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一詞源於古希臘語,意即靈魂之科學。那麼這門靈魂的科學又是在誰的手上正式誕生的呢?
在創立他的實驗室之前,心理學像個流浪兒,一會兒敲敲生理學的門,一會兒敲敲倫理學的門,一會敲敲認識論的門。直到他在萊比錫大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後,心理學才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今天我們聊的這個人就是心理學開山祖師:威廉·馮特。威廉·馮特
孤獨的童年
1832年8月16日,馮特出生在德國,童年時他的夥伴很少,性格也孤僻,在上學期間,馮特有嚴重的愛做白日夢的毛病,為此還被父親訓斥。由於性格和環境的原因,馮特在上大學前的學習成績一直不太好,不過這不重要,反正學習還是為了就業。為了讓自己能有個穩定就業機會的馮特選擇了醫學這個永遠都不會過時的專業作為大學志願。也許連他自己都沒想到,當他第一次走進醫學實驗室時,他才發現,原來自己的決定不僅僅是解決了吃飯問題。(由此可見選擇專業的重要性)
開掛的學業
馮特對醫學很痴迷,尤其醉心於實驗。1852年他在海德堡大學學習期間,有一次為了研究食鹽對身體的影響,他連續幾天控制食物中食鹽的攝入量,直到身體出現代謝紊亂情況出現。基於這次研究,1853年他發表自己的第一篇文章《談尿液中的氯化鈉》。 1856年,馮特畢業於海德堡大學醫學系,取得博士學位,並取得了該校講師資格。紮實的生理學和醫學基礎在馮特與生俱來的想像力帶領下,使他開始思考「身」與「心」的交集。1862年,馮特於海德堡大學開設了「自然科學的心理學」課程(後來改為「生理心理學」),並在該年第一次提出「實驗心理學」的一詞。在這個課程中他開始使用來自自然科學的實驗方法和神經生理學的研究成果來研究心理學。
1874年,《生理心理學原理》出版。這是心理學史上第一本專門以心理學為內容的教材。在這部書中,他把關於心理實驗的結果整理成為一個系統,研究了人的以下心理活動:感覺、情感、意志、知覺(馮特稱之為統覺)和思維。
1875年,馮特被萊比錫大學聘為哲學教授,之後一直生活在萊比錫。
心理學之父
1879年12月,馮特在大學裡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這件事情也標誌著心理學從此於哲學、生理學、倫理學等龐大學科中走了出來,終於自立門戶,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學科。起初學校並不太支持這個實驗室的運行,因為很多人都無法理解馮特在幹什麼。但是隨著馮特的課越來越受歡迎,(由此可見產品質量高才是硬道理) 實驗室從開始一個單間慢慢的變成了一座獨立的教學樓。1881年,馮特創辦《哲學研究》雜誌。這是第一個專業的實驗心理學的雜誌。後來,馮特成為萊比錫大學校長。馮特大師其實還是比較宅的,自從來到萊比錫,幾乎從不外出旅行,也不熱衷於公眾活動。不過,他和妻子經常在家中招待高年級的學生和助手們。馮特一直過著嚴謹有規律的生活,上午的時間主要用於寫作,下午訪問實驗室、上課,然後散步。他在課堂上富於激情,寓教於樂,充分體現出對於本專業的無所不知和專業素養。1920年8月31日,馮特在萊比錫附近的大博滕去世,享年88歲。在那一年花費了他20年時間完成的十卷巨著《民族心理學》全部出版。徒子徒孫
在馮特之前,沒有專業的心理學工作者,也沒有專門的心理學派。隨著馮特創建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吸引了大批世界各地的青年到他這裡學習。這裡成為培養出世界上第一批職業心理學工作者的學府和搖籃。從這裡培養出來的心理學工作者遍布歐洲、美洲和亞洲。其中34人成為心理學史上的知名人物,如美國的霍爾、卡特爾、安吉爾、閔斯特伯格、賈德,英國的鐵欽納,德國的克勒佩林、屈爾佩、馬爾比、莫伊曼,丹麥的朗格、勒曼,俄國的別赫切列夫,日本的松本亦太郎,甚至連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曾師從馮特。這些人在回國後,紛紛在本國創立心理學實驗室,開展實驗心理學研究,使各國紛紛走上心理學研究的道路。結語
自馮特去世後一百多年來,心理學各大派系紛至沓來,各類不同功用的心理學流派也應運而生。小編相信,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終身學習」理念的持續加持,心理學走入千家萬戶不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因為,在滿足了小康追求後的我們,都在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道路上奔跑著。心理學,是這條道上的路標,它指示著前進的方向,幫助我們不誤入歧途,能使我們沿著最安全,最平坦甚至是風景最美的路線去前行,直到,我們想要到達的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