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城市行政區劃調整的熱浪中,最特殊的要數吉林省長春市——經國務院批覆同意,將原由四平市代管的縣級公主嶺市改由長春市代管。
除長春外,其餘城市都著眼於在自己轄區範圍內撤縣設區,唯有長春,通過合併周邊地區實現擴容,成為全國省會城市中面積第三、人口850萬的特大城市。
強勢擴容之後,長春和瀋陽經濟體量的差距進一步縮小,有觀點認為,被寄予厚望的「大長春」或將超過瀋陽,帶動吉林甚至東北地區振興。
手握新牌,長春對陣瀋陽,究竟勝算幾何?
長春城市風光。長春市委組織部供圖
「合體」早有伏筆
對於此次二城合體,很多人都不意外。究其原因,兩地在過往的互動中已埋下伏筆。
2005年6月,吉林省決定將公主嶺市範家屯鎮的方正、泡子沿、盛家3個村(範家屯經濟開發區)整建制劃歸長春市管轄,建立長春汽車產業開發區。
2018年8月,吉林省委、省政府出臺《關於進一步優化區域協調發展空間布局的意見》,長春公主嶺同城化協同發展作為重要組成部分,納入了吉林省發展戰略。
2019年吉林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加快長春—公主嶺同城化協同發展步伐,圍繞構建高效合理的空間格局,探索區域整體協調聯動的發展模式。
2020年吉林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發揮「長春現代化都市圈」輻射帶動作用。此外,報告還提到加快長吉一體化、長春公主嶺同城化協同發展,統籌推進基礎設施配套、產業招商、項目布局。
兩地互動頻繁已久,又有省級層面「牽橋引線」,這讓外界看來,長春抱得「公主」歸是水到渠成。
不過,不少人心中仍有一個問號:既然兩城已經如此「親密」,為何還要在行政區劃層面「大動幹戈」?
據了解,對有著「新中國汽車工業搖籃」之稱的長春而言,汽車產業地位顯而易見,而位於長春西南部的汽車經濟技術開發區,正好緊鄰公主嶺。
在遼寧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湯吉軍看來,此次長春市行政區劃調整主要是為了解決一汽及汽車零部件製造發展空間不足的問題。
湯吉軍向中國城市報記者表示,近年來,因為緊鄰位於長春西南部的汽車經濟技術開發區,公主嶺市得益於區位優勢承接了長春汽車產業空間擴展和產業配套部分項目,但由於行政建制因素,還存在巨大提升空間。
「合體」後,兩地相較之前還會發生哪些變化?
「總體上看,此次長春市行政區劃調整會對當地經濟發展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湯吉軍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長春市代管的縣級公主嶺市,將在基礎設施建設、城市統一規劃、傾斜優惠政策等方面獲得更有力支持。
他舉例稱,單從政策層面來講,公主嶺市會享受新的政策待遇,其公共設施、財政、社會保障制度、公共服務制度可能會按照新的標準進行新的設定。
重回同一起跑線
此前在東北地區,瀋陽的風頭顯然要比長春更勝一籌。回顧歷史,「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曾是瀋陽驕傲的資本;如今,在不少城市榜單中,瀋陽都以新一線城市的身份出現。
在國家批覆的城市規劃定位層面,瀋陽是「東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長春則是「東北地區中心城市之一」。就城市定位來看,瀋陽要相對突出一些。
不過今年以來,長春有了要趕超的趨勢:4月,《中韓(長春)國際合作示範區總體方案》獲批,長春被委以重任。該合作示範區總面積512平方公裡,目標是「著力構建產業、科技、貿易、人文、環保等多領域開放合作格局」。
2個月過後,長春和公主嶺官宣,「合體」走向舞臺中央,不少民眾頓時沸騰了。原因在於,同樣是以重工業發展起家的老工業基地,同樣是曾經支援全國的「糧倉」,瀋陽和長春在GDP和人口規模等數據上,曾一度拉開距離。不過,長春有了公主嶺後,兩市似乎又回到了同樣的起跑線上。
鳴槍起跑,誰能更勝一籌?
從交通區位來看,瀋陽是我國重要的鐵路樞紐之一,是全國「四縱四橫」高鐵網絡的東北交匯樞紐。同時,瀋陽桃仙國際機場也是全國八大區域樞紐機場之一。此外,作為環渤海地區重要的港口,瀋陽經濟區的營口港也是東北地區最大的貨物運輸港。
記者通過對比旅客運輸量、貨物吞吐量、國際航線數量等數據發現,瀋陽交出的成績單,要比長春優異。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日前,吉林省委常委第19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吉林省新基建「761」工程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其中提到,推進長春龍嘉機場三期擴建進程。
而在產業結構方面,雖然目前長春市產業結構相對單一,但不少人仍看好長春發展的潛力。《方案》提到,新基建「761」工程計劃實施項目2188個,總投資10962億元。
「暗戰」再度來襲?
在中心城市引領作用日益凸顯的背景下,作為中心城市中的中心,國家級中心城市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目前我國已批覆的國家中心城市一共有9個,華北有北京、天津、鄭州,華東有上海,華南有廣州,華中有武漢,西南有重慶和成都,西北有西安,唯獨東北空缺。
實際上,自2018年起,瀋陽提出「積極推動瀋陽創建國家中心城市」。而後,瀋陽對於拿下國家中心城市的熱情一直未減退。
2020年瀋陽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著力提升城市發展等級,加快推動瀋陽從區域中心城市向國家中心城市邁進,爭取早日納入國家中心城市體系,不斷開創振興發展新局面。
相較之下,長春就顯得低調很多,對國家中心城市爭奪的熱情僅停留在民間層面。
業內普遍認為,長春的擴容,無疑會給瀋陽造成競爭壓力,為國家中心城市的爭奪增加不確定因素。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牛鳳瑞分析稱,國家中心城市的牌子,本身就相當於給了一個城市較大的發展空間,有了這個「帽子」,意味著這個城市配置資源的能力和空間更大,對當地經濟的發展將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東北地區第一個國家中心城市最終會花落誰家?如今還未見苗頭。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有實力的兩座城市都在苦練內功,破舊立新,增強核心競爭力,努力扛起東北振興的使命擔當。
■作者:鄭新鈺 邢燦
■稿件編輯: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