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扎心了!新生代父母的焦慮何處安放?

2020-08-05 躍燃體能
「思考」扎心了!新生代父母的焦慮何處安放?

曾經有句話風靡一時:「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無論自己怎樣辛苦,父母都要想盡辦法,為孩子做一切超前的教育,讓孩子有一個好的開端。

新生代父母的焦慮

「你給孩子都報什麼班了?」不少8090後身份轉變為父母后,開啟了新的人生階段,也開啟了新的焦慮。新生代父母的焦慮,除了孩子應試教育之外,更加關注素質教育,因此,與健康直接掛鈎的少兒體能教育獲得了更多的關注。

「思考」扎心了!新生代父母的焦慮何處安放?

在4960萬幼兒園孩子的促進下,在二胎政策下1億孩子的未來前景下,少兒體能教育也成為了新生代父母在育兒教育中的一個新選擇,正在孵化出一個極具潛力的行業。

「思考」扎心了!新生代父母的焦慮何處安放?

「思考」扎心了!新生代父母的焦慮何處安放?

就比如說一個90後朋友,本來是過著佛系而小資的生活,原本她想的是,孩子開心健康就好了。然而,由於同小區的孩子,能唱英文兒歌,會騎滑板車,社交能力也很強,自家的孩子什麼才能都沒有,見到陌生人還害怕,表達能力很弱,這樣的對比,讓她慌了神,也開始尋求報班來解決起跑線的問題了。這樣一來,也為年輕媽媽增加了不少經濟負擔 。微博上一位媽媽曾曬出了她的育兒帳單:

「思考」扎心了!新生代父母的焦慮何處安放?

在如今的育兒觀念下,光孩子就要花掉很大一部分,而我們也注意到,其中體能教育相關的內容就高達一萬,這還沒算運動裝備上的開支。

少兒體能教育有沒有必要?

縱觀教育行業,早教一直佔據著比較重要的位置:1)從家長對培養軟實力的認同感來看,2-8歲早教認可度最強,這也是推動早教發展最核心的因素;

2)從財政教育支出增速來看,學前教育增速高達 16.93%,顯著高出小學教育、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的 8.17%、7.42%和 10.76%增速;

3)從在整個教育市場佔比來看,根據德勤公布的2018中國教育發展報告,早教佔比有望從 2018年的8.9%進一步提升至 2020 年的 9.2%。

「思考」扎心了!新生代父母的焦慮何處安放?

如今,越來越多的家庭逐漸意識到少兒體能教育的必要性。對於2-8歲的孩子,這一階段是身體和感官發育的最關鍵時期,體能訓練可以促進幼兒骨骼增長,提高肌肉的抗疲勞能力,並形成良好的的身體姿態。

同時,少兒體育運動時會產生多巴胺、血清素和正腎上腺素,這三種神經傳導物質都和學習有關,所以很多家長會在此時選擇體能訓練,幾乎成為一種教育剛需。

「思考」扎心了!新生代父母的焦慮何處安放?

實際上,這一階段的體能教育其實非常重要,不能盲目套用成人的理論體系,不能違反孩子的生長周期,更多的需要重視孩子的興趣愛好。此時的體能不再能以一概之,要考慮自身的體質和需要。

躍燃體能

躍燃體能,作為主要服務2-8 歲少兒群體,專注於提供少兒體能培訓的教育研究機構,我們擁有強有力的課程研發團隊,搭建了科學、完善的綜合閉環訓練體系。

「思考」扎心了!新生代父母的焦慮何處安放?

讓孩子們在趣味遊戲、團隊合作、鼓勵擔當、尊重個性、突破自我的教育理念下進行體能鍛鍊,進而增進身心健康、塑造身體形態、提高生理機能,使少兒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鼓勵孩子們參加運動,不在於讓每一個孩子都成為專業運動員,重要的是讓他們享受運動中帶來的樂趣,培養運動習慣,發揚體育精神,為未來的生活和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運動是生命的源泉

達·文西說:
運動是生命的源泉。(Sport is the source of life.)
健康的心智存在於健康的體魄中,在孩子的成長中,運動是非常重要的一門教育。如果讓孩子小時養成了愛運動的習慣,長大後成為一個陽光男孩或女孩,保持著積極正能量的態度,這是一件多麼好的事!

相關焦點

  • 家長無處安放的「應試」焦慮
    是反映了父母替孩子的焦慮?還是父母自己的焦慮?我們可以從數學中產生的焦慮,來看「雞娃」這事,不管是父母還是孩子,焦慮感實際上都是一樣的。讓孩子刷了100道題,這算「雞娃」?還是家長自己在雞自己?「沒有對比,就沒有焦慮。」 你前腳在朋友圈刷到別人家的孩子奧數拿了獎,後腳自家孩子拿著 60 分的數學卷子回家讓你籤字,這種落差很容易讓你感到焦慮。
  • 乙女向手遊盤點 慰藉你無處安放的少女心
    乙女向手遊盤點 慰藉你無處安放的少女心 動漫 178遊戲網 ▪ 2018-01-05 17:05:18
  • 何處安放你的焦慮?
    ;焦慮的感受會促使我們開始尋找潛大的威脅;當你察覺到一個潛在的危險,便 不會輕易的停止思考這個威脅。因為我們可能擁有更敏感的焦慮系統;我們可能一直在做一些短期能減輕焦慮的事情,但從長遠來看,實際上反而加重了焦慮。焦慮本身不是問題;當焦慮嚴重到使你停滯、讓你陷於困境時,這才是個問題。
  • 與焦慮和解,從思考切換到執行
    — 羅伊·馬丁納 —之前發布了「2017年度總結與回顧」很多人對其中「如何與焦慮和解」比較感興趣,今天做個展開分享。但處理不好,焦慮會給我們帶來很多負面的情緒,比如拖延,煩躁,情緒低落…我們的大腦有時候非常的原始和落後,很容易陷入情緒化,越想陷的越深。然而當我們「從思考切換到執行」,真的開始行動的時候,很多事情反而變得簡單了。焦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因為焦慮煩躁而陷入負面情緒的惡性循環中,喪失行動能力。
  • 傅首爾談「起跑線」是個偽命題:道理都懂依然焦慮,究竟是什麼讓我們放不下?
    相信生活中很多父母也是抱著這樣的信念的,只是,面對「具體的、可見的局面」,往往還是會有焦慮。前幾天李松蔚老師還專門寫了文探討這個話題(《馬雲批評中國父母太焦慮刷屏,這屆家長真的做錯了嗎?》),對於父母的焦慮給出了很多新的認知角度,跳出「焦慮是不好的」焦慮,於父母們是一種思維上的解壓。
  • 新生代媽媽在育兒過程中,很多焦慮都源於不了解兒童發展規律
    多元的成長環境造就了新生代媽媽大不相同的育兒觀念和期待。她們對「少而精」的育兒理念較為推崇,重視專業知識,崇尚科學養育,對養育下一代有較高的期待,育兒投入頗豐,育兒標準不斷升級。其實,很多新生代媽媽在育兒過程中會有疲憊,也有擔心自己做得不好而心生愧疚,但最終大家都會變得淡定。之前看到一位兒科醫生媽媽的經驗總結,安利大家。
  • 緩解新生代父母育兒焦慮,自然養育專家來支招
    其中,迎來新生命的父母們焦慮問題尤其突出。近些年來,激烈的社會競爭催生出越來越多的「焦慮緊張型」父母,嬰幼兒養育逐漸開上快車道,甚至出現了以攀比心態養育孩子的現象。 新生代父母普遍具有較高的學歷,也因此對孩子抱持著高期望值,變為大量的育兒壓力。
  • 棉花糖「安全感」主題講座:如何應對分離焦慮?
    開學一個月,如何幫助孩子克服分離焦慮,牽動著每一位父母的心。2020年9月27日晚,棉花糖情商·家庭教育的徐丹老師(小丹姐姐),受邀為田園都市幼兒園的家長們,做了一場關於「如何應對分離焦慮」的主題講座。該課程也在線上同步直播。
  • 對「入園焦慮、入學焦慮」Say NO,從幫助孩子獨立入睡做起
    九月開學季,許多家長開始面臨育兒路上的一項新課題——「入園焦慮」、「入學焦慮」。一方面,家長擔心孩子離開自己的懷抱,在新環境中能否和老師、小朋友相處融洽、是否可以吃好、睡好、學好、玩好;另一方面,孩子和日夜相伴的父母親人分開,會產生焦慮、不安、傷心、痛苦的情緒,表現出來就是不斷撒嬌、哭喊吵鬧。
  • 「你們再看看書,我再看看你們」:老師的心,何處安放?
    全國各省市高考作文題揭曉,我被全國卷3的作文題讀哭了,這個漫畫太戳心了,這位看上去應該是很嚴厲的老師,目光裡的嚴厲化成了溫柔的不舍和滿心的希冀:你們再看看書,我再看看你們!有的孩子,在家裡父母都捨不得責罵,而老師這麼不客氣,少做一題作業,少上一節課,都好像是天大的事。即使是這幅漫畫所表現的這個特殊的時候,最後一節課上,老師說「你們再看看書」,肯定也有學生反感,都最後一節課了,明天就要高考了,老師還這麼管著我們幹嘛?對於老師的後半句話「我看看你們」,又有多少學生能理解老師惜別之時幾乎抑制不住的傷感呢?
  • 表示思考的「思う」和「考える」,兩者有啥區別呢?快來了解下吧
    在這之前,我們來比較以下兩個句子:「子どもの將來を思う。」「子どもの將來を考える。」。如果從翻譯的角度上來說,其實兩個句子都可以說成:「我在思考孩子的未來」。但是我們深究兩個句子的深層含義,我們會發現「子どもの將來を思う」的表達更偏向於情感方面的表達,更多地是表達我們對孩子的一種期許或是對孩子未來迷茫的一種焦慮;而「子どもの將來を考える」則更加偏向於理性和邏輯的表達,這句話中更多地是表達對孩子教育和經濟條件的思考,和前者相比,更加地理性一些,所以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會說「子どもの將來をじっくり考える」,而不是「子どもの將來をじっくり思う」,畢竟為孩子的未來考慮
  • 黃渤黃磊的扎心提問|輸在起跑線的孩子,別再輸了父母給的衝鋒衣
    - 2 -看完這個節目,有人說「寒門再難出貴子」,有人對難以逾越的階級差距感到無望。身為父母,每一問都如此扎心。我們當年奔跑過來,現在我們是孩子的起跑線。我們一直希望孩子可以贏在起跑線上,原來,這條起跑線並不虛無縹緲,切切實實和我們自己有關。
  • 」給另一半差評,就是在孩子心裡「扎刀子」
    她私下裡和老公說,希望他能改改這個毛病,他卻不以為然:「說說而已,你也可以批評我啊!」 生活裡,有很多父母,總是不自覺地給另一半、或者是互相給對方「打差評」、貶損對方。他們或許沒有意識到,這樣「詆毀式」的相處,是在孩子的心靈投下陰影,會帶來不可預見的傷害。
  • 說個扎心的學英語小秘訣
    閱讀自信和閱讀速度一個小感悟:衡量「閱讀自信」(在這裡指閱讀英文原版書的自信)的參考之一是「閱讀速度」。倒不是說越快就越快。而是有快有慢,知道什麼時候可以快什麼時候慢。比如我可以 20 分鐘讀完一本書(是的,在我的閱讀理念中 5 分鐘也能讀完一本書),也會用一下午讀一本小說,但我也會為 20 頁左右的內容讀上 1 個多小時(因為我要把它變成學習素材)。
  • 【清淨赤子心】「分別智」與「平等慧」
    】父母是永遠的陪伴【清淨赤子心】生活即教育【清淨赤子心】讓孩子適性學習【清淨赤子心】精心選擇學習環境【清淨赤子心】量身打造教育方案【清淨赤子心】「先觀察再交友」的細膩心【清淨赤子心】凱丞的成長,爸媽沒缺席【清淨赤子心】孩子的好,反映出父母的努力【清淨赤子心】媽媽永遠在這裡【清淨赤子心
  • 新生代遊資領軍作手新一的「單陽擎天」戰法
    說起新生代遊資,作手新一可以說是最有知名度的一個了。作手新一本身也是檸檬我的偶像,他從12年十萬開始到15年8月,完成了120倍的飛躍!最讓我佩服的是他說過一句話「選一隻股票,要選其內在價值,考慮市場情緒,要讓別人接我的貨的時候還要心存感激」。看看,什麼叫格局?很多遊資不受人待見的原因就是頭天拉漲停,其他人跟著衝進去了,第二天就核按鈕。所以現在新一在龍虎榜買一上,總讓人感到放心。我本人今年也買過幾次新一操作的票,都是盈利,康佳,安達,省廣的第二浪。所以我一直在研究其操作手法,發現他總愛用這招單陽擎天。
  • 想讓孩子「聽話」,爸媽得先懂孩子的心:《孩子和你想的不一樣又何妨?》
    爸媽面對孩子以下狀況也有「成長痛」:  準米蟲、熱戀同居、曖昧性向、社交自走炮;  此時「親子關係」比「誰有道理」還重要,  想讓孩子「聽話」,爸媽得先懂孩子的心。  ▏▍兒少輔導專家&暴走青春的守望者-盧蘇偉 ▍▏暢銷經典改版上市  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半場,親子間更為突出的衝突是「價值觀相左」,從事兒童少年輔導領域逾30年的盧蘇偉,觀察父母的親職角色還停留在幼年期,把孩子當成嬰兒,過度涉入孩子的私領域,例如學校生活、交友、生活常規等,除了令孩子不勝其擾,還使他們欠缺生活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推遲成熟、幼齡化。
  • 鋪天蓋地的「外貌焦慮」,正在製造一種新疾病
    眼皮是內雙、鼻尖不夠挺、唇邊有點小鬍子、毛孔再小一點就好了……每當面對鏡子中的自己,我們總能找到臉上的不足之處,甚至會因為「不夠美」而焦慮或自卑。最近的熱播網劇《聽見她說》,第一集《魔鏡》就是關於「外貌焦慮」的。女主人公,一個極端外貌不自信的女孩,每天花兩小時三十七分鐘打扮自己。
  • 蘇軾宋詞對人生的感慨真是扎心啊:「此身如傳舍,何處是吾鄉」
    比如《赤壁懷古》當中的「人生如夢」,又比如今天我們聊的這句「此身如傳舍,何處是吾鄉」。這兩句宋詞之所以在今天很受歡迎,就是因為其太扎心。為什麼扎心呢?因為他說到了我們人世間所遭遇的處境。也都會在某個瞬間,感慨一句「此身如傳舍,何處是吾鄉」。蘇軾這首詞是寫給他妻子弟弟王緘的,妻子王弗已經去世多年,蘇軾離開故鄉也已經多年。王緘來看蘇軾,蘇軾以這首詞相贈,寫盡了對亡妻的懷念,對故鄉的思念,對仕途的漂泊之感。到底哪裡才是自己的家鄉呢?每個人的心中都是苦澀的。
  • 「親を心配させる」還是「親に心配させる」?
    「心配する」是他動詞,自然就應該用「親に心配させる」了。但是教研菌今天就來跟大家說一下,其實日本人還真的不用「親に心配させる」的形式。他們認為「親を心配させる」才是正確答案。也就是說即便是他動詞,在使役態中的表達也不一定是「AにBをさせる」的形式。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接下來我們就來分析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