長參與孩子的成長,並不是靠批改作業來實現的。參與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親子活動、課外拓展等等。如果孩子在回家之前就完成了老師布置的作業,回家以後家長可以陪伴孩子一起看課外書、學習書法等,這樣利於孩子成長。「其實很多家長也就是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按時提交以後就鬆了一口氣,根本就沒有達到學習的效果。」
「以前我們讀書的時候,家長都不怎麼操心我們的作業,現在的家長壓力大啊!」市民吳女士告訴記者,家長很多時候根本講不到重點,批改作業的意義並不大。「小學放學時間很早,完全可以把放學時間調一調,留一節時間給孩子寫作業,老師幫著講解,家長在孩子放學後再幫著檢查一下,這樣大家都輕鬆一點。」
老師有話說:
老師表示,低年級與高年級要區別對待
「我覺得,其實這個要看教學的需要,像語文這個學科,作業多、種類繁,高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自制力,相對來說,並不太需要家長批改作業。但是低年級的學生,相對來說並沒有太多的自主能力,很多時候就會需要家長參與到批改作業的行列。」小學語文教師王老師表示,家長批改學生作業,可以讓家長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動態,及時發現孩子學習過程中的問題,也可以幫助督促孩子學習。
「我認為家長批改學生作業,並不是一個必須要做的事情,而是一個學校教育的補充方式。」小學數學教師孫老師告訴記者,自己從教20餘年,很少要求家長批改作業,而是要求家長督促孩子完成作業。「我平常不會布置很多作業,有時會鼓勵孩子們互相批改作業,這樣可以提高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也能達到良好的複習效果。」孫老師表示,作業是反映孩子們的學習情況,如果讓家長批改作業,老師是無法從中了解學生學習存在的問題,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也無從得知,這樣,下一階段的教學也無從下手。
「我基本上是不需要家長來批改學生作業的,因為英語的特性,很多時候作業的批改都是我自己來完成。但是也需要家長的配合,尤其是聽、讀這方面,很多時候就需要家長陪著孩子一起聽、讀,養成一個很好的學習習慣。」小學英語教師趙老師表示。
「我教的是數學學科,一般家庭作業量不太多,基本是老師自己批改的,這樣學生哪些內容沒有掌握好,就可以一目了然,課上可以針對性的糾錯講評。」小學數學教師李老師表示,並不建議由家長批改學生作業,「像我班上留守兒童較多,家長的文化程度參差不齊,家長批改作業的話,一方面增加家長的負擔,另一方面家長批改完之後不能很好的反映學生的掌握情況。除非有個別孩子作業習慣不好,經常拖沓,這樣的話就會聯繫家長在家多督促。」
「我們農村學校還不存在家長批改學生作業這個問題。畢竟這裡大多數都是留守兒童,監護人大多是種地做工的老人,一二年級還好點,到了三年級作業都比較靈活。」小學語文教師劉老師認為,家長有必要通過檢查作業等方式去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老師這樣做的目的並不是單純的為自己減負,更多的是希望家校一起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來。從長遠來說,家庭的陪伴與教育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生的作業家長要不要改?
老師為什麼讓家長批改作業?
家長、老師如何當好「教育合伙人」?
對此,你怎麼看?
歡迎下方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