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新發展格局 激活小城鎮功能

2020-12-25 中國社會科學網

  小城鎮非城非村,作為二者的橋梁,居於城與村的過渡地帶,又兼具城與村的部分功能。無論從歷史上看,還是立足於今天的實踐;無論是從新型城鎮化的戰略角度,還是從鄉村振興的戰略角度,小城鎮都是不應忽略的一個重要關注對象。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做出了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部署。除了再次重申並深化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的戰略以外,又指出要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構建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並注重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協調發展。應該說,這是一種將城與村、工與農貫穿起來系統考察的發展思路。在這樣的系統性脈絡中,小城鎮的功能定位也應該有一種系統性的再思考,並切實與實際國情和歷史經驗結合起來。

  既有城市化理論

  不完全符合中國經驗

  城市社會學的發展理論認為,城市化發展到一定階段,會出現逆城市化現象。在西方發達國家出現的諸多適應現代化生活的小城鎮,多半是與這一現象緊密相連的。人們選擇在人口密度較低、生態條件更好的小城鎮定居,是為了享受更優質的生產生活條件,同時化解與大城市病相關的一系列問題。這是小城鎮發展的逆城市化理論。

  我國的小城鎮發展狀況則與這一理論不甚符合。回溯歷史,在20世紀80年代,小城鎮尤其是東部沿海地區的小城鎮出現過繁榮發展的現象。而這一現象是與鄉鎮企業的興盛息息相關的,並非「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發展到更高階段之後的相逆現象。因此主要特徵也並非是表現出了比城市更美好的生活質量,而是有更強的鄉土和「草根」色彩。然而,它的優勢一是在於充分發揮了人口蓄水池的作用,農民得以「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在自己的家鄉附近從事生產務工活動;二是在最大意義上保證了農村家庭結構的完整,避免付出因為家庭成員不能就地城鎮化所造成的高昂的社會性代價。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始,由於財稅制度改革、國際市場波動等一系列客觀因素的影響,地方政府的發展思路逐漸從「經營企業」轉移到「經營城市」上來,鄉鎮企業的發展遭受巨大衝擊。一方面,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流,空心化態勢明顯;另一方面,大城市不斷凸顯一系列「城市病」。從城鄉工農關係的角度來看,第一,城鄉二元結構問題突出,工業對於農業的反哺作用發揮得不夠。第二,農村尤其是中西部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孔雀東南飛」。這既破壞了農村原有的以「戶」為單位的完整的家庭結構,又造成了大量難以在城市生根落地的「半城市化」人口。第三,小城鎮日益難以發揮人口蓄水池的作用。第四,鄉鎮政權出現懸浮化與空殼化的現象。

  在這樣的背景下,黨的十八大以來,強調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著力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黨的十九大以來,則明確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堅持農民主體地位。有針對性地平抑城鄉之間二元性的結構對立,優化工農關係。這樣的發展思路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部署要求,一方面重視既有的城市化理論,另一方面則必須注意從實踐和歷史出發,不可照搬西方經驗。利用制度優勢,注重我國的小城鎮建設在城鄉融合發展進程中必然帶有的個性因素,不走或少走彎路,力爭充分體現有著中國特色的「後發優勢」。

  小城鎮功能的發揮

  關係新發展格局構建

  我國的小城鎮不僅僅是在20世紀80年代,甚至在更久遠的歷史中也起過繁榮經濟、涵育人氣、保存文化的重要作用。小城鎮是一種悠久的文明聚落形態,具有顯著的生產、生活、生態功能。直至今天,依然有著區別於城與鄉、又關聯著城與鄉的重要特點。既是優化工農城鄉關係中的一個普遍性環節,又是有著自身獨特功能的特殊性單位。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部署中,地位不可忽視。就目前來看,其既有自身的優勢,也存在發展的不足。

  第一,在生產方面,小城鎮有著一定的工業基礎,但發展水平依舊不高。有些小城鎮一是有著歷史悠久的製造業工藝與資源稟賦,承擔著將來自農村的原材料加工為工業製成品的功能;二是自改革開放以來,勞動密集型產業密布,是全國乃至全球市場經濟體系中的加工重鎮,因此在吸納就業、增加村鎮居民收入、繁榮經濟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容忽略。但是,仍然有一些企業在市場鏈條中所處的位置較低,工業附加值偏小,外部性影響偏大,「騰籠換鳥」、轉型升級存在一定壓力。在新發展格局中,存在著需要打通的生產性環節。

  第二,在生活方面,小城鎮有著相對完整的醫療、教育等重要公共服務功能,但質量有待提升。儘管小城鎮的發展在國家的戰略部署中劃歸於城鎮化範疇,但是在現實經驗中所提供的公共服務則需要覆蓋大量的農村人口。而僅這兩項基本的公共服務與城市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這對於小城鎮涵育人氣的功能發揮相對不利。「有人斯有土,有土斯有財」,人氣不足不利於均衡工農城鄉關係,有礙城鄉循環。

  第三,在生態方面,小城鎮有著更優質天然的生態資源和更古老悠久的傳統文化,但開發保護的方式有待多樣化。一方面,近年來,在國家重點扶持一批特色小鎮的政策引導下,許多小城鎮著力挖掘自身特色,積極開發自身生態和文化資源;另一方面,在全國乃至世界的格局中,諸多特色資源的開發方式存在大量的低水平重複現象,實際上反而抹殺了特色。「漫失其原有山林之情狀」,這也是不應該在新發展格局中出現的。

  在新發展格局中

  激活小城鎮自身獨特功能

  小城鎮有著基本的城市功能,又有著面向農村的廣闊腹地,在構建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中,以及優化工農城鄉關係的戰略思路的指導下,其自身的生產、生活、生態功能必須得到進一步激發。

  第一,因地制宜促進產業發展,提供更多可以「就地城鎮化」的就業機會。首先,在夯實原有工業基礎的前提下繼續轉型升級;其次,進一步通過政策引導,特別注意扶持發展與農產品加工相關的企業以及各類小微企業;最後,促進第三產業及新興產業的發展,有條件地打造一批有科技含量的特色小鎮、智慧小鎮,引領一種高水平現代化的城市化潮流。在新發展格局的構建中,打通工農之間的有效循環。

  第二,完善小城鎮公共服務功能,提高宜居水平,涵育人氣。首先,逐步提升小城鎮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水平,分散城市壓力,防止農村人口進一步大量外流。其次,強化其面向農村的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的養老功能,在倫理的意義上穩住民心。最後,綜合性整治一部分生產性功能較強的小城鎮的人居環境,尤其是有較高技術附加值的新興企業入駐的特色小鎮,吸引人才到此安家就業。打通城鄉之間的順暢循環。

  第三,有效保護及開發小城鎮的生態及文化資源,走區別於「先汙染、後治理」的後髮型新路。首先,對於擁有特色資源的小城鎮而言,除了土地指標及資金方面的支持外,在規劃發展的意義上要有層次更高的指導性,避免「內捲化」。其次,重視小城鎮的傳統倫理文化資源,在小城鎮建設的過程中要注意保存優秀的鄉土因素,「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最後,將小城鎮開發與農業農村現代化聯繫起來,在現代化的意義上打通二者循環。

  第四,提高小城鎮治理現代化水平,增強風險防控能力。構建新發展格局離不開良好的社會治理。一方面,在新發展格局中工農城鄉的關係會更加密切地走向融合,對於居於二者之間的小城鎮也必然提出了更高的治理要求,要具備不斷抵禦風險的更強的防控能力;另一方面,新發展格局的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係的逐步確立,也迫切需要小城鎮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因此,要結合小城鎮的具體發展狀況,精準化地強鎮擴權,並不斷提高行政服務水平。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

 

相關焦點

  • 有的放矢:積極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日趨複雜。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了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決策,強調必須把發展質量問題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著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
  • 知與行|發揮消協組織作用 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
    河北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課題組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科學把握國內外大勢,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構建新發展格局納入「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和必須遵循的原則,並作出重要部署。
  • 【實踐新論】堅持獨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發展方針,構建新發展格局
    作者: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何自力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要構建新發展格局。如何來理解新發展格局呢?主要從兩個方面來把握。第一點,新發展格局要建立在創新引領的基礎上。第二點,新發展格局不是封閉的、關起門來搞建設的發展模式,而是在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基礎之上,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受當前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的影響,未來,中國經濟要實現穩定、持續、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開放的市場與環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主要通過「兩頭在外」的發展來實現,一方面從國外吸引資金,利用外部的資源。
  • 何立峰在《黨建》雜誌刊文: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入學習領會《建議》核心要義,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
  • 福建要立足自身優勢 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主動擔當作為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與此同時,加快平潭開放開發和福州新區建設,推進島區聯動,在更大的格局、更高的層次和更寬的領域上,積極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模式。 運用港口優勢 探索福建港口群建設為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新動能 福建省擁有海岸線3752公裡,大小港灣125個,港口是福建「東出西進」和「承北接南」的「一大資源、一大優勢、一大潛力」。
  • 劉家義: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勇於實踐積極作為
    原標題: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勇於實踐積極作為 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把握髮展規律、敏銳洞察歷史大勢、主動順應時代潮流作出的重大戰略抉擇,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 關於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幾個問題
    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全面貫徹中央有關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決策,對於制定好、實施好「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的意義。
  • 月星集團丁佐宏:供需結合構建新發展格局
    我關注到,本次會議中央首次明確了一個新提法———「需求側管理」。會議提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需求和供給,是經濟活動的一體兩面,它們是彼此依存和促進的關係。
  • 國土空間規劃城鎮空間格局_2020年國土空間規劃城鎮空間格局資料...
    、優化城鎮化布局形態、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以及加快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四個方面重點任務。  任務提出,要優化城鎮化布局形態。  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分工協作、以大帶小的原則,立足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推動城市群和都市圈健康發展,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空間格局。  深入推進城市群發展。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
  • 新發展格局如何構建?聽聽專家怎麼說
    新華社北京11月23日電(記者陳煒偉)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擘畫了未來5年以及15年的發展新藍圖。其中,「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引發外界廣泛關注。如何理解新發展格局?如何構建新發展格局?
  • 知與行|思想者: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是與時俱進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戰略抉擇,也是塑造我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
  • 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實現高質量發展(新知新覺)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構建新發展格局,將有力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我們黨在科學分析當前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基礎上,遵循大國經濟發展規律作出的戰略選擇。改革開放伊始,我們根據國民收入水平低和國內需求規模不足的實際,選擇發展外向型經濟,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了經濟持續快速發展。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我國內需潛力不斷釋放,經濟已經在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轉變。
  • 構建新發展格局須統籌發展和安全
    來源:人民日報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需要認識到的是,「暢通」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著力點,同時要注重統籌發展和安全。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同時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帶來新矛盾新挑戰。近幾年,經濟全球化遭遇逆風,新冠肺炎疫情加劇了逆全球化趨勢,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上升,不僅明顯弱化了傳統意義上的國際經濟循環,而且對我國經濟安全構成威脅。
  • 前瞻「十四五」 | 把握新發展階段,構建農業農村新發展格局
    總體來看,要緊緊圍繞新發展理念,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並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在新發展理念引領下構建新發展階段中農業農村新發展格局。
  • 山東構建「一群兩心三圈」新格局,區域發展更趨協調
    (資料圖)優化布局,下活區域協調發展這盤棋—山東構建「一群兩心三圈」新格局,區域發展更趨協調千鈞將一羽,輕重在平衡。對致力於高質量發展的山東而言,協調發展尤為關鍵。山東牢記總書記囑託,把區域協調發展作為八大發展戰略之一,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構建了「一群兩心三圈」的區域發展新格局。當下,山東三大經濟圈一體化發展勢頭良好,同時積極對接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加快形成。
  • 楊偉民: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提高「四個比重」「一個暢通」
    但要把潛在增長變成現實增長,必須構建新發展格局。楊偉民認為,構建新格局需要把握三個關鍵詞:「格局」、「循環」、「開放」。「格局」就是要優化我國經濟的基本格局,確定經濟發展的基本路徑,把握髮展主動權和先手棋,而不是被迫之舉和權宜之計。「循環」就是要暢通國內生產、分配、需求及其相互之間的循環,打通堵點、清理淤點,暢通全國統一市場的大循環,而不是地區、行業、企業的小循環。
  • 構建新發展格局,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
    韋豐 12月12日,《湖南日報》頭版發表瀏陽河評論《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新作為——六論學習貫徹省委十一屆十二次全會精神》。「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這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階段,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帶來一系列新機遇新挑戰。在這樣的時代維度之下,構建新發展格局就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戰略謀劃。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篇而萬篇明。在頂層設計的謀篇布局之下,湖南自當應對挑戰,奮勇前進。
  • 構建「一心、一堡、四節點」城鎮空間格局 提升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
    努力打造綠色創新發展新高地、人與自然和諧宜居新典範扈萬泰表示,加快推進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與主城都市區、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以及川南、黔北、湘西、鄂西地區融合發展,對築牢生態屏障、促進文旅融合、協調周邊發展意義重大。
  • 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主動擔當作為
    「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基於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國內外形勢、著眼高質量發展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必然會帶來一場全方位的經濟版圖重塑,也必將帶來產業分工、城市地位、流通體系的新一輪洗牌。 當變局到來、賽道轉換,誰能在新一輪競爭中拔得頭酬、勇為標杆、引領潮流,靠的就是擔當作為。
  • 堅持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人民觀點)——用好「十三五...
    ,關鍵是要做到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的一體把握、協同推進既要從戰略和全局高度把握新發展理念,又要立足具體領域紮實推進實踐創新,才能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新發展格局在形態上成型、功能上成熟、運行上成勢「十三五」時期,中國走過一段殊為不凡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