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男女授受不親,到嫂溺援之以手,其實蘊含哲理,今天消亡了麼?

2020-12-18 薩摩耶的黑流星文化

《孟子·離婁上》:「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孟子曰:『禮也。』」

這句話後來被簡化為:男女授受不親,禮也。

而在民間,則成了教條: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的意思是,男女之間傳遞和接受物品的時候不能肌膚相觸,這是一種尊重人的禮節。當然,更多的理解是這表明了中國古代的男女之防,在孟子時期就有了。

而《禮記》對男女之防則有更具體的規定:男女不雜坐,不同施枷,不同巾櫛,不親授。嫂叔不通問,……外言不入於梱,內言不出於梱。

意思是說,男女之間不互相間雜著坐,洗衣晾衣的設備要分開,梳洗用具也要分開,不直接傳遞物品。嫂子和叔叔之間不直接對話。閨房之外說的話不能傳進閨房,閨房之內的話也不能傳出門。

這些規定是很嚴格的了。有人會問,那么叔叔和嫂子之間必須有話要說,有東西要傳遞,怎麼辦?說話要通過第三人傳遞,至於物品,則是放在地上,人走了之後對方來取。

對於《禮記》的這種規定,在很長時間裡執行其實並不太嚴格,甚至沒有執行。戰國秦漢隋唐時候,男女接觸的事情是很多的,甚至有自由戀愛。一直到了宋朝之後,程朱理學佔據統治地位,男女之防逐漸嚴格起來,而《禮記》規定的這些才逐漸鄭重其事地執行起來了。執行的結果是,少了諸多私生子,大幅度增加了夫權。

按照《禮記》的規定,除非夫妻在內房,否則男女之間是近乎隔絕的。但是《禮記》的文字不那麼好記,所以民間流傳的都是簡化了的孟子的那句話:男女授受不親。

但是,這句話其實是斷章取義。人家原文其實是這樣的: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孟子曰:「禮也。」曰:「嫂溺,則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

這句話的含義是:平時從禮,事急從權。嫂子溺水了,需要把男女之防放到一邊,救人第一。

其實這思想充分表現了我國古代哲學家對生命的尊重。人命關天。

然而,安徽的一名17歲中學生涉水自殺(不是跳河自殺),人走到水只能淹到小腿的時候,身後兩三米遠的兩名警察竟然沒有衝過去救人。那麼淺的水,兩個警察就看著一個小女孩一直向前走,最終被淹死。

警察後來也下水了,但只停留在淺淺的岸邊,沒有進一步行動。不管有多少理由,有多種客觀因素,我都覺得不可理解,不可饒恕。這是漠視生命。

我們人命關天的觀點,已經消亡了麼?

相關焦點

  • 俗語為何有「男女授受不親」之說?精華其實在下半句,卻少有人知
    而俗語「男女授受不親」便是這約束和禮教中的其一。與這句話相對應的還有下半句,便是「嫂溺援之以手」。「嫂溺援之以手」這句俗語出自於戰國時期齊國的辯士淳于髡(kūn),其實是淳于髡對孟子的「男女授受不親」的反擊,倆人因此還差點吵起來。以下是二人辯證的原文: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
  • 俗話說「男女授受不親」,其實還有下半句,你知道是什麼嗎?
    俗話說「男女授受不親」,其實還有下半句,你知道是什麼嗎?hello,大家好呀,「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大家應該在很小的時候就聽到過了,意思就是正常關係的男女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這是一種禮儀,那麼大家知道其實這句話還有下句嗎?
  • 俗話說:「男女授受不親」,其實下半句才精彩,智慧滿滿!
    俗話說:「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很多人都知道,當往往被當作笑話看待,被當成是封建禮教對男女的束縛。
  • 俗話說「男女授受不親」,後半句才是精髓,暗藏生活大智慧
    古代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到今天還時常被人們掛在嘴邊。其實我們所了解的只是最表面的一層意思,這句話真正的精髓在其後半句。 淳于髡聽完孟子的回答後,又接著問道:「嫂溺,則援之以手乎?」,孟子:「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
  • 俗語「男女授受不親」下一句才是經典之處,教你如何與異性相處
    俗語「男女授受不親」下一句才是經典之處,教你如何與異性相處說起我國的古代的思想文化,大家最先想到的一定是唐詩、宋詞。今天的這句「男女授受不親」俗語,任何人都不陌生,真正的精華藏在了其實它的後半句,但知道的人少之又少,當兩句話聯合起來才可以真正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我們國家作為歷史悠久的禮儀之邦必定是名副其實的,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和文化悠久綿長。雖如今禮法逐漸演成禮儀禮貌,但華夏子孫心中,那君子之風可從未消失。
  • 俗話說「男女授受不親」,那下一句是什麼?很少有人知道
    眾所周知,儒家創始人孔子非常重視禮教,「男女授受不親」就是儒家理念之一,當時它的意思和現代人的理解有點不一樣:男女之間表達愛慕之情、傳遞信物應當含蓄一點,保持基礎禮節,不可過分親密接觸,或者交談。 當然,這話也有任何男女(除了夫妻)之間都不要過度親密、授受的意思。淳于髡早就聽說過儒家的這個「禮」,見到孟子後,他直截了當地問:「男女授受不親,禮與?」
  • 古代「周公之禮」和「男女授受不親」哪個更難做到?答:後者太難
    既有周禮中的五禮之說,又有民間生、冠、婚、喪的4種禮物。但到了現代,最為世人記住的卻只有兩大禮,一為周公之禮,一為男女授受不親之禮。什麼是周公之禮?周公是周文王的第四個兒子,爵位為上公,所以被稱為周公。他認為西周初期,世風日下,特別是婚俗之禮更是混亂不堪,於是便制定了一版婚嫁之禮,也就是後來所說的周公之禮。
  • 古人云「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才是經典所在,古人說得有道理嗎?
    在眾多的條條框框中,「男女授受不親」就是一條。從某種角度來說,這也算是一句俗語。事實上,這只是整句話的上半句,下半句少有人知。今天筆者就和大家整體說一說,看看這句話有沒有道理。02這句俗語出自於《孟子》:「男女授受不親,禮也。」
  • 「男女授受不親」是什麼意思?古代夫妻客氣至此,他們咋樣生孩子
    在國人的禮儀當中,「男女授受不親」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禮儀要求,不僅僅是古代,一直到現在,這句話已經不再是記載在四書五經裡的內容了,而是成為了我們的俗語,成為了我們生活中的一個烙印!男女授受不親《孟子》中說道「男女授受不親,禮也」。
  • 「男女授受不親」中的「受」到底有何含義,後一句才是精華所在!
    「男女授受不親」最早出自孟子的《孟子·離婁上》,全文一共二十八章,為此孟子還和一名叫淳于髡(kūn)的思想家激烈的爭論了起來。淳于髡率先發難,問孟子「男女授受不親,禮與」?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男女之間不能親手傳遞和接東西,這是禮制的規定嗎?孟子回答的很簡單,就兩個字「禮也」。淳于髡不服,接著又問:「嫂溺,則援之以手乎」?
  • 古人講「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才是經典,卻十人九不知!
    我們時常會在一些電視劇裡或者小說上看到這樣的一句話:男女授受不親。但其實這句話還存在著後半句話,只不過,後半句話在當下,知道的人其實不多。其實「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的產生,和我國古代的社會背景有關。所謂「男女授受不親」,指的是男女之間,不論是給予東西還是接受東西,男女之間的身體禁止直接接觸,並且,親手傳遞東西也是不可以的。甚至古代社會還不主張婦女拋頭露面。甚至有拋頭露面是不守婦道的一種體現。這種說法,至少在西周初年就應該有了。因為在《孟子》裡面,孟子和人爭論過這個問題,對方問他:男女授受不親,是否符合禮法。
  • 以叔援嫂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以叔援嫂,《孟子·離婁上》:「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孟子曰:『禮也。』曰:『嫂溺,則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後以「以叔援嫂」謂權宜行事。
  • 常言道,男女授受不親,下句更經典,老祖宗智慧,多數人不知
    不管是在古代社會還是在現如今,人們都將禮節看得無比重要,尤其是在古代社會,對於男女之間的禮節要求得更為嚴格。在某些程度上,對於禮法的注重程度甚至要大於人的生命,尤其是對於女子來說,貞潔更是比生命來得都要重要。曾有一位女子因為胳膊不小心被男子觸碰了一下,於是她便揮刀將胳膊斬下,由此可見一斑。正所謂古人常言的:男女授受不親。
  • 俗語:男女授受不親,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可惜卻少有人知
    在我們的生活中,受到孔子的儒家思想的薰陶,大家一定都有聽說過「男女授受不親」這樣一句俗語,不管大家是在來玩笑還是在認真的對待這句話,這句話從小就縈繞在我們的耳邊,那麼。
  • 男女授受不親,什麼是授,什麼是受,你知道嗎?
    這句話的意思是男女之間不能直接接觸、言談,出自戰國《孟子·離婁上》:「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很多人看著這句話,往往望文生義,片面理解認為,就是男子和女子不得相接觸,以此束縛男女禮數而制定的不合理要求,認為儒家思想遷腐不堪,連男女之間的正常交往都要做出如此限制,其實這是不準確的。
  • 古人說「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卻十人九不知,說得有道理嗎?
    引言古人非常重視男女之間的純潔性。這主要受到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男女之間的彼此尊重成為一種禮節,人人都要遵守。那麼古人所提倡的這種理解到底嚴格到什麼樣的程度呢?他們認為男女之間連東西都不能相互傳遞,因此流傳出一句俗語叫做:男女授受不親。
  • 俗語「男女授受不親」,此處的「授」和「受」,到底該怎麼解釋
    其實,這句話其實還有後半句才是精華所在,讀懂了後半句,我們也會真正理解這句話的真實含義。一、何為「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表面的意思是:男人交給女人東西,或者,女人交給男人東西,都不可以親自給,也不可以親自接。應該通過其他人轉交,或者放在桌上,讓對方拿走。
  • 只聽過「男女授受不親」,下一句才是作者的重點,一直都被誤解
    只認「男女授受不親」,作者的本意是下半句,被世人誤解上千年中華禮儀還真是博大精深,在諸多的文明發展當中,我們是能夠看到其中充斥了諸多的學說門派,在這其中是有各種各樣的類型來制約著不同的行為方式,對於這些我想每個人也都應該是深有感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