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作為產品初學者,如何有效地開展產品討論交流會?

2020-12-17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本文作者是有心的產品人,他把日常的話題討論比作了一款產品,從產品思維去探討產品初學者如何有效地開展一場有關產品的交流會。值得一讀~

我加了一個產品求職交流群,群裡的朋友都是在校的大學生。他們或在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或在為即將到來的秋招做準備,或經歷了剛剛相繼結束的實習生招聘。這個群平時也不怎麼活躍,但是群裡有幾個活躍的熱心同學,他們每天會整理出最新的網際網路新聞分享到群裡,偶爾也有一些產品、運營、用研方面的乾貨。

一、一個關於「喜馬拉雅」的討論會

下午的時候,我看到群裡在組織一個關於「喜馬拉雅FM」的話題討論,便關注了這個活動的動向。下面是組織者對活動的一些描述:

親愛的們,我們將於本周六晚21:00-22:00準時在本群展開用戶體驗交流會,我是本次交流會的***。

討論主題:喜馬拉雅FM。

本次討論的提綱為:

1.喜馬拉雅FM用戶特徵及需求

2.與荔枝FM的區別?各自的優勢和劣勢?

3.給喜馬拉雅FM提改進建議

請大家提前做好準備,期待在周六晚聆聽各位的高見。

一個小時過去了,群裡討論的聲音不是很大,大家有一波沒一波地討論著,涉及到用戶畫像及數據、使用場景描述、內容運營與推薦機制、產品改進建議這幾個點。

我作為一個沒有怎麼關注過這個產品的討論外圍群眾,在使用場景描述這裡話比較多,對自己的之前的使用場景進行了簡略的描述,至於其他內容,我感覺如果沒有做準備的話,很難提出有建設性的觀點和話題引導。

整個過程中,一位負責這次活動的同學在全權引導大家,大家都比較安靜地時候,拋出下一個話題試圖活躍氣氛。但總體來講,沉默的時間要遠大於討論的時間,為什麼會這樣呢?

二、我的思考

首先這個活動要開始之前,相關人員做了多少準備,是否有考慮過活動的形式、討論的深度和活躍度、參與討論的人數等方面因素。這次討論在我看來不是一件很成功的事情,我想大致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描述:

1、活動主題不明確,討論話題太寬泛,蜻蜓點水

策劃者的既定活動主題是「用戶體驗交流會」,但是在活動描述中儼然涉及到用戶研究、競品比較以及產品戰略方針這些初學者比較難以駕馭的專業的點,這與用戶體驗交流這一點不一致,初學者在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由於缺乏相關的實戰經歷容易紙上談兵,造成討論空洞、缺乏內涵的問題:

一開始喜馬拉雅的slogan是「路上堵車,聽喜馬拉雅「,後來變成了」隨時隨地,聽我想聽「,現在變成了」聽,見真知「,可見喜馬拉雅最初的目標用戶群可能是上班族,後來隨著知識付費火起來,用戶群範圍就進一步擴大啦,就像olive說的,主要是20~49歲的大學生和職場人士

這段文字是群裡一位很認真的同學討論的,這裡提到了喜馬拉雅的slogan變化趨勢,得出了隨著知識付費使得用戶群體擴大,我認為這一個話題點可以進一步進行討論,用戶群體是怎樣擴大的,為什麼知識付費會導致其擴大,產品內容如何針對知識付費做調整,再細緻一點關於對用戶的描述是否可以從學生和上班族更加深入,分析出具體的用戶特徵和行為。

從描述中也不難看出,組織者希望在這次討論中對「喜馬拉雅」這款產品進行一個相對系統全面的討論,而忽視了一些討論上的細節。但是我認為,這樣形式的討論不在於討論過多少個產品,而是針對某個產品,進行過多少個細節點的討論和研究。

2、參與討論的用戶不明確,過程中缺乏聲音

我寫這些文字的時候,群裡的討論尚未結束,但是大家的積極性普遍不高。根據QQ群的統計功能,這個群裡共有159位用戶,其中在線用戶有118位,參與討論的用戶加我有9位。很尷尬的一個數據。

既然要做一個討論,我認為在前期應該對規模進行一個粗略地估計,對群裡用戶參與討論的意向提前使用群投票或者群活動的形式做一個估計,將有意向的用戶組織起來,可以使用微信群或者直播課堂的形式,更加高效、高速的進行信息傳遞與碰撞。

3、討論前針對初級參與者設置介紹環節

在上面一個點中,我提到了應該在活動之前對參與用戶進行梳理。而這裡則是針對參與的用戶,由策劃者或經驗豐富的用戶在活動之前,針對討論的內容做一個信息整合,為整個討論的氛圍做鋪墊。

比如這次我們要討論「喜馬拉雅」,則可以介紹這款產品的一些基礎信息,包括產品的形態、用戶規模、以及最新的新聞資訊動態熱點等,對他的核心功能點進行簡略的梳理,讓未做準備的用戶、以及臨時參加的用戶(比如我)有一個大體的思考方向,這樣對把控整個活動的方向也有一定幫助。

我把未做準備的用戶和臨時參加的用戶命名為初級參與者,因為在現在比較流行的粉絲文化中(微博、知乎),粉絲都可以成為初級參與者,他們留存在社區中的很大原因是相關明星、大V以及他們的產出內容。而我們的討論活動也類似,活動的內容和深度是吸引初級用戶的核心,因此要考慮到初級用戶的轉化問題,或許一次有意義的產品討論會激發出初級用戶的熱情,從而在一次活動中轉變為核心用戶,進而轉化為經驗豐富的用戶呢。

三、如果把這次討論作為一款產品

我始終認為,產品的思想是產品人必須掌握的一個技能,生活中的很多問題都可以鍛鍊這一技能。以這次活動為例,是否可以進行如下思考:

1、這次討論的主題是什麼?核心主題又是什麼?

這是一個先做加法再做減法的思考步驟,首先思考討論最主要的主題,然後將這個主題細分出一系列子主題,將子主題進行優先級排序,去思考每個子主題是否真的需要放進討論中來,是否足夠產生相應的討論話題,如果有多個優先級較高的主題時,是否可以考慮將活動分期進行。等等。在進行這樣的思考之後,對於整個活動的目標把控應該會清晰一些。

2、參加這次討論的用戶有多少?他們有怎樣的特徵?

討論是一個強參與型的社交活動,討論的主題是核心凝聚力,但是凝聚哪些人,似乎是一個問題。針對這次群討論,群裡用戶分類我在前面已經有過初步的介紹了,是否可以考慮:已經拿到產品實習offer的同學是否願意參與討論以及是否願意分享,剛剛開始準備求職產品的同學參與的熱情如何,同學們更加關注討論主題中的哪一個點,在準備討論前大家都做了哪些準備,等等。

3、討論的整體流程怎樣設置?每一部分應該佔比多少?

討論的流程有點類似產品中的流程。所有的流程都是為核心主題服務的,每個流程應該怎樣為整體流程服務,具體的形式是什麼,是直接開場還是有一個簡短的介紹作為鋪墊,哪個細節的討論應該簡短而哪個又應該比較深入,整體流程的連貫性如何,是否能夠讓參與者在討論之後依據這個流程比較容易的回憶起討論的內容,等等。

4、我能從活討論中獲得什麼?是否需要做出一個總結文檔?

寫總結文檔是我個人的一個習慣,我認為這樣對自己的收穫進行一個梳理能更好的理解並且加深印象。而至於從中收穫什麼,可以從參與者和策劃者兩種角色中進行思考。參與者能夠收穫其他人的觀點,同時能夠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去探討和驗證;策劃者能夠對活動主題的方向有一個更全面的認知,從而激發出以後的思考,培養自己的產品感,這些問題,我認為都很重要。

 

作者:阿坤先生,微信公眾號:阿坤先生 (ID:AKunTalk)

本文由 @阿坤先生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班級投稿 | 產品1901攝影外教授課交流會
    產品攝影外教授課交流會於2020年11月30日,在6號教學樓403教室開展。胡老師向同學們介紹此次交流會的外教老師,由交流老師向同學們分享自己的經驗和成果,和同學們互相討論。  首先,外教老師先是從攝影工具開始,將單反、微單以及手機攝影的區別和如何選擇進行分析,老師讓同學們自己觀察手中攝影工具和其他同學的區別,然後讓同學們回答之前所說到的知識點。  2  交流老師又將攝影工具的快門、焦距、焦段、光圈、ISO調節等專業知識分享給同學,並邀請同學來真實實驗人眼在單反裡工作的原理。
  • B端教學產品應用策展思維,有效開展產品培訓和運營
    編輯導語:隨著網際網路信息化的發展,各行各業都需要緊跟時代趨勢,應用相關的產品,教育行業也不例外。教育信息化雖然推行了很久,但是並未與實際的教學很好的結合起來。今天這篇文章中,作者為我們分析了B端教學產品如何應用策展思維,有效開展產品培訓和運營。
  • 對如何更有效地開展質量提升工作的實踐與思考
    創新方法 精準把脈——對如何更有效地開展質量提升工作的實踐與思考□ 陳 光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遼寧省委省政府關於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要求,鞍山市市場監管部門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勇擔質量提升行動融入鞍山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使命
  • STAR法則,在產品設計的應用和思考
    一個好的候選人往往需要提前準備好闡述工作經歷,面試過程中認真聆聽問題,清晰明了地回答問題,並在回答中展現候選人的工作態度和能力範圍等。第二種適合群面,即通過STAR法則開展無領導小組討論。面試官(們)可提前設計好一個討論場景(Situation)和最終目標(Task),要求多位候選人自行進行討論,並得出最終結果。在無領導小組討論過程中,面試官可以觀察每位候選人如何不斷向目標靠近(Action),並最終獲得了什麼結果(Result),從而挖掘候選人的能力範圍。
  • 產品經理如何寫一份有效的簡歷?
    文章內容概括:簡歷的本質和關鍵如何寫一份有效簡歷必須避開的地雷用了3年的word簡歷模板1. 簡歷的本質和關鍵根據「多元決策模型」,慣例,把「How」問題變「What」和「Why」,自動開啟深度思考。在《深度思考:大學生如何拿到產品offer?》文中,我提及面試的本質:交易過程、雙向匹配過程。即,「微觀經濟學」:勞動力是最基本的生產要素,生產要素被企業購買用於產出。企業在勞動市場中花錢僱傭勞動力,僱傭價格(工資)也取決於勞動市場的供需關係等。(關於工資多少有時間再討論,並不在本文討論範圍)而寫簡歷、篩簡歷、挖簡歷。
  • 結構化思考,以及它在教育產品中的底層運用
    這帶來的一個後果就是,我們變得不會思考,我們的思考也變得碎片化,無法深入系統,完整地去理解這個快節奏商業社會裡的各種問題和挑戰。在這樣的一個信息過剩的時代,結構化思考顯得特別的重要。在講述結構化思考之前,先給一個例子,幫助大家判斷網絡上信息和書籍的質量優劣。
  • 業務產品的設計方法論與思考
    說到極端些,作為員工或者其他身份的人,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位置的事情。作為員工就是要將老闆的命令執行好。就像當年劉強東決定做自建物流,有位高管起來反對,劉強東說到:我請你來不是證明我的決策是錯誤的,我請你來是把我的決策落實到位、執行到位!如果有困難,你要想辦法如何完成。一周後高管的位置換成了其他人。
  • 金石灣文旅產品創意創新展暨文化旅遊產品創意創新交流會
    這些作品代表了學院、學生、設計師、設計團體等不同的角色,從各自不同的角度詮釋旅遊文創產品,希望藉由這些作品作為「引玉之磚」,為文化旅遊與文創設計和文旅經濟的融合提出思考,並將在今後的深度合作中結出豐碩的成果。
  • 思考| 如何通過產品思維解決「點菜困難症」
    如果是我設計的話,要怎麼才能最大程度地滿足用戶的點單需求呢?本文將從產品思維架構(即用戶需求場景出發到用戶體驗要素)的角度,討論商家在設計「菜單」產品時應考慮哪些因素,最後給出了幾點切實的腦洞建議(核心)。全文結構如下,部分圖片來自網際網路:
  • 作為產品經理,如何打造產品的作戰地圖?
    編輯導語:我們在做一個項目時,首先要做的就是制定計劃,有了計劃才能有條不紊完成任務;作為一名產品經理,在進行項目時如何制定自己的計劃?本文作者利用幾個步驟幫你分析如何打造一款產品的作戰計劃。什麼是作戰地圖?
  • 寫給產品新人:如何直觀認識產品經理職位?
    不論是寫方案、寫需求還是做交互,產品經理的腦子裡,總是在構思自己產品的業務場景是如何運轉的。在許多實際生產的場景中,用戶往往面臨的是傳統模式中複雜、成本高、不能有效運轉的問題,那麼能否夠通過一款產品來構建一個快捷、有效的流程,幫助用戶更好地完成生產呢?就像一些人使用kindle進行閱讀,使用在線系統代替人工審批一樣。
  • 如何通過把握產品生命周期,推動產品發展
    在這個階段,用戶逐漸熟悉產品,產品得到驗證,市場前景也比較明朗,那麼我們一般考慮的是「我們應該如何運營產品才能快速提升流量和品牌知名度」以及「我們在獲取流量之後應該如何轉化或者如何變現」等問題。作為企業或者產品負責人,能夠不斷地跟蹤自己產品的生命周期所處的階段,清楚地認識和了解自己產品當下的實際情況,才能更好地制定產品迭代以及運營的策略,從而更好地實現產品整體的商業目標和用戶目標。這才是我們關注產品生命周期的目的!不同階段的產品策略那麼,對於企業來說,在知道自己產品所處的生命周期階段之後,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更加有效地制定出合理的產品迭代和運營策略呢?
  • AIDASS模型思考|產品如何吸引用戶?
    到底什麼樣的產品與App才能吸引用戶眼球,讓用戶一經使用便深深地愛上它,欲罷不能呢?其實最重要的因素是——習慣。千萬別小看這個詞哦,美國作家查爾斯·杜希格有一本書《習慣的力量》就對這個詞做了深刻的解釋:習慣是我們刻意或深思後而做出的選擇,即使過了一段時間不再思考卻仍繼續、往往每天都在做的行為。這是我們神經系統的自然反應。
  • 如何在辦公室有效地開會?
    接觸六頂思考帽後,我就覺得是一個很好的思考框架,一開始是和女兒小樂及她的同學講六頂思考帽的課,自己也會在生活中家庭討論或日常工作個人決策時去使用,有意識地讓自己更深入的思考。不過人少往往能比較快速達成一致,這並沒能完全發揮六頂思考帽的威力,一直想在真實工作場景中應用,不過我也擔心從思考框架方式去提,會不會太正式,團隊接受起來覺得有壓力,所以一直概念提的不多,只是有時有意識地在討論中引導類似思考方式,比如碰到複雜情況的討論時,在白板上總會習慣列舉大家所說的種種現象,這就是最典型的採用「白帽子」思考的方式,能使參與討論的人對真實的情況達成一致的認識。
  • 上海金泰系列產品工法技術交流會在山東濟南完美謝幕
    7月22日 下午2點,上海金泰工程機械有限公司應山東樁工協會友情邀約盛大舉辦樁牆合璧·共建泉城盛景—上海金泰系列產品工法技術交流會。上海金泰系列產品工法技術交流會在山東濟南召開本次會議特邀了山東省深基坑方面的多位專家、高校教授,省內勘察、設計、施工方面的大師、專家以及各基礎公司老總。
  • 市衛監支隊召開大討論活動座談交流會
    >12月23日,組織召開了大討論活動座談交流會。    各科室負責人匯報了近階段科室開展大討論活動情況,圍繞著「抗疫英雄作用如何發揮?衛生監督執法能力如何提高?反面典型教訓如何汲取?監督執法工作作風如何轉變?
  • 入職一個月,產品新人的任務與思考
    但是作為應屆生在職場,發現問題、明確目的後更重要是理清該怎麼做,然後向上匯報。由於涉及和學管中心的討論,又涉及開發取數、測試判斷,最終沉澱統一定義,特整理進度規劃。圖:數據口徑進度規劃圖圖:數據口徑統一梳理(例)這次任務是我第一次經歷跨部門合作、數據梳理。
  • 「2019中韓電競遊戲技術及產品交流會」在滬舉行
    10月25日,「2019中韓電競遊戲技術及產品交流會」在上海大學樂乎樓開幕。「2019中韓電競遊戲技術及產品交流會」在上海大學樂乎樓開幕。當天,來自中韓兩國的電競產業相關高校、企業、行業協會、專家及相關人士濟濟一堂,共同見證了上海大學科技園和韓國手遊協會合作諒解備忘錄的籤署,並積極交流分享經驗,探索行業發展方向,推動校企產合作戰略。
  • 北大光華沙龍預告 | 朱宏圖:數據產品開發的一些思考
    01、本期主題在這次講座中,我將主要分享數據產品開發中我個人的一些思考:第一個思考是數據產品三個核心層:應用層、數據層和算法層之間的關係。一個高水平的數據建設就是以應用層為引導 ,打造出最經濟實惠的數據框架,並根據用戶來定製對應的數據產品,而每個數據產品都是應用層、數據層和算法層三者的有機融合。第二個思考是討論成功的數據產品開發的四個關鍵要素:如何選取好的業務指標,有效地把業務指標進行有效的拆解為多個模塊和它們相關的技術指標,對所有的模塊進行高效的底層數據建設與精準的建模,既懂業務又懂算法技術的算法工程師。
  • 百度2020產品經理群面試題和討論過程分享
    破冰面試官說討論可以開始之後,room安靜了十秒鐘,然後我先說話的,就當給自己壯膽。我說,現在時5點15分,我們用兩分鐘的時間確定一下研究主體,然後儘快開展討論。題目要求以問答交流類平臺APP為例,我腦子裡浮現的主要是「知乎」和「豆瓣」兩個平臺,而且這兩個平臺也面臨題目中所提到的問題,大家覺得我們選擇哪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