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新生入園時間了,面對孩子入園,很多家長情緒都很複雜,或緊張或期待,還有不安和焦慮。面對「入園焦慮」,作為家長應該怎麼辦呢?
我有一個朋友楊珍,她的女兒昕昕馬上就要上幼兒園了。但是還沒等孩子開始焦慮,她自己卻已經陷入了分離焦慮當中。
昕昕出生後,因為雙方老人不方便帶,她又不放心交給陌生人,只能忍痛辭掉了原來的工作,做了全職媽媽。
從那時候開始,楊珍的生活重心基本都是在孩子的身上。
從孩子出生到現在,她了解並培養了昕昕的一切生活習慣:昕昕喜歡早上喝一碗粥,中間要吃水果,午飯喜歡吃麵條配上自己特質的滷汁,中午都是自己陪著睡覺,起床會先喝一杯水,下午必須有零食,不然撐不到晚飯就餓了。
在這三年中,她負責照顧孩子的日常生活,還有簡單的啟蒙。
現在孩子突然要一整天都離開她的身邊,昕昕自己都還沒有開始焦慮,她自己就已經焦慮了。
她總是擔心自己是不是有什麼還沒準備好,一遍又一遍地去翻之前準備的東西。
孩子離進入幼兒園還有一段時間,現在已經開始一遍一遍地給孩子叮囑:「你馬上就要去幼兒園了,記得到時候聽老師的話,不要跟別的小朋友打架,好好吃飯,多喝水,老師如果讓表演節目記得主動參加……」
當她跟我說起這個的時候,我都笑了:「你太焦慮了,你這樣會把焦慮傳遞給孩子,並不利於她快速適應幼兒園的環境。」
其實,很多孩子的適應能力是很好的,我們可以再孩子入園之前多做一些準備,但是不要過於緊張,以免把焦慮傳遞給孩子,讓孩子對幼兒園產生緊張和恐懼感。
我們鄰居家孩子苗苗是去年上幼兒園。剛開始孩子媽媽以為她會非常不適應。畢竟之前在家中,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一群人圍著他轉,他有什麼需求也都能夠及時滿足。上幼兒園之後,幾個老師對著一群孩子,難免有照顧不到的地方。
但是沒想到,苗苗就第一天入園的時候哭了幾嗓子,以後都很順利。後來聽老師說,他成了幼兒園裡的孩子王,不僅自己適應的很好,還幫助老師照顧其他的小朋友,表現非常好。
我後來就向她取了取經,以便應對我家這個也即將上幼兒園的小朋友。
她說,其實孩子去到陌生的環境,面對陌生的孩子,難免會有一些緊張焦慮,很多家長其實也很焦慮,那麼,我們可以「共情」以對。
一、幫孩子調整作息時間,培養良好的自理能力
入園之後,孩子會有固定的遊戲、吃飯、午睡時間,在尚未入園之前,家長要按照學校的作息時間對孩子進行有意識的培養。
另外,入院後,通常一個班內孩子比較多,老師可能無暇顧及所有孩子的需求,所以要儘早讓孩子學會獨立進食,學會穿衣。
苗苗在2歲之後就已經獨立進食了,不到3歲,一些比較簡單的衣物也都能自己穿,只是睡覺時間不太穩定。入園前的那段時間,苗苗的奶奶就儘量上午帶孩子出去玩,基本上玩累了回來吃過飯就能入睡了,這樣就培養了她有規律的睡眠。
二、提前到幼兒園熟悉環境
現在很多幼兒園在孩子正式入園之前都會允許家長帶孩子提前觀察適應環境,而且入園之後也可以先送半天,讓孩子逐漸適應環境,熟悉老師。
帶孩子熟悉的過程中多向孩子介紹幼兒園的情況,描述幼兒園的生活,讓孩子對幼兒園的集體生活產生嚮往,會更容易適應環境。
三、提前幫助孩子建立友誼
我們小區有個健身廣場,平時我家孩子的奶奶就帶著她去樓下玩,小區裡面幾個同齡的小朋友玩的特別好,有時候他們不在,我下班回家孩子還會跟我說:「媽媽,沒有小夥伴玩,他們回家了。」有時候也會邀請小夥伴們到家裡來玩。而這些小夥伴基本上都會在同一個時間段升入同一所幼兒園,進入幼兒園後,孩子們有熟悉的朋友,不會有太多的陌生感。
一、送孩子入園之後不要一直站在園外觀察
鄰居苗苗媽媽說:「苗苗第一次入園,我也挺不放心的,於是又在門外待了一會。不過比較隱蔽,我看到苗苗過了一會又到門口來看我還在不在,沒看到我,撇了撇嘴,要哭不哭的樣子。但是隨後又回教室了。但是有幾個家長真的是還在,孩子哭的驚天動地的。」
你的過度關注和緊張可能傳遞給孩子一個信號:幼兒園不安全,我不放心啊。這樣孩子的安全感會缺失,不容易儘快融入幼兒園的生活。
二、用欺騙等手段偷偷離開幼兒園
當孩子捨不得家長走的時候,有的家長因為趕時間或者有急事,會騙孩子說:「我去給你買糖,一會就回來啊。」結果卻一去不復返,這樣會加大孩子的不安和恐懼。
所以,一定要安撫好孩子之後再離開,跟孩子約定好晚點來接他,不要猶猶豫豫。
首先,要保持與老師的良好溝通。
及時了解孩子在園中的情況,協助老師對孩子進行有意識地引導。園中孩子比較多,老師也比較忙,如果你不主動問,老師很可能會將一些事情忘記,不能及時反饋。作為家長無法發現問題並及時調整。
另外,多與孩子分享幼兒園中的趣事。
比如今天老師教你們玩什麼遊戲了啊,吃什麼好吃的了?有沒有交到新朋友啊等等,強化孩子上幼兒園的快樂,既能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又可以讓孩子對幼兒園的生活充滿嚮往。
入園焦慮並不可怕,科學應對,讓我們與寶寶一起平穩度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