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預決事實對於後行的民事訴訟的預決效力如何判定?

2021-01-08 法制視界

導讀:近年來,隨著經濟種類、商業模式以及交易結構的不斷創新,刑民交叉案件大量湧現,日益引起了理論界和實務界的關注。刑民交叉案件通常涉及法院判決既判力、證明標準以及程序選擇等問題,對當事人的權益具有重大影響。本文通常最高人民法院的一起案件,對刑民交叉案件涉及的問題進行梳理、分析與探究,以饗讀者

一、裁判精要

刑事訴訟中預決的事實對於後行的民事訴訟具有預決效力。但是,先行刑事案件預決事實的預決力並不是沒有條件的。除了先行判決已經生效,先行案件裁判所確定的事實與後行案件事實存在相關性外,預決事實的證明必須已遵循了法定程序。就先行刑事案件對後行民事案件而言,有罪的事實認定當然地構成預決力;而無罪的事實認定則需要區分是因為被告人確實未參與未實施犯罪行為,還是因為證據不足、事實不清。如果是前者則有預決力,如果是後者則因為民事訴訟和刑事訴訟的證明標準不同可能有不同的認定。

二、案件事實

2010年9月29日,甲方宋祖興與乙方劉聯群、劉未未、肖超英及丙方大西洋公司籤訂《備忘錄》。約定:鑑於甲方同意向乙方轉讓,乙方同意自甲方受讓其所擁有的丙方18%的股權;甲方擬不再擔任丙方高級管理人員職務,並與丙方解除聘用關係。同日,宋祖興與大西洋公司籤訂《離職後義務協議》,宋祖興擔任大西洋公司高級管理人員職務並全面知曉大西洋公司的技術秘密和其他商業秘密,承諾離職後,不得有任何損害大西洋公司利益的行為。雙方就違約責任約定:宋祖興未履行競業限制義務或者履行競業限制義務不符合本協議約定的,大西洋公司可暫停支付本協議第六、七條約定的全部經濟補償及獎勵,並有權根據具體違約情況採取相應處理措施等。

2016年1月4日,武漢市江岸區人民檢察院向武漢市江岸區人民法院提起公訴,指控恆瑞谷公司以及楊玉祥(大西洋公司原市場開發部部長,案發時系恆瑞谷公司法定代表人)涉嫌侵犯商業秘密罪並審查查明:2008年5月28日,大西洋公司與楊玉祥籤訂了《勞動合同》和《保密合同》。2010年12月13日,楊玉祥因病離開大西洋公司。2011年1月27日,楊玉祥違反大西洋公司有關保守商業秘密的要求,註冊成立了恆瑞谷公司,生產設計與大西洋公司相同的連鑄技術研究、開發和連鑄工程總承包並牟取了相應經濟利益。武漢市江岸區人民檢察院認為,恆瑞谷公司、楊玉祥違反權利人有關保守商業秘密的要求,使用掌握的商業秘密,給商業秘密的權利人造成重大損失,其行為觸犯了相關刑罰,應當以侵犯商業秘密罪追究刑事責任。(2016)鄂0102刑初17號刑事判決認定恆瑞谷公司及楊玉祥侵犯了大西洋公司的商業秘密,構成侵犯商業秘密罪。

隨後,大西洋公司起訴稱,宋祖興違反其與大西洋公司籤訂的《離職後義務協議》相關約定,要求宋祖興返還已支付的獎勵補償款,還有權要求宋祖興支付相當於已付獎勵款30%的違約金。

三、爭議焦點

宋祖興是否違反了《離職後義務協議》中的競業限制約定,應當承擔何種責任

宋祖興是否違反《離職後義務協議》中的競業限制和保密義務問題,涉及到刑民交叉案件中刑事訴訟證據與民事訴訟證據的差異性問題。刑事起訴書不涉及對宋祖興的指控,刑事判決書亦未涉及宋祖興是否侵犯商業秘密的認定。宋祖興據此主張其未違反協議約定。對此,本院認為,刑事訴訟中預決的事實對於後行的民事訴訟具有預決效力。這是因為裁判統一性要求民事判決與刑事判決對於同一事實的認定應當是一致的,而且刑事訴訟的證明標準比民事訴訟的證明標準要高,所以先行刑事判決認定的基本事實對於後行民事訴訟具有預決力。

但是,先行刑事案件預決事實的預決力並不是沒有條件的。除了先行判決已經生效,先行案件裁判所確定的事實與後行案件事實存在相關性外,預決事實的證明必須已遵循了法定程序。就先行刑事案件對後行民事案件而言,有罪的事實認定當然地構成預決力;而無罪的事實認定則需要區分是因為被告人確實未參與未實施犯罪行為,還是因為證據不足、事實不清。如果是前者則有預決力,如果是後者則因為民事訴訟和刑事訴訟的證明標準不同可能有不同的認定。

然而,與本案相關的刑事案件特殊之處在於,刑事起訴並未指控宋祖興,刑事判決自然不可能涉及宋祖興是否參與實施犯罪行為,是否構成侵犯商業秘密罪,亦不會就宋祖興的行為是否違反《離職後義務協議》作出明確認定。因此,是否違反了《離職後義務協議》中的競業限制約定,應當承擔何種責任,還需要在本案中結合證據進行判斷和認定。本院認為根據大西洋公司申請調取的(2016)鄂0102刑初17號刑事案件偵查卷宗中公安機關在偵查階段繪製的資金流向圖,雖然不是刑事關聯案件定案的證據,但鑑於其為客觀證據,系對恆瑞谷公司註冊資金流轉情況的客觀描述,且與李豔爽相關帳戶的資金流水記錄以及庭審過程中當事人雙方關於恆瑞谷公司註冊資金來源的陳述意見能相互印證,可以認定恆瑞谷公司的1000萬元註冊資金全部來源於與宋祖興或其配偶李豔爽密切相關的公司,該註冊資金由李豔爽的帳戶轉至其侄女李葉名下的帳戶,再轉至楊玉祥名下,用於註冊恆瑞谷公司。註冊完成後,該筆資金又輾轉返回李豔爽名下。宋祖興辯稱該註冊資金為楊玉祥從李豔爽侄女李葉處借得,其並不知情。經查,李豔爽侄女李葉系某公司普通職員,無其他大額經濟來源和投資收益,且上述註冊資金流水顯示,多筆註冊資金僅是借用李葉名下的銀行帳戶流轉匯集至楊玉祥名下用於公司註冊,之後又重新流轉回李豔爽帳戶。宋祖興關於李葉借給楊玉祥1000萬元註冊資金的辯解於情不符,於理不合,本院不予採信。

另,根據公安機關對楊玉祥使用的郵箱xxxx@163.com遠程勘驗記錄顯示,內有以「宋祖興」命名的來自xxxx@126.com郵箱的關於恆瑞谷公司的「股權代持協議書」等材料,結合我院再審階段查明的發件郵箱的註冊情況和使用人情況等事實,可以認定上述材料系宋祖興通過其配偶李豔爽發給楊玉祥,用於註冊並代持恆瑞谷公司股份的材料。

綜合上述證據事實,法院認為,現有證據已足以認定宋祖興是恆瑞谷公司的實際出資人,其在離職後兩年內以隱蔽手段隱名組建了與大西洋公司具有同行業競爭關係的恆瑞谷公司,違反了競業限制的約定。最終,人民法院判決宋祖興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四、延申觀點

(一)凡是涉及商的法律制度中均有明確的法律責任,這種具體責任包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商事秩序和市場經濟秩序主要依賴於行政監管的作用,只有商事行為突破行政監管的容忍度才會進入刑事制裁的範疇。刑事是一種嚴重違法社會秩序以後的不能包容的制裁手段,介入商事領域應當有限度和謙抑。實體類的刑民交叉具體類型案件的處理原則主要包括:堅持形式判斷與實質判斷相統一原則、法秩序統一性原則(民法允許的行為,必然不具有刑事違法性)、堅持刑法謙抑性原則(如果通過民事訴訟程序可以解決糾紛,就不必動用刑罰手段)。程序類的刑民交叉案件的處理原則主要是以「刑民並行」為主、以「先刑後民」或「先民後刑」為輔原則。

(二)由於民事訴訟證明標準程度低於刑事訴訟證明標準,且由於民事與刑事在立法目的上的不同,民事判決原則上不對之後的刑事程序產生既判力,但這並不絕對,在某些情況下,民事判決及裁定對之後進行的刑事訴訟具有既判力;在先民事判決原則上不受在後刑事判決的影響,但不排除依照民事訴訟法提起的審判監督程序。

(三)商事類刑民交叉案件,大致可區分為競合型交叉和牽連型交叉兩種情形。競合型交叉是指,同一法律事實既成立民事法律關係,又成立刑事法律關係。牽連型交叉則是指,具有牽連關係的不同法律事實分別引起民事法律關係和刑事法律關係,但兩個法律事實並不重合。對於刑民交叉案件中合同效力的認定,審判實務中一直存有「無效論」和「有效論」兩種觀點。「無效論」認為,根據我國《合同法》52條第(5)項的規定,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合同無效。在商事交易行為成立犯罪的情況下,當事人慾建立合同關係的意思表示已被刑法給予否定評價,合同因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而應認定無效。「有效論」則認為,刑法規範不能直接作為認定合同效力的依據。合同屬於私法行為,其效力判斷應當依據民事法律規範進行,不能以行為人構成犯罪來直接否定合同的效力。總體而言,我省商事審判實踐長期以來以「無效論」為主流裁判思路。

(四)責令退賠與民事執行重合本質上是一種責任實現程序競合,被害人應當具有程序選擇權。由於目前我國法律規定的執行順序是責令退賠優先於民事債務。但考慮到責令退賠的本質仍是民事救濟,其本身並不具有排除其他民事救濟的優先性,與刑事犯罪相關聯的民事主體是否及如何承擔民事責任,仍須根據民事法律關係進行判定,特別是在存在其他民事責任承擔主體的情形下,應當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分析,若民事判決並無撤銷原因,應當賦予被害人程序選擇權。

五、實務建議

經濟種類、商業模式以及交易結構的不斷創新,不僅致使創新型企業面臨著巨大的行政合規壓力,同時更面臨著嚴厲的刑事風險,其原因在於同一新型的商業交易一旦違反了監管規定,則可能面臨於刑事法律風險,也即同一事實或相互牽連的事實引起的刑民交叉問題。

故而,對於企業而言,在創新的同時,務必注意合規問題,並理清行政違法與刑事犯罪的界線,時刻注意防範刑事法律風險。

對於辦理刑民交叉的法律人士而言,樹立正確的刑民交叉思維與觀念,從民事、行政以及刑事層面對案件事實進行分析評判,在訴訟程序中,從違法性、證明標準、證據交叉、預判力、執行交叉、責任重合等角度對刑民交叉案件進行分析研判,以實現正義與公平。

六、索引指南

判例名稱:武漢大西洋連鑄設備工程有限責任公司與宋祖興公司盈餘分配糾紛案

裁判法院:最高人民法院

案件編號:(2019)最高法民再135號

檢索主詞:一級:刑民交叉;二級:預決效力 既判力 證明標準 行刑後民

作者/來源:陳五爭律師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

相關焦點

  • 【最高院•裁判文書】刑事訴訟中預決的事實對於後行的民事訴訟具有預決效力,但該預決力具有條件限制​
    原則上,刑事訴訟中預決的事實對於後行的民事訴訟具有預決效力。但是,這種預決力並非沒有條件。除了先行判決已經生效,先行案件裁判所確定的事實與後行案件事實存在相關性外,預決事實的證明必須已遵循了法定程序。就先行刑事案件對後行民事案件而言,有罪的事實認定當然地構成預決力;而無罪的事實認定則需要區分是因為被告人確實未參與未實施犯罪行為,還是因為證據不足、事實不清。
  • 「最高院裁判文書」刑事訴訟中預決的事實對於後行的民事訴訟具有...
    【裁判要旨】關於刑民交叉案件中刑事訴訟證據與民事訴訟證據的差異性問題。原則上,刑事訴訟中預決的事實對於後行的民事訴訟具有預決效力。但是,這種預決力並非沒有條件。除了先行判決已經生效,先行案件裁判所確定的事實與後行案件事實存在相關性外,預決事實的證明必須已遵循了法定程序。
  • 刑事裁判(證據)在民事訴訟中的應用,法院裁判意見13則
    5、符合一定條件時,刑事訴訟預決事實才可對後行民事訴訟具有預決效力裁判要旨先行判決已經生效,先行案件裁判所確定的事實與後行案件事實存在相關性,預決事實的證明已遵循法定程序,符合上述條件的,刑事訴訟中預決的事實對於後行的民事訴訟具有預決效力。
  • 楊秀清:刑事判決已決事實對民事訴訟的證明效:理論與規則|《行政法學研究》2021年第1期
    如果獨立作出不一致的事實認定,是否有違裁判的統一性?類似問題在《刑法》第213條假冒註冊商標罪等所涉及的民刑交叉案件審判中同樣存在,其關鍵在於如何理解刑事判決已決事實在後續民事訴訟中的效力問題,因此,學界通常所稱的刑事判決已決事實預決力值得斟酌。司法實踐中,受由來已久「先刑後民」觀念的影響,刑事判決已決事實對民事訴訟的預決力呈現出擴張適用的態勢。
  • 審理中發現生效判決事實認定錯誤的處理
    【分歧】  對於本案的處理存在多種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判決書生效之後具有法定約束力,在被撤銷之前其認定事實同樣具有預決效力,本案不應作出於生效判決事實認定相衝突的判決。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證據若干規定》)第九條規定,「下列事實,當事人無需舉證證明:(四)已為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確認的事實」。這種前訴判決能對後訴裁判產生預決效力的事實,通常被稱為預決事實。司法實踐中,預決事實無需當事人舉證證明而可以作為定案依據。因此,部分當事人為謀取利息,惡意通謀利用訴訟手段,騙取生效判決,確認虛假事實。
  • 六大專題 | 新《民事訴訟證據規定》研讀會要點來襲
    研讀會上,主持人首先就新《民事訴訟證據規定》修改的背景、意義作了整體介紹。隨後,來自不同部門的六名法官、法官助理對新《民事訴訟證據規定》主要修改內容進行了梳理講解。3、增加了共同訴訟人的自認(第6條)①普通共同訴訟:僅對自己發生效力(獨立性);②必要共同訴訟:需全體統一才發生效力(合一性);③擬制自認規則:適用於消極應對的必要共同訴訟人。
  • 法官熱點解讀新《民事證據規定》
    其中最主要的變化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限縮法院裁判確定事實有預決效力的範圍新規將「已為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確認的事實」限定為「基本事實」。只有經過了當事人充分攻擊防禦、認真爭執的事實,並且屬於本案核心爭議的事實,才應當被賦予無需證明的效力。
  • 【解讀】法官熱點解讀新《民事證據規定》
    其中最主要的變化主要有兩個方面:(一)限縮法院裁判確定事實有預決效力的範圍新規將「已為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確認的事實」限定為「基本事實」。只有經過了當事人充分攻擊防禦、認真爭執的事實,並且屬於本案核心爭議的事實,才應當被賦予無需證明的效力。
  • 新《民事證據規定》熱點法官解讀
    只有經過了當事人充分攻擊防禦、認真爭執的事實,並且屬於本案核心爭議的事實,才應當被賦予無需證明的效力。對於「基本事實」的理解應參照民訴法解釋第335條的規定:民訴法第170條第1款第3項規定的基本事實是指用以確定當事人主體資格、案件性質、民事權利義務等對原判決裁定的結果有實質性影響的事實。
  • 【普法小課堂】法官熱點解讀新《民事證據規定》
    其中最主要的變化主要有兩個方面:(一)限縮法院裁判確定事實有預決效力的範圍新規將「已為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確認的事實」限定為「基本事實」。只有經過了當事人充分攻擊防禦、認真爭執的事實,並且屬於本案核心爭議的事實,才應當被賦予無需證明的效力。
  • 明起,新《民事證據規定》施行 近2萬字法官熱點解讀來啦!
    其中最主要的變化主要有兩個方面:(一)限縮法院裁判確定事實有預決效力的範圍新規將「已為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確認的事實」限定為「基本事實」。只有經過了當事人充分攻擊防禦、認真爭執的事實,並且屬於本案核心爭議的事實,才應當被賦予無需證明的效力。
  • 民事訴訟法學:多領域跨學科互動聚焦新問題
    民事訴訟所應關注的不是如何將行為禁令納入作為程序範疇的行為保全,而應考慮如何對接。支持預決效的觀點認為,預決的事實之所以不需要證明,一是因為該事實已為法院經正當程序所查明,無再次證明的必要;二是因為該事實已為法院裁判所認定,該裁判具有法律約束力,此種約束力也包括事實認定上的不可更改性,並認為如果不賦予這樣的效力,將會「破壞法的安定性」。
  • 【法條解讀】最高院:主動訴諸爭議解決程序的行為可以發生追認的法律效力嗎?
    雖然刑事判決認定辛某某私刻直屬二分公司公章,但公訴機關和審理該刑事案件的人民法院均未對三份《收款發票》所蓋的直屬二分公司財務專用章的真偽作出認定。大連北城在鮁魚圈區法院管轄權異議案件的《民事答辯狀》和申請大連仲裁委員會仲裁案件的《授權委託書》中均明確辛某某為直屬二分公司經理,但雙方對直屬二分公司是否已被撤銷各執一詞,故難以對直屬二分公司的存續情況作出判斷。
  • 民事訴訟中作偽證涉及的刑事責任
    民事訴訟中作偽證涉及的刑事責任民事訴訟活動中,部分當事人或訴訟參與人為獲得法院勝訴判決而做出偽造證據的行為。這一行為不僅可能會使得最終的民事判決無效,還會受到民事訴訟法相應的處罰,對於情節嚴重的,還會遭受刑法的制裁。1.
  •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的訴訟時效認定
    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提出死亡賠償金、被撫養人生活費、喪葬費和交通費等訴求。  【分歧】  本案在審理過程中的爭議是:  第一種觀點認為,考慮到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民事訴訟的依附性,對於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的時效問題,應適用刑法中的追訴時效,而不適用民法中的訴訟時效。
  • 「以捏造的事實提起民事訴訟」的理解
    「以捏造的事實提起民事訴訟」的理解準確適用虛假訴訟罪的關鍵就在於如何理解「以捏造的事實提起民事訴訟」,具體而言,就是如何理解「捏造的事實」「民事訴訟」與「提起」。一、「捏造的事實」何謂「捏造的事實」?2018 年 9 月 26 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虛假訴訟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虛假訴訟罪解釋》)第 1 條進行了列舉性規定。理論上的有關爭議主要集中於三點:(1)隱瞞真相(事實)是否屬於捏造事實?(2)捏造部分事實(所謂篡改事實)是否屬於捏造事實?(3)利用他人捏造的事實起訴是否屬於「以捏造的事實」提起民事訴訟?
  • 從江西入室殺人案,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與單獨提起民事訴訟的區別
    一、刑事附帶民事訴訟1.什麼是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刑訴法》)第一百零一條規定「被害人由於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 民事訴訟標的三大理論
    民事訴訟標的三大理論       訴訟標的學說主要可以分為三大流派:舊實體法學說、訴訟法學說和新實體法學說,之所以出現這麼多學說和爭論,主要是在發生所謂的請求權競合問題之領域而展開的該說分為兩個階段,首先是羅森貝克創立了二分肢說,此理論認為訴訟標的的識別標準有兩個:事實和訴的聲明。在這兩個要件中,任何一個發生變化,訴訟標的就會變化。二分肢說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請求權競合的問題,因為無論是基於什麼請求權,只要屬於同一個事實,訴的聲明相同,就只有一個訴訟標的。
  • 論新民事訴訟法中司法確認裁定的既判力
    確認裁定書對於將來其他的訴訟會產生何種影響?司法確認之後,雙方當事人之間爭議是否完全了結?司法確認駁回當事人申請後,當事人如何救濟?對於這些問題的不同理解,將直接影響當事人在是否利用司法確認程序這一問題上的判斷,並導致法院和當事人在具體程序運行中的不同選擇。因此,既判力的有無在極大程度上影響司法確認制度的運行價值,有必要對此加以明確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