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刑事訴訟證人資格若干問題研究

2020-12-22 中國法院網

2006-04-04 20:03:09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高偉 溫睿

  [內容摘要]:我國刑事訴訟證人資格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在一般情況下,單位不能作為證人,但當單位以自己的名義對一些事實加以證明的,也可以具有證人資格;另外,本文還探討了鑑定專家、偵查人員及同案犯罪嫌疑人的證人資格問題。

  [關鍵詞]:刑事訴訟;證人;資格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48條規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有作證的義務。」「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別是非,不能正確表達的人,不能作證人。」根據上述規定我國刑事訴訟中具備證人資格有兩個條件:第一,必須知道案情。知道案情指證人感知到案情,即證人必須憑藉自己的感覺器官感知案情,可以是親身經歷,直接感知,也可以是通過他人轉述知道。第二,能辨別是非並能正確表達。一方面,能辨別是非並能正確表達的人,可以作證人;另一方面,即使是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只要能辨別是非並能正確表達,也可作為證人。我國證據理論將證據特性界定為真實性、關聯性、法律性,對於司法機關來說,所求取的證人證言必須符合三性要求,證人證言方可有利用價值,因此,要求證人知道案情並能辨別是非和正確表達是我國證據特性的延伸。需要值得研究的是,在我國訴訟法學理論與實踐中,還存在幾種特殊證人作證的問題。

  一、單位能否成為證人的問題

對於單位能否成為證人的問題,持否定觀點的學者居多,大部分學者認為證人能力屬於自然人人身權的一種,單位不可以享有,「證人」必須能夠獨立地藉助其感覺器官對案件事實進行感知,證言即是證人親自接觸的案件事實的表述,而單位只是一定自然人某種形式的結合,它對於外界的感知也須藉助特定自然人的生理機能,並不能形成所謂「單位」自己對案件的印象和感受,單位在訴訟過程中作證也只能通過自然人來實現,以單位為證人的作證方式、證言效力等在實踐中均難以操作,而如何實現對單位證人的質問,質證在實踐中也不無疑問,因此,單位不具有證人的適格性,不符合證人的本質要求。我們認為,一般情況下,單位不能作為證人,但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是可以作證人的。這裡所說的「一般情況」,指的是案件情況需要證人憑藉自己的感覺器官去感知,這時證人資格屬人身權的一種,因為這時只有自然人才能感知,才能記憶,才能進行陳述,這種權利單位不能享有,不能作證人。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案件事實——尤其是某些程序意義上的事實,需要單位以自己的名義作出證明並加蓋公章時,由於是以單位名義作出,其責任也由單位承擔,這時單位也可以作為證人。

  「單位」一詞是我國社會生產生活中所產生的特有的稱謂,並非嚴格意義上的法律概念,單位的一個基本特徵即是其資格與其成員相對獨立,並可以以自己的名義從事活動,單位在其獨立的活動過程中總是要通過其成員形成自己的意思,這種意思是與其成員的意思相區別而獨立的,並且單位須以自己的名義從事活動並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在一些情況下,由於單位與特定當事人的某種長期關係,單位可以在這些方面作證,如單位對其所屬職工的情況證明等,其表現形式為單位負責人在作證,但實質上是單位的行為。

  單位證人作證的形式有很多時候表現為情況證明等書面形式,對於這種單位證明證據種類的歸屬,存在書證和證人證言兩種不同的觀點,這就涉及書證與書面證言的區別問題。書證是以一定的物質材料作為載體而存在的,並以文字、符號等記載內容和表達的思想來證明案件事實的書面文件或其它物品。書證的基本特徵在於一旦它在客觀上形成,便能將一定的思想內容固定下來,並以其所固定的內容證明有關案件事實。證人證言有兩種表現形式,即口頭證言與書面證言,其中書面證言由於形式原因與書證具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性,但它們有著本質的差別。單位證明是在案件事實發生後而製作的,其製作過程與案件事實無關而是事後出具的證明有關案件情況的書面證言,而且這種證明的內容也並非固定不變的,可能因某些原因出現反覆,單位出具虛假證明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因此單位證明屬於書面證言而非書證。

  二、鑑定專家能否成為證人的問題

  探討專家能否作為證人,要涉及證據中的兩個概念:意見證據和鑑定。從證據的特性來看,意見是不應被作為證據採納的。美國聯邦證據規則規定,如果證人不屬於專家,除非其意見或推理形式作出證詞限於以下情況:(1)合理建立在證人的感覺之上;(2)對清楚理解該證人的證詞或確定爭議中的事實有益。否則是不能作為證據使用的,這就是英美證據法中的「意見證據規則」。之所以要排除意見證據,就是因為證據的意見不是對其親身體驗的事實作證,既不具備證人證言的本質屬性,又因為其受證人主觀方面因素左右的可能性較大而不具備證據所必須的客觀性。因此,意見一般被排除在證據之外。但存在的一個重要例外就是,鑑定專家的意見是可以採納的,因為專家證人與普通證人不同,他對案件專門問題的結論不是建立在一般性的推測基礎之上,而是藉助於科學技術、專門知識來理解和判斷某一爭議事實,這種意見恰恰是法官無法作出但又非常必要的。鑑於此,英美國家在立法和理論上都把鑑定人看作證人,把鑑定結論看作證人證言,即所謂「專家證人」的證言,同時又為專家證人提供證言設立了四個條件:1、該意見或推論是依靠專門知識技能而不是依靠陪審團普遍經驗作出的;2、該證人必須出示自己作為專家的必要證明並被認為合格;3、證人作出的意見證明必須合理而肯定;4、證人必須在敘述自己的意見及依據後對問題作出回答。

  對於英美國家將鑑定人作為專家證人的作法,我國學者對此持有異議,認為證人與鑑定人是有區別的。證人是對案件事實本身作出客觀陳述,一般都對案件事實有親身體驗,而鑑定人是在案件發生後對案件事實所作出的科學意見與推測,一般對案件事實並無親身體驗,而依賴於已收集到的證據;另外,證人的一大特徵是不可替代性,這是由證人的特定經歷而決定的特定身份,而鑑定人則可由司法機關指定,如果鑑定結論不夠明確與肯定時,還可由其他鑑定人重新鑑定,因而司法實務中有時出現多家單位作出多種鑑定結論的情況,可以說鑑定人不具有證人必備的特定性。

  三、偵查人員的證人資格問題

  目前,無論是在學術界還是在實踐界,大多數人對偵查人員以證人身份出庭是持反對態度的,其理由主要有:(1)證人必須是在案件發生過程中了解案情,所以證人一旦感知案情,便具有了特定性,而偵查人員只是在偵查機關立案之後參與偵查過程中才了解到有關案件情況,這是案件已經發生過,而且偵查人員是可以替換的,所以不能以證人身份出庭作證;(2)根據《刑事訴訟法》第28條的規定,曾擔任過本案證人的偵查人員應當適用迴避,因此,證人身份和偵查人員的身份不能重合。我們認為,上述觀點值得商榷。

  首先,偵查人員作證並不違反證人的不可替代性特徵。根據學術界的通說,證人是以本人知道的情況對案件事實作證的人,所以證人具有不可替代性。我們對此表示贊同,但由此推導出偵查人員不能作為證人似欠妥當。證人作證的案件情況既包括實體性事實,也包括程序性事實,這是因為刑事訴訟過程既是一個適用實體法的過程,也是一個適用程序法的過程,而適用程序法的過程必然產生程序性事實,當程序性事實成為控辯雙方的爭議事實時,法官對此應予查清而不能置之不理,否則會對是否正確定罪量刑產生一定影響。

  例如不對偵查人員的刑訊逼供行為予以澄清就難以判斷被告人口供的真實性,進而對被告人是否定罪量刑也無從談起。因此,主張證人必須就訴訟之前的案件情況作證而反對偵查人員的證人身份是不全面的。了解實體性事實的證人固然具有不可替代性,了解程序性事實的證人(偵查人員)同樣具有不可替代性,偵查人員一旦執行某項偵查任務,就成為了了解有關程序性事實的特定人,如偵查人員接受犯罪嫌疑人投案自首的情況,該特定的辦案人就成為不可代替和不可選擇的人。

  其次,學術界普遍認為,擔任過證人的偵查人員之所以迴避主要是因為,如果偵查人員曾經在本案中擔任證人,為本案提供過證言,就有可能對案件事實產生先入為主的預斷,無法再客觀冷靜地收集證據,從而導致不公正。筆者認為,這項規定是有其特定的適用範圍的,即偵查人員了解案件本身的情況,也就是實體性事實,該事實是偵查人員親身經歷或體驗過的案件發生情況,這種情況下因其曾經作證而又為避免其產生先入為主的預斷而使其迴避是十分必要的。正如上文所提到的,作證的案件事實包括實體性事實和程序性事實,而且探討偵查人員作證的實質意義乃在於偵查人員應對偵查過程中的程序性事實作證,偵查人員了解偵查程序性事實的前提就是其親自參與偵查活動,至於其作為證人則是全部或某項偵查活動完成之後,因此上述的迴避在這種情況下是不適用的。在法庭審理階段,偵查人員身份與其證人身份處於分離狀態,或者說偵查人員的身份已轉換為審判階段的證人,這兩種身份並不是相互衝突與矛盾的,因此,不能以偵查人員身兼兩種身份為由反對其成為證人。

(作者單位:湖北省天門市人民法院)

相關焦點

  • 民事訴訟證人制度若干問題研究
    ①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經濟審判方式改革問題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若干規定》)對證人出庭作證以及證人證言的採信作出了較《民事訴訟法》具體的規定。②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證據規定》)對證人制度作了更為具體的規定。③  從以上規定可以看出,證人制度是《民事訴訟法》上的一項重要制度。
  • 刑事訴訟中專家證人制度的適用與完善
    專家證人,是指具有專業知識或專家資格並在法庭上提供專家意見的人,但由於刑事訴訟法關於專家證人的法律條款比較簡單,而司法實踐對專家證人的需求又極為強烈,為適應司法實踐的需求,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相繼出臺了《人民法院辦理刑事案件第一審普通程序法庭調查規程(試行)》(下稱《規程》)和《關於指派、聘請有專門知識的人參與辦案若干問題的規定
  • 我國刑事證人出庭難之原因及對策
    [7]2002年4月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和同年10月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均對證人出庭作證的經濟補償作出了規定。而刑事訴訟中的證人補償問題,現行的立法和司法解釋都沒有作出任何規定。  4、現行立法對證人應否必須出庭的規定模糊不清,帶來司法人員操作的任意性,從而加劇了證人不出庭之狀況。
  • 淺析我國民事訴訟證人出庭制度立法缺陷及完善
    二、民事訴訟證人出庭作證制度存在的立法缺陷  認真考察現行的《民事訴訟法》和《證據規定》對證人出庭作證制度的規定,就會明顯發現,我國的民事訴訟證人出庭作證制度存在若干立法缺陷,主要有:  (一)證人主體適格條件限制多  我國民事訴訟法中的證人「是指案件的訴訟參加人以外的,知道案件情況並能正確表達意志而被人民法院傳喚到庭作證的單位和個人
  • 陳瑞華:刑事審判實務中的若干問題
    自2010 年以來,《關於辦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關於辦理死刑案件審查判斷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對刑事訴訟中證據運用問題作出了較為系統的規定,首次確立了刑事證據規則。2012年,修訂後的《刑事訴訟法》吸收兩個司法解釋基礎上,確立了我國刑事證據制度的基本框架。
  • 對目前我國訴訟中證人證言現狀分析
    (二)從查證的角度看,證言屬於言詞證據,而言詞證據本身要求言詞直接,證人必須到庭接受交叉詢問,這十分必要,主要表現在:一方面,控辯舉證的審判方式要求證人出庭,只有這樣,才能使法庭能夠直接審查證人的作證資格、證人的感知能力、記憶能力、表達能力以及主客觀因素對證人作證的影響,以便更好地確定其證明力;另一方面,證人出庭作證,也是保障訴訟當事人、尤其是刑事訴訟被告人的權利的需要。
  • 論刑事訴訟中的證人拒絕作證特權
    以證人拒絕作證特權為基礎的有關證人的範圍,拒絕作證的內容等一系列法律規定,構成證人拒絕作證特權制度。  證人拒絕作證制度具有以下特徵:第一,享有拒絕作證特權的主體必須是適格證人,即必須具有證人資格。一般而言,證人資格包括年齡、精神狀態、認知能力等方面的具體標準。第二,證人必須具有特定的身份或者與被告人有某種特殊的關係,例如夫妻關係、親屬關係等,這是證人行使拒絕作證權的身份要求。
  • 民事訴訟中非自然人證人資格質疑
    一般說來,幾乎所有的人都可以被假定為具有作證能力,具有證人能力就具有證人資格。但由於種種客觀因素的存在,目前世界各國證據法對證人資格或多或少有所限制。  歷史上,古老的普通法傳統對證人資格限制很多,如證人必須有宗教信仰,證人不得與當事人之間的訴訟標的有利害關係,當事人一方的配偶或者被定罪的人都不享有作證資格等等。
  • 構建刑事訴訟證人、鑑定人出庭作證保障機制的思考
    為貫徹落實四中全會精神,提高鑑定人出庭作證效率、緩解困境,同時健全完善司法鑑定管理體制,本刊特組織相關稿件從理論和實踐角度對上述兩方面問題進行研究,以期為問題的解決發揮相應作用。為了初步掌握新刑訴法頒布後刑事審判實踐中的實際情況,筆者選取了法治發展狀況相對較好的S(直轄)市的兩級三家法院為調查對象,做了一些實證調查和研究工作,具體是向目標法院的全部數十位刑事法官逐一統計了其2014年主審的一審刑事案件中證人、鑑定人出庭的情況[1]。
  • 證人的條件是什麼,刑事案件證人證言格式
    根據法律的規定,可以作為定案根據的證人證言必須符合以下條件:1.證人證言需要當庭經過控辯雙方的訊問和對質。控辯雙方都可以對證言的具體內容與相關情況提出問題,對證言中不真實或者存在疑問的地方提出問題或反駁意見。
  • 論刑事訴訟中對證人證言的審查認證
    對證人證言的審查認證不僅是十分必要的,並且要從程序和實體兩個方面對證人證言進行認真審查認證,以去偽存真,從而由證據事實推導出合情合理的犯罪事實,為最後的定罪量刑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刑事訴訟 證據 證人證言 審查認證  證人證言,是指證人就其所了解的案件情況,向司法機關所做的陳述。
  • 論刑事訴訟中證人出庭作證制度的構建
    ①從我國的實踐情況來看,近些年來證人出庭率偏低的問題在司法實踐中非常突出,無論在我國的刑事訴訟、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中,都普遍存在證人不願出庭作證,這已成為嚴重困擾審判方式改革的重大問題,直接影響了訴訟程序的公正和效率,影響了各項訴訟原則的貫徹。本文擬就刑事訴訟中證人出庭作證中的一些問題進行一下初步的分析與探討。
  • 刑事訴訟中證人不出庭作證的原因及對策
    證人出庭作證,是現代刑事訴訟庭審制度的基本要求,是保證司法公正的基本措施。但是,由於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在我國的刑事審判實踐中,證人不出庭作證的現象卻普遍存在。證人出庭率相當低,大多數甚至絕大多數證人都沒有到法庭作證,即使法院發出出庭通知也可以棄之不顧。  在訴訟過程中,需要證人出庭作證的案件所要解決的問題的實質,在於查明案件事實。
  • 我國的刑法和刑事訴訟制度
    刑法屬於刑事實體法,解決的是刑事訴訟中的實質問題,即行為人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如果構成犯罪,如何確定其刑事責任,是否給予以及如何給予刑罰處罰的問題。刑事訴訟法屬於刑事程序法,解決的是刑事訴訟的程序問題,即如何進行立案、偵查、起訴、審判,如何收集和運用證據來證明是否存在犯罪事實、犯罪是重是輕,以及對生效的判決、裁定如何交付執行等等問題。
  • 論刑事案件證人「必須」出庭作證
    我國審判實踐顯示的這種情況,與立法的期待和公開、公正的司法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證人出庭作證難的問題困擾著法院。需要正視的是,這種現狀的存在從某種角度說也帶有一定的必然性,因為直接言詞原則的適用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各國都存在著例外的情況,如在證人缺席、簡易程序、辯訴交易等情況下就無法完全適用這一原則,使「必須」的適用受到了限制。
  • 刑事訴訟中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範圍和程序研究
    我國在2010年由最高法、最高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和司法部聯合發布了《關於辦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這標誌著我國在司法層面上確立了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新《刑事訴訟法》第54條第1款規定:「採用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採用暴力、威脅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應當予以排除。
  • 規範刑事公訴案件證人出庭作證
    重慶公檢法司四部門聯合出臺規定 規範刑事公訴案件證人出庭作證
  • 兩高發布關於辦理虛假訴訟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本報訊(全媒體記者 戴佳) 9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布《關於辦理虛假訴訟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解釋》結合刑事司法工作實際,對刑法規定的虛假訴訟罪在具體適用方面的若干問題作出了明確規定,對於實踐中綜合運用民事、刑事等多種手段,依法懲治發生在民商事案件審判、執行程序中的虛假訴訟違法犯罪行為,維護正常司法秩序,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具有重要意義。
  • 我國現行刑事證據制度的不足及完善
    [關鍵詞]刑事訴訟 證據制度 證據問題 不足與完善   證據問題,是刑事訴訟中的一個中心問題,整個刑事訴訟過程都是圍繞如何收集、審查判斷和運用證據問題而展開的。刑事訴訟是以適用刑事實體法處理案件為指向的,而刑事實體法的適用直接取決於刑事訴訟過程中根據定案的證據所確認的案件事實,證據決定著刑事訴訟的最終結局,因而刑事證據制度是刑事訴訟制度的靈魂,它制約著刑事訴訟制度的發展與完善,決定著公正與效率這一刑事司法目標的實現程度。
  • 民事訴訟中作偽證涉及的刑事責任
    民事訴訟中作偽證涉及的刑事責任民事訴訟活動中,部分當事人或訴訟參與人為獲得法院勝訴判決而做出偽造證據的行為。這一行為不僅可能會使得最終的民事判決無效,還會受到民事訴訟法相應的處罰,對於情節嚴重的,還會遭受刑法的制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