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誦前的功課聽張國禎教授談「林徽因詩作的意境和不著痕跡的格律之美」

2021-02-23 杭凱快樂健康坊


為了朗通愛好者更加深入了解詩歌朗誦的內涵,學習詩歌的格律之美,特別舉辦本講座。

沈從文說她是"絕頂聰明的小姐";

胡適稱她是一代才女;

兒子梁從誡說她是慈愛的母親。

她是林徽因,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詩經·大雅·思齊》: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如果你只是從別人嘴中聽說她,她無非是一個才女名號…但是如果你真正走近她,了解她的生活、她的思想、她的文字,你會發現她一個民國時代的象徵……現在,讓我們來細細欣賞她留給世人的精言妙語。

      別急別急!在欣賞之前,我們先要做的是學會「讀」書. 當代許多人所謂的「讀書」,其實不是讀書,而是看書--看書與誦讀完全是兩個概念。誦讀那些充滿文化魅力的經典,不僅能提高文化修養,還對身心大有裨益。可怎樣「朗誦」,才能更好地引發人與書的共鳴呢?Now,讓我們一起去認真聆聽張國禎教授談「林徽因詩作的意境和不著痕跡的格律之美」吧!

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教授,北京大學現代文學博士,曾創辦《中國檢察報》文藝副刊、國臺辦政府網站和海峽論壇網,深入研究現代文學和兩岸文化生態。

  

主題:

   林徽因詩作的意境和不著痕跡的格律之美

時間:2016年10月25日下午14:00-16:00

地點:中山東路198號龍臺國際大廈612室

報名:18913931696(電話諮詢)

 

 來來來!讓我們提前預習一下~

 

冬有冬的來意,                                 

寒冷像花,——                                
花有花香,冬有回憶一把。                      
一條枯枝影,青煙色的瘦細,                    
在午後的窗前拖過一筆畫;                      
寒裡日光淡了,漸斜……                        
就是那樣地                                   
像待客人說話                                 
我在靜沉中默啜著茶。  

山中一個夏夜,深得

象沒有底一樣;
黑影,松林密密的;
周圍沒有點光亮。
對山閃著只一盞燈———兩盞
象夜的眼,夜的眼在看!

滿山的風全躡著腳
象是走路一樣;
躲過了各處的枝葉
各處的草,不響。
單是流水,不斷的在山谷上
石頭的心,石頭的口在唱。

均勻的一片靜,罩下
象張軟垂的幔帳。
疑問不見了,四角裡
模糊,是夢在窺探?
夜象在祈禱,無聲的在期望
幽鬱的虔誠在無聲裡布漫。

        好比這樹丁香,幾枝山紅杏,

      相信我的心裡留著有一串話,

       繞著許多葉子,青青的沉靜,

風露日夜,只盼五月來開開花!

如果你是五月,八百裡為我吹開

藍空上霞彩,那樣子來了春天,

忘掉靦腆,我定要轉過臉來,

把一串瘋話全說在你的面前!

人生,

你是一支曲子,
我是歌唱的;
你是河流
我是條船,一片小白帆
我是個行旅者的時候,
你,田野,山林,峰巒。
無論怎樣,
顛倒密切中牽連著
你和我,
我永從你中間經過;
我生存,
你是我生存的河道,
理由同力量。
你的存在
則是我胸前心跳裡
五色的絢彩
但我們彼此交錯
並未彼此留難。
…………
現在我死了,
你,——
我把你再交給他人負擔!

鐘聲 

斂住又敲散 
一街的荒涼 
聽—— 
那圓的一顆顆聲響 
直沉下時間 
靜寂的 
咽喉。 

像哭泣, 
像悲慟, 
將這僵黑的 
中夜 
葬入 
那永不見曙星的 
空洞—— 
輕——重,…… 
——重——輕…… 
這搖曳的一聲聲, 
又憑誰的主意 
把那剩餘的憂惶 
隨著風冷—— 
紛紛 
擲給還不成夢的 
人。 

這一定又是你的手指, 

輕弄著, 
在這深夜,稠密的悲思 

別怪我頰邊泛上了紅, 
靜聽著, 
這異樣的弦索的生動。 

一聲聲在我心底穿過, 
我懂得 
這悽涼,但我怎能應和? 

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樣, 
太薄弱 
是人們的美麗的想像。 

除非在夢裡有這麼一天, 
你和我 
同來攀動那根希望的和弦。 

什麼時候再能有 

那一片靜; 
溶溶在春風中立著, 
面對著山,面對著小河流? 

什麼時候還能那樣 
滿掬著希望; 
披拂新綠,耳語似的詩思, 
登上城樓,更聽那一聲鐘響? 

什麼時候,又什麼時候,心 
才真能懂得 
這時間的距離;山河的年歲; 
昨天的靜,鐘聲 
昨天的人 
怎樣又在今天裡劃下一道影!

微信ID:hk900981長按左側二維碼關注

相關焦點

  • 絕句和律詩如何營造意境(不談格律)?
    而絕句和律詩則分別是四句和八句的韻文,它們和其他詩體的區別就在於是否嚴格遵守平仄格律。 既然不要談平仄格律,那麼實際上就是討論一篇韻文如何寫好,再簡化一下,這個問題其實就是問的: 如何營造一篇文章的意境? 我們把這篇文章的意境營造好了,再做出詩歌化的文字裁剪(合格律),不就可以了?
  • 讀林徽因的《你是人間四月天》,淺析新月派詩歌的格律
    讀完林徽因的這首《你是人間四月天》後,頓覺春風拂面,香袖籠暖,意潔心舒。不要管這首詩題目中的「你」是寫的誰,不論是徐志摩,還是林徽因的兒子,我們最主要的是要來感受這首詩的詩意。林徽因是新月詩派的成員之一,她詩同樣注重聞一多先生提出的三美:音樂美,畫面美,建築美。這新月詩歌提倡三美其實就是音律,文藻,節構三個方面的審美。
  • 談談詩詞的意境之美
    詩詞的意境之美司馬從戎自唐以來,填詞作詩者何止成千上萬。缺少了意境的作品,浪漫主義不過是海市蜃樓,理想主義則容易流於教義。說詩人創造意境的能力體現了他(她)的基本功,並不為過。也許可以說:能夠尋找到有品位的意境並且成功地付諸聲韻格律,才能鑄就一首上品。我們能夠熟記在心的那些前賢作品豈不正是這樣?
  • 詩歌的音韻之美,朗誦!
    文/江湖詩客詩貴朗誦,不吟誦無以成詩。文章體裁分類種種,但最簡便的分法無外乎兩種:韻文與非韻文。詩歌,就是應「韻"而生的。在心為志,發聲為詩。世界上最早的一首詩肯定不是寫出來的,而是唱出來的。凡陽剛之文,宜急讀,宜高聲,宜短音,而影其氣疾。陰柔之文,宜緩讀,宜長調,宜輕音,而顯其氣徐。少陽少柔之文,則宜平讀,宜平音,而其氣在不疾不徐之間也。因聲求氣,聲入心通,詩詞與吟誦從來都是互為一體,不可分割,古人通過吟誦,不但可以以聲示人,互相唱和,而且還可以在吟誦中爬羅剔快,揀詞鍊字。由吟誦而語脈文脈,由吟誦而心情神情,由吟誦而意境理境。
  • 英語美文賞析:當中國古詩被翻譯成英文,語言之美令人陶醉!
    前幾天分享了一篇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的詩歌摘選,很多網友都很喜歡,不管是英語版本還是漢語版本,都有一種韻律美、意境美,令人陶醉!詩歌除了意境、體式之外,還講究格律和押韻,這在中國優秀的詩歌中都體現得淋漓盡致,如果將中國古詩翻譯成英文呢?是否也有一種優雅的美呢?
  • 林徽因,一個兼具建築的線條美、詩的靈動與哲學的淳樸的奇女子!
    林徽音之所以更名,是因為當時有個小有名氣的詩人林微音,這人是個男的,為避免混淆才更名林徽因。為此,徐志摩還專門發文聲明,那是1931年10月,林徽因27歲,在《詩刊》發表詩作,徐志摩在序中聲明是為了避免「彼此有掠美或冒牌的嫌疑」。意志堅強,本性高潔,志存高遠大放異彩!
  • 「萬磁王」朗誦杜甫詩作,英文翻譯唐詩是對文化的發揚還是災難?
    《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由2020年4月6日在英國上映,由英國著名主持人麥可伍德在紀錄片中主要出鏡,他通過史實資料和杜甫的詩作在中國重走了杜甫當年的足跡,體驗了杜甫顛沛流離的一生。《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海報「萬磁王」伊恩·麥克萊恩在紀錄片中作為一個朗誦者,負責用英文朗誦杜甫詩。
  • 林徽因很美的一首情詩,開篇9字就驚豔了,原來現代詩也能這麼美
    貼在林徽因身上的標籤有很多,而且個個分量不輕,其中有:建築師、詩人、作家、教師。作為建築師,她為古代建築研究奠定了基礎;作為作家,她發表了大量散文和小說;作為教師,她在清華大學教書。而作為詩人,她的許多詩作曾風靡一時。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林徽因很美的一首情詩,詩的名字叫《情願》。此詩是寫給苦戀自己多年的徐志摩,全詩清麗雅致,開篇9字就驚豔了。不少人讀完都感嘆:原來現代詩也能這麼美。
  • 唐詩裡一首描寫雨的詩作,寫得極為生動,美得令人心醉!
    那麼說起唐朝的詩人,可能大家比較熟悉的還是「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魔」白居易等人,其實還有很多並不那麼出句,但詩作同樣寫得很出彩的詩人,他們的詩作,無論是格律,還是文學性,那都是值得一讀。小編今天要為大家推薦唐朝詩人王建一首比較冷門的詩作,那便是他的《雨過山村》,這是一首描寫雨的詩作,而且寫得極為生動,雖然有些冷門,但不失為一首傑作,僅僅二十八個字,卻是營造出了一種非常高遠的意境,美得令人心醉。
  • 新聞與格律詩詞
    假如作者不以這句詩做標題,而按一般習慣命題,如「今日長江三峽」或「長江三峽一瞥」,那就顯得平淡了,也不能有深遠的意境,更談不上給人美的回味。因此,儘管這幅照片的命題,沒有點出「長江」二字,但當人們讀了這句詩,自然會聯想起反映長江景色的,並往往使人們從欣賞照片中的景色,而陶染在詩的意境中,這是詩詞在攝影作品中,發揮了藝術魅力。
  • 平水仄韻丨原創五言詩《再說格律》
    再說說關於平仄格律這個爭論了近千年,李白和杜甫轉世也難以解決的話題。李白的很多詩不符合格律,毛主席的詩詞寫的很好,也不完全符合格律,而且認真守格律的人,不一定能寫出好的作品。2 . 在古代詩詞多是用來唱的,需要符合格律,現在不興唱了,格律也就沒那麼重要了,在更遙遠的古代,甚至連平仄格律這個概念也沒有,好的五古或七古詩不計其數。
  • 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許多人都朗誦不出詩人的感情!
    我在螢屏上,發現所有的朗誦名家,更遑論文青們,幾乎都把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朗誦「浪"了!因為他們沒有真正讀懂這首詩,把握不了本詩的基調。讀書、解詩、朗誦,孟子老先生早就教導我們要「知人論世"(魯迅在《題末定草》也有類似說法。)
  • 《散談詩、詩人、格律、格律詩》 下篇
    如:「紅軍不怕遠徵難」、「百萬雄師過大江」、「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它既是白話,又是最簡約的白話,又是依著平仄說得跌宕起伏、鏗鏘悅耳、文氣十足、詩意盎然的白話,沒有深厚的文學修養是決不能為的。  嚴格地按照格律寫格律詩和破格(在個別地方不按照格律的一般規律)其實是一對相反相成其實也是相輔相成的矛盾。
  • 寫詩格律不合,誦詩讀音不準,康震為何能常年坐鎮《詩詞大會》
    從七絕格律來看,這首詩是不合律的,稍微有些詩詞基礎知識的愛好者,都能看出。即便是在格律詩尚未成熟之前,古人也非常講究音韻之美,正如沈約所說的: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妙達此旨,始可言文。 若算是古絕,康震這首作品,也忽視了詩的音韻協調之美,第三句更是五連平,讀來十分拗口。雖然古體詩平仄比較自由,但也是相對而言,例如董文渙《聲調四譜圖說》中便一定程度探索出了古體詩的創作規律。
  • 徐志摩逝世一年後,林徽因心痛地寫下首悽美之作,從開篇美到結尾
    後來他們還一直書信往來,但只限於交流各種學習心得和近況,此時的徐志摩是她的藍顏知己。1932年,徐志摩逝世一年後,林徽因心痛地寫下了這首悽美之作《別丟掉》,這是她想對徐志摩說的話,是她的心裡話。同時這也是她平生絕美之作,全詩從開篇美到結尾,字字句句都寫進人的心坎裡。
  • 郭繼承教授即將前來國禎集團開講中華文化公開課
    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談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強調「家庭的前途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廣大家庭要重言傳、重身教,教知識、育品德,身體力行、耳濡目染,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邁好人生的第一個臺階。
  • 林徽因的詩,李宇春的歌,《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盡顯東方女性之美
    你是四月早天裡的雲煙,黃昏吹著風的軟,星子在無意中閃,細雨點灑在花前,那輕,那聘婷,你是,鮮妍百花的冠冕你戴著,你是天真,是莊嚴,你是夜的月圓。雪化後那片鵝黃,你像新鮮出放芽的綠,你是,柔嫩喜悅,水光浮動著你夢,浮動著你夢期待中白蓮。你是一樹樹的花開,是燕在梁間呢喃,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 現代人還能能寫出意境悠遠的古體格律詩嗎?
    如絕句中的起、承、轉、合,現代人總是在「轉」時把握不好,從未見過令人驚覺或鬼神莫測的轉圜變化之句,故使全詩頓顯平庸。而律詩更是難為了今人,尤其中間四句對仗總顯生硬做作,更少見行雲流水般的工整對偶。而詞的創作更顯貧乏。很難讀到韻律優美、意境深遠的好作品。這是時代使然,社會變化使然。
  • 唐詩和宋詞的約會,誰的字數更少,誰的格律更難?
    還是根據格律?問題備註提到唐詩四句,這也是不對的,四句的符合格律詩要求的叫絕句,只是唐詩絕句、律詩、古體詩三大類格式的一種,唐詩三百首收錄的絕句也大約只有80首,不到三分之一,所以絕句是不能代表唐詩的。
  • 為什麼有些人不懂詩詞格律卻呼籲打破格律的束縛,這是什麼心態?
    同樣,脾氣暴躁,又認為是平仄格律幹擾了自己的靈犀一點的「詩人」,自然就會將「打破格律的鐐銬」奉為圭臬,不但背在口裡唱,還以身作則,看見別人寫格律詩也要奮起而罵之。詩人的定義是很寬的,哪怕你只寫了一首打油詩,也可以自稱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