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刑事訴訟中的證明標準

2021-01-07 中國法院網

2006-07-31 16:22:19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韋成

  [內容提要]:證明標準是我國刑事證據理論研究中爭議最大的問題之一,英美法系國家一般根據案件性質不同設置了多元的證明標準。多年來,我國的訴訟制度採用的是客觀真實模式下「一元制」的證明標準,即都要達到「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早在2002年,隨著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實施,民事訴訟確立了新的證明標準,但與人性命攸關的刑事訴訟的證明標準,在建構上不但落後於民事訴訟的證明標準,而且也沒能建立了完備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證明標準。筆者認為我們應借鑑兩大法系國家的相關規定,對現行刑事訴訟的證明標準進行重構。

  [關鍵詞]:證明標準 證明模式 重構 體系

  在刑事訴訟中,證明標準是貫穿整個刑事證明過程始終的一條主線。刑事訴訟主體收集證據,審查判斷證據進行實體處理活動均需圍繞著證明標準而展開。在證據制度中,證明標準是一個複雜的蘊含著豐富理論和實踐爭議的問題。在英美法系國家中,排除合理懷疑是刑事訴訟證明中的最高標準。在大陸法系國家中,一般採用的是「內心確信」的證明標準。雖然兩者在措辭上不盡相同,但一般認為,排除合理懷疑與內心確信其實是同一證明標準互為表裡的兩種表述。隨著理論和實踐的發展,我國所採用的是客觀真實模式下的「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證明標準越來越顯示它的不合理性,越來越不能滿足實踐發展的需要。因此借鑑兩大法系的刑事訴訟的證明標準,來探視我國訴訟的證明標準,不僅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而且還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一、證明標準的概念、意義

  (一)證明標準的概念

  證明標準又稱證明要求、證明任務,是指法律規定的承擔舉證責任的訴訟主體運用證據證明自己的主張或對案件實施的認定所達到的標準和程度。如果當事人提供的證據達到了證明標準,就意味著當事人履行了證明責任,相反如果當事人提供的證據未能達到證明標準,就意味著他沒有完成證明責任,它的主張就將不會成立。通說認為證明標準應具有以下兩個特徵:(1)階段性,在不同的訴訟階段應採取不同的證明標準。(2)證明標準規定的舉證責任主體的不可移轉性。

  (二)確定證明標準的意義

  證明標準在訴訟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它是訴訟證明活動的方向和準繩,指導著當事人和事實認定者實施正確的訴訟行為,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證明標準是當事人履行證明責任的燈塔,憑藉證明標準的衡量,當事人知道何時可以暫停舉證,對方當事人也可以知道何時提供相反的證據進行反駁,何時可以停止舉證性的反駁,而等待負有證明責任的當事人繼續提供證據。

  第二,證明標準是事實認定者決定具體事實能否認定的行為準則,根據當事人提供的證據,如果事實認定者認為這些證據對待證事實的證明達到了證明標準,則認定事實為真,反之,如果證明責任承擔者提供的證據未能滿足證明標準,則認定該事實為假。

  二、證明標準的中外差異

  (一)英美法系國家的刑事訴訟的證明標準

  英美法系國家刑事訴訟中以可能性或確定性的不同程度來劃分刑事訴訟中的證據。如在美國證據法則或理論中分為九等。第一等是絕對的確定性,由於理論的限制,任何法律目的均不作此要求。第二等是排除合理懷疑,即為刑事案件作出定罪裁決所必需,也是訴訟方面的最高標準。第三等是清楚和有說服力的證據,適用於某些民事案件以及某些管轄法院對死刑案件中保釋請求的駁回。第四等是優勢證據,適用於多數民事案件以及刑事訴訟中被告人的肯定性抗辯。第五等是可成立的理由,適用於籤發令狀、無證逮捕、搜查及拘留,控訴書和起訴書的發布,撤銷緩刑和假釋,以及對公民逮捕的執行。第六等是有理由的相信,適用於「攔截和搜身」。第七等是有理由的懷疑,無罪釋放被告人的充足理由。第八等是懷疑,適用於偵查的開始。第九等是無線索,不足以採取任何法律行為(1)。可見在英美刑事訴訟中,不同的訴訟階段包括偵查,起訴和審判,證明標準在可能性或確定性上呈遞進的態勢,對被告人作有罪要求達到最高的證明程度——排出合理懷疑。美國學者布萊克對排除合理懷疑作了進一步的界定,他認為排除合理懷疑是指全面的證實,完全的確信或相信一種道德上的確定性,排除合理懷疑的證明,並不排除輕微可能的或者想像的懷疑,而是排除每一個合理的假設,除非這種假設已經有了根據。排除合理懷疑的證明,是達到的確定性的證明,是符合陪審團的判斷和確信的證明,作為理性的人,陪審團成員在根據有關指控犯罪是由被告人實施的證明進行推理時,是如此確信,以致於不可能作出其他合理的結論。綜上可見,我們可得知排除合理的懷疑,是訴諸內心的道德化的高度確信,如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在Cagev.Louisiana[498U.S.39,41(1990)]案中裁決一項對陪審團的指示過分強調了允許作無罪裁決的懷疑程序,該指示只允許在「嚴重地不確定」或「現實的實質性懷疑」的情況下作出無罪判決,而且把排除合理懷疑等同於「道德上能夠確定」。(2)

  (二)大陸法系刑事訴訟的證明標準

  在大陸法系國家的刑事訴訟中奉行自由心證原則,對於刑事證明標準未作類似英美法系的嚴格劃分。在一些大陸法系國家,將刑事訴訟中的待證事實分為實體法事實和程序法事實,並以此區分刑事訴訟中不同的證明標準。(3)實體法上的事實包括:犯罪事實和犯罪事實以外的事實;訴訟法的事實包括:作為訴訟條件的事實,作為訴訟行為要件的事實,證明證據能力和證明力的事實和其他訴訟法上的其他事實。對於實體法事實中作為犯罪構成要件的事實,傾向於從重、加重被告人刑罰的事實,要進行嚴格證明,嚴格證明是指依據訴訟法規定的有力證明力的證據並經適當形式的證據調查程序得出的證明。其他的實體法事實則可進行自由證明。對於程序法事實只要進行自由證明,自由證明係指證明力不完全充足,調查程序不嚴格所得出的證明。

  將英美法系與大陸法系有關證明標準方面的內容進行比較,我們得出以下幾點:(1)英美的證明標準偏重於從階段上進行劃分。大陸法系在不同的訴訟階段有不同的證明標準的觀念並不十分明確。(2)從劃分證明標準的依據來看英美國家主要根據或確定性程度的不同來劃分。(3)無論是英美法系還是大陸法系,在法庭審判階段,對於被告人證明均要求達到訴訟證明的最高程度。前者表述為「排除合理懷疑」,後者表述為「內心確信」。二者的表述雖然不同,但本質卻是一致的,也就是說要達到大陸法系國家所確定的內心確信。而且由於兩大法系均採用客觀真實模式,實行自由心證的證據制度,因此,這種表述只是一個證明標準從兩個方面體現出來而已。

  (三)我國的刑事訴訟的證明標準

  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了明確的證明標準,這就是《刑事訴訟法》第129條、第137條、第141條、第162條中多次規定「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也就是說,偵查機關對案件偵查終結移送人民檢察院審查起訴,人民檢察對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訴,人民法院對於被告人作出的有罪判決,都必須做到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所謂犯罪事實清楚,是指與定罪量刑有關的事實和情節,都必須查清。所謂證據確實、充分,是指對作出定案根據的證據質和量的總要求。證據確實,即每個證據都必須真實,具有證明力。證據充分,即證明必須達到一定的量,足以認定犯罪事實。根據法律規定和司法實踐經驗,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具體是指達到以下標準:(1)據以定案的每個證據都必須查證屬實。(2)每個證據和待查證的事實均有相應的證據加以證明。(3)所有證明在總體上已足以對所要證明的犯罪得出確定無疑的結論,並排除了其他一切可能性。

  三、我國刑事訴訟證明標準的缺陷

  我國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排他性證明可以說是「客觀真實」說的典型體現。這種客觀真模式有許多不合理的因素:

  (一)客觀事實模式是對唯物主義的僵化理解。我國刑事證明標準追求絕對的真實,而事實上對於已經發生的事件,是不可能完全認識清楚的。因為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是可以認知,但這種認知是有條件的,是相對的,受主觀條件,主觀認識能力等諸多因素的制約。客觀真實本身是一個哲學範疇,是人類認識客觀事物的總目標。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此已做過深刻地揭示「人的思維是至上的,同時,又不是至上的,它認識能力是無限的,同時又是有限的。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歷史的終極目的來說,是至上的,無限的,按其個別實現和每次的實現來說,又不是至上的,無限的。」(4)可見,客觀真實模式的缺憾就是過分樂觀地看待可知論,忽視了訴訟證明的具體及個案的特殊性。

  (二)客觀事實模式還容易導致不良的法律後果,由於主客觀的原因,有些案件無法查明,因而形成疑案。由於要求在處理此類案件時做到「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所以在無法做到時,要麼會出現久拖不決,超期羈押的現象,要麼會通過刑訊逼供來實現。

  (三)客觀真實模式與追求訴訟效率的原則不符,極易造成訴訟拖延。「案件事實清楚」是一個模糊性的規定,給具體實踐的把握帶來了不少困惑,與案件有關的事實繁多而龐雜,有的與定罪量刑有密切關聯,也有的對定罪量刑影響不大,如果一味要求案件事實清楚,對與案件有關的事實進行全面搜集、查明必然導致訴訟效率下降。

  以上我們分析了客觀模式的弊端,但並不是對它是一概否定的,應該承認,客觀真實模式是理想的證明模式,他有利於實現對司法權的制約和對被告人人權的保障,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如果我們徹底地拋棄它,就是歷史的倒退,是對社會主義法制原則的背棄。然而,我們又必須認識到,由於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單一的客觀真實模式下的證明標準並不我國的國情,因此我們必須得重構。

  四、關於我國刑事訴訟證明標準的重構

  筆者認為,要重構我國刑事訴訟的證明標準,得先選擇證明模式,這是構築刑事訴訟證明標準的前提。目前,世界各國關於證明標準的模式有三種,一是客觀真實模式,它是指司法機關所確定的事實,與客觀上實際發生過的事實完全符合,確定無疑。更確切地說,就是指司法機關在刑事訴訟中所認定的有關犯罪嫌疑被告人刑事責任的事實,必須與客觀上實際存在過的事實一致。第二種是法律真實,指公、檢、法機關在刑事訴訟證明過程中,運用證據對案件事實的認定,應當符合刑事實體法和程序法的規定,應當達到從法律的角度認為是真實的程度。第三種是主觀真實模式,它要求司法機關在處理案件時,必須以法官的理性和良心形成的「內心確信」,即主觀上真誠的相信作為判決的依據,而不論這種「確信」是否符合實際情況。從上文的分析可得知,客觀真實模式有利有弊。主觀真實模式,在我國暫且不宜被使用,需要相應的法文化和高素質的司法隊伍加以支撐。從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可以看出,我國民事訴訟標準已選擇了法律真實模式,這種模式下的證明標準要小於刑事訴訟的證明標準,由於刑事訴訟解決的是被告人刑事責任問題,其法律後果可能剝奪被告人的生命,人身自由,政治權利等,所以要求司法機關持最高的慎重態度,為了防止防止刑事訴訟證明標準的「下降」,也不宜採用法律真實模式,作為一種堅固我國國情的產物,在模式的選擇上,不防走一條中間的道理,即以客觀真實模式為主,以主觀模式為輔的道理。在這種模式的支撐下重構新的刑事訴訟的證明標準,筆者認為,可以借鑑美國的刑事證據規則的做法,分不同的訴訟階段,即立案、偵查、逮捕、移送審查起訴、提起公訴、判決,從低到高構件「階梯式」不同的證明標準。這樣既能結合兩種模式的優點,又符合我國國情,且可操作性強。

  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公訴案件大體上要經過立案、偵查、起訴和審判等階段。我國立法對這些訴訟環節應達到的證明標準作了相應的規定,應當說我國現行的立案偵查、逮捕,這些階段的證明標準是符合我國的國情的,需要建構的移送審查起訴、提起公訴、判決階段的證明標準。

  1、移送審查起訴的證明標準,我國《刑事訴訟法》第129條規定「公安機關偵查終結的案件,應當做到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並且寫出起訴意見書,連同案卷材料、證據一併移送同級人民檢察院審查決定。」可見,我國立法對移送審查起訴提出很高的要求。這與案件所處的訴訟階段所要達到的和能達到的訴訟認識是不相符的。首先,從邏輯上看,我國刑事訴訟法對提起公訴的要求是「人民檢察院認為犯罪實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可見立法所要求的標準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即「檢察院認為」。而公安機關在偵查終結,將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不僅同樣要「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而且還必須「應當做到」故我們可以得出移送審查起訴的證明標準居然比提起公訴的證明標準還要高其次,這樣規定與訴訟過程中的認識規律也不相符。從整個訴訟過程來看,雖然偵查處於一個很重要的位置,但它仍然是訴訟認識的初級階段,它的標準設置過高,固然能督促偵查機關提高辦案質量,但並不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筆者認為,移送審查起訴的證明標準只要達到「有定罪的可能」就行了。

  2、提起公訴的證明標準,我國《刑事訴訟法》第141條規定「人民檢察院認為嫌疑人犯罪事實已經查清,證據確實充分,依法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應當作出起訴決定,按照審判管轄的規定,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訴。」從這一法條,我們可以得出:此時的認定不可避免地帶有單方性和偏向性,而法院無權進行偵查,退查就成了唯一的出路,這樣,浪費了大量的司法資源。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張穹在2001年7月發表的《關於「嚴打」整治鬥爭中的法律適用問題》一文中,提出了「基本事實清楚,基本證據確鑿」基本事實是指對案件的正確處理有根本性影響的事實,這些事實的認定正確與否,決定案件處理的正確與否。基本證據是指足以影響對「基本事實」認定的證據。筆者認為,將這「兩個基本」的原則作為提起公訴的證明標準是非常合適的。

  3、有罪判決的證明標準,我國《刑事訴訟法》第162條第1款規定:「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依據法律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有罪犯的判決。」故而認定被告人有罪的證明標準是客觀標準,即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筆者認為,設定我國定罪證明標準應考慮到以下幾點:第一,要從保護人權為出發點,不能冤及無辜,如果冤及無辜,不僅使真正的犯罪人逍遙法外,而且是對社會秩序的又一次破壞,司法權威遭到懷疑,給受害人及公眾心理造成副作用。第二,設定的證明標準應有實踐的可行性,標準過高,過於抽象,如果缺乏實際可行性,不僅在司法實踐中難以把握,而且會因為法律條文得不到執行而降低了法律的權威性,有損法律的尊嚴。第三,如果適當降低現行的證明標準,那麼我國立法必須規定相應的配套制度,特別是法官精英化以及陪審制度的規範化。否則,較低的證明標準有可能成為素質低的裁決者濫用司法權的工具。因此在審判階段,法院要作出有罪判決,我國刑事訴訟確定的「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證明標準是合理的。

注釋:

(1)卞建林:《美國刑事訴訟簡介》,載於《美國聯邦刑事訴訟規則和證據規則》譯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為了更通俗的理解筆者對其中的部分內容作了文字性修改。

(2)布萊克著:《布萊克法律詞典》,西方出版公司第51版,第447頁。

(3)熊秋紅:《對刑事證明標準的思考》,《訴論法學,司法制度》,2003年第7期。

(4)馬克思:《反杜林論》,載《馬克思選集》第3卷。

參考文獻:

1、劉金友:《客觀真實與內心確信:談談我國訴訟證明的標準》,《政法論壇》,2001年第6期。

2、劉偉,趙強:《論客觀真實與法律真實》,《西南民族學院報》,2002年第4期。

3、孫丹兵:《論刑事訴訟的革新》,南京大學學報,2003年第4期。

4、王斐弘:《我國刑事訴訟證明標準之重構》,《中國刑事法雜誌》,2002年第6期。

5、卞建林:《刑事證明理論》,2004年版。

6、樊崇義:《證據法學》,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7、李學寬、王海燕、張小玲:《論刑事證明標準及其層次性》,《中國法學》,2001年第5期

  (作者單位:江西省井岡山市人民法院)

相關焦點

  • 對刑事訴訟中起訴證據標準的幾點看法
    近來關於我國的起訴標準,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其爭論的焦點主要是針對我國起訴的證據標準和有罪判決的證據標準的比較。  一、刑事訴訟中起訴證據標準與有罪判決標準的辨析  不論是學術界還是司法界,人們對於刑事訴訟中起訴證據標準問題都表示了極大的關注,但是在這個問題上許多誤解還沒有澄清。
  • 謝登科:論刑事簡易程序中的證明標準
    在當事人主義和職權主義訴訟構造下,認罪案件中的證明標準雖有差異,但亦存共性。從實然層面看,「同一證明標準說」是我國刑事簡易程序立法和司法的主流觀點,但其在運行中存在諸多困境。從應然角度出發,簡易程序中的證明標準可適當低於普通程序。證明標準的鬆動,並不意味著在簡易程序中放棄實體真實和人權保障,只不過其存不同的實現機制。
  • 刑事案件公訴證明標準研究
    一、我國公訴證明標準的現狀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141 條規定:「人民檢察院認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實已經查清,證據確實、充分,依法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應當作出起訴決定,依照審判管轄的規定,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訴。」由此可見,「證據確實、充分」是我國立法中確立的提起公訴的證明標準。
  • 我國的刑法和刑事訴訟制度
    廣義刑事訴訟法不僅僅指刑事訴訟法典,還包括其他一切與刑事訴訟相關的法律規範,如人民法院組織法、人民檢察院組織法、律師法等法律中有關刑事訴訟程序的規定。狹義刑事訴訟法則僅指系統地規定刑事訴訟程序的法典。在我國,即指1979年7月1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1996年3月17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以作出修改決定的方式予以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 刑事訴訟中的法律真實與客觀真實
    本文從兩者的概念出發,分析了客觀真實所受到的挑戰及法律真實的優點,從而建議在刑事訴訟中適用法律真實,並指出法律真實實現的途徑。  【關鍵詞】:客觀真實 法律真實 刑事訴訟  法追求真實,這是實現正義的必然要求,也是法本身所需要實現的目標。法律是人類理性的精華,只有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上的法律裁判才是真實的,才能獲得普遍的承認。
  • 刑事訴訟中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範圍和程序研究
    加強人權保障已成為實現刑事司法價值目標,彰顯司法文明進步,落實公民憲法權利的現實需要,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確立能夠有效遏制諸如刑訊逼供等偵查人員非法取證行為,以限制偵查權力,維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利,加強刑事訴訟程序中的人權保障,實現刑事訴訟中的程序公正。
  • 我國刑事訴訟證人資格若干問題研究
    2006-04-04 20:03:09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高偉 溫睿   [內容摘要]:我國刑事訴訟證人資格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
  • 刑事裁判(證據)在民事訴訟中的應用,法院裁判意見13則
    孫衛訴訟中的主張,實質上是將刑事判決認定其所獲贓款數額與受害人損失範圍未加區分、混為一談,不符合基本法律精神。刑事案件與民事案件的證明標準不同,不應以刑事案件的高標準取代民事證明標準。處理法律問題,應以現代法律思維和方式進行。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民事證明標準已從刑事證明標準中脫離出來,建立了自己獨立的體系,人們不應將刑事證明思維完全帶入民事證明之中。
  • 我國刑事訴訟翻譯製度亟須完善
    作者:趙森  我國刑事訴訟法以及相關司法解釋在翻譯製度方面作了原則性規定,但在翻譯人員選任、聘請程序、翻譯人員權利義務、翻譯內容監督與救濟等方面仍不明確,存在諸多不完善之處。筆者認為,刑事訴訟翻譯製度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完善:  明確翻譯人員的資格。目前,我國尚未建立司法翻譯人員的資格考試制度。筆者認為,在目前既無統一資格考試,又無明確主管部門的前提下,可制定擔任司法翻譯人員的最低門檻標準,如通過英語專業八級或者持有國家二級口譯資格證書等。同時,建議由各地市司法行政部門嘗試建立相關翻譯人員名冊,以供各辦案部門挑選。  明確翻譯人員權利義務。
  • 【探討】刑事訴訟正當法律程序研究
    正當法律程序的判斷標準包括歷史解釋標準和利益衡量標準。正當法律程序自上世紀80年代走進中國刑事訴訟研究者的視野以來,對中國的刑事訴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中國刑事訴訟仍然存在無罪推定原則尚未完全確立,沉默權制度缺位,辯護權保障有待加強等諸多問題仍亟待解決。
  • 我國現行刑事證據制度的不足及完善
    ,對我國現行刑事證據制度中在證據的概念、主要證據移送制度、證人出庭作證、認證規則、證明標準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進行了分析闡述,並對如何予以完善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關鍵詞]刑事訴訟 證據制度 證據問題 不足與完善   證據問題,是刑事訴訟中的一個中心問題,整個刑事訴訟過程都是圍繞如何收集、審查判斷和運用證據問題而展開的。
  • 論故意殺人案---證明標準
    >關鍵詞:證據屬性,證明模式,證據的運用,量刑問題在訴訟實踐中,不同罪名的證據標準各不相同,在案證據的取證重點也是各有偏重。 例如,在張曉偉故意殺人、綁架案中,辯護人向偵查機關提交張曉偉案發前的民事判決書。該訴訟證據宣告被告人屬於限制民事責任能力。因認定限制民事責任能力與限制刑事責任能力的標準概念存在巨大差別,與本案刑事犯罪事實關聯性較弱,並不影響刑事責任的判定。最終未被合議庭採用。 (二)客觀性雖然事實的關聯性至關重要,但僅僅是同案件事實有聯繫的客觀事實還不是訴訟證據。
  • 我國刑事非法言詞證據排除規則探微
    由此可見,我國《憲法》和《刑事訴訟法》雖然規定了不能非法收集證據,但對非法證據如何處理沒有規定;雖在司法解釋中對於非法取得的幾種言詞證據明確予以排除,但內容不全面甚至不包括鑑定結論,且有逾越立法之嫌;同時規定過於簡單、籠統、原則化,缺乏具體性和可操作性,如非法取證到底有什麼樣的法律後果?哪一方承擔舉證責任?需要達到什麼樣的證明標準?
  • 刑事預決事實對於後行的民事訴訟的預決效力如何判定?
    除了先行判決已經生效,先行案件裁判所確定的事實與後行案件事實存在相關性外,預決事實的證明必須已遵循了法定程序。就先行刑事案件對後行民事案件而言,有罪的事實認定當然地構成預決力;而無罪的事實認定則需要區分是因為被告人確實未參與未實施犯罪行為,還是因為證據不足、事實不清。如果是前者則有預決力,如果是後者則因為民事訴訟和刑事訴訟的證明標準不同可能有不同的認定。
  • 論電子數據在刑事訴訟中的適用
    論電子數據在刑事訴訟中的適用 ——兼議新刑訴法對證據種類的修改
  • 淺議刑事訴訟中民族語言翻譯製度的構建
    近年來,我國少數民族人員和聾啞人員犯罪案件逐年增多,在刑事訴訟中需要配備翻譯人員的案件也大量增加。翻譯人員在刑事訴訟中,特別是在少數民族被追訴人不懂漢語時,從程序開始到判決宣布的整個過程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國《憲法》第134 條規定:「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對於不通曉當地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應當為他們翻譯。
  • 日本刑事訴訟自白法則評述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開始吸收英美訴訟法的精華,形成了刑事訴訟自白法則的日本模式。具體而言,日本刑事訴訟自白法則主要包括自白排除法則和自白補強法則兩大類。  刑事訴訟自白法則概說  《日本憲法》第38條第2款規定:出於強制、拷問或脅迫的自白以及在經過不適當的長期扣留或拘禁後的自白,不得作為證據使用。
  • 對刑事訴訟價值設定的法理思考
    這是因為,法治國家考察刑事訴訟合理性的標準自近現代以來就是考察對國家權力的約束和對個體利益珍視的程度。正如博登海默所言:「一個發達的法律制度經常會試圖阻滯壓制性權力結構的出現,而它所依賴的一個重要手段是通過在個人和群體中廣泛分配權利以達到權力的分散和平衡」。
  • 阮建華:刑事訴訟中私人不法取得證據之法律效力
    為此,我國臺灣地區在解決私人不法取得證據的效力問題上,特在《刑事訴訟法》第158條之四之修法理由中列出了七項裁量標準,但這七項裁量標準過於原則,未就每一標準中對證據排除的影響力之大小及評價方法等作出說明,其對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權未發揮有效的指導功能。因此,法益權衡理論有利於追求個案正義,但亦易於犧牲法律原則的一般性,若以法益權衡理論為指導合理判斷私人不法取得證據之效力,則需要有更為明確的裁量標準。
  • 三句話搞懂民事訴訟,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的區別
    民事訴訟、刑事訴訟、行政訴訟傻傻分不清?今天高瞻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給您解讀! 是指當事人之間因民事權益矛盾或者經濟利益衝突,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立案受理,在雙方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經人民法院審理和解決民事案件、經濟糾紛案件和法律規定由人民法院審理的特殊案件的活動,以及這些訴訟活動中所產生的法律關係的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