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大學醫學院的薩斯金德博士以30年的研究成果,向父母們展示了一個挑戰常識的事實:孩子未來的優秀程度與一個看似不重要的因素密切相關——父母與孩子說話的總時長、互動性以及語彙的豐富度。
祈使句式的交流造就了未來的「窮孩子」,飽含關切、雙向互動、語彙豐富的交流造就了未來的「富孩子」。與孩子交流時使用的詞彙量,在相當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未來的財富量。
兒童出生後每秒鐘能夠產生700~1000條神經連接,父母的語言是刺激大腦發育的最好教育資源。父母的語言對孩子的智力發展、大腦發育、學習能力、情緒管理、乃至性格塑造,都有巨大的影響。
父母語言的神奇作用遠不止簡單的詞彙導入,根據父母對孩子說的詞彙量和父母對孩子說話的方式,父母的語言會影響孩子的數學、空間推理和讀寫能力的發展,以及孩子約束自身行為和應對壓力的能力,孩子的毅力和道德品質也會受到影響。
父母的語言具有強大的激勵作用。心理學研究指出,一次成功的喜悅會激起孩子無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
著名的教育家陳鶴琴說:「無論什麼人,受激勵而改過,是很容易的。受責罵而改過,則是不太容易的。而小孩子尤其喜歡聽好話,而不喜歡聽惡言。」
餘文森說:「沒有賞識就沒有教育,人性中最本質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賞。就精神生命而言,每個孩子仿佛都是為了得到賞識而來到人世間的。」所以父母要學會用語言誇獎自己的孩子。
內向自卑的日本女孩被連續誇獎50天後容貌大變,原來好好說話真的至關重要。
所以父母要以經常給孩子打雞血為己任。要讓孩子每天早上出門的時候都信心滿滿,躍躍欲試,對即將開始的一天充滿期待,充滿力量感,就像一輛加滿了油的跑車。如果這樣,孩子的表現一定會讓你驚喜。
孩子天生向善向好,前提是生理和心理營養充足。觀察那些品學兼優的孩子,他們的家庭如出一轍:接納、關愛、尊重、信任、包容、積極、充滿肯定和鼓勵。這樣的家庭沒有「天花板」,最能讓孩子充分發展,幫助他們發揮出潛力,超越父母的局限。
我的朋友劉老師說,在孩子身體裡有一件叫&34;的寶貝。自我價值高的孩子,會為自己匹配更多的好行為,也更願意不斷完善自己,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提升孩子自我價值的方法是鼓勵。
可是,我們經常用發脾氣、否定、比較、嘲諷、挖苦、打擊等方式消耗孩子的自我價值,卻逼著他們呈現更多的好行為,這不是自相矛盾嗎?必定事與願違。
植物也怕挖苦與嘲諷,何況活生生的孩子?阿聯宜家植物30天被罵死,可見語言到底有多恐怖的能量。
《青少年藍皮書》中整理出一項調查,問題是:孩子最不喜歡家長說的幾句話。
在27.5萬人參與中,有一半的選擇是: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
大多數的父母,總是以打擊,批評和否定的方式教育孩子,不曾想,這樣的行為給孩子的才是致命的傷害。
所有的孩子都天然的向善向好,應該會自主地學習和成長,前提是他們內在富足、富有力量。好比三峽大壩,水位蓄積到一定高度才能推動機組發電,水量越大,能推動的機組就越多,電量也越充足。
孩子靠什麼來蓄水?接納、關愛、尊重、信任、肯定和鼓勵,這些事情做得越多,孩子水位越高,學習的動力越充足。
我們很多爸媽,不僅不給孩子蓄水,還用打擊、斥責、控制、打罵、挖苦和嘲諷來給孩子放水,然後又埋怨孩子不好好學習。庫裡沒有水,用什麼來衝開電閘?自主學習的孩子一定是水量充足的孩子。
很少有父母意識到:你說的話可能是籠罩孩子一生的霧霾,所做的事是孩子一生都無法療愈的創傷。有些你沒有說的話是孩子一生的渴盼,有些你沒有做的事是孩子一生的期待。父母的誇獎是中國孩子最缺的奢侈品。
克魯普斯卡亞說:「對雙親來說,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
為了孩子,請提高助力孩子成長的核心競爭力 ——好好錘鍊父母的語言!不要隨心所欲!不要不加思索!不要脫口而出!這是當今中國家長必須做的功課——修好語言這門學分,這也是家庭教育中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