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講「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才是經典,卻十人九不知!

2020-12-14 古今三千事

我們時常會在一些電視劇裡或者小說上看到這樣的一句話:男女授受不親。但其實這句話還存在著後半句話,只不過,後半句話在當下,知道的人其實不多。

其實「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的產生,和我國古代的社會背景有關。我國古代是一個以農耕為主的國家,因此,農耕社會衍生了農耕文化。在傳統的農耕社會裡,男子是勞動的主力,因此男權意識開始膨脹。而古代的彩禮,有這樣的一種說法:那就是男子對女子的一種人身買斷。所謂的買斷,可以在「三從四德」的「三從」裡面找到印證:嫁過從夫。即女子應當對丈夫的主張百依百順。這種思想起源於何時已經很難考據,不過,在東漢時期,算是得到了體系化。現代所說的「女德」,有很多內容都是在東漢以後產生的,之後在歷代封建王朝中得到了強化。甚至夫權也成為封建社會的重要基石之一。

所謂「男女授受不親」,指的是男女之間,不論是給予東西還是接受東西,男女之間的身體禁止直接接觸,並且,親手傳遞東西也是不可以的。甚至古代社會還不主張婦女拋頭露面。甚至有拋頭露面是不守婦道的一種體現。這種說法,至少在西周初年就應該有了。因為在《孟子》裡面,孟子和人爭論過這個問題,對方問他:男女授受不親,是否符合禮法。而對方說的禮法,其實指的是周禮。而周禮其實是西周初年,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所設計出來的一套禮儀制度,這套禮儀制度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並且中國歷史上有周公制禮的說法。不過,根據周公的說法,他的這套禮儀制度是根據前朝經驗來的。當代學者考據認為:這其實是一種假託行為。因為當代考古資料證明,西周之前的商朝,和西周的禮儀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有學者認為:周公制禮,本質上是對殷商文化的一種淡化的行為,是一種改革,並且比起殷商殺人殉葬,周公的改革其實是一種進步。

而「男女授受不親」的下一句是「嫂溺援之以手」。質問孟子的人問孟子:既然男女授受不親,那麼,如果嫂溺援之以手是否應該?就是嫂子掉到了河裡,是否該把伸手把嫂子拉上來?而孟子認為:如果嫂子掉到河裡,自己看到了不救援,那是豺狼心態。孟子認為:男女授受不親是一種禮儀,但是如果遇到嫂子調入河裡,就應該事急從權:即暫時不顧及禮儀,將其救援出來。即:孟子不主張死板地遵守禮儀制度,而是主張靈活運用。

其實從孟子的主張我們可以看出來:至少在孟子眼裡,腐儒的思想和主張,也是孟子所不主張的。其實在生活中,很多事情都需要當事人靈活應變,而並非按照一些死規矩進行生搬硬套。但是,遺憾的是,很多人時常在靈活運用方面遭遇吃虧情況。

相關焦點

  • 古人說「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卻十人九不知,說得有道理嗎?
    引言古人非常重視男女之間的純潔性。這主要受到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男女之間的彼此尊重成為一種禮節,人人都要遵守。那麼古人所提倡的這種理解到底嚴格到什麼樣的程度呢?他們認為男女之間連東西都不能相互傳遞,因此流傳出一句俗語叫做:男女授受不親。
  • 古人云「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才是經典所在,古人說得有道理嗎?
    除此之外,古人的思想也是一種文化。有些人受儒家學派的影響,信奉儒家思想,有的人受道家學派的影響,信奉道家思想。不管什麼思想,都是不可替代的,給後世的影響都頗為深遠。因為受到儒道思想的影響,人們也都不得不生活在禮教的條條框框中。在眾多的條條框框中,「男女授受不親」就是一條。從某種角度來說,這也算是一句俗語。
  • 常言道,男女授受不親,下句更經典,老祖宗智慧,多數人不知
    不管是在古代社會還是在現如今,人們都將禮節看得無比重要,尤其是在古代社會,對於男女之間的禮節要求得更為嚴格。在某些程度上,對於禮法的注重程度甚至要大於人的生命,尤其是對於女子來說,貞潔更是比生命來得都要重要。曾有一位女子因為胳膊不小心被男子觸碰了一下,於是她便揮刀將胳膊斬下,由此可見一斑。正所謂古人常言的:男女授受不親。
  • 俗話說「男女授受不親」,後半句才是精髓,暗藏生活大智慧
    古代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到今天還時常被人們掛在嘴邊。其實我們所了解的只是最表面的一層意思,這句話真正的精髓在其後半句。 男女授受不親這是禮制的規定,但嫂子掉到水裡前去援救,這是可以變通的」。 之後,淳于髡又犀利的問道:「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孟子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 俗語「男女授受不親」下一句才是經典之處,教你如何與異性相處
    俗語「男女授受不親」下一句才是經典之處,教你如何與異性相處說起我國的古代的思想文化,大家最先想到的一定是唐詩、宋詞。今天的這句「男女授受不親」俗語,任何人都不陌生,真正的精華藏在了其實它的後半句,但知道的人少之又少,當兩句話聯合起來才可以真正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我們國家作為歷史悠久的禮儀之邦必定是名副其實的,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和文化悠久綿長。雖如今禮法逐漸演成禮儀禮貌,但華夏子孫心中,那君子之風可從未消失。
  • 俗話說:「男女授受不親」,其實下半句才精彩,智慧滿滿!
    俗話說:「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很多人都知道,當往往被當作笑話看待,被當成是封建禮教對男女的束縛。
  • 「男女授受不親」中的「受」到底有何含義,後一句才是精華所在!
    有句老話說「男女授受不親」,想必大家已經是耳熟能詳,大概的意思也很明確,就是說男女之間不能有接觸的行為。古代的禮教規定,男女言談舉止之間,應該保持適當的距離,如果過於親密,有違禮法,必然會受到文人墨客的口誅筆伐。
  • 俗語「男女授受不親」,此處的「授」和「受」,到底該怎麼解釋
    其實,這句話其實還有後半句才是精華所在,讀懂了後半句,我們也會真正理解這句話的真實含義。一、何為「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表面的意思是:男人交給女人東西,或者,女人交給男人東西,都不可以親自給,也不可以親自接。應該通過其他人轉交,或者放在桌上,讓對方拿走。
  • 俗語有言:「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下半句才是經典,十人九不知
    現在有很多人都喜歡斷章取義,導致意思就變了很多,再經過流傳,直接就變成了另外一種意思。
  • 俗語為何有「男女授受不親」之說?精華其實在下半句,卻少有人知
    俗語「男女授受不親」有何講究?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卻少有人知。(本篇為俗語之第041期)「男女授受不親」有何講究?而俗語「男女授受不親」便是這約束和禮教中的其一。與這句話相對應的還有下半句,便是「嫂溺援之以手」。
  • 古人講:「十個光頭九個富」,啥意思?許多人不知深層含義
    古人講:「十個光頭九個富」,啥意思?許多人不知深層含義不少男性中年後都會面臨脫髮的困擾,到處尋醫問藥,甚至不惜買假髮,只求能恢復一頭濃密的秀髮。光頭在不少人看來都是一件不雅的事情。不過美國有一項研究表明,光頭的男人相比一般人,更容易長得高大,健壯,更有男子氣概,且更容易成為領袖。而我們國家也有類似的說法,比如「十個光頭九個富」。那麼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首先,從面相上來說,古人都認為天庭飽滿是有福氣的表現。比如古人塑造的那些福祿壽神仙畫,裡面各個仙人都是一副額頭突出的模樣。
  • 成語「一問三不知」具體指什麼?有何典故?古人想告訴我們什麼?
    引言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別人問問題,自己並不知道,有可能會被別人嘲笑:一問三不知。其實這句成語流傳的時間比較長,成語背後還有一個典故。現如今很多人只知道用成語,卻不知道成語的真實含義,尤其是這句話一問三不知到底是指的是哪三個方面,人們並不知道。
  • 古人說:「勸賭不勸嫖」,殊不知下半句才是經典,道出人性險惡
    從表面上理解,可能很多人有疑問,但是深入分析一下,你就會明白了。對於人們來說,知道上半句的可能多一些,下半句少有人知。如果你真的理解明白了這句話,你會很佩服古人的處世智慧。這就是賭博所帶來的活生生的例子,在我看來,賭博摧毀的是一個家庭、是幾個人,其危害程度遠比猛虎還烈還要廣,所以對於賭博的人,老一輩們都告誡我們,一定要及時勸阻,決不能聽之任之,才可將其危害降到最低。
  • 俗語:男女授受不親,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可惜卻少有人知
    大家知道這句話的下一句是什麼嗎?這個就很少有人能夠說出來了。 要知道古代的時候,女人的要求真的非常的高,男女之間不能直接見面交往,女子的名聲在當時甚至比性命還重要,而且女子的名聲不僅是她一個人的事,還是一整個家族的事情。
  • 俗話說:「腿軟不同房」,其實重點在下半句,可惜十人九不知!
    在古時候,雖然醫療水平有限,但是他們對養生的認知程度,絲毫不亞於我們今天,古人總結了不少的經驗,用他們喜歡的語言方式表達出來,留給後人借鑑和學習。俗語是我們喜聞樂見的一種表現形式,他以通俗易懂,很直白的話語展示出一些經驗,更容易讓廣大勞動人民所接受,還有一點就是它的實用性很強,這也是在民間被廣為流傳的原因之一。
  • 古人說「朋友妻不可欺」,還有一句同樣經典,可惜十人九不知
    但這句諺語卻有後半句,那就是「朋友夫不可撫」 。這句話的後半部分實際上是後來的人加上去的,同樣經典,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簡而言之,大多數人都說男人好色。這是一種本能的行為,但大多數人在法律和道德的限制以及社會環境的影響下控制和壓抑這種原始的欲望。
  • 古人講:「畫虎不成反類狗」,還有下半句,可惜十人九不知
    古人講:「畫虎不成反類狗」,還有下半句,可惜十人九不知說到農村俗語,大家應該或多或少都了解一些吧,若是在農村生活過一段時間,就對俗語更加熟悉了。這句俗語被人們用來諷刺那些喜歡好高騖遠的人,做事情不能腳踏實地,總是定下一些不切實際的目標,最後因為自己沒有實現目標而變得不倫不類、一事無成。理想的確很美好,但我們應該學會面對現實,若是總喜歡空想而不付諸行動,那麼理想到了最後也只能是想想。有的人總是幻想好事降臨到自己身上,還想著自己會獲得高人幫助,甚至一夜暴富。
  • 皆知俗語「萬惡淫為首」,卻不知下半句才是精華,還少有人能做到
    作者:微微皆知俗語「萬惡淫為首」,卻不知下半句才是精華,還少有人能做到在中國的發展中,俗語對歷史進程有著很重要的影響,這是古代人們生活和智慧的結晶,也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財富。比如上面小編和大家說的這句話,這句俗語已經流傳了幾千年,可是很多人卻曲解了這句話的意思,下半句才是這一句的經典,更很少有人能夠做到其中所蘊含的意義。很多人心中都有這樣的想法,他們認為殺人罪並不是邪惡的事情,最邪惡的反而是淫蕩。這樣的說法不僅在古代備受大家的推崇,就連現在很多人也是這樣覺得,覺得在這些重大的罪惡裡,只有「淫」是最為嚴重的。
  • 俗語:「有錢能使鬼推磨」,下一句更加經典,可惜十人九不知!
    俗語:「有錢能使鬼推磨」,下一句更加經典,可惜十人九不知!說起「有錢能使鬼推磨」這句俗語,想必大家都不會覺得陌生,在這處處釋放喧囂的社會,很多人往往對此感概頗多,特別面對現實的諸多無奈,人們常以此句抒發思想感情,雖說,言語間不乏調侃之意,可對金錢至上的社會現象,可謂刻畫的入骨三分。
  • 古人云:「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下半句更經典,講透人性
    古人經常說「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這是什麼意思呢?其實下半句更是經典,講透了人性。其實關於大部分的俗語,我們基本上只知道其中的半句俗語而已。如此一來我們想要理解的它們的意思的話,光靠這半句話是很難的,只有看見了完整的句子,我們才能明白他們到底是想要表達什麼意思,也明白古人到底是想要教育我們後人什麼事情。古人云:「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下半句更經典,講透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