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頭醫師」楊向東。記者 張鋒鋒 攝
楊向東的維修工具箱裡,藏著一個港口的變革歷程。
作為湛江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鐵路分公司機修段副段長,這位「火車頭醫生」在碼頭一線兢兢業業工作了近30年,他的維修工具換了一批又一批,越換越高級;他的工作日記寫了一本又一本,一本比一本詳細;以他名字命名的工作室技改成果出了一項又一項,一項比一項有創意……這些都成了近幾十年來湛江港跨越式發展,以及港口工人工作與生活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鮮活見證。
4月4日,記者來到湛江港集團鐵路分公司,聆聽了楊向東與港口「那些年」的故事。
「跨行」發展,從零起步
「當時全班組只有一套維修的常用工具,維修時用的是簡陋的扳手、鐵錘、銼刀,沒有電動工具,機械出了故障,完全靠人力維修,36毫米的大螺絲要全班七八個人邊喊口號邊合力去拆卸。」採訪中,楊向東繪聲繪色地說起當年的機械維修過程。
楊向東是一名「港二代」。小時候,他常聽在港口當鉗工的父親講港口的故事,心生嚮往,跟著父親到港口,看到碼頭上一臺臺大型機械宛如巨人般,作業現場緊張而又繁忙,他不禁驚呼:「太厲害了!」
1990年,楊向東從湛江市技工學校鉗工班畢業後,被分配到湛江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第三分公司(時稱「湛江港第三作業區」)門吊隊,成為門機修理工;2000年調到鐵路分公司機修段,當上了一名機車維修工。
成立於1997年的鐵路分公司,當時管轄港口專用鐵路85.9公裡,擁有裝卸貨物線11股,調車場3個,內燃機車6臺(4臺功率為990千瓦的GK1c型機車,2臺功率為1990千瓦的DF4B型機車),年度完成鐵路拖運量只有733.7萬噸。那時,碼頭上的機械還是傳統式的機械,智能化、自動化還處於空白狀態。
由於鐵路分公司沒有機車維修技術,機車出了故障得靠廠家維修,給生產作業帶來極大不便。
後來,公司組建了機車維修班組,機修人員是從各個作業區不同崗位上調過來的,有的原來是建安工人,有的原來是交通車司機,而楊向東則從門機修理「跨行」到內燃機車修理。大家來自不同崗位,都對機車維修一竅不通。
沒有老本可吃,那就從零開始學!班組裡的8個成員都憋著一股勁兒,狠下功夫苦學苦練。
為了儘快上手,楊向東更是一頭扎進了機車,了解其內部結構、工作原理,白天對更換下來的機車配件一一拆解,了解每個零部件的內部構造;晚上查閱各種有關書籍,了解機車電器控制原理、柴油機工作原理及技術要求。工作中遇到的機車故障,他都一一記錄在工作本上以便學習總結,他還經常利用隨車外委維修的機會,虛心向師傅請教,抓住每次機車廠家技術人員前來指導的機會,認真學習。
到了2000年年底,大家用了一年時間,終於掌握了維修技術,啃下了機車修理這塊「硬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