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沙化、鹽漬化……固沙治鹼讓《狼圖騰》裡的草原「起死回生」

2020-12-20 東方財富網

近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的草原專家調研組就《草原保護與建設》專題,前往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烏拉蓋草原腹地調研。他們發現烏拉蓋草原開展的退化草場改良、鹽漬化草地治理、沙化草地治理等多個生態治理項目,已經規模治理沙化草地近2萬畝。這一成果讓調研組眼前一亮。

讓調研組眼前一亮的成果的背後是怎樣的治理模式?科技日報記者隨調研組進行了走訪。

一條暗沙帶成為草原沙化的隱患

提到荒漠化,很多人馬上會聯想到西北乾旱地區一望無際寸草不生的荒涼沙漠。其實,從荒漠化類型看,除沙漠外還包括受自然或人為因素影響形成的草地退化、水土流失、土壤鹽漬化、土壤沙化等。

作為最脆弱的自然生態系統之一,草原生態的退化是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草原生態修復治理的難題。如何用科技的力量讓草原綠起來,這正在成為各界努力的焦點。

烏拉蓋是內蒙古中部最美的草原,是電影《狼圖騰》的拍攝地,被譽為「天邊草原」。電影中的草原景象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烏拉蓋草原近年來也有了退化、沙化、鹽漬化的跡象。

為什麼昔日的青青草原如今卻逐漸的沙化?內蒙古蒙草生態草原研究院(以下簡稱草原生態研究院)經過長期地調研發現,烏拉蓋草原綠色植被下存在一條暗沙帶,處在暗沙帶上的植被如果被破壞就會迅速地風蝕沙化,一旦細沙侵蝕周邊的草原,就會形成大面積的沙化草地。

烏拉蓋草原牧民曹磊說:「我家的草場前些年是典型的丘陵平原草甸草原,植被破壞後有186畝草地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沙化,最嚴重的地方已經成為面積達50畝的風蝕坑,專家在那時就給出結論——是因為植被種類單一且覆蓋率降低。」

草原生態研究院負責人告訴記者,早在6年前,他們就開始對烏拉蓋草原的生態環境進行檢測,同時,開展植物多樣性調研。結合「三化」草地的特點,根據不同地形和退化程度,逐步提出了針對性解決方案。

結合烏拉蓋管理區(錫林郭勒盟縣級管理區)林業治沙項目、農業綜合開發沙化、退化草地治理等項目,草原生態研究院針對不同的風蝕沙化情況,應用機械沙障、生物沙障、補播牧草組合等措施,先期治理嚴重沙化,並且已出現風蝕坑的草地13處、共3000餘畝。治理後,流沙得以固定,多年生植物顯著增加、植被覆蓋度達到55%以上。

在此基礎上,烏拉蓋管理區針對草場沙化情況因地施策,依託草原生態研究院的技術集成,採用埋置機械沙障+生物沙障+人工撒播+枯草鋪設的辦法,固沙並還原植物生境,讓天然植物物種在休養生息中煥發自我修復的能力,成功抑制住了烏拉蓋草場的繼續沙化。

狼毒是「警」不是「景」

近幾年來,烏拉蓋草原上出現大片美麗的狼毒花。在遊客眼中,這些花草算得上是一道靚麗的風景,但在牧民白布和眼中,狼毒花的肆意生長則是一場災難。

狼毒花是一種汁液含毒的多年生植物,根系大、生命力強,家畜誤食會中毒,還會抑制其他優良牧草的生長。大片的狼毒花不僅危害草原生態,而且威脅草畜產業健康發展,被視為草原荒漠化的「警示燈」。錫林郭勒草原就是狼毒花的原生地之一。

白布和家的草場位於烏拉蓋牧場腹地,500畝草場上發生了不同程度的狼毒型退化,這是當地草原生態修復中「一塊難啃的硬骨頭」。

經過3年連續試驗示範,烏拉蓋管理區幫助科研人員採用圍欄+免耕+施肥的綜合措施,補充表層土壤營養,促進禾本科、豆科等植物生長,提高了天然打草場的產量和質量,最終成功抑制了狼毒花生長。

白布和介紹,治理3年後,自家的草場上狼毒花減少了80.35%,優勢植物佔比顯著增加,牧草產量增加28%。「狼毒花的減少和草原生態的恢復幾乎是同步的,載畜能力增加,生態持續好轉。草原生態研究院針對我們草場生態修復的科技成果轉化,讓我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收益。」他說。

讓鹽漬化草場「起死回生」

「鹽漬化草地的成因,主要是盲目開墾和超載放牧等人為因素,表現形式為草地鹽鹼含量增加,阻礙牧草生長,逐漸成為地表裸露的鹽鹼斑。鹽漬化與沙化、退化一樣,也會使植被覆蓋度持續下降,牧草產量受到影響。」草原生態研究院院長邢旗告訴記者。

據介紹,2017年,錫林郭勒盟生態修復科研團隊聯合烏拉蓋哈拉蓋圖農牧場一連8戶牧民,在5000畝草場上實施了綜合開發土地治理草場改良。

工作人員回憶,當時,其中的1930畝已經嚴重鹽漬化,分布著面積大小不等的鹽鹼斑,斑內土壤PH值鹼度較高,大部分已經完全沒有植被。剩餘的3070畝為輕度鹽漬化,植被較稀少,草地的總體植被高度、密度和覆蓋度都比較低。

邢旗介紹說:「為了避免牲畜的啃食與踩踏進一步加劇項目區的鹽漬化程度,我們的修復在圍欄內進行,根據鹽鹼斑面積大小和草地植被情況,採取不同的治理措施:鹽鹼斑外的草地採用圍欄封育與施肥方案;中、小面積的鹽鹼斑採用人工翻地、撒腐殖酸、補播草籽、草簾覆蓋的技術方案;大面積鹽鹼斑則先採用旋耕機翻耕,再實施後續措施。經過一年的治理,8戶牧民的草場植被平均覆蓋度達到45%以上,治理效果顯著。」

錫林郭勒盟草原生態治理負責人表示,相比20年前,錫林郭勒盟的草原植被覆蓋度提高了16%,平均畝產乾草量提高了50%左右,草原沙化退化呈現「總體遏制、局部好轉」的良好態勢。其中,草原生態研究院研究團隊從2014年至今,在烏拉蓋地區成功修復各類型草地近3萬畝,平均植被覆蓋度達40%—60%,嚴重沙化草地平均植被覆蓋度由15%提高到50%。

(文章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狼圖騰》中的草原邏輯
    相信大家對狼這種動物都不會陌生吧。在童話故事裡我們讀過《小紅帽和狼外婆的故事》;在小學的課本裡,我們學過《東郭先生和狼》;在初中的語文課上,我們學過《狼》……狼給我們的印象是:貪婪、兇殘、陰險、狡詐。沒有狼的訓導和磨礪,大字不識一個的成吉思汗,就不會成為舉世聞名的軍事家。狼是天下第一兵家。」狼,究竟是如何在草原上生存的呢?狼,為什麼能夠成為遊牧民族膜拜的圖騰呢? 我帶著疑問和獵奇的心理,閱讀了姜戎寫的《狼圖騰》。
  • 《狼圖騰》英文版昨全球同步首發
    本報記者路豔霞  昨天,明媚的陽光照亮了英文版《狼圖騰》全球首發式。這個在故宮舉行的意味深長的儀式,讓人們獲得了幸福感,這份幸福來源於生長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的文化自信,還有一本拿起來並不重的書所創造的奇蹟。
  • 《狼圖騰》95%場面系真實 草原狼「本色出演」
    導演阿諾也曾有「知青」經歷  1967年,北京知青陳陣和楊克響應「上山下鄉」的號召來到了內蒙古額侖大草原插隊,結識了蒙古族牧民畢利格一家,也見識到了草原上最令人敬畏的動物——狼。在與狼的接觸過程中,陳陣對這一物種有了強烈的興趣。就在此時,一群外來人貪婪地掠奪了狼群儲存過冬的黃羊,打破了狼群和牧民之間的生態平衡。
  • 小月書評|蒼茫的天,草原的狼,一個民族的靈魂——《狼圖騰》
    ——《狼圖騰》《狼圖騰》,是2004年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姜戎。主要講述了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一位知青在內蒙古草原插隊時與草原狼、遊牧民族相依相存的故事。作者簡介:呂嘉民(筆名姜戎),漢族,1946年4月生於北京,籍貫上海。曾任中國勞動關係學院教師。
  • 中國夢·黃河情②與流沙爭綠 是什麼「法寶」讓若爾蓋沙化草原重披...
    在遼闊的草原上為何會布局這些網格?「這些網格就是若爾蓋縣治理土地沙化的法寶—高山柳沙障,它能夠很好地固定流動的沙土,讓沙地長出綠色植被,防止流沙對草原沙化侵蝕。」若爾蓋縣林草局生態修復股助理工程師塗勝介紹,轄曼鎮西倉村治沙點曾經是當地極度嚴重沙化的區域,植被覆蓋率幾乎為零,沙化面積高達3000多畝,嚴重威脅附近的草原牧場。
  • 《狼圖騰》作者16年後再出新作,《天鵝圖騰》講述草原上的「愛」與...
    2004年出版的小說《狼圖騰》曾打動眾多讀者,時隔16年後,《狼圖騰》的作者姜戎推出了他的第二部長篇小說——《天鵝圖騰》。這次他將視線投向了另一種長久生活在草原上的動物——天鵝,再現了他記憶中如天堂般的溼地草原。在姜戎看來,「天鵝」與「狼」一樣,是草原遊牧文化中最有代表性、最有精神價值的圖騰,是「剛柔相濟、相互作用的整體」。
  • 在《狼圖騰》裡看見剛勇,在《天鵝圖騰》裡看見美與愛
    圖說:天鵝在水草豐饒的烏珠穆沁草原生息繁衍 主辦方供圖「蒙古草原的愛與美,是每年早春北歸故鄉的天鵝帶來的。」這是曾經寫出了《狼圖騰》的作家姜戎沉澱16年後寫出的第二部長篇作品《天鵝圖騰》的開篇。這本由十月文藝出版社最新出版的《天鵝圖騰》中,一切真摯的文字,只為還原作者記憶中,溼地草原上那個恢弘的天鵝王國。姜戎在北京介紹這部作品時,動情地說:「狼圖騰是黑色的,天鵝圖騰是白色的。狼圖騰象徵著自由與剛勇,天鵝圖騰象徵著愛與美,兩個圖騰像太極圖般交融。補上了這個空缺,總算了卻我一生的夢想與追求。」
  • 《狼圖騰》作者姜戎:天鵝是比狼更早走入我內心的圖騰
    從52歲正式動筆寫作《狼圖騰》,到今天的《天鵝圖騰》,「表明我完成了再現草原遊牧文化中最有代表性、最有精神價值的兩個圖騰的重任,讓人們更全面地了解了蒙古大草原、蒙古族人民、蒙古狼、蒙古天鵝的自由剛勇和愛與美的風貌與性格。我相信更多的人會愛上他(它)們的,並從中吸取和補充精神營養。我只寫了兩部書,但我花費的時間和心血,要比別人寫十幾本書所花費的還要多。」
  • 《狼圖騰2》已獲準拍攝,草原變為荒漠,人與狼面臨生存危機
    根據2019年3月下旬的電影拍攝製作備案公示表顯示,電影《狼圖騰2》獲準拍攝。劇本由《功夫之王》的編劇約翰·福斯克,《十二公民》、《上海堡壘》的編劇韓景龍聯合打造。公示表上顯示的劇情是:額侖草原被農耕之後,成為沙漠。
  • 《狼圖騰》中的草原美食一覽:哪種是你的最愛?
    《狼圖騰》是姜戎創作的長篇小說,主要講述了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一位知青在內蒙古草原插隊時與草原狼、遊牧民族相依相存的故事,想必很多人都是看了電影《狼圖騰》之後才想要了解小說的。然後,給陳陣遞過一小碗用北京固體醬油和草原口蘑泡出的蘑菇醬油。這是陳陣吃手把肉時最喜歡的調料。陳陣用蒙古刀割了一段羊肥腸蘸上調料,塞到嘴裡,香得他幾乎把狼崽的事忘記。草原羊肥腸是草原手把肉裡的上品,只有一尺長。說是肥腸,其實一點也不肥,肥腸裡面塞滿了最沒油水的肚條、小腸和胸膈膜肌肉條。
  • 姜戎:天鵝是比狼更早走入我內心的圖騰
    「草原的愛與美,是每年早春北歸故鄉的天鵝帶來的。」姜戎新著的長篇小說《天鵝圖騰》以此開篇。從52歲正式動筆寫作《狼圖騰》,到今天的《天鵝圖騰》,「表明我完成了再現草原遊牧文化中最有代表性、最有精神價值的兩個圖騰的重任,讓人們更全面地了解了內蒙古大草原、蒙古族人民、狼、天鵝的自由剛勇和愛與美的風貌與性格。
  • 作家批《狼圖騰》:宣揚狼精神是法西斯思想
    矛頭  狼從來不是蒙古人的圖騰  郭雪波發表在微博的聲明稱,「狼從來不是蒙古人的圖騰,蒙古所有文史中從未記載過狼為圖騰!這是一漢族知青在草原只待三年,生生嫁禍蒙古人的偽文化!蒙古人最早信薩滿後佛教。
  • 老俞閒話丨《狼圖騰》之後,為什麼還要《天鵝圖騰》
    12月2日晚上,在北京坊的PageOne書店,和白巖松、李敬澤一起,為姜戎的新書《天鵝圖騰》做了一場對談直播,現場聽眾也到了100多人。姜戎大家應該很熟悉。一部《狼圖騰》紅遍了中國,在世界上也有很大的影響,被翻譯成了幾十種文字。
  • 《狼圖騰》作者再推新作《天鵝圖騰》,白巖松、俞敏洪給出這樣的評價
    2004年,一部名為《狼圖騰》的小說出版,這部以草原為背景、以狼為主角的作品迅速風靡全國,並走向海外,影響了上千萬的讀者。時隔16年,《狼圖騰》的作者姜戎推出了他的第二部長篇小說——《天鵝圖騰》。前晚,《天鵝圖騰》首發式舉行,低調的姜戎一如既往地沒有到場。
  • 狼圖騰作者寫「天鵝」,白巖松這樣點評
    2004年,這部以草原為背景、以狼為主角的作品迅速風靡全國,被翻譯成37種語言,走向海外。時隔16年,姜戎推出了他的第二部長篇小說——《天鵝圖騰》。這次,姜戎將視線投向了另一種與草原共生千年的動物——天鵝,再現了他記憶中如天堂般的溼地草原。
  •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讀《狼圖騰》有感
    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讀狼圖騰有感我最喜歡的一本書是《狼圖騰》,這本書以陳陣下鄉到草原當知青的所見所聞為主要線索,記敘了我國內蒙古草原由興盛轉向衰敗的大起大落的歷史進程。真是「狼為自由故,生命也可拋。」讀完作者姜戎寫的《狼圖騰》後,掩卷深思:原來立場不同、角度不同,人們的觀點也炯然不同。我們的語文書中的草原是從漢人角度編寫的,而不是從客觀自然角度,或蒙古人民角度編寫的。而《狼圖騰》使我從另一個角度了解草原。
  • 全世界能拍好《狼圖騰》的只有阿諾一人
    2008年,阿諾第一次去內蒙古看景,對照片裡草原狼的綠眼睛念念不忘。可是王為民5年養了三撥狼,沒有一隻是綠眼睛。「我一直覺得特別對不起導演,直到有一天我拍了一張照片,發現列印出來是綠眼睛的!原來蒙古狼就沒有綠眼睛的,全是褐色眼睛。不過因為導演對綠眼睛有感覺,所以電影拍完之後我們又做了一層後期。」狼養成之後,雪的問題也解決了。
  • 草方格固沙,讓荒漠變綠洲
    本報記者 欒雨嘉 攝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是我省沙漠化土地分布較廣、沙化危害比較嚴重的地區之一,也是全國防沙治沙的重點示範縣之一。經過20多年的治理,這個曾經被風沙肆虐的地方,經過一代代人的艱苦奮鬥和不懈努力,重新又披上了綠裝,煥發出勃勃生機。
  • 小說《狼圖騰》遭爭議 被指虛構蒙古族信仰崇拜
    狼,是不是蒙古人的圖騰  影片開篇,有一句話,「蒙古人的歷史從來都是別人寫的。」而這部《狼圖騰》也遭受了這樣的質疑:一個只在草原待過三年的知青,怎能了解蒙古歷史文化。  北京作協的作家郭雪波是蒙古人,他近日發表微博稱,「狼從來不是蒙古人的圖騰,蒙古所有文史中從未記載過狼為圖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