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打擊孩子有危害,做個「會說話的父母」,讓寶寶重獲信心

2020-11-27 映雪育兒

曾經在一本書看到過:每一人都會有自卑沒有信心的一面,當受到打擊之後,之前所有的自信都會變成質疑。


大部分父母都有些望子成龍的思想,一旦孩子超出自己的預期,就會一頓吵罵打擊,這樣不僅不會讓寶寶進步,甚至還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沒有信心。


有很多父母會覺得,只有不斷的打罵,才能讓他越來越優秀,可事實卻完全相反。想要寶寶變優秀,父母教育方式真的很重要。

將命令轉變為請求

孩子的性格如何其實全靠父母的教育,孩子和父母長期生活在一起,難免會有些摩擦,這個時候大部分的父母卻選擇用吵罵來教育孩子,吵完後,父母的情緒是緩解了不少。


可孩子呢?孩子會變得越來越懷疑自己。與其這樣,為什麼不將命令的語氣轉變為請求呢,有時候換一種說話的語氣會好很多,孩子也會更容易接受。

將否定轉變為肯定

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孩子最怕的就是否定,自己滿心歡喜的想法到父母那裡卻換來了「你不行,不可以,不能這麼做」,父母越是否定,孩子越是達不到你的標準。


為什麼非要給孩子帶來一些負能量的東西呢?父母完全可以將「你不行」轉變為「你能行」,將「你做不到」轉變為「我相信你」,經過這樣教育的孩子才會越來越聰明。

將指責轉變為鼓勵

沒有人不愛聽鼓勵的話,孩子也是一樣。如果父母總是抓著孩子某一方面的錯誤一個勁的說,寶寶怎麼會變優秀呢,父母應多表揚孩子的優點,而不是一直在打擊孩子的短處。


比如說:孩子比較喜歡畫畫,卻畫的家裡亂七八糟的,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找到其中畫在紙上的那個畫,指著說這個畫畫的最好,並指出其它的畫都畫在了不該畫的地方。這樣的方式會讓孩子更明白自己的錯誤,也能更好的去改正。

將責罵轉變為「愛語」

成年人的世界裡從來沒有「輕鬆」,更何況是既要兼顧事業還要照顧家裡的媽媽們,平時的情緒是可以有的,但卻不能發洩在孩子身上。


很多媽媽心情不好,就會對孩子一頓指責,甚至會讓孩子以為媽媽不愛他。所以父母應該儘可能多使用一些「愛語」,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要知道,表達的重要性一點也不比行動少!

教育孩子是一段艱難的過程,父母應該給予孩子足夠的耐心,不要事事用爭吵來解決,我相信如果父母用以上四點來和孩子溝通,孩子一定會接受的!

相關焦點

  • 家庭教育|父母打擊孩子有危害,做個「會說話」的父母,讓孩子重獲自...
    02、不同其他人玩父母長時間的打擊,會讓孩子缺乏自信,從而導致不願意交朋友,覺得沒有人會願意和我這種缺點多的人在一起玩,久而久之就變得不合群。03、導致逆反心理4~6歲是孩子逆反的心理,而這種時候是最需要父母關心和陪伴,如果父母對孩子進行打擊,會讓孩子對父母產生敵對行為,導致越來越叛逆。
  • 當寶寶開口說話,父母別有三種行為,會逼著孩子退步
    導讀:當寶寶開口說話,父母別有三種行為,會逼著孩子退步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當寶寶開口說話,父母別有三種行為,會逼著孩子退步!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說話的方式,決定孩子聽話的程度,7招教你做個「會說話」的父母
    不懂得教育孩子的父母對待孩子就像對待自己的下屬一樣,一犯錯誤就會責怪孩子。家長常常責備孩子,一味否定孩子的想法,久而久之,就會使孩子和父母的關係越來越疏遠,孩子會變得不再願意和父母溝通,然後喪失自信,產生自卑的傾向,嚴重的會變得叛逆,甚至憎恨父母。
  • 做個「會說話」的父母,大人少些責怪,孩子多些自信
    他們總是會被家長責備,感覺自己做什麼都不對,一次次地被家長打擊,久而久之會變得更加膽小自卑。經常被責備的孩子會變得逃避父母。有些父母不管遇到什麼問題總喜歡現在自己的角度去責備孩子,當孩子不理時便開始嘮叨,直到最後,孩子只能用逃避來躲開父母的責備與嘮叨。
  • 父母說話的語氣決定了孩子的性格!丨父母必讀
    讓我們看看還能做些什麼。」父母冷靜的語氣和建設性的態度可以幫助孩子學會解決問題。將來,他們不會隨便生氣,也不會用撒謊來逃避責任,成為有教養的人。3.少否定,多肯定。比如孩子在牆上亂畫,父母就憤怒地指責道:「你怎麼能再在牆上畫畫呢?真是個不聽話的孩子!」
  • 孩子遲遲不會說話,危害大!如果愛孩子就要注意以下6點
    例如:你的孩子多大了才說話啊?你的孩子啥時候開始走路的?其中父母談論最多的是孩子的說話問題。&34;「我們家孩子8個月就會叫人了,比他哥哥厲害多了!」它可能的危害有:1.影響認知能力語言不僅是人類交流和信息傳遞的工具,也是思維和記憶的象徵。語言能力的缺乏會使孩子在學習和理解世界時缺乏一個強有力的工具。一步晚步步晚,要引起重視。
  • 孩子學說話,父母要裝傻,想讓孩子說話早,父母一定不要這樣做
    在孩子的成長路途中,走路和說話是父母最為關注的兩點,也是很多父母津津樂道的談資,誰家的孩子走路早,誰家的孩子說話早,誰家的孩子三四歲了說話還不清晰等等。雖然說每個孩子的花期不同,父母無需為孩子說話早晚焦慮憂心,但是說話早的孩子還是有很多規律可循的,有一部分原因是父母可以掌控的。
  • 寶寶說話口吃怎麼辦?找到原因,父母可以這樣做幫助寶寶
    寶寶說話口吃怎麼辦?找到原因,父母可以這樣做幫助寶寶語言交流是人們使用最廣泛的交流方式,口齒清晰可以更快、更有效地指導他人想表達的意思。影響口齒清晰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口吃,寶寶口吃,家長該怎麼辦?李女士的寶寶今年三歲了,在教孩子講話的時候,李女士總是會發現寶寶會反覆說幾句話,李女士擔心寶寶從小就會口吃,趕緊帶孩子去醫院檢查,醫生告訴李女士這是正常現象,在寶寶2到3歲期間,口吃不是真正的口吃,是學習語言期間的正常現象。這個年齡的嬰兒會出現口吃的現象。例如,重複聽得多的詞彙、音調,例如說話前長期思考,說幾個詞後再想一會兒等。
  • 寶寶不聽話,取決於父母怎麼跟他說話,這5種方式讓孩子秒變乖寶寶
    想要自己的寶寶變得懂事、乖巧、有主見,爸爸媽媽就應該和孩子們做朋友,毫無障礙的溝通交流。但是有很多家長發現,不管自己使出了什麼辦法,孩子都很難跟自己愉快的交流。這是為什麼呢? 為什麼孩子不願和爸爸媽媽交流?你有沒有想過,自己的語氣是否盛氣凌人?態度是否很強硬?如果你跟孩子說話就像上司對待下屬一樣,孩子理你才怪呢!
  • 寶寶說話晚,責任在父母?學會「3勤1懶」,寶寶早說話並不難
    在9個月左右的時候,二寶學會了第一個字,兩個老人才放下了心。但有時候孩子開口說話晚,很有可能是父母的問題。我同事家的孩子,2歲還只會說爸爸、媽媽。去醫院做了檢查之後,醫生給出的建議是:要多和孩子交流。因此,寶寶說話的時間晚責任不全在於父母,但想要寶寶早點說話卻離不開父母的引導。學會「3勤1懶」,寶寶早說話並不難。
  • 父母好好說話,孩子的人生才能開掛
    父母好好說話,才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很多父母都會有這樣的口頭禪:「你怎麼笨的跟豬一樣。」「我要不是為了你,我早就離婚了。」「你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我就打死你。」這是父母慣用的語言暴力,對父母來說,可能使隨口而出的一句氣話,卻在無形中狠狠傷害了孩子。一定要明白一個道理,父母好好說話,孩子的人生才能開掛。為人父母少說3句話,多做2件事,孩子會更優秀。
  • 別總在寶寶面前吵架,父母以為寶寶不會說話,但孩子卻有反應
    寶寶會變得急躁不安總在寶寶面前吵架,會讓寶寶變得特別的急躁,而且還會影響孩子的腦部發展,給孩子傳遞滿滿的負能量也是不好的,所以父母一定會不要以為寶寶還不會說話,也聽不懂大人說的話,其實吵架對寶寶的影響很大。
  • 寶寶說話晚?可能全「賴」父母,學會「3勤1懶」,寶寶說話快
    影響孩子說話有很多因素,像男孩普遍比女孩說話更晚,雙語家庭的寶寶也會更晚開口,但有的時候,寶寶說話晚,完全是父母的「鍋」。寶媽回想了一下,發現的確是這樣,這給了她啟發,回去之後她經常提問孩子,果然沒多久孩子就開口說話了,並且很快趕上了同齡小朋友,會說一些簡單的句子了。
  • 寶寶說話晚,責任在父母?學會「3勤1懶」,寶寶早說話並不難
    老一輩的人大多認為孩子說話越早越聰明,不僅我婆婆如此,我媽也是這樣。我家二寶的說話時間就比大寶晚了一段時間,兩個老人擔心孩子是不是出了什麼問題,總是想讓我帶孩子去看看。當時二寶才8個多月,孩子的各個方面都沒有問題,只是還沒有開口說第一句話而已。我家大寶是7個月左右開始說話,相比于大寶,二寶開口說話的時間是晚了些。
  • 心理學研究:孩子的性格跟父母說話語氣有關!
    媽媽讓小齊打個招呼。小齊一點也沒醒。她的聲音很小。晚上在家裡,媽媽生氣地問小齊:「你下午為什麼不跟牛阿姨打個招呼呢?」 父母總是問孩子「為什麼」和「怎麼做」,這通常隱藏著批評、急躁和不耐煩。孩子可能不知道「為什麼」——為什麼我不打招呼?我只是沒醒!」但面對家長的質疑,孩子們不得不找理由推諉。提問會讓孩子們害怕並選擇「撒謊」。
  • 寶寶會說話前,父母試著使用「寶寶手語」,跟孩子溝通更順暢
    前幾天在網上我偶爾看到一個視頻,視頻中有一位媽媽和她9個月大的孩子。視頻當中顯示,這個媽媽正在和孩子進行無障礙的交流。一開始孩子表現的非常的不耐煩,突然之間媽媽開口說話了,問他有什麼需要?在孩子還不會開口說話之前,他們就可以熟練地運用肢體來向父母表達他們的需求,這就是孩子與父母之間最有效的交通方式,有的人將這種方法稱為寶寶的手語。什麼是寶寶的手語?手語本來是殘疾人之間進行溝通和交流的語言,但是孩子在不會說話之前,其實與一個殘疾人沒有很大的區別,他們特殊的交流方式也可以被稱為手語。
  • 有出息的孩子背後,往往站著會說話的父母
    換一種表達方式,孩子聽後的感受和接受程度截然不同。好好說話,是父母的一堂必修課。經常被父母打擊的人,會極度自卑,常常會陷入強烈的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緒中不可自拔。父母與孩子之間有什麼話不能好好說呢?非要用苛責、打罵來表達關愛嗎?羅家的慘案是不是能給我們敲響一記警鐘?04中華民族是個謙遜的民族。
  • 會說話從來不是天生的,22個遊戲提高寶寶語言能力,值得父母收藏
    早幾天,我們小區有個6歲的孩子,跟著媽媽去逛街買東西。孩子在媽媽認真選購商品的時候,覺得特別無聊,剛好看到不遠處有一家繪本館,就滿心歡喜地跑過去看書,也忘記告訴媽媽了。然後等媽媽買完東西的時候,才發現孩子不見了,於是就到附近到處找。就在這個差不多的點,孩子也回來找媽媽,然後完美錯過。媽媽找了一圈,沒找到孩子,正急得不知怎麼辦的時候,忽然接到一個陌生手機的電話。
  • 「銀河補習班」做會說話的父母,讓孩子從學渣變學霸
    很多人無形當中在用自己的語言塑造著身邊的人,尤其是父母對孩子,一句好話讓孩子信心百倍,一句批判可能會讓孩子多年自卑。心理學上有一個羅森塔爾效應:羅森塔爾先生曾經在一個學校的六個年級中,挑選出一部分孩子,並且告訴他們:你們是非常聰明上進的孩子。又過了一段時間來看這些孩子,他們的成績真的比那些沒有被暗示表揚的孩子更好一些。羅森塔爾效應說的是對人的好的期待,容易讓人變得更優秀。
  • 舌頭最柔軟也最有力量。父母的語言可以打擊孩子也可以激勵孩子。
    父母語言的神奇作用遠不止簡單的詞彙導入,根據父母對孩子說的詞彙量和父母對孩子說話的方式,父母的語言會影響孩子的數學、空間推理和讀寫能力的發展,以及孩子約束自身行為和應對壓力的能力,孩子的毅力和道德品質也會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