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開學季,許多家長開始面臨育兒路上的一項新課題——「入園焦慮」、「入學焦慮」。
一方面,家長擔心孩子離開自己的懷抱,在新環境中能否和老師、小朋友相處融洽、是否可以吃好、睡好、學好、玩好;
另一方面,孩子和日夜相伴的父母親人分開,會產生焦慮、不安、傷心、痛苦的情緒,表現出來就是不斷撒嬌、哭喊吵鬧。
其實,「入園焦慮」、「入學焦慮」的背後成因複雜,其中一項就是孩子太過依賴父母,沒有學會獨處。
今天,我們就來分享一些培養孩子獨處能力的科學建議,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學會獨處、享受獨處,是一個人長大成熟的最重要標誌之一。
這項能力並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輕易掌握的,而是一項需要我們後天學習的技能。
著名精神分析學家、兒科醫生及兒童發展學大師 Donald Winnicott 認為:孩子能否學會獨處,取決於是否知道依賴的人會一直陪伴在自己身邊。
只要知道這一點,孩子就不會感到苦惱、警惕或是擔憂,就可以感到足夠的安全感,從而放鬆地獨處。
這不難理解,關鍵在於,如果我們相信生活中有愛我們的人,並且會在需要的時候出現在我們身邊,我們就不會真正感到孤單。
在嬰兒時期,我們完全依賴父母去獲得食物、衣服和舒適感,人生中第一次真正依靠自己,就是學習獨立入睡。
因此,幫助孩子獨立入睡是培養孩子終生獨處能力的第一步。
一開始學習獨立入睡時,孩子可能會又哭又鬧,這是人之常情——沒人把他抱在懷裡,沒人搖晃著哄他入睡,這對於孩子來說真的很可怕。
但這時候,父母們不能一次次妥協、心軟,而要採取科學的方法幫助孩子克服心理障礙,找到獨特的方式來平靜、放鬆自己的情緒,感到安全,最終進入夢鄉。
這不僅僅是簡單的獨立入睡問題,也是教會孩子享受獨處和自我調節的最佳時機,萬勿錯過。
我們可以嘗試一些策略來幫助孩子學會獨立入睡:
我們可以在孩子入睡前,先是坐在他旁邊陪伴,然後坐得更遠,這樣他就會知道我們一直在他身邊。
關鍵要慢,逐漸淡化自己的存在,不要匆匆忙忙地離開房間,這樣孩子就能安心入睡了。
這些步驟可以讓孩子在我們不在他身邊的時候,依然能感覺到我們的存在,從而產生一種安全感。
孩子需要一個能讓他平靜下來的地方才能安心入睡。
注意溫度,注意光線。
不要讓孩子在床上玩耍,床只是用於睡覺的地方,這樣他看見床就會聯想到休息,覺得疲倦,從而很快入睡。
我們可以把孩子喜歡的毛絨玩具或是書籍放在床上,也可以放一首孩子喜歡的舒緩的音樂。
這些都有助於安撫孩子的情緒,讓孩子平靜下來。
進食、午睡和就寢時間應該儘可能保持一致。
例如,睡覺前的例行公事保持不變:晚餐、洗澡、刷牙、講故事、入睡。
我們可以引導孩子,讓他們一邊玩毛絨玩具,一邊聽一個小動物都去睡覺了的故事。
不要孩子一哭就跑過去抱著他,這樣做法只會強化他哭的行為,讓孩子誤以為只要一哭我們就會去抱他。
當然,也不能孩子都哭得撕心裂肺了也不去管他,我們應該把握好這個尺度。
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都是很難一下子就學會獨立入睡的。
有時孩子可能會做得很好,但過了一陣以後,好像一切又回到了原點。這可能是由於家中添了新的兄弟姐妹,也可能是來源於家裡的其他變化,比如搬新家、父母換工作等等。
獨處是一種智慧的沉澱,它讓我們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充滿效率,能夠簡單地享受一個人的時光,而不擔心錯過他人的關注,也不會因失去別人的陪伴而沒有安全感。
身為家長,我們都希望看到孩子能夠自主成長,享受獨處,但同時,我們也不要忘記孩子的情感價值,切記過猶不及,避免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儘管是獨處,但他生命中最愛的人也將一直與他同在。
參考文獻: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intl/blog/inside-out-outside-in/201904/helping-toddlers-sleep-their-own-and-enjoy-being-al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