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罷李白的一首詩,我們就會擁有一種天馬行空的感覺;讀罷李白的十首詩,我們就會產生浪漫主義的想像;讀罷李白的一百首詩,我們就會有返璞歸真的思考。
李白的詩歌稱得上是天才詩,我國幾千年的歷史只出了一個李白,除了杜甫之外無人能與之比肩,我等只能對其仰望,高山仰止,「白也詩無敵」。李白能夠寫出高妙的詩篇,來自於兩方面原因,其一是讀萬卷書,其二是行萬裡路,也就是王陽明所說的知行合一。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很難。時代不同了,現代人儘管可以讀萬卷書,未必能夠行得萬裡路。現代人追求的是金山銀山,早已忘記了綠水青山。自然環境改變了,壯麗的河山可遇不可求,今人很難超越李白了,甚至永遠不可能超越。
讀完李白的所有詩篇,我們會發現李白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遊山玩水,其在《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寫到「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第二重境界是建功立業,其在《永王東巡歌》寫到「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第三重境界是功成身退,其在《當塗趙炎少府粉圖山水歌》寫到「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殺人」。
縱觀李白的一生,雖然活得瀟瀟灑灑,但一直壯志難酬,多數時間都處於第一境界,被迫隱居,不得已遊山玩水,經常借酒消愁,他內心深處是多麼渴望建功立業啊!李白一生之中有兩個偶像,第一個偶像是謝安,第二個偶像是謝靈運,兩個人都姓謝。李白在遊玩的時候就想起了謝靈運,在雄心勃勃的時候就想起了謝安。現結合李白的兩首《永王東巡歌》稍微分析一下李白。
永王東巡歌,其二
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
永遠東巡歌,其十一
試借君王玉馬鞭,指揮戎虜坐瓊筵。
南風一掃胡塵靜,西入長安到日邊。
李白在安史之亂後,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後世大多都在批判李白,批判李白不懂政治,不了解天下大勢,不該趟這趟渾水。說的都非常對,畢竟永王最終失敗了,李白也差一點把命給搭進去。好在上天保佑,流放夜郎的途中遇到天下大赦。
這兩首七絕恰巧表現了李白的政治理想,其二表現了極其渴望建立功業,其十一表現了建功立業以及統一大業後的功成身退。
其二開頭兩句描寫了叛軍非常多,而且很兇,人民紛紛逃竄。氣氛寫得越緊張,越能顯現出李白的鎮定從容,「談笑靜胡沙」,淡笑間叛軍已灰飛煙滅。後兩句詩寫得極其含蓄,李白把自己比喻成了東山再起的謝安,要像謝安一樣「挽狂瀾於既倒」。
其十一前兩句描寫了卓越的指揮才能,風格豪邁,贏得一場戰爭簡直輕而易舉。後兩句描寫了一統天下之後,功成身退。出將入相併不是李白的本意,其最高理想是「忽復乘舟到日邊」,泛舟滄海,逍遙自在。
理想是豐滿的,現實卻很殘酷。李白又一次失敗了,李白根本就不是輔佐君王的棟梁之才,亦不能徵戰沙場指揮千軍萬馬,他只適合寫詩,是千年一遇的詩才,歷史早已蓋棺定論。李白豐富的想像在黑暗的社會裡四處碰壁,政治抱負難以實現,而詩歌卻非常受歡迎。
李白雖然是人生的失敗者,但卻是詩歌的至尊王者,「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李白是一個光明磊落的人,一個浪漫天真的人,詩歌如同日月一樣,照亮著生命的光輝!「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返璞歸真才是人類的最終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