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文創的認識和定義不應局限於物——專訪王躍工

2021-02-19 美術觀察

內容摘要:故宮在中國文化體系中的最大獨特性在於它是中國古代優秀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而故宮也越來越注重提升文創產品的文化內涵和科技含量,其標準主要是以展現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統技藝為核心。對文創的認識和定義,不應該局限於物,為社會提供優質的文化、教育資源也應該是文創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今後文創中的傳統與創新融合主要是由有形的物向無形的教育、知識過渡。具體到文創本身,把握好產品設計和市場需求才能成功地、持續地推動傳統文化的轉化。

關鍵詞:故宮  文創  中國文化  展覽  傳統與創新

聶槃(《美術觀察》特約記者、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故宮文創作為博物館文創的先行者和領軍者,也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國貨代表,有著多年的發展歷程,在門類和規模上都已相當可觀,可否簡要介紹當下故宮文創的發展狀況?王躍工(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故宮博物院在加大文創產品研發力度的同時,也越來越注重提升文創產品的文化內涵和科技含量,以打造故宮文創精品為目標,力求使文創產品達到歷史性與時代性、思想性與觀賞性、科學性與藝術性、學術性與趣味性、知識性與通俗性的充分結合。為了通過文創產品更好地傳播故宮文化,實現博物館宣傳教育的職能,故宮博物院也在不斷改善經營服務設施、增加銷售方式,營造更好的銷售環境。截至2019年底,故宮博物院已累計研發13098種文創產品,包括工藝品、服飾、家居用品、文具、書籍、首飾、化妝品、食品等多種品類;2020年已研發新產品超過七百種,目前在售產品五千餘種。聶槃:故宮文創依託於故宮深厚的文化積澱,您覺得故宮在中國文化體系中的獨特性是什麼?我們該如何理解故宮文化的核心價值?王躍工:我認為故宮在中國文化體系中的最大獨特性就在於,它是中國古代優秀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從無形的禮儀制度、思想文化,到有形的工藝、技術、藝術,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在故宮的歷史、建築、藏品中都有所體現,而且匯集了其中最正統和高水平的部分。理解了這一點,我想也就能比較好地理解故宮文化的核心價值,那就是它在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中的不可替代性。聶槃:在具體選擇故宮文創種類、IP形象和相適合的文化主題時,其標準和方式是怎樣的?如何考量文創的實用性和藝術性?如何承載和體現故宮文化精神,同時連結人們的日常生活,融入當下的社會情境?王躍工:現在對故宮博物院的文創產品,從選題、設計到最後的打樣,甚至包裝我們都有很嚴格的審核程序,由相關領域專家進行評審,確保在專業和思想上的正確性。我們秉承的標準主要是以展現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統技藝為核心。避免過度商業化,避免對素材過度加工、改動、誤導大眾對文物的認知。這些產品的實用性和藝術性,從它們受歡迎的程度就能看出,還是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可。

為什麼現在國風、國潮等帶有傳統文化元素的設計這麼受人歡迎,追本溯源是中華民族文化綿延不絕的傳承性使傳統文化元素很容易與當今的中國人,特別是年輕人產生共鳴。我想我們只要用心去發掘、去設計,搭建好傳統文化現代化呈現的橋梁,這種連結和融入就是水到渠成,沒有什麼障礙的。而從大的方面講,就是文創產品有助於民族文化自信的培養,因為我們的傳統文化具備值得今人自信的基因。

2020年備受公眾喜愛的故宮日曆、月餅、故宮貓盲盒等故宮文創品聶槃:您曾長期在故宮的宮廷部任職,宮廷部主要負責院藏宮廷生活類、典章類、宗教類、織繡類文物及實物資料的保管、陳列和研究與出版等工作。宮廷作為故宮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蘊藏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其中有什麼文創轉化的經典案例,可否請您分享一下?王躍工:宮廷文物中,織繡類文物紋樣的轉化是一個比較成功的例子。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織繡類文物等級高、數量大、種類齊全,是非常有特色的藏品門類。近十幾年來,相關專業的老師對這些文物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整理、研究,在故宮午門展廳及山東省博物館等國內外文博機構舉辦了「天朝衣冠」等數個服飾主題展,讓社會大眾對這一曾經相對冷門的文物種類產生了極大興趣。同時,這些文物上精美的紋樣和得當的配色得到了大眾青睞,迄今為止,大量的設計元素被運用到配飾、文具、家居用品等各種文創產品中,成為故宮文創裡最常見的設計靈感,應用領域完全突破了「服飾」這個原有的文物門類。聶槃:展覽是故宮形象和館藏對外展示的重要途徑,您認為展覽本身對研發故宮文創有何影響或幫助?王躍工:展覽是以新的角度對藏品的組合和呈現,這為我們提供了新的深入開發文創的材料和思路。故宮博物院每年推出的展覽,都是圍繞一個特定的主題,按照展覽大綱把不同門類的文物組合在一起,以體現策展目的,也許是闡釋歷史沿革,也許是展示藝術風格,也許是體現技術發展的歷史等等。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對文物的重新解讀,發掘出許多文物未曾被我們注意的內涵和相互聯繫。比如,2020年的「千古風流人物——故宮博物院藏蘇軾主題書畫特展」中展品都是為了體現蘇軾這一歷史人物的特殊性出現的,像楊凝式的《神仙起居法》、王詵的《漁村小雪圖》這樣國寶級的文物,都是為了說明蘇軾的書畫藝術源流和成就,這不同於以往聚焦它們自身的闡釋方式。在以後的文創研發中,我們自然可以通過這個思路來看待這些文物,開發出不同以往的新產品。

再進一步說,這些展覽主題、策展思路、展品說明等等,本身就是無形的文化資源,深度開發這些資源,讓閉幕的展覽能夠通過特定形式(可以有形、無形)的產品再度發揮教育作用,是我們今後應該思考和實踐的。

以故宮博物院藏《千裡江山圖》為設計來源的故宮文創系列產品——團扇和絲巾聶槃:您如何看待故宮文創與故宮學術科研之間的關係?王躍工:我們對文創的認識和定義,不應該局限於物。故宮博物院的職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公眾教育,為社會提供優質的文化、教育資源也應該是文創的重要組成部分。故宮學術科研的成果——無論是展覽還是學術著作,這些都是優質的社會資源,都應該盡力以普及優秀傳統文化為目的,用更多樣的形式下沉到人民群眾中,尤其是青少年中。以學術科研賦能文化創新與大眾教育,「把論文書寫在祖國的大地上」,讓曾經高居象牙塔中的科研成果為人民群眾服務,是兩者間最為和諧的關係。聶槃:除了線下和實體展覽外,故宮還開發或藉助了眾多的線上平臺和網絡渠道宣傳與普及故宮文化,這些方式拉近了故宮與大眾之間的距離,對於文創開發起到了怎樣的作用?王躍工:故宮通過新媒體進一步拓展了與用戶直接溝通的渠道,我們通過線上多樣化的形式來了解觀眾的需求意願和意見,經常會看到一些觀眾在官方微博、微信推送的某些文物內容下面留言「希望出同款」,我們會及時把類似信息反饋給文創部門,同時也為今後的線上教育和文創宣傳提供媒體運營等良好經驗;第二,這些新媒體也是我們小範圍試水文創設計的平臺,數字產品中通過轉化產生的各類文化元素本身也成為文創設計的豐富素材,這些內容都能反哺文創設計,比如填色書以及數字產品的周邊衍生文創。

故宮數字社區現在已經變身為「數字故宮」小程序,這樣一個看得見的數字「入口」,聚合所有故宮的在線數字產品,我們以「文物—數字文物—數字產品—實體產品」為思路,從以數字影像展示、數字交互體驗普及文物知識入手,在逐步了解觀眾的需求後開發數字文創產品,通過提供良好的數字文化體驗不斷提升觀眾黏性,再將其中最強烈的用戶需求返回到線下,設計相應的實體文創產品,形成線上線下相互推動的良性循環。

王躍工:我想今後我們考慮傳統與創新的融合,主要是由有形的物——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文創產品,向無形的教育、知識角度過渡這一創新。可以理解成想做一些更新和迭代的工作。

故宮文創的成功,正如我前面所說,歸根結底依靠的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這一中國人「文化基因」發揮的強大認同感。所以說,我們最應該有的是文化自信,要相信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要用好的設計和開發來激活它的活力。在今後的創新發展中,這一點經驗是我們必須牢牢把握的。

聶槃:當下許多中國品牌主動借鑑或吸收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或工藝,形成了一股「國潮」之風,受到了國人尤其是年輕人的歡迎,您如何看待這種現象?對於在新時代語境下推動傳統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轉化和落實,您有什麼建議和想法?王躍工:我認為這種現象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生命力最生動的體現。但我們現在畢竟面對的是全新的而且是高速發展的社會大環境,在這樣的語境下,抓好產品設計和市場設計是關係著能否成功地、持續地推動傳統文化轉化的生命線。不下功夫研究社會需求、人民喜好,不用心進行設計,只想簡單地蹭個熱點、湊點元素、印上標誌,這樣的產品是得不到人民認可的。有的品牌推出的產品受到年輕人的歡迎,就是把握好了受眾的需要、進行了精心設計。不管對什麼形式的文創,這是我最衷心的建議。(本文由筆談整理,經王躍工審閱)

本文內容版權歸本刊所有,請勿轉載,侵權必究。

《美術觀察》雜誌

由文化和旅遊部主管

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

國家級藝術類核心期刊

RCCSE中國權威學術期刊 (A+)

如需轉載合作請聯繫微信號QQ號:526891471

相關焦點

  • 專訪華山創意園創始人陳甫彥:臺灣文創及文創產業
    近日,在「臺灣文創及文創產業」論壇中,浙報理想文化邀請到臺灣華山1914創意產業園創始人陳甫彥先生到場,為關注創意產業的各位分享在創意產業中的一些見解和看法。大浙網對陳先生進行了專訪。大浙文娛:部分城市也有類似的文創產業園(如杭州絲聯166、深圳oct),如何評價?陳甫彥:現在多數將創意園當作是一個單位,內地有3000-5000個創意園,都將園區當成單位來計算,但我想用更寬大的空間來看到園區點的定位,或是說用園區的點來看待它和產業連接的可能性,用這兩種來找到園區切割的方式。
  • 文創美食應從味蕾深入心靈
    與其他文創產品相比,文創美食更接地氣,受眾更加廣泛,也因此而成為讓傳統文化「活起來」「火起來」的又一創新手段。縱觀當前比較受歡迎的文創美食,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偏重於「形」,也就是把文物的獨特器型複製為美食的外觀。比如「如意糕」以「乾隆御題如意」的端首為主體造型,表面淺浮雕兩條水中跳躍的鯰魚;「四羊方尊」巧克力的造型則來自於商朝晚期青銅禮器。
  • 湘設計專訪 | 何人可:文創是無需翻譯的國際語言
    (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何人可教授接受新湖南湘設計頻道記者專訪。) 國外很多博物館均由私人運營,它們的發展光靠門票收入是不夠的,而文創產品的市場化運營必定會選擇受眾所喜歡的方向。 文創全靠政府、國營企業主導是有問題的。我們舉辦文創大賽是一個引導,並且這個引導要常年進行。但同時,要產學研結合,要讓文創帶著尊嚴進入市場,讓博物館中冷冰冰的藏品更接「地氣」,既實現其文化傳承的使命,又成為「日用品」,而不單單是觀賞品。
  • 顧問觀點丨金巍:文化金融、文創金融、文旅金融這些概念有啥區別?
    文化金融和文創金融的差異,應源於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前期「文化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兩個概念曾經長期並用的現實。所以文創金融原本的含義應是基於文化創意產業的金融服務活動。但是在國家相關部門要求在統計上不再使用「文化創意產業」概念的前提下,在「文化金融」已經相對成熟的背景下,我是不大主張堅持使用「文創金融」這個概念的。
  • 尋華夏之源 覓文創好物 湘港澳臺青年嗨逛馬欄山市集
    紅網時刻10月25日訊(記者 吳公然 通訊員 何紀新)10月24日,2020年湘港澳臺青年聯歡節「嗨逛馬欄山」好物文創市集活動在馬欄山創智園廣場舉行。湘港澳臺青年與來自全國的程式設計師共計2000餘人相聚馬欄山,逛集市、購文創、品美食、聽音樂、賞漢服,展示並推介各自家鄉特色文創,共同感受炎帝文化的博大精深,加深彼此文化交流,增強中華文化共情。「從小聽周杰倫的『爺爺泡的茶』,今天體驗了真正的茶藝,沒想到裡面有這麼多門道,真是博大精深。」來自湖南中醫藥大學的臺灣學生劉均瑜體驗後說道。
  • 揭秘鳳龍灣小鎮最IN文創好物!
    揭秘鳳龍灣小鎮最IN文創好物! 我們去到一個地方旅遊 除了領略當地自然風光和歷史人文外 還總想著帶點「土特產」回去 另外一些有特色的文創產品
  • 旅遊文創,出不了一個泡泡瑪特?
    與此同時,包括BAT在內的多個網際網路公司,也已開始了文旅產業的布局,以新技術實現新文創,「雲遊敦煌」便是數位化文創在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活化上的重要印證。除旅遊景區外,酒店連投入到了文創產業之中,以ZMAX酒店品牌為例,旗下社交電商宇宙不正經Z貨鋪便是面向熱衷於探索、有好奇心的年輕人的文創品牌。
  • 旅遊文創,出不了一個泡泡瑪特?!
    當前我們認真審視當前的旅遊文創產品的時候,會發現即使是加上了「文創」的名義,這些產品大多仍逃不開「紀念品尷尬」——長相類似、缺乏地域特色、缺乏文化內涵。那些在現成的滑鼠墊、T恤衫、帆布包、馬克杯、鑰匙扣、抱枕上做文化「貼圖」的所謂文創產品,必然是無法吸引消費者目光的,即使是作為頭部的故宮文創,其產品大多也頗為局限,譬如曾經的「乾隆系列」,其文創產品也大多是印章、手辦、摺扇、手帳、膠帶等,在實用性上缺乏真正有深度的價值。而國外梵谷博物館所呈現出的文創產品,則從雨傘、定製Kindle到香薰、巧克力,應有盡有。
  • 心、意、物:王陽明認識論的展開
    而「意」是身心發用、良知觀照以及事物顯發的關鍵,心、物作為認識的兩端,都要通過「意」,與「意」交涉才能得到界定。  「心」與「物」:本體與認識之域  心物關係即道器、理氣關係,是對存在的認知與沉思。  王陽明注意到了這種理論的局限,所以他對超驗的形上本體的預設表現出極少的興趣,不再著力建構某種形上的宇宙模式,而是以人與存在的關係為出發點,直接將存有世界與人的主體意識即「心」及「良知」相連接。
  • 專訪物靈科技CEO顧嘉唯:智慧機器人的殺手鐧,在於「靈性」
    物靈科技聯合創始人/CEO「微軟是全球人機互動最牛的公司之一。當時,除去實習生,微軟全球幾大研究院只有我一個來自中國的HCI設計研究員。很少有人可以像我們當年一樣,把人機互動的多模態多通道所有流程方法和實踐都走過一遍。」在品途商業評論(ID:pintu360)的專訪中,顧嘉唯說道。
  • 專訪林寶貴教授:應推動個別化教育立法
    這一思想,對於整個世界的特殊教育觀念及做法都有極其深遠的影響。1997年,臺灣教育部委託林寶貴教授制定「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正式在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的第十八條條文中,規定臺灣的特殊學生個別化教育計劃的定義、內容、擬訂計劃與檢討時間。目前,在法律的規範與保障下,個別化教育計劃在臺灣的使用率已經普及。
  • 好物│這些博物館的文創產品小眾又好玩
    而除了逛博物館,「打卡」知名博物館的文創產品,也讓很多「博物館迷」同時擁有「博物館文創迷」的「身份」,看看這些等你「翻牌子」的文創產品,是不是小眾又好玩?除了讓你感受吐魯番的情趣與神秘外,在「秀恩愛」方面,新疆博物館「請出」的則是千年之前的高昌王和高昌王后,從他們的笑容裡,似乎就能看到這倆人的恩愛日常。
  • 文創體驗融入城市文旅特色 他們試圖讓「文創」改變城市
    在不是市集全新的定義中,創意,是根本屬性。王小男不希望市集的概念被固化,「它應該是每一次都有不期而遇的美好,不能預料的創意。」2017年,青島喜歡手藝的年輕人都會記得萬象城露天屋頂上舉行的「狂想草地」主題市集,從那時起,「不是市集」一戰成名,2018年的復古主題、民國懷舊主題、世界盃主題、老廠房主題,……不同主題對應不同的空間和場景……相契合的內容和形式創意,永遠都會帶來驚喜。
  • 哲學的定義任務和形式指示
    在我們努力完成這一亟待被認識的定義任務之時,會有一種擔憂。這種擔憂首先在於,就像之前已經說過的定義規範如此關聯於原則的臆指觀念一樣,一切都「符合於」那流傳下來的東西以及它們流傳的方式,這裡不會表明有任何矛盾和循環。或許,人們欲在真實意圖的核心處重新持守的傳統,以及那定義所應適合的傳統,存在於同樣表面的解釋中,就像在定義事務中所發生的那樣,這一點並不惱人。
  • 文創產品怎麼玩:來看看臺北故宮萌物小乾隆
    原標題:文創產品怎麼玩:來看看臺北故宮萌物小乾隆   文創,這是近些年我們常聽見的詞語,簡單地說,就是「文化創意產業」。文創包含的內容很多,包 括工藝、電影、視覺藝術、產品設計等等內容,文創產業的蓬勃發展,反應了人們對於文化、設計、美學的追求正逐步提升。
  • 李洱《應物兄》與晚近三十年的文學、思想和文化問題
    1980年代中期以降 的先鋒文學、新寫實主義、新歷史主義等已然被「歷史化」的文學思 潮和流派的歷史合理性及其內在的「局限」,均以此帶有融通和匯 聚、反思與重建之意的「實驗文本」得以貫通。知識人德之不修、學 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所表徵的則是摒棄中國古典思想的 「內聖」傳統,不在「自我」之圓成上做工夫所致之精神的世俗化, 既不能「為往聖繼絕學」,亦無力承擔時代的責任倫理的迫切問題。
  • 生命的定義和基礎
    我們研討的內容是「生命的基礎、生命的定義」。生命的定義還沒有真正規範起來。我首先要說明,應以人類為中心,搞清楚人的生命。人類是否認識了自身的生命?人類自身的生命是什麼?人類怎麼去認識自身?又怎樣規範人類自身的生命體和其他生命的關係?我想就人類個體生命敞開來研究一下。大家知道,現在爭論的是有生命的東西和沒有生命的東西。有代表性的看法是:有感知的東西被稱為動物,動物是生命的體現。
  • 我們該如何重新定義國際教育事業? | 鳳凰衛視專訪至美Lisa老師
    農曆春節前夕,至美前程副總裁Lisa老師應全球最具影響力華語媒體——鳳凰衛視邀約,走進鳳凰國際傳媒中心,接受了鳳凰衛視知名教育欄目專訪
  • DellEMC聯合存儲首映 超融合也有局限
    第337期DellEMC聯合存儲首映超融合也有局限在會議正式開始前,中關村在線對戴爾易安信四位相關負責人進行了專訪。並得到下面的三項答案。產品線重在互補戴爾與易安信過去是針對企業ICT基礎設施的兩個獨立企業,有著各自的生產線、技術、產品和服務。
  • 陳根:科技介入教育,不應定義教育
    文/陳根 人類總是藉助於工具認識世界。工具的發明創新推動著人類歷史的進步,同樣,教育手段方法的變革創新也推動著教育的進步與發展。隨著人工智慧、大數據、VR/AR等信息技術的勃興,科技介入教育正在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