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興華:一位比肩錢鍾書的翻譯天才為何被遺忘 | 人物

2020-12-13 騰訊網

[摘要]如今回頭看,不能不說吳興華的理由依然是非常充足的。吳興華畢生追求在中國傳統文學與西方文學兩者之間,開闢出一個中國文學及文化的新的可能性。

中國文學史上歷來不乏「失蹤者」,每被「發現」總會引來如獲至寶般的欣喜,並由此加諸他們生前不曾享有的盛譽,也不免發出金子不會被永遠埋沒,時間自會給人公論的感慨。生前即享有「小錢鍾書」之稱,且在詩歌創作、學術研究、文學翻譯諸領域均有成就的吳興華,就是這樣一個遲到的「失蹤者」。

在長達四十多年的湮沒無聞後,2005年世紀文景推出兩卷本《吳興華詩文集》,時隔十二年,今年年初,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又推出通過其家人及學界支持,全面增補修訂,包含詩集、文集、致宋淇書信集、譯文集及譯作《亨利四世》在內的五卷本《吳興華全集》。

如是,欣慰之餘讀者不免猜想,如果不是英年早逝,這位「不世出的天才人物」會給我們留下怎樣令人驚嘆的成就?感慨之餘,人們還不免發問,他何以被遺忘得如此之「深」,終於被發現後,又應當給以怎樣恰如其分的評價?

吳興華(1921—1966),他被譽為繼陳寅恪、錢鍾書之後,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第三代最高學養之代表。幾可完成中國文學的轉折與新趨向,卻最終未能竟業。

他通曉英、法、德、義大利多種語言,也精通拉丁文、希臘文,是將喬伊斯的《尤利西斯》介紹進中國的第一人。譯作《亨利四世》頗受推崇,並曾校譯朱生豪所譯《莎士比亞全集》、楊憲益所譯《儒林外史》,而已佚失的《神曲》譯稿,更被譽為譯林神品。

五卷本《吳興華全集》出版,追憶「被遺忘的天才」——

他的寫作指示給他人奇異的夢

他的詩和譯詩大有還待深入琢磨的啟迪價值

吳興華寫過一首詩,詩中寫道:「我不過是一個做夢的人,日夜遊蕩在緩變的夢裡,而不能指示給他人我奇異的夢……可是現在我醒了,我聽見窗外賣花女熟悉的喉音……」字裡行間顯見地包含了無奈,和對自己很高的期許,他希望這個緩變的夢能做得很久很久,但可惜的是,這個夢在即將盛開的時候就凋謝了。他去世時不到45歲,但「只是剛剛開始」的寫作已指示給了他人以奇異的夢。

與一些天才人物一樣,吳興華自幼聰慧過人,未滿四歲即無師自通地讀《資治通鑑》。五歲入學後,老師們都驚嘆他的天賦,神童之譽不脛而走。1937年,年僅16歲的他因成績出眾連續跳級,從崇德中學考入燕京大學。此後絕大部分時間就在今日北大所在地的燕京大學校園內度過。

正是在16歲那年,吳興華發表了無韻體長詩《森林的沉默》。這首詩在日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詩人、翻譯家周煦良以為,他的詩無論在意境、在文字上都是一種新的綜合,「新詩在新舊氣氛裡摸索了三十餘年,自吳興華起,一道天才的火花,結晶體形成了」。吳興華此後還寫了很多探索性的詩歌佳作,遺憾的是他的詩歌創作只持續了不長的一段時間。不過在同時代詩人卞之琳看來,吳興華「遺下不多的詩和譯詩,以其得失,對於我們認真關心新詩語言藝術的後死者和再來者,大有還待深入琢磨的啟迪價值」。

事實上,吳興華長期以來鮮為人知,除他英年早逝外,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他過早地停止了詩歌創作,而他獨特的詩歌風格游離於當時文學主流之外,也難以讓主流文學史接納。在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講座教授陳國球看來,吳興華的詩與詩論主要完成於北平淪陷時期,其文學同群本來就不多,又因時代崩裂而星散,失去互相激蕩或者匯通整合的發展機會。另一方面,吳興華詩學主張明顯與時流不同,也較難進入以「革命」、「救亡」為最高目標的公眾視野。反而在港臺地區,他的詩學受到少數精英的關注,卻也因文獻不足難以深入研究。

不能不說,吳興華寫詩之所以出手不凡,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源於他的博學通識。他精通英、法、德文,熟悉拉丁文、義大利文、西班牙文等多種語言,於中國傳統典籍也浸潤極深,被認為學養堪與陳寅恪、錢鍾書相提並論。也因為此,他的詩才會融合中西,在意境、文字上產生「新的綜合」。雖然吳興華後來基本上中斷了詩歌創作,但他把很大一部分精力轉到了譯詩上。1939至1941年間,他翻譯了大量拜倫、雪萊、濟慈、葉芝等英國浪漫主義詩人的作品。此後,他翻譯了莎士比亞的劇本《亨利四世》受到廣泛推崇,他還為現在流行的《莎士比亞戲劇全集》譯本作了大量校譯工作。難能可貴的是,在喬伊斯還沒有奠定他在世界文壇上的地位之前,吳興華就把他的代表作《尤利西斯》介紹給了中國讀者,並對驚為天書的喬伊斯晚年傑作《芬尼根守靈夜》做了探討。

1952年後,吳興華進入北京大學西語系。1957年,因與蘇聯專家持有不同見解而被錯劃為右派,被取消了授課和發表論著的資格。1962年「摘帽」後,他開始著手自己的兩項「雄心壯志」:一是根據義大利原文,嚴格按照但丁詩的音韻、節拍翻譯《神曲》;二是創作歷史小說《他死在柳州》,以柳宗元為主角,力圖包容唐代中外政治、經濟、文化交往的全貌。據他的夫人謝蔚英回憶,他還打算翻譯《荷馬史詩》和古希臘悲劇。然而造化弄人,「文革」使吳興華感到深刻的恐懼,他親手燒毀了書稿。那部被譽為「譯林神品」的《神曲》譯稿,也只是由謝蔚英在當年偷偷保留了一小章節。而另一方面,在學術研究上,吳興華一手寫出《威尼斯商人——衝突與解決》,一手寫出《讀〈通鑑〉札記》和《讀〈國朝常州駢體文錄〉》,現在看來也都是不可多得的精品佳作。

原版《神曲》

謝蔚英回憶道,吳興華曾說過自己的治學計劃是40歲之前苦讀,奠定根基,40歲以後開始一一兌現雄心壯志。而他的早逝,使這一切都成了一個難解的謎,吳興華的英籍導師謝迪克後來追憶說,吳興華是他在燕京教過的學生中才華最高的一位,足以與他的另一位學生,文學批評大家哈羅德·布魯姆相匹敵。由此不難理解何以學者夏志清感慨,陳寅恪、錢鍾書、吳興華這三代兼通中西的大儒先後逝世,從此後繼無人。而博學如王世襄也評論道:「如果吳興華活著,他會是一個錢鍾書式的人物。」

吳興華參與翻譯的部分書籍

學貫中西、通今博古的「小錢鍾書」

事實上,吳興華遲遲被發現後,之所以會引起一定程度上的關注,在某種意義上就因為如果他活得久一些,「會是一個錢鍾書式的人物」。而錢鍾書式的人物,以有論者的說法,在中國歷史上幾百年才產生一個,當今之世是無人能及的。

顯見地,吳興華和錢鍾書一個很大的共通之處,就在於他們的學貫中西、通今博古。在燕京大學讀書時,吳興華就給當時初版的《談藝錄》提了些意見,被向以治學嚴謹著稱的錢鍾書接受。他也因此獲得「燕京小錢鍾書」的美譽。值得稱道的是,吳興華年僅26歲就被破格提升為副教授,31歲成為北大西語系英語教研室主任,兩年後又被提升為系副主任。這即使在過去年輕教授也算尋常的時代也極為罕見。

而吳興華與錢鍾書也有過交往。據吳興華詩歌的海外傳播者宋淇的兒子宋以朗推測,兩人真正見面相交,可能始於1952年。當時亞太地區和平會議在北京舉行,錢鍾書主持英譯漢的翻譯組,吳興華、張芝聯也參與了口譯和審稿工作。大概從這個時候起,錢鍾書和吳興華經常對談古詩源流。他們的關係也一直很好。

據謝蔚英回憶,吳興華去世後,她與錢鍾書、楊絳夫婦為鄰,楊絳多次問她生活有否困難,還設法幫她。當時她的大女兒吳同十多歲,沒有工作,楊絳便藉口要找人抄《堂·吉訶德》譯稿,讓吳同幫著抄,每次付給她數倍的稿酬。在回憶文字裡,宋以朗還談到翻譯家李文俊說過的一件軼事:在幹校時,一個年輕人向錢鍾書請教一個英語問題,錢鍾書看了一下便說:「這種問題還來問我,你去問謝蔚英就行了。」李文俊又說,「謝蔚英在文學所圖書室管理外文書刊,錢鍾書乘借還書常去她那裡閒聊打趣,博美人一粲。這也算是苦中作樂了。」

而有關吳興華的博聞強記,他在燕京大學時結識的好友宋淇、孫道臨、郭蕊、張芝聯等,都留下了可供佐證的回憶文字。作為吳興華詩歌的海外傳播者,宋淇回想起自己在才力和思想上跟吳興華的交鋒,做了一個絕妙的比喻:自己和吳興華一起攻讀,就像「虯髯客」遇見了真命天子李世民,自嘆不是對手。在回憶文字裡,宋淇還寫道,吳興華有一心三用的能力:他往往一邊打橋牌,一邊看書,同時和其他人談笑風生,而每件事都能做得非常流暢,令旁人嘖嘖稱奇。他看書也是一目十行的。「有次他到學校圖書館,規則是每人限借三本,他卻一口氣借了十本,當然不批准,於是他就坐在那裡東翻西弄,過不了三小時,便把十本書的重點都記在腦中,然後把書歸還書庫,施施然出去打橋牌了。」

在孫道臨的印象裡,吳興華總是手不釋卷,經、史、子、集,無不涉獵,且記憶力奇佳,過目成誦。郭蕊回憶說,吳興華的書桌上總是擺了許多詩集、詩選如《唐詩別裁》《明詩別裁》《清詩別裁》之類,誰如果隨手翻到某頁,讀出一句詩,而吳興華說不出上、下句,就罰他兩毛錢,否則對方出錢買花生請客。遇見這種打賭的時候,每次推門進去都能看到掃不完的花生殼。後來大家知道吳興華從未輸過,都不敢再賭了。謝蔚英說,吳興華在生命的最後歲月裡,給她留下的唯一值錢的東西,就是他平時愛不釋手的《四部叢刊》。

吳興華一家人合影

期待對吳興華「開放式」的閱讀和研究

吳興華確是出了名的好讀書而求甚解。即使在最動蕩的歲月裡,他能想到的除了書,還是書。

1941年前後,太平洋戰爭爆發,學校內遷。但吳興華身體不好,且父母相繼病故,作為兄長的他需擔負起撫養弟妹的責任,所以不得隨師友同走。除卻他逝世前那段暴風驟雨的日子外,這段時間可算是他最艱苦的歲月了。但在給好友宋淇寫信的時候,他卻只在陳述著各種文學工作,隻字未提物質之缺乏,唯一反覆提到的「請求」是,請給我寄一些書來吧。「書寄來後再談,我等書等死了。」「你最近看了甚麼好的西文書沒有?來信告我一聲,我已是out of touch with現代西洋文學好久了。」

而吳興華本是可以在國外好好讀「西文書」的。1945年抗戰勝利後,司徒雷登本要送他去美國,他的導師謝迪克也從康奈爾來信說可以聘他去做講師。然而由於生活清苦,長期營養不良,他染上了肺結核,加之家庭的因素,他終究未能成行。在1948年6月15日致宋淇的信中,吳興華寫道:中國情形真叫人灰心,恐怕須一百年之後才能普遍的抬頭,目前只有耳聞某某作家不錯,有希望,眼見的作品毫無例外的都是幼稚不堪,此地朋友常常笑我見了古書,洋書都是愛不釋手,唯獨不屑一顧人人搶著看的鉛印書。「其實在我看起來,理由是非常充足的,想你和芝聯一定也是如此。」

如今回頭看,不能不說吳興華的理由依然是非常充足的。吳興華畢生追求在中國傳統文學與西方文學兩者之間,開闢出一個中國文學及文化的新的可能性。在另一方面,正如有論者所說,吳興華繼徐志摩、聞一多和朱湘那一班前輩的步武,力圖在白話詩的形式、音律方面有所創新,比起在他前後許許多多率爾操觚的「詩人」,態度要來得嚴肅、認真許多。對比之下,如吳興華這般嚴肅認真的探索態度,也著實已許久不見,仿若「空谷足音」。

讓人感到欣慰的是,隨著《吳興華全集》的出版,不妨把這看成是吳興華研究的一個新起點。正如陳國球所說,由於現今信息流通較廣,又有一定的歷史距離,我們或許能夠以更寬容的態度去調整我們的「感情結構」與「期待視野」,把吳興華詩學的「古與今」、「新與舊」、「中與西」的創見或偏見剖析得更透闢細緻。而經由這樣的「開放式」閱讀和研究,吳興華應該不會再在文學史上失蹤,也會在其「失蹤」多年以後產生他該有的影響了。(文/傅小平)

轉自「文學報」微信公眾號(iwenxuebao ),騰訊文化合作媒體,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被遺忘的天才吳興華:比肩錢鍾書、陳寅恪的中西通才丨讀書者說
    次日,吳興華頂著酷暑在北大校園內勞改,天氣炎熱,他想喝水,被「紅衛兵小將」強行灌入了陰溝裡的汙水中毒昏迷,但卻被說成是裝死,被暴打了一頓,延誤了送醫時間。半夜,當妻子謝薇英被叫到醫院的時候,這位學貫中西的天才詩人、學者、翻譯家已含冤離世。1957年,36歲的北京大學英語教研室主任吳興華因不贊同蘇聯專家的教學方法被劃成了「右派」。
  • 梅子閱讀:《錢鍾書》① 天才少年如何養成?
    梅子閱讀,開啟《人物傳記精華領讀》欄目,提煉人物傳記精華,帶你欣賞書中核心情節與內容,節省閱讀時間,建立對原書的閱讀興趣。希望通過這個欄目,為你淬鍊名家的思想經驗,獲得改變人生的力量。《錢鍾書》① 天才少年如何養來自活力奈曼00:0012:52今天我們開啟一本新書——《錢鍾書》。《錢鍾書》是美國紐約大學歷史系博士湯晏所著的一部人物傳記,也是楊絳先生親自審閱並稱讚的人物全傳。
  • 梅子閱讀:《錢鍾書》② 做學渣的事,考學霸的分
    梅子閱讀,開啟《人物傳記精華領讀》欄目,提煉人物傳記精華,帶你欣賞書中核心情節與內涵,節省閱讀時間,建立對原書的閱讀興趣。希望通過這個欄目,為你淬鍊名家的思想經驗,獲得改變人生的力量。錢鍾書數學雖然不好,總是令人誤認為他只是擅長國學,其實錢鍾書不僅僅是個語言天才,他的興趣也十分廣博,連艱深的哲學和心理學,亦是有所涉獵。據說,在當時的清華大學,錢鍾書是借閱書籍最多的學生。鍾書看書的速度也十分快,總是能用別人看一本的時間,就看完了數本。
  • 錢鍾書:懂5國外語,28歲成清華教授,小說《圍城》成文學經典
    錢鍾書,中國現代作家、文學研究家。原名仰先,字哲良,後改名鍾書,字默存,號槐聚,曾用筆名中書君,江蘇無錫人,近代著名國學大師錢基博之子,著名作家、翻譯家、戲劇家楊絳的丈夫。錢鍾書雖然故去很多年了,但他是中國文化中不可逾越的高峰之一。他的學術大典《管錐編》和小說《圍城》是中國文化史上不可繞過的經典之作。
  • 錢鍾書因翻譯問題與傅雷相輕,譯《毛澤東選集》出「名句」
    美國一位女學者翻譯錢鍾書的著名小說《圍城》,譯本尚未得睹,錢老先表示希望譯者「該是個漂亮的女人」。錢翁何「好色」乃爾?原來這是錢氏的幽默話。翻譯難以又美好又信實,就像女人的漂亮和貞節,就像魚與熊掌,難以得兼。
  • 《錢鍾書》② | 國學和英文造詣高,但也有著致命的短板
    不論是對於錢鍾書,還是清華大學,因為嚴重偏科而破格錄取都是百年不遇的事件。這也使得錢鍾書剛進學校,就成了一個萬眾矚目的風雲人物。幸好錢鍾書不負眾望,當他進入清華大學外文系後,先後掌握了德文、法文、義大利文,甚至是艱澀的拉丁文。這令其他人都十分驚訝,因為在他們看來,錢鍾書根本就沒有痛下苦功。
  • 錢鍾書的兒童觀
    錢鍾書筆墨無情,總是越出常人觀察視角。《圍城》基本沒有寫人美好善良的那一面,他著意的是人身上的「獸」性和「鬼」性,錢鍾書早年將自己一冊小說集起名《人獸鬼》,不是偶然的,有深刻寓意在其中。因為「獸·鬼」意識的自覺和強烈,《圍城》裡的筆墨,有時看起來頗不近人情,他下筆的犀利和諷刺的鋒芒,絕不同於一般作家。
  • 錢鍾書和楊憲益:現代中國譯壇的雙子星座
    那時,向達也是錢鍾書「一見如故,做了很好的朋友」中的一位。晚年楊憲益憶起在牛津大學與錢鍾書相處的往事時,還記得:「鍾書當時同牛津大學的中國朋友很少往來。」但有一次,「向覺明兄曾對我說,鍾書兄除了對他親近外,只有『小楊』(楊憲益)還可以談談。」 牛津大學學成後,錢鍾書和楊憲益均曾在歐洲遊學數年,並一同於抗日戰爭初期回國。他們的學識均得到吳宓極大的賞識。
  • 錢鍾書是被神化了,還是被低估了?
    第二章:古彩戲法高淵:1950年起,錢鍾書被借調去從事《毛澤東選集》的英文翻譯工作,4年後工作告一段落,他沒有繼續從事外文教學與研究,而是去了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今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的古代組,這是為什麼?
  • 全國50多所知名大學專家齊聚溫商院共論錢鍾書翻譯思想
    其實,翻譯是各國文化的碰撞,是多種語言的交融。錢鍾書是位影響了幾代國人的知名作家,他筆下的《圍城》至今被人津津樂道,但你知道錢鍾書先生還是位翻譯界的大咖,他的翻譯思想在國內翻譯界也同樣有著深遠的影響?一代鴻儒錢鍾書治學寬泛,業績超群,即便是翻譯領域也是碩果纍纍,亮點豐繁。1934年,錢鍾書先生創造出的「翻譯學」這一術語,遙遙領先西方數十年。長沙理工大學鄭延國教授認為,通過對錢鍾書先生翻譯思想與翻譯實踐的探索,悟出其在「將外國先進文化引進中國」或者「將中國先進文化推向世界」的運作中,尤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能夠發揮舉足輕重的指導作用。
  • 雖然失敗了的《吳興華全集》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是,你可以說《吳興華詩文集》出了,需要全集,說以吳興華在詩史、文學史上的地位等等,也需要全集……但千說萬講,就是沒有考慮到那些今天仍然對詩歌、對現代文學有興趣的普通讀者的真正的需要,而選本,相對於全集的重要性,也就正在這個地方。《吳興華詩文集》(詩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還有一個問題和這個問題密切相關。
  • 紀念錢鍾書誕辰110周年,學者聚談「錢鍾書的學術人生」
    錢鍾書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曾長期跟隨錢鍾書先生治學與工作的王水照先生新著《錢鍾書的學術人生》近日出版,以一手史料、親身見聞及其自身對學術的理解,書寫錢鍾書的生平曲折、為人處世、學術成就,並就錢氏曾遭誣告的經歷、學術究竟有無體系、錢鍾書與陳寅恪觀點碰撞等眾說紛紜的問題給出了回答。
  • 青年錢鍾書的外文閱讀書單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這頭兩冊讀書記所顯露出的錢鍾書,似乎對十八世紀以前的書並不再著急搜讀,沒準兒他初到海外,渴求一讀的就是那些新近的書,除了補充(更可能是重溫)聖茨伯裡和白璧德著作中關於晚近文學與文學批評的介紹,剩下來就是廣泛瀏覽摘錄文藝與哲學的新書了。這個興趣可以說一直貫穿在留學時代的這十本筆記之中,他關注的大量學者作家,不僅是與之同時代,甚至不過早生十來年的光景,屬於剛剛起步的人物。
  • 牛津大學英文系學生錢鍾書的求學時代
    負責所有有關事務的關鍵人物,是大學中國委員會的主任兼學生顧問H.T.西爾科克(H.T.Silcock)先生。英國大學中國委員會成立於1926年,5月18日舉行了第一次會議。錢鍾書和他的學位學習每一名以見習生身份被錄取的學生,英文系學術委員會都要將其置於畢業於牛津的一位導師的監管之下。校方給錢鍾書指定的導師名叫赫伯特·弗朗西斯·布雷特·布雷特-史密斯 (Herbert Francis Brett Brett-Smith)。
  • 【梅子閱讀】《錢鍾書》⑧ 真正的高貴,是細微處的教養
    更令他們吃驚的是,在錢鍾書的演講中,他沒有用翻譯,而是自己以英文演講,當他引用義大利作家的話時,他說的是字正腔圓的義大利語,這一點,令在場所有的人都對這位來自古老東方的學者刮目相看了。他們不知道的是,錢鍾書精通數門語言,而義大利語,正是他能夠流利運用的外語之一。
  • 解志熙:臨危有節的錢鍾書、楊絳先生
    由此帶來的負面影響是,錢、楊兩先生關懷家國、行己有恥的一面則被長期忽視了,以至於不了解實情的年輕學子,不免會有這樣的錯覺——錢、楊兩先生不過是只會讀書的「書蟲」而已,而在一些高調的「批判知識分子」眼中,錢、楊兩先生甚至成了謹小慎微、讀書避禍的鴕鳥型人物。這是不應有的誤解。
  • 【譯聞】錢鍾書是如何學習外語的?他是通過什麼方法達到了精通N門外語的水平?
    以上是錢鍾書讀書的經歷,大致勾勒出了他學外語和外國文學的方法,「天道酬勤」,有些東西,堅持一年是一個境界,堅持十年是另一個境界,堅持一輩子就是錢鍾書的境界了。錢鍾書的語言天分是肯定的,通過《錢鍾書生平十二講》和《無錫時期的錢基博和錢鍾書》,我們得以詳細考察錢鍾書早年的學習經歷,不要忘了,錢基博本人就是國學大師,加上「無錫國專」的大師們,錢鍾書20歲之前就通古典文學是無疑的。
  • 【微·悅讀 NO.119】牛津大學英文系學生錢鍾書的求學時代
    負責所有有關事務的關鍵人物,是大學中國委員會的主任兼學生顧問H.T.西爾科克(H.T.Silcock)先生。英國大學中國委員會成立於1926年,5月18日舉行了第一次會議。錢鍾書和他的學位學習每一名以見習生身份被錄取的學生,英文系學術委員會都要將其置於畢業於牛津的一位導師的監管之下。校方給錢鍾書指定的導師名叫赫伯特·弗朗西斯·布雷特·布雷特-史密斯 (Herbert Francis Brett Brett-Smith)。
  • 學者陸建德談《圍城》: 錢鍾書的語言功夫對現代漢語有貢獻
    如果仔細看看的話,《圍城》裡有個人物褚慎明原名就叫家寶,背後是不是有一點暗通(曹禺)?我不敢確定。但錢鍾書早先寫東西不大有顧忌,興之所至,隨手拈來,有時候是要跟人開開玩笑的。清華讀書時,錢鍾書有一個老師,叫艾·阿·瑞恰慈(Ivor Armstrong Richards)。瑞恰慈和錢鍾書同一年到的清華,說到這個老師錢鍾書絕對不會在自己任何著作裡開他的玩笑。
  • 王水照教授寫錢鍾書先生,大量一手材料與研究心得首次公開
    王水照教授是中國古典文學研究領域的泰鬥,他自1960年自北京大學畢業,進入中國社科院,即長期跟隨錢鍾書先生治學與工作,二人雖無師生之名,而有師生之實。故書中多一手材料,多真正的學術傳承以及學者之心的體悟。而在本書自序中,王先生講述了他為何撰寫此書的心路歷程,以及對「錢學」體系的一些思考。今年(2020年)是錢鍾書先生誕辰110周年。