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男女授受不親,下句更經典,老祖宗智慧,多數人不知

2020-12-13 每天讀文史

我們國家的文化有著漫長的歷史,一直以來都有禮儀之邦的美稱。不管是在古代社會還是在現如今,人們都將禮節看得無比重要,尤其是在古代社會,對於男女之間的禮節要求得更為嚴格。在某些程度上,對於禮法的注重程度甚至要大於人的生命,尤其是對於女子來說,貞潔更是比生命來得都要重要。曾有一位女子因為胳膊不小心被男子觸碰了一下,於是她便揮刀將胳膊斬下,由此可見一斑。正所謂古人常言的:男女授受不親。

這句話相信現如今的朋友們都不會陌生,雖說現如今的社會風氣開放,男女之間還是要保持應有的距離的。特別是我們在古裝的電視劇上,更是經常可以看到女子說這句話男女授受不親,還望自重。意思非常簡單,那就是男性和女性之間,不可以有直接的交流與接觸,就算是要遞東西,那也要保持一定的距離,甚至在古代男性和女性坐得稍微近一點,都是不被允許的。

這句話最早出自於《孟子》一書,說的是淳于髡與孟子之間的對話。淳于髡這個人博學多才,能言善道口才相當好,有一天他們兩個人聊天,所探討的正是有關於這方面的問題。淳于髡問孟子:"男女授受不親,禮與?",孟子毫不猶豫的就回答他"禮也"。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他在問孟子說,男性和女性之間不能有直接的接觸是不是理智的規定,孟子回答他是。

於是淳于髡繼續發問:"嫂溺,援之以平手?"他的意思是在問如果嫂子掉到了水裡面,那可否要伸手去揪出來呢?不得不說他這個問題問的是真的刁鑽,他首先問男女之間的接觸問題,是受理禮法約束的,然後他又問出嫂子落水這個問題。既然孟子是贊同男女授受不親的,那麼要想救出嫂子,就必須要用手才能將其拉出,這樣身體必然是有接觸的。

若是不救嫂子,就那麼嫂子必定會當其面溺水而是,見死不救,定當受人指責,而且也不符合當時所提倡的仁義之說。當然了,這個問題並沒有難倒被尊稱為亞聖的孟子,他說:"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孟子的意思是說,嫂子如果掉到了水裡還不去救,那不是與豺狼無異?雖然男女有別,但是也要學會變通,所以伸手去拉,並不失禮數。

事實也正是這樣,生命才是最重要的,不論做什麼事情在生命遇到威脅的時候,都不能一根筋。很多朋友都只聽說過"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卻並不清楚之後這句"援之以手者,權也"才是最重要的。規矩都是人定出來的,不懂得變通那叫做頑固,人是活的可不是死的。同時過度拘泥與禮數,對人有害無益,只要做人心懷坦蕩,不愧天下不愧於自己,那就可以了。

不知道如果各位遇到了淳于髡的這個問題,大家會如何應對呢?歡迎留言說出你們的答案哦。

相關焦點

  • 古人云「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才是經典所在,古人說得有道理嗎?
    上歷史進程中,炎黃子孫通過智慧和生活,總結出了很多生存經驗,這些經驗隨著不斷傳承,已經成了我國寶貴的文化財產,像我們平時閱讀的唐詩宋詞,農村人民口口相傳的俗語等等。除此之外,古人的思想也是一種文化。有些人受儒家學派的影響,信奉儒家思想,有的人受道家學派的影響,信奉道家思想。不管什麼思想,都是不可替代的,給後世的影響都頗為深遠。
  • 古人說「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卻十人九不知,說得有道理嗎?
    這句俗語已經脫離了時代的要求,其實還有後半句,大多數人不知道。一、男女授受不親已經脫離時代這句話出自於《孟子·離婁上》,這本書也是儒家經典。古人把儒家所提倡的一些行為當作是禮法,在生活中也處處遵循這樣的禮法。當時的統治者為了加強統治,不斷給人們灌輸家國觀念,其中儒學只是一種統治百姓,規範百姓行為的工具。
  • 古人講「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才是經典,卻十人九不知!
    我們時常會在一些電視劇裡或者小說上看到這樣的一句話:男女授受不親。但其實這句話還存在著後半句話,只不過,後半句話在當下,知道的人其實不多。其實「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的產生,和我國古代的社會背景有關。所謂「男女授受不親」,指的是男女之間,不論是給予東西還是接受東西,男女之間的身體禁止直接接觸,並且,親手傳遞東西也是不可以的。甚至古代社會還不主張婦女拋頭露面。甚至有拋頭露面是不守婦道的一種體現。這種說法,至少在西周初年就應該有了。因為在《孟子》裡面,孟子和人爭論過這個問題,對方問他:男女授受不親,是否符合禮法。
  • 俗話說「男女授受不親」,後半句才是精髓,暗藏生活大智慧
    古代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到今天還時常被人們掛在嘴邊。其實我們所了解的只是最表面的一層意思,這句話真正的精髓在其後半句。 男女授受不親這是禮制的規定,但嫂子掉到水裡前去援救,這是可以變通的」。 之後,淳于髡又犀利的問道:「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孟子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 俗話說:「男女授受不親」,其實下半句才精彩,智慧滿滿!
    俗話說:「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很多人都知道,當往往被當作笑話看待,被當成是封建禮教對男女的束縛。
  • 俗語「男女授受不親」下一句才是經典之處,教你如何與異性相處
    俗語「男女授受不親」下一句才是經典之處,教你如何與異性相處說起我國的古代的思想文化,大家最先想到的一定是唐詩、宋詞。今天的這句「男女授受不親」俗語,任何人都不陌生,真正的精華藏在了其實它的後半句,但知道的人少之又少,當兩句話聯合起來才可以真正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我們國家作為歷史悠久的禮儀之邦必定是名副其實的,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和文化悠久綿長。雖如今禮法逐漸演成禮儀禮貌,但華夏子孫心中,那君子之風可從未消失。
  • 古人云:「男人嘴大吃四方」,下一句更經典,老祖宗的生活智慧
    明代大才子馮夢龍曾在《智囊全集》中寫下這麼一句話: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這句話大家都聽過,意思是不能以貌取人。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諸葛亮就曾留下"觀人七法"的口訣,比如"諮之以計謀,而觀其識",意思就是說詢問關於計謀方面的問題,從而觀察一個人的學識、見識。古人云:"男人嘴大吃四方",下一句更經典,老祖宗的生活智慧從字面上,我們可以看出這句話的意思是,男人嘴巴大,就能混得很好。
  • 俗語「一家不容三姓人」是指哪三姓?到底有何道理?老祖宗的智慧
    大家都知道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華民族是一個愛思考的民族,也是一個善於總結自省的民族,除了那些聖賢給我們留下的絕學經典,廣大的勞苦大眾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也形成了很多智慧,並代代相傳,成為了現在仍然為我們熟知的俗語俚語。俗語雖然往往來源於勞苦大眾,但是往往卻也蘊含了老祖宗的生活智慧、處世哲學。
  • 古語說「酒不護賢,色不護病」,下半句更經典,老祖宗的人生四戒
    常言道:「前人栽樹,後人乘涼」,老祖宗創造的精神財富,時至今日依然讓人們受益匪淺。 他們將生活百態、親身經歷,都融匯在了一句句俗語中,當我們遇到挫折和困難的身後,就可以從中吸取經驗教訓,不至於吃虧上當。
  • 俗話說「男女授受不親」,那下一句是什麼?很少有人知道
    生活中我們一定常聽到「男女授受不親」這句俗話,不管開玩笑還是其他情況,這句話基本每個中國人都從小聽到大,也能理解它的意思:男女之間應當保持適當距離,不能隨意發生身體接觸等。那它下一句是什麼?這個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 俗語「男女授受不親」,此處的「授」和「受」,到底該怎麼解釋
    其實,這句話其實還有後半句才是精華所在,讀懂了後半句,我們也會真正理解這句話的真實含義。一、何為「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表面的意思是:男人交給女人東西,或者,女人交給男人東西,都不可以親自給,也不可以親自接。應該通過其他人轉交,或者放在桌上,讓對方拿走。
  • 「男女授受不親」中的「受」到底有何含義,後一句才是精華所在!
    有句老話說「男女授受不親」,想必大家已經是耳熟能詳,大概的意思也很明確,就是說男女之間不能有接觸的行為。古代的禮教規定,男女言談舉止之間,應該保持適當的距離,如果過於親密,有違禮法,必然會受到文人墨客的口誅筆伐。
  • 男女授受不親,後一句才是「亮點」,裡面的「暗喻」需要細思!
    一個情字,在人的一生中佔有重要地位,家庭裡面有親情,朋友相處有友情,男女之間有愛情。親情友情不可或缺,美好的愛情也十分令人嚮往,若能抱得美人歸自然皆大歡喜。沒有也不必煩惱,俗話說得好,緣分天註定,不過早晚的事。
  • 俗話說「男女授受不親」,其實還有下半句,你知道是什麼嗎?
    俗話說「男女授受不親」,其實還有下半句,你知道是什麼嗎?hello,大家好呀,「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大家應該在很小的時候就聽到過了,意思就是正常關係的男女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這是一種禮儀,那麼大家知道其實這句話還有下句嗎?
  • 古人說:「勸賭不勸嫖」,殊不知下半句才是經典,道出人性險惡
    從表面上理解,可能很多人有疑問,但是深入分析一下,你就會明白了。對於人們來說,知道上半句的可能多一些,下半句少有人知。如果你真的理解明白了這句話,你會很佩服古人的處世智慧。這是因為賭博雖然危害更大、破壞更烈,但是它相對嫖娼還是處於公開狀態,賭博人基本也不擔心自己的賭博行為被外人知道,你去勸阻他戒賭,從心理上賭博人還是能夠接受的。但是嫖娼行為,基本都是在隱蔽情況下進行,是在陰暗的地方開展,基本上只能是嫖娼人自己知道的事情。所以如果你去勸阻他嫖娼,就等於向他亮明了你是知道他的嫖娼行為和嫖娼地點的。
  • 俗語為何有「男女授受不親」之說?精華其實在下半句,卻少有人知
    俗語「男女授受不親」有何講究?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卻少有人知。(本篇為俗語之第041期)「男女授受不親」有何講究?「男女授受不親」,出自於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上》。原文如下:「男女授受不親,禮也。」是說:男人和女人的動作不要過於親密,這就是禮儀!其中的「授」,是言語傳授;「受」,是肢體上的接觸;「親」,則是親自的意思。
  • 古話說:「觀棋不語真君子」,後半句更經典,老祖宗識人術藏智慧
    而且古人也講:「觀棋不語真君子」,看出其中妙局的能者高手一般都不會在旁邊咋咋呼呼,君子從來都是真正有涵養的人,能做到觀棋不語很不容易。其實這句俗語還有後半句,這後半句更是經典,把喝酒和小人巧妙地聯繫在了一起,這後半句就是「把酒多言是小人」。
  • 男女授受不親,什麼是授,什麼是受,你知道嗎?
    「男女授受不親」一直以來是眾人熟悉的一句口頭表達,很多人都大概知道這是男女之間大防,不能過於靠近的意思。但很少人知道其本意和來歷。首先從字面意思來分析,「授」就是給予,「受」就是接收,「親」就是肢體接觸。
  • 只聽過「男女授受不親」,下一句才是作者的重點,一直都被誤解
    只認「男女授受不親」,作者的本意是下半句,被世人誤解上千年中華禮儀還真是博大精深,在諸多的文明發展當中,我們是能夠看到其中充斥了諸多的學說門派,在這其中是有各種各樣的類型來制約著不同的行為方式,對於這些我想每個人也都應該是深有感悟的。
  • 俗語:有錢兄弟親,下句是經典,老祖宗的經驗
    經典俗語:有錢兄弟親,下句是經典,老祖宗的經驗俗語是我國古代熟語的一種,也屬於我國傳統語言文化之一。農村俗語來自於古代勞動人民們千百年來積累的經驗和教訓,是他們寶貴的智慧和知識,和生活緊密聯繫在一起。比如筆者接下來要給大家講的這句俗語,說的是「有錢兄弟親,沒錢算老幾」。大家知道這句俗語是在說什麼嗎?正所謂「上陣父子兵,打虎親兄弟」,說到老虎,大家肯定熟悉,這是一種十分兇猛的野獸。打老虎更是一件極其危險的事情,一個不小心就會把自己的命搭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