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情字,在人的一生中佔有重要地位,家庭裡面有親情,朋友相處有友情,男女之間有愛情。親情友情不可或缺,美好的愛情也十分令人嚮往,若能抱得美人歸自然皆大歡喜。
沒有也不必煩惱,俗話說得好,緣分天註定,不過早晚的事。不管怎麼說,如何處理男女關始終是一個大問題,常言道「男女授受不親」。
這句話世人皆知,經常被老百姓拿來當作口頭禪,實際上它更多是對封建社會迂腐死板的一種調侃,如今時代開放,拋開它的迂腐之處,借鑑意義還是有的。例如異性間不能太過親密,在溝通上要注意分寸,關係再好也得遵守道德底線,這樣做除了互相尊重,更有禮的表現。知禮懂理固然重要,後一句才是真正的「亮點」所在。
其實,「男女授受不親」一詞早已出現,只不過因為年代久遠,導致了後一句不被大眾熟知,不熟知並不代表不重要!它出自《孟子》一書,後面是「嫂溺不援,豺狼也」。這個故事為啥有名呢?肯定和孟子儒家亞聖的身份有很大關係,名人名言嘛,前提是名人之後才是名言。當然,和孟子辯論的那個人也不簡單,此人是戰國時期齊國出色的思想家,辯論大師純於髡(kun)。
他直接問道「男女授受不親」是否合禮?孟子認為沒毛病,又問如果嫂子掉水裡能不能用手搭救?孟子覺得必須救,若不救與豺狼毫無差別?並對此作出解釋「男女授受不親禮也,異性之間不能有肌膚之親是必要的!而嫂子溺水情況特殊出手相救確實不合禮,但必須施以援手,這是權的問題」,關鍵在「權」字上!
所謂「兩權相害取其輕」,遇到問題要靈活處理,不能用僵硬固化的態度面對不同的事情,男女肌膚之親是不對,但嫂子掉水裡了,規矩重要還是人重要?當然人重要!難道為了合禮就見死不救嗎?不要忘記「以人為本」是儒家的核心宗旨!
就像孔子教學生一樣,並非上來一頓講,講完就走人,而是根據每個學生不同稟賦因材施教,如此體現出的正是儒家中庸之道。同時,裡面的「暗喻」需要人們細思!
綜合「男女授受不親合禮,嫂子溺水只能棄禮相救」足以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孟子的另一句話,即「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魚很好,熊掌也很好,但無法兼得。比如相親,這個女孩漂亮,那個有氣質,這個男孩帥,那個長得高,只能二選一,二者兼得或許夢裡能夠實現,現實是不可能的。
同樣,在工作以及生活中會遇到很多類似的問題,所以不要妄想兩全其美,面對現實,仔細考慮,慎重選擇才是最緊要的事情!
參考資料:《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