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男女授受不親」,此處的「授」和「受」,到底該怎麼解釋

2020-12-14 中原文化家

俗話說「男女授受不親」,想必大家都知道其中的意思,就是說男人和女人的動作不要親密,也是封建禮教一貫堅持的教條。舊指男女不能互相親手遞受物品,指儒家束縛男女的禮教。

古代為什麼說男女授受不親?裡面的「授」和「受」到底是什麼意思?其實,這句話其實還有後半句才是精華所在,讀懂了後半句,我們也會真正理解這句話的真實含義。

一、何為「男女授受不親」

這句話表面的意思是:男人交給女人東西,或者,女人交給男人東西,都不可以親自給,也不可以親自接。應該通過其他人轉交,或者放在桌上,讓對方拿走。

說明白點就是,男人和女人在送東西和接受東西的時候動作都不能太過親密,授受就是相互傳遞東西的一個動作。這只是一個必須把,傳遞東西時候動作都不能太親密,注意行為舉止。

而後半句「嫂溺而援之以手」,這是「權」,有個叫淳于?的人問孟子:既然是男女授受不親,那麼如果嫂子掉在水裡快淹死了,該怎麼辦?孟子回答說,如果眼看嫂子要淹死了而不救,這真是豺狼了。

孟子的這段話帶有深刻的辯證思維,如果說嫂子掉水裡不救,這是豺狼的行徑。男女授受不親,是正常的禮制規定,但是救人需要施以援手,孟子也認為在特殊情況下可以變通。

從古文字的角度來看:授受兩字本是同源,在古文字中是沒有授這個字的,只有受字,我們可以在篆書中發現受字的上半部分是一個「爪」,也就是手的意思,下半部分是個「又」字,也是手的形狀,當然「又」在古文中就是手的意思。

其實,「授」就是給予,表示主動的一方,而「受」表示接受,是被動的一方。正如同男女手拉手,男方主動去碰女方的手,為授,而女方被動接受這種拉手的信號,為受。而「親」就是指肢體上的接觸,比如擁抱、牽手等等。

隨著社會的發展,新的事物和現象越來越多,原來的字明顯的不夠用了,就這個受字而言,「手把手的給予」,所以造了一個「授」字來指代新出現的義項,這個字是形聲字,提手旁是表義的,受字是聲旁兼表義,這樣解釋授受兩字的意思就更清晰了。

二、古代男女交往禮儀

古代交際禮俗:上古男女交際自由,進入宗法社會後,女性逐漸淪為男性的附庸。然直至西周時期,華夏民族仍多少保留原始氏族的遺風,男女之間的交流還屬正常,可以自由相會,盡情歡娛。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儒家經典規定的貴族家禮,強調男女隔離與疏遠,嚴防非夫婦關係的兩性有過多的接觸,在家庭內部,也嚴格區別男婦,即使遞東西也不允許,才形成了「男女授受不親「的說法。

宋代以後,士大夫之家,男女之分更為嚴格,將婦女囚禁於一個狹小的天地,不僅限制壓抑和摧殘了女性對理想異性的愛慕之情,而且扭曲她們的思想、感情與欲望,使其自覺變成封建道德力量的馴服工具。

這些都是古代對男女之間交往所應當遵守之禮節的詳細而嚴格的規定,非夫妻關係的男女之間是斷不允許發生直接的接觸和交往的,這種禮法觀念主要是在貴族階層之間執行的,將婦女的活動空間局限在家門之中。

特別是宋代以後,人們認為一般情況下男女是不能有身體接觸的,特別是未婚的女子,更不能和男子有身體接觸,如果未婚女子與男子發生身體接觸,哪怕是碰了一下手,也認為該女子被玷汙了。所以才會有因為被人碰了一下而要嫁給對方或自殺的事情發生。

難怪古人沒辦法自由戀愛,畢竟基本上所有可能接觸到彼此的機會,都被這些禮教給堵死了。不過禮數的存在本就是用來打破的,民間的有情人們為了戀愛想了各種辦法,翻牆相會、書信傳情,他們是費勁了腦筋,成就了一段又一段佳話。

男女可以授受,但不可親,其實這種觀點已經流傳了上千年,放到如今來看,也有著幾分道理。尤其是下半句的「援之以手者,權也」我們要仔細品味,其實古人的這句話,並非迂腐,而是男女相處的大智慧。各位看官,您說呢?

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分享、點讚、評論、收藏吧!

相關焦點

  • 「男女授受不親」中的「受」到底有何含義,後一句才是精華所在!
    限制了男女的交往,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未免有些不近人情。男女之間很容易彼此愛慕甚至一見傾心,而這種教條的禮數,會讓多少才子佳人意猶未盡。那麼我們很好奇一個問題,「男女授受不親」裡面的「授」和「受」到底是什麼意思?這句話其實還有後半句才是精華所在,讀懂了後半句,我們也會真正理解這句話的真實含義。
  • 男女授受不親,什麼是授,什麼是受,你知道嗎?
    「男女授受不親」一直以來是眾人熟悉的一句口頭表達,很多人都大概知道這是男女之間大防,不能過於靠近的意思。但很少人知道其本意和來歷。首先從字面意思來分析,「授」就是給予,「受」就是接收,「親」就是肢體接觸。
  • 俗語為何有「男女授受不親」之說?精華其實在下半句,卻少有人知
    俗語「男女授受不親」有何講究?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卻少有人知。(本篇為俗語之第041期)「男女授受不親」有何講究?「男女授受不親」,出自於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上》。原文如下:「男女授受不親,禮也。」是說:男人和女人的動作不要過於親密,這就是禮儀!其中的「授」,是言語傳授;「受」,是肢體上的接觸;「親」,則是親自的意思。
  • 「男女授受不親」,到底什麼意思?其實,這是保護「屌絲男」的詞
    「男女授受不親」,雖然出自《孟子》,其最初的意思為「男女之間不能親手傳遞東西」。擴展開來來講,是指男女之間不能有肢體接觸,不能直接交談。但在宋朝司馬光(就是那位砸缸的爺)的眼中,「男女授受不親」有著更為明確的所指:1、男女不能公用一個水井、不能共用一個浴室,更不能共用一個廁所。
  • 俗語「男女授受不親」下一句才是經典之處,教你如何與異性相處
    俗語「男女授受不親」下一句才是經典之處,教你如何與異性相處說起我國的古代的思想文化,大家最先想到的一定是唐詩、宋詞。然而,有一種文化以言簡意賅出名,被人們世世代代口口相傳,除了詩詞歌賦以外的另一種古文化,它就是人們常說的俗語。這些俗語不僅僅讓人感到詼諧幽默,而且讓人回味無窮。今天的這句「男女授受不親」俗語,任何人都不陌生,真正的精華藏在了其實它的後半句,但知道的人少之又少,當兩句話聯合起來才可以真正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
  • 俗語:男女授受不親,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可惜卻少有人知
    在我們的生活中,受到孔子的儒家思想的薰陶,大家一定都有聽說過「男女授受不親」這樣一句俗語,不管大家是在來玩笑還是在認真的對待這句話,這句話從小就縈繞在我們的耳邊,那麼。
  • 俗話說:「男女授受不親」,其實下半句才精彩,智慧滿滿!
    俗話說:「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很多人都知道,當往往被當作笑話看待,被當成是封建禮教對男女的束縛。
  • 古人說「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卻十人九不知,說得有道理嗎?
    引言古人非常重視男女之間的純潔性。這主要受到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男女之間的彼此尊重成為一種禮節,人人都要遵守。那麼古人所提倡的這種理解到底嚴格到什麼樣的程度呢?他們認為男女之間連東西都不能相互傳遞,因此流傳出一句俗語叫做:男女授受不親。
  • 古人云「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才是經典所在,古人說得有道理嗎?
    上歷史進程中,炎黃子孫通過智慧和生活,總結出了很多生存經驗,這些經驗隨著不斷傳承,已經成了我國寶貴的文化財產,像我們平時閱讀的唐詩宋詞,農村人民口口相傳的俗語等等。除此之外,古人的思想也是一種文化。有些人受儒家學派的影響,信奉儒家思想,有的人受道家學派的影響,信奉道家思想。不管什麼思想,都是不可替代的,給後世的影響都頗為深遠。
  • 拒絕耍流氓,「男女授受不親」只是說說嗎?不,真的很嚴格
    明代沈採的文章《千金記》第十一出有這麼一句話:多謝客官,自古道,男女授受不親,奴家放在地下客官自取,那麼男女授受不親的規則的約束力到底有多麼嚴格呢?這累的儀式走完,才能算是合法的夫妻,才能打破男女授受不親的緊箍咒。實際上在《孟子》這篇文章裡對」男女授受不親「,做了解釋,它就是一種禮儀,是男女之間交往的禮儀。所謂的授受,意思就是施予和接受。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沒有親屬關係的男性和女性之間不能夠有身體接觸。這就是一條準則,也是一條約束。
  • 「男女授受不親」是什麼意思?古代夫妻客氣至此,他們咋樣生孩子
    在國人的禮儀當中,「男女授受不親」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禮儀要求,不僅僅是古代,一直到現在,這句話已經不再是記載在四書五經裡的內容了,而是成為了我們的俗語,成為了我們生活中的一個烙印!男女授受不親《孟子》中說道「男女授受不親,禮也」。
  • 俗話說「男女授受不親」,後半句才是精髓,暗藏生活大智慧
    古代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到今天還時常被人們掛在嘴邊。其實我們所了解的只是最表面的一層意思,這句話真正的精髓在其後半句。 男女授受不親 這裡的「授」是給予的意思,「受」是接受的意思。而「親」則代表著接觸。
  • 古代「周公之禮」和「男女授受不親」哪個更難做到?答:後者太難
    但到了現代,最為世人記住的卻只有兩大禮,一為周公之禮,一為男女授受不親之禮。什麼是周公之禮?周公是周文王的第四個兒子,爵位為上公,所以被稱為周公。他認為西周初期,世風日下,特別是婚俗之禮更是混亂不堪,於是便制定了一版婚嫁之禮,也就是後來所說的周公之禮。此禮法,涉及納採、納吉、迎親等多個環節,對民間應該怎麼結婚做了詳細的規定。
  • 俗話說「男女授受不親」,那下一句是什麼?很少有人知道
    生活中我們一定常聽到「男女授受不親」這句俗話,不管開玩笑還是其他情況,這句話基本每個中國人都從小聽到大,也能理解它的意思:男女之間應當保持適當距離,不能隨意發生身體接觸等。那它下一句是什麼?這個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 男女授受不親,後一句才是「亮點」,裡面的「暗喻」需要細思!
    不管怎麼說,如何處理男女關始終是一個大問題,常言道「男女授受不親」。古代圖片(參考)其實,「男女授受不親」一詞早已出現,只不過因為年代久遠,導致了後一句不被大眾熟知,不熟知並不代表不重要!肯定和孟子儒家亞聖的身份有很大關係,名人名言嘛,前提是名人之後才是名言。當然,和孟子辯論的那個人也不簡單,此人是戰國時期齊國出色的思想家,辯論大師純於髡(kun)。
  • 常言道,男女授受不親,下句更經典,老祖宗智慧,多數人不知
    不管是在古代社會還是在現如今,人們都將禮節看得無比重要,尤其是在古代社會,對於男女之間的禮節要求得更為嚴格。在某些程度上,對於禮法的注重程度甚至要大於人的生命,尤其是對於女子來說,貞潔更是比生命來得都要重要。曾有一位女子因為胳膊不小心被男子觸碰了一下,於是她便揮刀將胳膊斬下,由此可見一斑。正所謂古人常言的:男女授受不親。
  • 俗話說「男女授受不親」,其實還有下半句,你知道是什麼嗎?
    俗話說「男女授受不親」,其實還有下半句,你知道是什麼嗎?hello,大家好呀,「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大家應該在很小的時候就聽到過了,意思就是正常關係的男女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這是一種禮儀,那麼大家知道其實這句話還有下句嗎?
  • 古人講「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才是經典,卻十人九不知!
    我們時常會在一些電視劇裡或者小說上看到這樣的一句話:男女授受不親。但其實這句話還存在著後半句話,只不過,後半句話在當下,知道的人其實不多。其實「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的產生,和我國古代的社會背景有關。所謂「男女授受不親」,指的是男女之間,不論是給予東西還是接受東西,男女之間的身體禁止直接接觸,並且,親手傳遞東西也是不可以的。甚至古代社會還不主張婦女拋頭露面。甚至有拋頭露面是不守婦道的一種體現。這種說法,至少在西周初年就應該有了。因為在《孟子》裡面,孟子和人爭論過這個問題,對方問他:男女授受不親,是否符合禮法。
  • 古語「男女授受不親」,真的是男女之間不能手與手接觸嗎?
    如果是有點文化的,會再加一句「男女授受不親」,然後再加一句「臭流氓」。這就是說,你隨隨便便摸女生手是不對的。男女有別,要保持適當距離。距離產生合適,否則就是耍流氓、輕浮。這兒說到一句古話:「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出自《孟子》,意思是說男女之間不能親手遞東西。
  • 從男女授受不親,到嫂溺援之以手,其實蘊含哲理,今天消亡了麼?
    《孟子·離婁上》:「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孟子曰:『禮也。』」這句話後來被簡化為:男女授受不親,禮也。而在民間,則成了教條: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的意思是,男女之間傳遞和接受物品的時候不能肌膚相觸,這是一種尊重人的禮節。當然,更多的理解是這表明了中國古代的男女之防,在孟子時期就有了。而《禮記》對男女之防則有更具體的規定:男女不雜坐,不同施枷,不同巾櫛,不親授。嫂叔不通問,……外言不入於梱,內言不出於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