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授受不親,後一句才是「亮點」,裡面的「暗喻」需要細思!

2020-12-25 文史要義

一個情字,在人的一生中佔有重要地位,家庭裡面有親情,朋友相處有友情,男女之間有愛情。親情友情不可或缺,美好的愛情也十分令人嚮往,若能抱得美人歸自然皆大歡喜。

沒有也不必煩惱,俗話說得好,緣分天註定,不過早晚的事。不管怎麼說,如何處理男女關始終是一個大問題,常言道「男女授受不親」。

古裝照片(圖片來自網絡)

這句話世人皆知,經常被老百姓拿來當作口頭禪,實際上它更多是對封建社會迂腐死板的一種調侃,如今時代開放,拋開它的迂腐之處,借鑑意義還是有的。例如異性間不能太過親密,在溝通上要注意分寸,關係再好也得遵守道德底線,這樣做除了互相尊重,更有禮的表現。知禮懂理固然重要,後一句才是真正的「亮點」所在。

古代圖片(參考)

其實,「男女授受不親」一詞早已出現,只不過因為年代久遠,導致了後一句不被大眾熟知,不熟知並不代表不重要!它出自《孟子》一書,後面是「嫂溺不援,豺狼也」。這個故事為啥有名呢?肯定和孟子儒家亞聖的身份有很大關係,名人名言嘛,前提是名人之後才是名言。當然,和孟子辯論的那個人也不簡單,此人是戰國時期齊國出色的思想家,辯論大師純於髡(kun)。

《孟子》

他直接問道「男女授受不親」是否合禮?孟子認為沒毛病,又問如果嫂子掉水裡能不能用手搭救?孟子覺得必須救,若不救與豺狼毫無差別?並對此作出解釋「男女授受不親禮也,異性之間不能有肌膚之親是必要的!而嫂子溺水情況特殊出手相救確實不合禮,但必須施以援手,這是權的問題」,關鍵在「權」字上!

中庸之道

所謂「兩權相害取其輕」,遇到問題要靈活處理,不能用僵硬固化的態度面對不同的事情,男女肌膚之親是不對,但嫂子掉水裡了,規矩重要還是人重要?當然人重要!難道為了合禮就見死不救嗎?不要忘記「以人為本」是儒家的核心宗旨!

就像孔子教學生一樣,並非上來一頓講,講完就走人,而是根據每個學生不同稟賦因材施教,如此體現出的正是儒家中庸之道。同時,裡面的「暗喻」需要人們細思!

孔子畫像(參考)

綜合「男女授受不親合禮,嫂子溺水只能棄禮相救」足以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孟子的另一句話,即「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魚很好,熊掌也很好,但無法兼得。比如相親,這個女孩漂亮,那個有氣質,這個男孩帥,那個長得高,只能二選一,二者兼得或許夢裡能夠實現,現實是不可能的。

同樣,在工作以及生活中會遇到很多類似的問題,所以不要妄想兩全其美,面對現實,仔細考慮,慎重選擇才是最緊要的事情!

參考資料:《孟子》

相關焦點

  • 「男女授受不親」中的「受」到底有何含義,後一句才是精華所在!
    限制了男女的交往,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未免有些不近人情。男女之間很容易彼此愛慕甚至一見傾心,而這種教條的禮數,會讓多少才子佳人意猶未盡。那麼我們很好奇一個問題,「男女授受不親」裡面的「授」和「受」到底是什麼意思?這句話其實還有後半句才是精華所在,讀懂了後半句,我們也會真正理解這句話的真實含義。
  • 俗話說「男女授受不親」,後半句才是精髓,暗藏生活大智慧
    古代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到今天還時常被人們掛在嘴邊。其實我們所了解的只是最表面的一層意思,這句話真正的精髓在其後半句。 淳于髡聽完孟子的回答後,又接著問道:「嫂溺,則援之以手乎?」,孟子:「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
  • 俗語「男女授受不親」下一句才是經典之處,教你如何與異性相處
    俗語「男女授受不親」下一句才是經典之處,教你如何與異性相處說起我國的古代的思想文化,大家最先想到的一定是唐詩、宋詞。今天的這句「男女授受不親」俗語,任何人都不陌生,真正的精華藏在了其實它的後半句,但知道的人少之又少,當兩句話聯合起來才可以真正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我們國家作為歷史悠久的禮儀之邦必定是名副其實的,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和文化悠久綿長。雖如今禮法逐漸演成禮儀禮貌,但華夏子孫心中,那君子之風可從未消失。
  • 俗話說「男女授受不親」,那下一句是什麼?很少有人知道
    生活中我們一定常聽到「男女授受不親」這句俗話,不管開玩笑還是其他情況,這句話基本每個中國人都從小聽到大,也能理解它的意思:男女之間應當保持適當距離,不能隨意發生身體接觸等。那它下一句是什麼?這個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 古人講「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才是經典,卻十人九不知!
    我們時常會在一些電視劇裡或者小說上看到這樣的一句話:男女授受不親。但其實這句話還存在著後半句話,只不過,後半句話在當下,知道的人其實不多。其實「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的產生,和我國古代的社會背景有關。所謂的買斷,可以在「三從四德」的「三從」裡面找到印證:嫁過從夫。即女子應當對丈夫的主張百依百順。這種思想起源於何時已經很難考據,不過,在東漢時期,算是得到了體系化。現代所說的「女德」,有很多內容都是在東漢以後產生的,之後在歷代封建王朝中得到了強化。甚至夫權也成為封建社會的重要基石之一。
  • 俗語:男女授受不親,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可惜卻少有人知
    咱們中國是一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的國家,上下5000年的文化歷史,在歷史長河裡面延伸了很多的華夏文化。在這悠悠的歷史歲月裡面,我們不僅創造出了故宮,長城這些極具民族特色舉世聞名的古建築,並且還有兵馬俑、瓷器等等精美絕倫的歷史文物,所以很多的人都說:咱們中國的文化不僅是可以看見的,而且還能夠摸得著。
  • 俗話說:「男女授受不親」,其實下半句才精彩,智慧滿滿!
    俗話說:「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很多人都知道,當往往被當作笑話看待,被當成是封建禮教對男女的束縛。
  • 只聽過「男女授受不親」,下一句才是作者的重點,一直都被誤解
    只認「男女授受不親」,作者的本意是下半句,被世人誤解上千年中華禮儀還真是博大精深,在諸多的文明發展當中,我們是能夠看到其中充斥了諸多的學說門派,在這其中是有各種各樣的類型來制約著不同的行為方式,對於這些我想每個人也都應該是深有感悟的。
  • 男女授受不親,什麼是授,什麼是受,你知道嗎?
    「男女授受不親」一直以來是眾人熟悉的一句口頭表達,很多人都大概知道這是男女之間大防,不能過於靠近的意思。但很少人知道其本意和來歷。首先從字面意思來分析,「授」就是給予,「受」就是接收,「親」就是肢體接觸。
  • 古人云「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才是經典所在,古人說得有道理嗎?
    在眾多的條條框框中,「男女授受不親」就是一條。從某種角度來說,這也算是一句俗語。事實上,這只是整句話的上半句,下半句少有人知。今天筆者就和大家整體說一說,看看這句話有沒有道理。02這句俗語出自於《孟子》:「男女授受不親,禮也。」
  • 俗話說「男女授受不親」,其實還有下半句,你知道是什麼嗎?
    俗話說「男女授受不親」,其實還有下半句,你知道是什麼嗎?hello,大家好呀,「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大家應該在很小的時候就聽到過了,意思就是正常關係的男女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這是一種禮儀,那麼大家知道其實這句話還有下句嗎?
  • 俗語「男女授受不親」,此處的「授」和「受」,到底該怎麼解釋
    俗話說「男女授受不親」,想必大家都知道其中的意思,就是說男人和女人的動作不要親密,也是封建禮教一貫堅持的教條。舊指男女不能互相親手遞受物品,指儒家束縛男女的禮教。古代為什麼說男女授受不親?裡面的「授」和「受」到底是什麼意思?
  • 常言道,男女授受不親,下句更經典,老祖宗智慧,多數人不知
    不管是在古代社會還是在現如今,人們都將禮節看得無比重要,尤其是在古代社會,對於男女之間的禮節要求得更為嚴格。在某些程度上,對於禮法的注重程度甚至要大於人的生命,尤其是對於女子來說,貞潔更是比生命來得都要重要。曾有一位女子因為胳膊不小心被男子觸碰了一下,於是她便揮刀將胳膊斬下,由此可見一斑。正所謂古人常言的:男女授受不親。
  • 古語「男女授受不親」,真的是男女之間不能手與手接觸嗎?
    如果是有點文化的,會再加一句「男女授受不親」,然後再加一句「臭流氓」。這就是說,你隨隨便便摸女生手是不對的。男女有別,要保持適當距離。距離產生合適,否則就是耍流氓、輕浮。這兒說到一句古話:「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出自《孟子》,意思是說男女之間不能親手遞東西。
  • 「男女授受不親」是什麼意思?古代夫妻客氣至此,他們咋樣生孩子
    在國人的禮儀當中,「男女授受不親」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禮儀要求,不僅僅是古代,一直到現在,這句話已經不再是記載在四書五經裡的內容了,而是成為了我們的俗語,成為了我們生活中的一個烙印!男女授受不親《孟子》中說道「男女授受不親,禮也」。
  • 古人說「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卻十人九不知,說得有道理嗎?
    引言古人非常重視男女之間的純潔性。這主要受到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男女之間的彼此尊重成為一種禮節,人人都要遵守。那麼古人所提倡的這種理解到底嚴格到什麼樣的程度呢?他們認為男女之間連東西都不能相互傳遞,因此流傳出一句俗語叫做:男女授受不親。
  • 「男女授受不親」,到底什麼意思?其實,這是保護「屌絲男」的詞
    「男女授受不親」,雖然出自《孟子》,其最初的意思為「男女之間不能親手傳遞東西」。擴展開來來講,是指男女之間不能有肢體接觸,不能直接交談。但在宋朝司馬光(就是那位砸缸的爺)的眼中,「男女授受不親」有著更為明確的所指:1、男女不能公用一個水井、不能共用一個浴室,更不能共用一個廁所。
  • 從男女授受不親,到嫂溺援之以手,其實蘊含哲理,今天消亡了麼?
    《孟子·離婁上》:「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孟子曰:『禮也。』」這句話後來被簡化為:男女授受不親,禮也。而在民間,則成了教條: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的意思是,男女之間傳遞和接受物品的時候不能肌膚相觸,這是一種尊重人的禮節。當然,更多的理解是這表明了中國古代的男女之防,在孟子時期就有了。而《禮記》對男女之防則有更具體的規定:男女不雜坐,不同施枷,不同巾櫛,不親授。嫂叔不通問,……外言不入於梱,內言不出於梱。
  • 拒絕耍流氓,「男女授受不親」只是說說嗎?不,真的很嚴格
    明代沈採的文章《千金記》第十一出有這麼一句話:多謝客官,自古道,男女授受不親,奴家放在地下客官自取,那麼男女授受不親的規則的約束力到底有多麼嚴格呢?這累的儀式走完,才能算是合法的夫妻,才能打破男女授受不親的緊箍咒。實際上在《孟子》這篇文章裡對」男女授受不親「,做了解釋,它就是一種禮儀,是男女之間交往的禮儀。所謂的授受,意思就是施予和接受。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沒有親屬關係的男性和女性之間不能夠有身體接觸。這就是一條準則,也是一條約束。
  • 古代「周公之禮」和「男女授受不親」哪個更難做到?答:後者太難
    但到了現代,最為世人記住的卻只有兩大禮,一為周公之禮,一為男女授受不親之禮。什麼是周公之禮?周公是周文王的第四個兒子,爵位為上公,所以被稱為周公。他認為西周初期,世風日下,特別是婚俗之禮更是混亂不堪,於是便制定了一版婚嫁之禮,也就是後來所說的周公之禮。此禮法,涉及納採、納吉、迎親等多個環節,對民間應該怎麼結婚做了詳細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